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蘇軾得以重用因為高太后,仕途坎坷又是為何?

聽故人吟


做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是在文學上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跡,其生平事蹟在為官之路上,不是被貶就是去被貶的路上,命運似乎也十分不公,那究竟是因何由不受領導待見呢?

據史料記載,蘇軾為人正直清廉,既不會溜鬚拍馬,又不懂左右逢源,這種人是註定不適合當政客的,同事排擠領導又不喜歡,好在蘇老兄運氣不錯,雖然屢次被貶,但是也得上天眷顧,最高官職做到了禮部尚書,一生鬥志滿滿,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創造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這才讓我們這些後人才得以拜讀。

不僅是文學家更是一位高級吃貨,一道東坡肘子可是流傳至今,相信不少人都吃過。

PS:你最喜歡蘇軾的哪一句詩詞?可以下方留言討論呢





歷史小明王


蘇東坡先生可能是最早踐行“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的思想的了,但正是他超前歷史的思想,導致了他一生仕途坎坷。

很多人都覺得蘇軾就是寫詞寫的好,做官未必能成,就和李白一樣,雖是詩詞翹楚,但做官未必能總攬大局,成就抱負。

但,明離子卻覺得,蘇東坡雖然一生仕途坎坷,但卻並非因為政治上的不切實際,事實上,他比同時期的王安石和司馬光更切合實際,但正是他的從實際出發,導致了他的仕途艱辛,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聽明離子慢慢說。

學過歷史,大家應該熟悉王安石變法,變法發生在宋神宗時期,和歷史書上溫和的描述不同的是,當時的變法可以說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政治對決。

一方是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而另一方則是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

蘇軾,是作為舊黨的身份參加了這次政治對決。但和其他新舊黨成員不一樣的是,東坡先生雖然不支持變法,卻並不是全盤否定變法,他認為,變法的政策很好,但必須理論聯繫實際,不能急於求成的“放衛星”,然而王安石雖然是變法領袖,但手段激烈,好好的變法,其實很多都因為急於求成,弄得從上到下怨聲載道。

所以蘇軾屢次向支持變法的宋神宗諫言,變法雖好,但不能急於求成。這句大實話卻得罪了支持變法的皇帝、新黨,以及視變法為垃圾的舊黨。

蘇軾,不貶你,貶誰?於是蘇東坡第一次被貶出廟堂,到了權力邊緣。

不久後,宋神宗和王安石去世,司馬光上位,全盤否定變法,開始提拔被貶謫的舊黨人士,這其中就包括曾經上書反對急於求成的蘇軾。

按說,自己派別大佬上位了,你蘇軾也能借東風成就一番事業了吧?事實上,這個時期,確實是東坡先生仕途最順暢的時期,曾經一度放過兵部尚書,禮部尚書,感覺人生達到了高潮!

但蘇東坡先生的實事求是的性子又犯了,他向司馬光說,王安石變法並非都是糟粕,一些對國計民生的好政策還是應該保留。

跟王安石鬥了一輩子的司馬光臉立馬沉下來了,說,老蘇啊,你可能是喝多了,回去歇著吧。兩人經常這樣不歡而散。

從此,蘇軾再次被疏遠,接下來,蘇軾在朝中被人攻擊,再次被貶謫到河北定州做知事,這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北宋邊疆了。

不久,宋哲宗親政,再次啟用變法派的新黨,此時的新黨領袖是呂惠卿,他上臺後,對舊黨開始了報復,蘇軾連定州知事都沒得做了,被貶謫到了南方,一直到去世,都再未回到朝堂上來。

明離子認為,無論是新黨,還是舊黨,在施政的時候,出發點都是自己的政治理論以及對政敵的打壓,不乏有“政敵反對我們就支持”的思想作祟。

但唯獨蘇東坡,無論是新黨的變法,還是舊黨的新政,都是以國計民生的實際情況衡量,從這一點來看,蘇軾比王安石司馬光等人更加偉大。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蘇東坡得到高太后(宋英宗皇后)拔擢,於元祐年間(1086年)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專為皇帝草擬詔書,時年49歲。

