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全球觀察」丁一凡:“慢全球化”是怎麼回事

丁一凡:“慢全球化”是怎麼回事

作者:丁一凡,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

「全球观察」丁一凡:“慢全球化”是怎么回事

最近,“慢全球化”成為全球新熱詞,一些歐洲國家的研究所開始討論“慢全球化”階段的持續性。其實,全球化發展放慢已是近年來大家觀察得出的一個共識。

經濟全球化是從歐美髮達國家開始的。從20世紀80年代起,它們開始放鬆市場管制,特別是對金融市場的管制,並從政策上鼓勵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深度參與國際貿易。在這種背景下,大量資本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促進了全球生產鏈的形成和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貿易與跨國投資迅速發展曾創造出歷史上全球經濟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世界經濟全球化蔚然成風。

然而,全球化是把雙刃劍。經濟全球化在發達國家內與新興經濟體內產生了兩種發展傾向:凡是參與全球化深的地區與社會階層,收入成倍增長。沒有參與全球化的地區與階層,收入則下降了。儘管發達國家跨國公司賺得盆滿缽滿,他們的“藍領工人”卻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過後,絕對收入居然低於20世紀70年代的水平。

2008年美國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歐洲及日本等發達國家都被捲了進去,危機使那些本來就沒受益於全球化的社會階層更加雪上加霜。於是,在諸多發達國家都爆發了類似“佔領華爾街”的社會抗議運動。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奉行“民粹主義”政策的領導人上臺,動用貿易保守主義工具,發動“貿易戰”,使全球化跌入低潮。 其實,仔細觀察,最近一些年來,真正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已經不是發達國家,而是新興經濟體國家。他們在新增世界經濟中所佔的比例已經與原來的發達國家持平,未來很快就要超過發達國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儘管許多新興經濟體近年來也遭遇了一些困難,但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儘管全球化進入了一個較慢發展的階段,但它仍會在與“保護主義”的較量中發展下去,短期還不會死亡。因此,針對未來的“慢全球化”,中國需要適時地調整自己的經濟結構,對內更多地向欠發達地區發力,調動國內農村市場巨大的潛力。對外,加強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項目的協調,努力做好標杆性項目,與更多的“新興經濟體”國家合作,創造更多的經濟增長的亮點。

「全球观察」丁一凡:“慢全球化”是怎么回事

數字經濟智庫

「全球观察」丁一凡:“慢全球化”是怎么回事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