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為什麼第一件事就要殺死商鞅?

用戶65865720671


商鞅的死,主要是以秦國舊貴族勢力為代表的原既得利益集團,以及對新法不滿群體,共同施加於變法總設計師商鞅身上的激烈反彈。


歷史習慣於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偉業,來印證商鞅變法的成功。但仔細觀察自秦國開創,歷朝歷代延續的法治社會和郡縣制度,皇族、官僚、士紳等特權階層依然存在,“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只是政治性宣傳口號下的美好理想,從未被剛性執行。

如此,能完全說商鞅成功打造了法治化的秦國嗎?

當然不能。不僅不能,而且就連主導秦國20餘年變法的靈魂人物,最後也死在了生前輝煌奮鬥的秦國舞臺上。

表面上看,秦孝公死後,失去政治庇護的商鞅是死於秦惠文王之手。秦惠文王之所以要殺商鞅,是因他在還是太子的時候觸犯了新法,被執法嚴苛的商鞅施以了懲處。雖然太子本人沒被處刑,然而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卻受牽連被割去了鼻子。


這樣的理由,看似前因後果十分連貫,但從秦惠文王處死商鞅,卻在秦國的政治體系中延續商鞅制定的新法來看,這位新繼位的君主顯然是法制主義的堅定執行者。

而且更富有戲劇性的是,在搞死商鞅的手法上,秦惠文王也表現得相當有“法制精神”。

他先是利用舊貴族勢力對商鞅的謀反誣告,製造緊張氣氛,逼得商鞅不敢露頭,慌里慌張得試圖逃出秦國。可在秦國嚴密的聯防聯控體系下,沒有“身份證”的商鞅根本寸步難行,一番狼狽的東奔西走後只能返回封地組織地方武裝,想憑著槍桿子保護自己身家性命。

這樣一來商鞅可就鑽進入了秦惠文王的套路,坐實了謀反的罪名。在商鞅為秦國制定的“二十等級軍功爵制”面前,謀反者商鞅的人頭,立馬變成了令所有秦軍垂涎三尺的“金燦燦豬頭”。

土地和爵位刺激下的秦國正規軍,立馬平定了商鞅的反政府武裝,就連商鞅本人也在交戰中被殺死。秦惠文王還不解恨,下令依照謀反的罪行處置條例,將商鞅的屍體拉到都城咸陽,處以五馬分屍的極刑。


縱觀商鞅之死的整個過程,可以做出這樣一番推論:

秦惠文王出於發洩私憤,以及安撫舊貴族勢力的政治需要,用殘酷手段處死了商鞅。但同時他又需要商鞅為秦國打造的法治社會體系,來實現至高無上的君主集權,因而採取“法律”手段處死商鞅,以一副法律捍衛者的面貌展示於秦國政壇。

秦惠文王的“私心”,不僅表現在他對商鞅的記仇上,而且站在政治制度設計層面,這位狡猾的君主也為自己“權力的任性”,預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商鞅的死,表明他最核心的法治精神理念,在秦國被統治階層強行閹割做了選擇性吸收。“下約民”部分大體是完善了,但是“上約君”方面只能是成為了奢望,老百姓犯法,封建政府有一百條法律懲罰,君主和高級官僚群體犯法呢?對不起,刑不上大夫。

法治層面對君權的約束歸於失敗,這就是商鞅變法不夠徹底、極為遺憾的一面。真正意義上的法治精神,直到近現代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的那一刻,才得到標誌性的展現。


劇透歷史


事兒從公元前338年說起。

秦孝公垂危之際,分別召了幾個人,相繼辦了幾件事!

1.臣子商鞅。

1.太子贏駟。

3.哥哥嬴虔。

秦孝公握著商鞅的手:“寡人有幸得遇商君,無商君則無新政,無新政則無強秦,我死以後,新王當立,希望商君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為了新法忍辱負重。”



秦孝公彌留之中透著堅毅,對贏虔說道:“君弟將不久於世,此生唯有對不住你,新法初行,為了立威立信,臣兄犯法自當受罰。我也是沒有辦法,希望哥哥不要怪罪我。甘龍、杜摯因反對新法而罷黜在家,想必現在已然悔悟,他們早年有功於秦,有恩於我,你前去通知他們官復原職吧!”


