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呂氏家廟位於東平縣彭集鎮呂廟村。關於呂氏家廟的資料很少,於是驅車前往一探究竟。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村中的老樹。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家廟的位置很好找,被紅色的磚牆圍了起來,正面已經完全坍塌。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家廟的西牆及雕花。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從這個位置看到祠堂的東牆上有黑板,可見這裡曾是教室。就像子路村的仲子讀書處,席橋村的龍王廟,和曾經作為蘆泉農中教室的堯陵禪寺大殿一樣。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正在我焦急的尋找入口時,好心的呂大哥帶我進入圍牆內。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呂大哥介紹說這裡以前是小學的教室,裡面還曾擺放著古琴。前兩年這些頂樑柱還未倒塌。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坍塌的梁木,上面的繪畫依舊清晰可見。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北牆上還有一些青磚土坯尚未坍塌。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散落地上的精美磚雕。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祠堂內還有一堵土牆,不知是作何用的。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夕陽下的古樸滄桑。


經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中文系董超等同學考證,東平呂氏是中古時期比較有影響的一個氏族,從魏晉到隋唐,代不乏人。隨著歷史變革,有著由武而文,由軍功而科舉、由武力強宗而文學世家的特徵。據《史記 呂后本紀》:(呂后)八年十月,立呂肅王子東平侯呂通為燕王,封通弟呂莊為東平侯。這是正史中第一次將東平與呂氏聯繫在一起。據考證,今彭集鎮和睦莊村的呂氏為西漢呂氏留居東平的唯一一支,與呂后呂雉同宗同源。和睦莊東接呂家廟村,西接呂樓村。那麼呂廟村的呂氏後人和西漢呂氏有沒有關係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始尋找文字證據。

終於,在祠堂西邊的院落裡,我發現了一塊石碑,興奮不已,呂大哥也十分高興的幫我拂去碑身上的泥土。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碑座和碑身相隔較遠。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木本水源。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碑刻立於乾隆九年,碑身刻有《呂氏碑誌序》一文。由於下半部分泥垢難以清理,所以無法辨認全文,但也能看到一些重要信息:居河東萊陽,自明定鼎金陵始遷東平,卜居戴村......。可見呂廟村的呂氏自明朝時由萊陽遷居至東平,一開始在馬代村定居,後又建呂廟村。這也是馬代村也有不少呂姓人家的原因吧。看來呂廟村的呂氏後人與西漢留居東平的呂氏沒有關係。


岌岌可危的呂氏家廟,折射出民間文物的生存現狀

年久失修是祠堂損毀嚴重的主要原因,呂大哥告訴我,92年時全國各地同宗同源的呂姓後人曾來呂廟村尋根祭祖,增續家譜。大家曾打算募捐重修祠堂,但後來不知為何不了了之,之後每屆村裡的領導班子都想把祠堂修整一下,但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呂家祠堂錯過了最佳的重修時機,不過一切都還來得及。

子路村的劉家祠堂始建於明代,但因年久失修及文革的大肆破壞,已然面目全非,但是劉氏後人紛紛慷慨解囊,共同努力重新將劉家祠堂修葺一新。不僅成為泰安市不可移動文物,也讓子路劉氏後人有了尋根祭祖之所。希望呂氏家廟的殘垣斷壁能等到重修的那一天。



ONCE影像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