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15歲女孩成科學家,幾乎從不刷題、不補課:天才不是父母逼出來的

縱觀科學的發展歷程,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們幾乎都是在很年少的時候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比如牛頓在28歲時就創立了微積分學,在30歲時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在26歲就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十年後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楊振寧在27歲時已經在物理學屆小有成就,獲得諾貝爾獎時也不過35歲。

而最近又有一位15歲的女孩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小小年紀的她已經邁入頂尖科學家的行列。

15歲女孩成科學家,幾乎從不刷題、不補課:天才不是父母逼出來的

這個女孩叫做談方琳。這個還在唸高一的小姑娘受邀參加了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成為本屆論壇中年齡最小的科學家。要知道,參加此論壇的專家學者中不乏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國際知名獎項的獲得者,其含金量不言而喻。

談方琳之所以能夠參加如此高規格的論壇是因為她建立了“斐波拉契數列和貝祖數”的聯繫,這個數學屆的專有名詞可能常人很難接觸到,但談方琳卻用自己的努力讓這一領域的數學研究邁上了新的臺階。

15歲女孩成科學家,幾乎從不刷題、不補課:天才不是父母逼出來的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年少成名的談方琳一定比普通學生在數學上做的練習要多的多,但實際上,從小到大談方琳幾乎從不刷題、不補課,她更多的是靠著自己對於數學的興趣而進行研究。

如果說她有什麼優勢,那麼可能就是因為父母都是大學教授而更容易讓她接觸到數學方面的專家了。但談方琳的成功更多的是讓普通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明白:想要取得好成績,興趣比父母的逼迫更有效。那麼如何才能建立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15歲女孩成科學家,幾乎從不刷題、不補課:天才不是父母逼出來的

1、改變教育理念

傳統教育更多的是講究“教”字,學生的學習都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無論是課堂上老師孜孜不倦的教授知識,還是課下家長們逼迫著學生參加各種補習班,做大量的練習,都突出了一個“教”字,而忽視了學生主動“學”的過程。

而反觀談方琳的學習經歷,身為大學教授的父母並沒有給予她過多的輔導,只是在發現她在數學方面的興趣之後介紹了一些數學專家給她“答疑”。更多的還是靠談方琳自己去摸索,去探尋,都是談方琳主動找老師去探討,自己翻閱各種數學週刊去解惑。

在這一過程中,正是興趣驅動著談方琳在數學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鑽越深。

15歲女孩成科學家,幾乎從不刷題、不補課:天才不是父母逼出來的

2、要加強對孩子的引導

每一個孩子都會在某一方面擁有著過人的天賦,家長要擅於發現並引導孩子去挖掘自己的天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的誤區就是渴望孩子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不切實際的要求孩子各個科目都要齊頭並進。

如此下來的後果往往是孩子不僅無法補足自己的短板,反而丟失了自己的優勢。所以家長在發現孩子的興趣之後一定要擅於引導,必要的時候要推孩子一把,多加鼓勵,充分發揮孩子自主探究的能力。然後鼓勵孩子把某一方面的興趣遷移到其他學科。

每一個孩子的未來都是有無限種可能的,希望家長們不要因為自己的失誤而扼殺掉孩子的希望,真正讓孩子把自己的興趣充分發揮,去創造無限的可能。

15歲女孩成科學家,幾乎從不刷題、不補課:天才不是父母逼出來的

今日互動話題:你對方琳的家庭教育有什麼看法?你發現自家孩子的興趣了嗎?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