而高太后駕崩後,蘇東坡處境急轉直下,直到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四月,章惇為相,首先拿蘇東坡開刀,奪職罷官,先貶謫英州太守,後改充任惠州建昌軍司馬,後又續貶儋州。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遇赦北歸,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葬於汝州,享年六十五歲。蘇東坡曾經自嘲:“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林語堂先生有言:“蘇東坡備受北宋歷朝天子的敬慕,歷朝皇后的重用,但是因他身處亂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爆的勇士。”,他憂懷家國,置個人安危榮辱於度外,獨行於天理正道,不在新舊兩黨的鬥爭中站隊,為新舊兩黨所不容,又得罪睚眥必報的奸佞權臣章惇,所以在高太后死後懷才不遇,欲加之罪,屢遭貶謫,令人扼腕。


青山不老人自在



蘇軾算的上是當時的意見領袖,在文壇有很強的號召力,那為什麼仕途走的如此坎坷呢?

這是和他個人的性格息息相關的,看他做官的經歷就會發現,他不適合做官,更像是個才氣十足的“憤青”,哪個掌握大權,就懟哪個,從來都不和權勢站在一起。所以,他的仕途註定充滿荊棘。

蘇軾曾做到平章事一職,這是個很高的官職了,相當於副宰相。但當時恰逢王安石變法,眾所周知,王安石變法是很激進的,蘇軾卻是十足的保守派,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以失敗告終,司馬光攬政,司馬光的做法和王安石恰恰相反,將王安石變法全盤否定。司馬光找到蘇軾,請他支持自己的措施,不想蘇軾又開始述說王安石變法的好處。一來一去,即得罪了王安石一派,又得罪了司馬光一派。

可以說,蘇軾仕途坎坷,很大程度上是自我意識過強造成的。蘇軾曾開玩笑說,自己滿肚子的“不合時宜”,算是對自己認識比較準確了。

在政治漩渦中,做出正確抉擇雖然難,但只要思維敏捷、嗅覺敏銳,還是能過保證自己穩步前進的。如如蘇軾這樣將事完全做反的,還真是少見。

所以,蘇軾平生自己總結就是“黃州惠州儋州”,一貶再貶。或許,也正是這樣的性格,這樣的境遇,才造就了中國歷史上這樣偉大的通才,才留下《黃州寒食帖》這樣偉大的作品。


書法苑



首先蘇軾被重用,高太后只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還是蘇軾的才學。為什麼呢?我們來分析下:

1、文官與皇帝共治的時代

北宋是皇帝與文官共治的時代,文官的力量足以和皇帝抗衡,並且北宋特別注重文學,文官地位很高。所以文壇領袖在當時的文學界影響很大,而文學界多是文官,自然也對朝政影響很大。蘇軾之前文壇領袖是歐陽修,歐陽修去世之後,整個北宋文壇的翹楚便是蘇軾了。


蘇軾是歐陽修的門生,中舉之後,便在鳳翔做小官,後面調到開封做官,也是基層起步,由於得罪王安石集團,被外任杭州,繼而轉山東密州、徐州等地。其實在徐州的時候,蘇軾的政績很好,詩詞文章方面更是得到了長足進步,也稱“黃鶴”時期,在整個文壇已非常有影響。所以之後烏臺詩案,蘇軾得以保全也是因為蘇軾在文壇的影響力,眾多朝中文官和元老上書,和“刑不上大夫”的傳統,蘇軾在極其危險情況下,才得以脫身,這是根本原因。


所以蘇軾仕途上得以重用,其實不僅僅是高太后,曹太后、向太后都有幫過蘇軾。

二、高太后被譽為"女中堯舜"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

高太后,英宗的皇后,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宋神宗死後,她便以太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復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蘇軾也是反對變法的,所以不管在政治還是才學上,高太后都是喜歡蘇軾的。一朝天子一朝臣,高太后時期,舊黨啟用,蘇軾自然也就得到了重用。


元豐八年(1085年),在高太后主持朝政時,輔佐年幼皇帝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這才有機會從黃州到汝州再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這是蘇軾為官期間最得意的時候了。

