03.03 如何為孩子立界限


如何為孩子立界限


首先要提出的是,給孩子立界限的關鍵在家長自己。如果你自己不親自成為孩子的界限,整個計劃就會全盤瓦解,一切端視你是否說到做到。你要不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人物,要不就是問題的延伸者。

如何給孩子立界限?

一、教他學會面對現實

1. 當孩子的行為導致他必須面對現實的結果,比如痛苦、失去金錢等,他才會有真正的改變。生氣、內疚、羞愧並不能教導孩子做得更好,失去看電視的權利、失去金錢或者玩電腦的時間,這些現實的痛苦會教導他做得更好。

2. 給孩子自由,容許他做選擇,然後照那個選擇去處理後果。你的目標不是要控制孩子,讓他們做你要他們做的事,而是給他們選擇去做想做的事,並且讓他知道做錯事是非常痛苦的,使他們不想去做錯事。

3. 你無法強迫孩子守規矩,但可以提供選擇和後果,來幫助他做正確的選擇。

二、面對自己的問題

1. 孩子需要知道他們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不是別人的問題。你要教導孩子,任何時候他們有問題,首先要檢查一下自己可能做了些什麼來造成那個問題。

2. 孩子可以生氣,但要認清生氣的緣由,解決那個導致生氣的問題。而不是讓那個情緒帶他到失控的情況。

3. 要避免因為你生氣或者是要處罰他而立下界限,這樣孩子關心的是如何逃避你的憤怒(或者認為你才是他的問題),就不會把界限和後果關聯在一起。學習後果的重點在於,讓孩子瞭解,他的問題出在他自己,而不是暴怒的父母。

三、非全能也非無助

1. 教導孩子知道,每個人都不是全能的,成熟健康的人需要其他的人,而非孤立自己。

2. 要開導孩子,不要讓他存有“我可以躲避失敗”的觀念,要讓失敗做他的朋友。

3. 你要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同意我做的某些決定,只要是以尊重的態度提出來,我都會歡迎你的意見和建議。

4. 你也不要寄望於做全能的父母。有些父母在孩子一反常態的時候,就對自己所做的決定猶豫不決,他們不是根據價值觀,而是根據衝突的處理來行事。這會讓孩子斷定他們有極大的能力來控制父母,事實也是如此。如果你不確定是否要答應孩子的要求,只要簡單說一句不可以。先說不之後改變心意說可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英雄,但是說可後來又說不的人,是個背信者。

四、我並非唯我獨尊

1. 教會孩子尊重別人的界限。儘可能不要涉入孩子之間或孩子與其他成人之間的爭吵。他們需要學習如何自己解決這些爭執。這也會避免孩子玩三角關係,拉一方反對另一方。

2. 不要忘記,孩子反抗限制是正常的,如果你持守限制,這些限制就是現實,就是界限。孩子的反抗,要不就是想辦法移動父母給予的限制,要不就是讓父母感到挫折,如果父母兩者都不受影響,他就沒有辦法,只有放棄,接受現實。做父母的不需要為孩子的“痛苦的時候”做解釋、或者替自己辯護,或者羞辱孩子,

只要持守限制,並同情孩子的感覺就好了。只是給予關愛和限制。這一切要建立在“同理心”的磐石上。

3. 不要嘮叨,不要太常提醒他們。你不是時鐘,你所要做的就是確定他們懂得看時間,告訴他們什麼時間會有什麼事發生,然後讓他們做準備,告訴他們,如果不照著做,就會有問題。幾次下來,他們很快就會學會“時間”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4. 對於孩子要承受的不良後果,你要同情他,不要教訓他。

5. 當孩子不再抗議而面對現實時,會出現難過的症狀,並且開始棄械投降。這時必須教導孩子:接受“想要卻得不到”所帶來的失落,然後繼續往前走。我們每個人在面對限制時,都必須學習這樣做:接受“想要而得不到”所帶來的失落,然後繼續往前走。學會超越反抗進而接受的人,就是學了一個最重要的品格功課:“人生就是會有難過的時刻,不能老是想要什麼有什麼,算我倒黴吧!現在我必須繼續走下去!”

6. 很多成人的生活一直陷在反抗狀態而無法改變時,你就會了解那些從未學過這種功課的人是多麼可憐,他們之所以無法讓事情過去,可能因為孩提時代沒有學過怎麼為失去的東西感到難過。同理心伴隨著現實,會使人產生接受的態度,給人能力繼續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