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竹書紀年》和《史記》對堯舜禹的記載,哪個是真的,其實都不對

《史記》上記載,堯舜當時都是禪讓的。堯年老了的時候,就把部落首領之位禪讓給了舜;舜年老的時候,也把部落首領,禪讓給了禹。堯舜之所以採用禪讓的辦法交接,是因為舜“有德”,禹“有功”。也就是說,《史記》認為當時部落首領交接的標準是因為某個人具有美好的品德和卓越的戰功。

但是《竹書紀年》不是這樣記載的。《竹書紀年》認為,堯舜都是被接班者逼宮的。堯年老的時候,被舜囚禁起來。舜年老的時候,也被禹扔到野外,讓他自生自滅。在這裡,《竹書紀年》認為古代部落首領傳位的方式,憑藉的是暴力。

《竹書紀年》和《史記》對堯舜禹的記載,哪個是真的,其實都不對

(堯舜禪讓)

兩部歷史史料中,採用了截然不同的說法。那麼,哪一部歷史史料裡,講的才是真實的歷史呢?

現在我們已經無法根據《史記》和《竹書紀年》出現的時代,來判斷孰是孰非了。雖說《竹書紀年》出現得比《史記》早,同時中間還有個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件。但是,也並不能說,《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就沒有看見過《竹書紀年》。或許他看過這本書,又或許他還看過其它書,他通過這些書的閱讀比對,認為別的書說的才是真實的,而《竹書紀年》說的是假的,把它揚棄了,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

再說了,即便司馬遷沒有見過《竹書紀年》,也不能因此就認為《竹書紀年》所記載的是真實的歷史。因為無論是《竹書紀年》還是《史記》,離堯舜禹時期,也都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都不是親眼所見。因此,並不能確定誰真誰假。

不能判斷,我們便試著來分析一下。

《竹書紀年》和《史記》對堯舜禹的記載,哪個是真的,其實都不對

( 原始部落日常)

認為堯舜是採用禪讓的方法傳位,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為什麼說有一定道理呢?

因為在原始社會時期,物質生活極為不豐富,一個部落很難做到豐衣足食。這個部落必須要更強大,才能獲取更多的食物。才能戰勝其它部落,立於不敗之林。

既然要非常強大,作為部落的首領,就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部落的首領承擔著帶領整個部落發憤圖強的艱鉅任務。而什麼樣的首領才能帶著大家獲得豐衣足食的成就呢?他必須有兩點。

第一點,部落必須要能把整個部落團結起來。如果不能把整個部落團結起來,大家就不會擁戴他。而要能把眾人團結起來,“德”就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舜當初被堯確立為繼承人,而舜也獲得了大家的擁戴,也是說得過去了。

第二點,部落首領必須要有能力。有能力才能獲得更多的食物,有能力才能戰勝其它部落。同時,有能力才能因此建立“功”。在舜禹的時代,洪水肆虐,誰也想不到治理洪水的辦法。而禹想到了,帶領大家疏導了洪水,讓莊稼能夠生長,能夠獲得足夠的糧食。因此,禹被舜確立為首領,而且受到大家的擁戴。

《竹書紀年》和《史記》對堯舜禹的記載,哪個是真的,其實都不對

(大禹治水)

不過,《竹書紀年》中所講到的,對年邁首領的放逐和囚禁,其實也是說得過去的。

其一,這是一種叢林法則。人是從叢林中來的,在人類的早期,採用這種方式,是合情合理的。

其二,堯舜禹時代之後,立刻就進入了夏朝。在夏朝的初期,發生了一系列的奪位事件。從夏啟到太康、中康、少康,全都有暴力滲透在其中。之前的人類是叢林法則,之後的人類是叢林法則,卻說堯舜禹時代是禪讓,這怎麼說得過去呢?

其三,和堯舜禹差不多時代的蜀地,流傳得很廣的“杜鵑啼血”的故事,就是一種叢林法則逼迫的結果。怎麼能說偏偏在中原地區,會出現禪讓這樣一種形式呢?

既然兩種說法都有道理,那麼,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真實的呢?

我認為,或許兩種說法都不是真實的,而是寫作者自己的一種想象而已。

《竹書紀年》成書於春秋時期,當時天下紛爭不斷,信奉的就是叢林法則。誰最強大,誰就能夠稱霸。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把堯舜禹想象成叢林爭鬥的樣子,也是說得過去的。

《史記》成書於漢朝。當時天下已經實現了大統一,絕對不能在民間張揚武力,而是要維護好天下秩序,要講究謙讓和團結。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堯舜禹時代,又被想象成“禪讓”的樣子。

如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