病榻前贏駟伏地而跪,秦孝公攢足最後力氣說道:“駟兒,新法為興秦之根本,斷不可廢!”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這樣的:

孝公駕崩,贏駟繼位,甘龍復職。

緊接著,

甘龍誣陷商鞅謀逆,商鞅被判車裂,真相大白後,甘龍一黨滅門九族,贏虔退居二線!

真相愈發明朗起來!

秦孝公創業過半而中道崩殂,他最希望看到什麼?贏駟繼位,政權穩定,國力日盛,一統中原!

此時的商鞅功高蓋主,萬人敬仰,他對新王的政權威脅最大,必殺之!

甘龍、嬴虔為商鞅對立派,此時復職太師甘龍,是為了平衡雙方力量,以保證足以撼動商鞅。

他深知繼續推行新法才能保證秦國的發展,所以反對新法的甘龍一黨,必根除!




秦孝公一石二鳥,既維護了政權穩定,又謀求了秦國發展!


高人也!


江山史話


秦孝公去世後,當時的時局決定商鞅非死不可,儘管誰都知道他是冤枉的。

首先,秦孝公傳位給商鞅,決定著秦惠文王非弄死他不可。

秦孝公重病期間,有傳位給商鞅的意思,商鞅雖然當場拒絕了,但秦惠文王當時就決定非殺商鞅不可,為什麼呢?

  • 商鞅根基深厚,有做國君的實力。

  • 自己登位後,商鞅勢必不把自己放在眼裡。

  • 嫉妒,非常嫉妒:自己在公父眼裡居然不如一個外人!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嬴駟被父親否定,心裡自然不舒服,可又不能怨恨父親,只能把氣撒到商鞅頭上!

其次,商鞅鐵腕執法,得罪了很多老世族,秦惠文王需要平衡局勢。

  • 商鞅鐵腕執法,曾在渭水河岸一口氣殺了好幾百人,國人敢怒不敢言;

  • 公子虔犯法,商鞅割了他的鼻子,使得他被迫閉門在家苟且偷生;
  • 傳統的老世族利益受損,以前是敢怒不敢言,現在暗潮湧動

……

怎麼辦?廢除新法,重走老路,這樣不僅那些新晉貴族不同意、國人不同意,連祖宗的在天之靈也不同意!商鞅之法不可廢,但商鞅本人已無大用,不好意思了,就拿你祭法吧!

商鞅非死不可!

最後,嬴虔誣告,秦惠文王順水推舟,借刀殺人。

恰在此時,公子虔遞上了一把殺人的劍。公子虔唆使門人誣告商鞅,商鞅陷入死局,被迫逃亡,逃亡不成,倉促造反,兵敗被殺,屍體被車裂。

綜上所述,三條理由決定著商鞅必死無疑,因此秦惠文王登位後第一件事就殺了他。


小楊品史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嬴駟繼位,是為秦惠文王。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被公子虔誣陷謀反,秦惠文王派兵攻打,商鞅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然而秦惠文王嬴駟真的如此記恨對秦國有功的商鞅?

嬴駟殺人犯法,按照當時秦國風土人情及秦孝公快意恩仇的性格,極有可能一劍殺死自己的兒子以保全來之不易的變法成效。當時任職左庶長的商鞅急中生智,在不破壞律法的前提下,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及公孫賈,僅僅是放逐嬴駟,保全了嬴駟一條性命。

嬴駟在做流徒的幾年裡,使他脫去宮室之氣。沉潛民間數載,對秦國新法有了獨到的深刻認識,同時也深刻體會到商鞅及秦孝公的變法不易。這也是後來他繼承王位殺死商鞅卻不廢除新法的原因。