三、新舊黨爭中蘇軾被排擠

蘇軾其實不是舊黨,也不是新黨,他的立場只是時時刻刻站在北宋的江山上。


王安石最初變法,不考慮實際,王安石下面的人瞞報變法成果,搞得百姓怨聲載道,這時候蘇軾極力反對變法,多次給宋神宗上萬言書,所以得罪了新黨,被外任杭州,甚至遭遇烏臺詩案這一大劫。


其實王安石變法的初心和方法都是可以稱道的,正式因為王安石看到了當時社會暴露的問題,才採取變法。只是王安石手下的人,要不是牆頭草、要不是典型政治家,把變法當做政治武器,完全不顧變法實效,還瞞報變法成果,背叛了王安石,甚至可以說是利用了王安石。最後王安石確實遭到背叛,兩度罷相,最終身老金陵。


等到高太后時期,舊黨執政,其實也暴露了很多腐敗、冗雜等問題,甚至新黨失勢後,司馬光為代表的舊黨不管三七二十一,採取一杆子打倒的態度,不顧民生和江山社稷,啟用劉摯、範純仁、李常、蘇軾、蘇轍、呂公著、文彥博等反對王安石變法之人,完全廢止新法。

但蘇軾等人並不是為了政治利益“站隊”的人。看到司馬光這樣搞政治鬥爭,不管好的壞的,一棒子打死王安石變法成果,勞民傷財,自然也屢屢上書反對。如此就也得罪了舊黨,新黨本來將蘇軾視為排斥的人,現在舊黨也排擠蘇軾,蘇軾仕途自然坎坷了。


如此一來,蘇軾覺得在開封朝中任職,看不慣舊黨如此行事,有改變不了這群愚昧搞政治鬥爭、搞幫派的人,在任上完全是在受罪,自求外任,又去了杭州。


四、風水輪流轉,新黨又來了

朝中一旦有了黨爭,這群士大夫的眼光便不再是江山社稷,而是派系利益了,整日裡想的是如何打壓對方,如何在派系鬥爭中上位。當然這也是現在很多公司、機關上的常態,千百年來,派系鬥爭從未曾離開我們。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都去搞派系鬥爭了,哪有時間顧得上這江山社稷。


當初王安石本著挽救大宋江山的出發點實行變法,不成想,當時王安石和手下的人為了實行變法,固執己見,打壓歐陽修、司馬光、韓琦、蘇軾等人。而在神宗死後,司馬光終於上臺,就無所不用其極打壓新黨,本來是一場為公的改革,演化為針鋒相對的黨爭,滿朝文武眼裡全是如何打壓對方,如何上位,哪怕犧牲大宋江山。如此一來,北宋的民生、軍事慢慢在黨爭中給別人可承趁之機,靖康之恥,二聖被俘,北宋滅亡。

蘇軾算是在夾縫中生存,保持自己立場,不參與黨爭,只求為了江山社稷的人,這也才有得那句“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豁達。


當然這都是題外話。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了,哲宗執政,新黨終於迎來了春天,再度執政,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後面都62歲了,被一葉孤舟送到了海南島。徽宗即位後才得以北歸,最後死在北歸途中的常州。


每天讀詩詞


蘇軾的仕途坎坷曲折,困境之時扔壞懷豁達之心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一路成功,漫漫人生路上總也會有些磕磕絆絆,我覺得這是讓人成長的一個部分。一些挫折會考驗一個人的意志,會讓人在逆境中學會如何反擊?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去接受這一切?而且很多人在這種挫折中是越挫越勇,激發出自己潛在的能量。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位主人公,他的一生可以說是經歷了好幾次的大起大落,但是他依然沒有被這種變故所打倒,依然積極樂觀的接受命運對他的考驗。沒錯,他就是蘇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他的一生都經歷過哪些坎坷,而他又是如何應對的?