秦孝公重病時,商鞅力薦迎回嬴駟並重新冊封為太子,部分小說記載商鞅還擔任過嬴駟的太傅。

由此可見,商鞅實際是太子嬴駟的恩人。秦惠文王作為一代雄主,繼承王位後不會不知道商鞅用意,所以歷史上嬴駟和商鞅不可能有不可調和的仇恨。而殺商鞅卻是另有意圖。

首先,商鞅功高蓋主,其民間呼聲早在秦孝公時期就已達到頂峰。確定殺商鞅的極有可能是秦孝公臨終遺願,要為嬴駟掃清障礙。

其次,秦國朝廷多記恨商鞅。新君繼位,自然安撫朝廷官員,尤其是一些老世族,殺商鞅可以鞏固秦惠文王的王位。

最後,商鞅之死,也是為嬴駟日後肅清老世族、向六國出兵有了冠冕堂皇的旗號。

商鞅之死,對於秦國發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也算死的偉大了。

商鞅實際在彤地已經戰死,歷史上的五馬分屍僅僅是一個過場而已。

集法家、兵家於一身的衛鞅,用一個慘淡的結局退出歷史舞臺,也是讓人唏噓不已!


歷史中的經商文化


歷史的迷霧我們已然無法揭開,然而,我們後人,能夠發揮合理的想象去還原那個場景……


第一:商鞅與秦孝公的關係可謂千古無一,珠聯璧合,鐵打的兄弟不為過。BUT,秦惠文王就不同了,少年時犯的罪就必然把他推向了商鞅的對立面,這個對立面,是人性的對立面,而非政治觀點的對立面。 第二:功高蓋主!孝公一世,因其共同的人生目標,以及相互信賴的信任,還有所達成的成績有目共睹,更有因法制概念形成的因素,君臣之間和睦相處,彼此無間。而到惠文王一世,這種互相支撐彼此寄託的信賴沒有了,取之而來的是隔代的疑忌與對權力的忌諱。 第三:復辟勢力的反撲!復辟勢力在孝公時代幾乎偃旗息鼓,然而因太子案所牽扯的事情,註定了在孝公之後,必有一場驚天之變。 第四:秦惠文王想借商鞅之亡的力量與事實,坐實復辟勢力的罪名,從而一舉剷除復辟勢力。做到法制精闢,後發制人。 第五:作為公子贏虔,有前仇在身,說對商鞅沒有私仇完全麼可能,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惠文王必須依仗公子虔的力量。 第六:商鞅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甘心情願的引頸受戮,如果商鞅當時自立崛起於商地,恐怕以當時的政治環境,惠文王是沒法進行有力反撲的。


商君大哉!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自古至今,唯商君與敬愛的周總理可領之。難怪嬴政後來繼位會想,假使自己是惠文王,當時會義無反顧的與商君站到一起,剷除復辟勢力,維護法制文明,一主內政,一主外戰,何來惠文王初期六國攻秦之囧迫…


斯坦森丶郭達


商鞅的歷史功績是有目共睹,法制的先驅者。

但是商鞅之死卻是不可避免的,分析以下幾點:

第一、通過商鞅的變法,使秦國弱國變成強國的同時,也使國內利益和特權重新的分配,自然也損害了原來貴族的利益,這些貴族自然會不滿,並伺機復辟,加之秦孝公過世,商鞅失去了最強有力的後盾,促使復辟力量更加猖狂。但這只是商鞅之死的一個導火索。

第二、最重要的原因是商鞅變法使命已經完成,而商鞅的聲望也遠高於新君。對與嬴駟來說,有商鞅在,就沒有他的話語權,為了鞏固皇權,商鞅必須死。

第三、商鞅在變法過程中執法嚴苛,很多士族(貴族)子弟受刑而死,但老秦人私鬥成風,仇恨心重,自然把這些血仇記在了變法甚至商鞅身上。嬴駟需要用商鞅之血安撫貴族階層,在封建統治中,貴族階層是統治階級的中堅力量,不可或缺。

第四、嬴駟需要用商鞅之死彈壓復辟勢力。商鞅乃秦國大功臣,卻被秦國貴族車裂而死,這將是嬴駟手裡永遠的把柄,使秦國貴族不得不戰戰兢兢,唯命是從,進而鞏固了統治地位。


瀏陽河趣史


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短短數年間,秦國煥然一新,但是在一番繁榮景象之下,也存在著重重危機。商君之法雖然有利於秦國,但是也造成了階級對立,在秦國形成了以“宗室貴戚”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仇視新法,雖遭打壓,卻暗流湧動,“多怨望”新法主導者衛鞅;另外一方則以衛鞅為代表的新法維護者,他們有新法的執行者,更有新法執行的受益者。

秦孝公去世後,以“宗室貴戚”為代表的反對新法勢力,認為衛鞅失去了後臺,他們多年等待的機會已經到來,此時不動更待何時,他們發起了排山倒海似的攻擊,準備一舉推翻新法,除掉商鞅。

另外,商鞅變法首開諸侯列國“因功授爵”之先河,打破了貴族與“賤民”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秦國國內得到了廣泛的支持。當此復辟勢力意圖推翻新法的關鍵時刻,擁護新法的勢力,因為有較好的群眾基礎,當仁不讓,立即聯合上至高官,下及黎庶,尤其是“賤民”因軍功授爵者一致抵抗。

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即要面對如此棘手的問題,可見壓力重重。當雙方劍拔弩張,國家即將面臨分裂的邊沿的時候,年輕的秦國新君秦惠文王權衡利弊,敏銳地捕捉到問題的癥結。

秦惠文王順“宗室貴戚”勢而為,以高超的政治手段除掉眾矢之的商鞅,“車裂商君以徇”,並“遂滅商君之家”,迫使“宗室貴戚”挑事無因,巧妙地保留了能令秦國稱霸諸侯,甚至一統天下的商君之策。


歷史倪說


秦孝公死後第二年一個黃昏商鞅逃到了函谷關,那天不論商鞅詢問多少家旅店,沒有任何一家願意收留他。

出逃太急忘了攜帶證明身份憑證的商鞅無處可去,因為他制定的法律規定店家不能留宿沒有憑證的旅客。

商鞅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弊,一至此哉!”


商鞅只好回到封地,倉促地組織了一支人馬起兵造反,戰敗被殺死後仍被處以嚴酷的車裂之刑,秦惠王以此告誡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秦惠王即位後殺死商鞅從表面上看是因為商鞅變法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實際上是因為商鞅個人的權威已經危及秦惠王的統治

嶄露頭角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為實現秦國霸業秦孝公向天下廣招賢才。在魏國不受重用的商鞅

聽此號令便前往秦國向秦孝公談論自己的治國之道,在第三次覲見中商鞅終於摸透秦孝公的心思大談法家強國之策。




雖然秦孝公極為欣賞商鞅的策略但最初沒有給予商鞅太大的權力。當商鞅推行變法招到士大夫甘龍反對時商鞅提出:

“論至徳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順利說服秦孝公將變法實權交到商鞅手中。

身後有餘忘縮手

自商鞅變法後秦國對外在戰爭中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甚至連周天子都要像諸侯一樣向秦國祝賀,在國內“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看到秦國強大至此秦孝公也大方地向商鞅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商鞅被封為大良造,因戰功封於、商十五邑,號商君。商鞅達到了權力與榮譽的巔峰。

在秦孝公病重時趙良曾經勸說商鞅。趙良指出商鞅的變法太過強硬已經得罪不少人積蓄下眾多怨恨。想要延年益壽不如將封地歸還歸隱田園行尊老愛幼之事,否則一旦秦孝公逝世商鞅的危險就不遠了。

處於權力中心的商鞅並沒有聽取趙良的建議,日後商鞅的境地應驗了趙良的話。

作繭自縛

秦孝公死後秦惠王繼位,公子虔等人終於有了報復的機會,他們告發商君謀反,發吏追捕。商鞅有口難辯,只能逃亡。

秦惠王未必不知道公子虔等人汙衊商鞅,但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不得不犧牲商鞅。一方面是為了平息眾人的憤怒另一方面在秦孝公晚年欲將君位傳給商鞅,這更加激化了惠王、商鞅的矛盾。



商鞅驕傲自滿貪圖名利的本性決定了他的結局:

一開始為了迎合秦孝公幾次更改自己的治國理論可以看出商鞅並不是真正想要發揚法家思想或是治國平天下;

變法逐漸推行秦國人民因觸犯法令死傷無數,商鞅沒有放在眼裡;

趙良的勸阻也沒有讓沉迷名利的商鞅清醒,直到最後自己成了逃犯商鞅也是選擇了本能而不是維護制度。



秦惠王只想穩固自己的統治繼續開疆擴土,商鞅的變法是適合秦國的至於商鞅本人無關緊要,如果商鞅的死可以維護秦惠王的統治有何樂而不為呢?

商鞅一開始只是依靠秦孝公,那麼秦孝公死後自然沒有人會救他一命。

我是蘭秋二十,關注我帶你看不同的歷史!


蘭秋二十


商鞅變法我們都知道,自從秦國變法後,戰鬥力越發強勁。秦國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商鞅功不可沒。可是秦王為何要殺商鞅這個大功臣呢?

圖-秦孝公時期秦國疆域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離開人世,太子駟即位,是為秦惠文王。

秦孝公去世了,有些人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相國商鞅,無疑是首當其衝需要重新定位的人。

商鞅的封地是六百里商於之地,有十五座城邑。在俘虜魏國公子卬之後,商鞅得封商君,封地在商於之地,名至實歸。

商於之地,號稱六百里之大。商於之地西北是秦國的關中,東南是楚國的南陽,東北是魏國的上洛,西南是秦嶺。

商於之地海拔很高,南北兩頭都依仗險要地形修築了要塞,如果有幾萬兵力鎮守,絕對可以自成一國。

自從得封商於之地,有了自己的食邑,商鞅府中的金庫便非常充足,他出門總有幾輛高大戰車,數十勇士隨行保護。如果要離開商於之地,便有數十輛裹著鐵甲的戰車,數百勇士手持利刃,前呼後擁地保護。

其實商鞅早有預感,秦國想要殺他的人太多了。

歷史發展表明,秦國最終是要實現國君直轄的郡縣制,這是商鞅變法的主張。商鞅的封地,與秦國的郡縣制背道相馳,這是商鞅最大的死因。

圖-商鞅逃跑路線

魏冉、呂不韋、嫪毐等人,作為商鞅的後來人,即便知道封地與時代格格不入,還是阻止不了內心的貪慾,抱有僥倖心理,當然也保不住他們的封地。

秦國獲得封地的人遠不止以上這些,若所有人的封地得以保留,那麼秦國統一天下之後,秦朝會變成第二個周朝,秦人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最後還是會被林立的諸侯所瓜分。

商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有資格得到封地,卻不能阻擋歷史發展的車輪。

不過秦惠文王要殺商鞅,還得有一個合適的理由。

如果秦國以任何國家罪名來給商鞅定罪,比如謀反,比如割據封地,那麼列國的人才都不敢再來秦國任職,害怕最終得到同樣的結果。

秦惠文王給商鞅的死,安排了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為自己的叔父報仇,幾年前秦惠文王當太子的時候,犯了一些錯誤,按照秦法應該受到懲罰,結果商鞅給太子免罪,卻把他的太子太傅,也就是叔父公子虔的鼻子給削了。

第二個理由是為百姓報仇,商鞅曾經在渭水河畔,一次性處決七百多“犯法”的百姓,當時渭水盡赤,罪犯家屬的號哭之聲動於天地。

秦惠文王以公報私仇作為殺商鞅的理由,列國的人才只會認為給商鞅治罪是偶然,而不是必然。

總的來說,商鞅變法是要實現郡縣制,結果商鞅自己搞了一大塊封地,與歷史背道而馳,商鞅的死不是偶然,魏冉、呂不韋、嫪毐等人的結果也八九不離十。


地圖帝


關於秦孝公死後為什麼秦惠文王要誅殺商鞅這個問題,不是一句話或幾句話可以說清楚的。這裡面涉及很多方面的東西,有司法層面的、有政治層面的、也有私人感情層面的……準確說,其實商鞅並不是被秦惠文王所殺,他是死後才被秦惠文王車裂的。



商鞅的謀逆事實

秦惠文王車裂商鞅的一個最重要罪名就是謀逆。或許有人覺得很奇怪,商鞅協助秦孝公推行變法,為秦國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怎麼會謀逆呢?誠然,在遭到清算之初,商鞅首先想到的是出走而不是謀逆!其實商鞅根本不具備謀逆的條件。但是,在出走魏國碰壁、走投無路之後,商鞅回到了自己的封地,糾集家臣、武士,發兵攻打鄭縣。秦惠文王派兵平叛,最終商鞅戰死,屍體被秦惠文王車裂!無論商鞅出於什麼目的,舉兵與國君對抗在秦法範疇內就是謀逆!換言之,不管是出於自保還是抗爭,亦或是作最後一搏、魚死網破的目的,商鞅的謀逆罪是坐實了的。說到底,商鞅變法的根基就是法治,從後來秦惠文王的表現來看,他對秦孝公和商鞅主導制定的這一政策也是認可並繼承了的!既然要維護法治,秦惠文王就必須車裂商鞅!否則,秦國的法治根基就要動搖,重新回到人治的舊路上。



秦惠文王安撫秦宗室和世家大族的需要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變法得以順利推行。但是,這種平靜的順利之下實際上早已暗流洶湧。在商鞅變法過程中,秦宗室和世家大族的切身利益受到了極大損害。別的不說了,單就一個二十等軍功封爵制度就剝奪了秦宗室和世家大族的世卿世祿,其他方面可想而知!因為秦孝公的存在,秦宗室和世家大族被迫保持了暫時的緘默。秦孝公一死,秦宗室和世家大族紛紛跳了出來,將矛頭全部指向了商鞅!連秦孝公曾經支持過其變法的庶長兄公子虔也旗幟鮮明地站到了秦宗室和世家大族一邊。即位伊始的秦惠文王頓時陷入了四面楚歌,雖然從內心而言,秦惠文王是認同父親秦孝公和商鞅變法的。但是,為了安撫秦宗室和世家大族,秦惠文王必須有所表態。如何表態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呢?車裂商鞅是最為簡潔明瞭的方式,不是嗎?



秦惠文王急需立威

秦惠文王即位之初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更加沒有什麼威信可言,甚至在秦孝公在位期間還因為觸犯秦法受到過處罰。當然,實際刑罰由公子虔和公孫賈代受了。秦宗室和世家大族敢在秦惠文王即位之初發難,和這個大背景或許也是有一定關係的。他們誤判了形勢,理所當然地認為受過秦法處罰的秦惠文王會反感秦法。除此之外,秦宗室和世家大族敢於選擇這個時間節點公開發難,與秦惠文王缺乏秦孝公那樣的威信也是有很大關係的。因此,秦惠文王想要坐穩位子、進而有所作為,立威迫在眉睫!雖然立威的手段很多,但殺人的威懾力似乎還是最大的!歷朝歷代的帝王們選擇殺人立威者不在少數,而車裂商鞅恰恰就能達到這樣的威懾效果。五馬分屍,何等慘烈!對於任何人都是極大的心理威懾。秦惠文王車裂商鞅的屍體其實就是在明確地昭告天下:“膽敢與孤為敵者,看看商鞅的下場!死了依然要被五馬分屍!”這個威立得不可謂不大,不是嗎?



秦惠文王與商鞅的私人恩怨

秦惠文王與商鞅之間的過節近乎眾所周知,秦孝公在位期間年輕氣盛的秦惠文王因為違反秦法被商鞅當眾處罰。雖然,商鞅最終採取了變通手法,由公子虔、公孫賈代受了實際刑罰,但是這一巴掌卻是實實在在打在了秦惠文王臉上!因此,秦惠文王對商鞅一直都沒有太多好感。這或許是一個原因,但是個人認為,秦惠文王作為一代出色的君王,因為這點兒私人恩怨就刻意針對商鞅就顯得格局太小了。不喜歡商鞅或許是事實,因為這點兒事刻意打擊報復應該還不至於。從後來秦惠文王全盤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來看,他內心對父親的這位“忠臣”還是認可的,至少對商鞅的政治遺產秦惠文王是認可的。因此,這點兒私人恩怨未必就真的和秦惠文王車裂商鞅有直接聯繫。但多少還是有一定關係的,如果二人關係親密,且不說商鞅還會不會鋌而走險,至少五馬分屍這麼殘酷的手段應該不是首選,不是嗎?



秦惠文王雖然車裂了商鞅,但這只是權宜之計而已。在地位穩固之後,秦惠文王近乎全盤繼承了秦孝公和商鞅定下的制度。秦宗室和世家大族忽然發現,前腳送走一位孝公,後腳又來了一位“孝公”!但是,為時已晚,已經回天乏術了……在收拾完不聽話的秦宗室和世家大族之後,秦惠文王正式拉開了秦國東出的鐵幕……經歷六世秦王的不懈努力,秦國最終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