首先,要說一個文人到哪裡都會得到賞識,在他參加考試的時候就被當時的主考官所賞識,並預見他將來一定會成就一番大業,在嘉祐元年的時候,那時候的升官道路還只有是科舉考試,只有通過科舉考試才能一步步往上,出任當官,進而實現自己的抱負,蘇軾也不例外,他第一次赴京趕考。我們都知道,唐宋八大家裡邊就有蘇軾,蘇洵,蘇轍,當時蘇洵就帶著蘇軾和蘇轍趕赴京城。當時蘇軾和蘇轍都比較小,蘇軾二十一歲,蘇轍十九歲。離開了他們從小在那裡長大的川蜀之地,蜀地相對比較偏僻,第一次離開,他們還是比較期待和激動的。當時的主考官是歐陽修,歐陽修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學識淵博,聲望特別高,深受人們的喜愛。

蘇軾也不差,飽讀詩書修養也非常高,更是才華卓絕,他所做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一交卷就得到了歐陽修和梅堯臣的認可,認為這個文風清新脫飄逸俊朗,當時無人能及。正巧的是當時參加科舉考試的還有另一位唐宋八大家之一就是曾鞏,但是曾鞏是歐陽修的弟子,這樣一來,如果讓這篇文章的作者的第一步難免有閒話,所以歐陽修故意使這篇文章的作者方得到了第二名。裡邊蘇軾所寫的兩句詩,歐陽修頗為不解,想當面問個明白,但是蘇軾豪邁的說,不用知道出處。歐陽修斷定此人之後必有大成就。能得到歐陽修的賞識和稱讚,自然當時肯定會轟動一方,紅極一時,他們當初進京趕考,也沒想到自己能憑藉一篇文章就獲得主考官的賞識,並那麼快的出名。

或許是缺了一點運氣,在事業上看到一點曙光的時候,這時候傳來了一個令人難過的消息就是蘇軾蘇轍的生母去世了,據說是因為生病,那兩個人蘇軾蘇轍之後回家鄉守孝,在當時是必須回去守孝的,而且守三年。後來守喪時期過了之後,蘇軾又回去考試。這次算是考上了,得到了一官半職。再後來蘇洵也生病去世了。蘇軾又得回家守孝,一守又是三年,三年之後,形勢又不一樣了,因為王安石的變法開始了。很多當時文人墨客都遭受的迫害,尤其是與王安石的政治理想抱負不大相符的那些,更是遭受了非人的待遇,蘇軾親眼目睹的這一切。當時他在官路上開始還是遙遙直上的,後來在變法革新問題上,他上書彈劾新法的弊病,這讓主張變法的王安石非常憤怒,他就在皇帝面前說蘇軾的一些壞話,蘇軾也意識到了當時安石的勢力遠遠大於自己,為了明哲保身,所以主動提出要出京任職。先後在三個地方顛沛流離,擔任小小的知州。

但是後來因為新任皇帝的繼位,並且提出來之前新法的弊病,東坡也能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官位。我覺得蘇軾他非常善於洞察時局,能夠審時度勢,知道自己為官的本質就是敢於說真話,不會因為對方勢力雄厚就趨炎附勢,有自己的原則主見。但是他也會權衡雙方實力的懸殊,認清了實事為了以後的雄起,先保存實力。有時明哲保身的退出,也是為了以後更強大的登場,這也是一種謀略。接著,他人生的又一次低谷,是因為他在湖州擔任知州,剛上任之後不久,由於例行公事,而且他又是一位非常懂得禮數的官員,他給皇帝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對皇上給他升官進爵的感謝,可能加了一點個人感情的表達,這本來也符合他文人墨客的氣質,結果這些真情流露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抓住了機會,說他狂妄自大,目無聖上,而且還把蘇軾之前寫的詩詞歌賦翻出來,從雞蛋裡面挑骨頭,就挑能拿來打壓他的一切敏感字眼,各種罪名就強壓在了東坡身上,企圖將他打倒。

當時,在朝廷中的很多官員也幾次為在牢獄中東坡說話,在此期間有幾次都險些被砍頭,還好也有當時有"皇帝不殺士大夫"的政策才讓他最後保住了性命,又一次的躲過一劫。看到這裡,作者認為而蘇軾的一生也真是命途多舛啊,一般人在經歷這麼多的變數之後,多少也會對自己的仕途之路失去信心吧,然而東坡就是不為所動,越挫越勇,奮勇向前。後來,蘇軾也擔任過非常低微的官職,可以說並沒有什麼實權,即便是在官場上連連失意,他也沒有放棄對生活的追求,沒有放棄對詩詞歌賦的喜愛,甚至在自己最落魄的時候,都要化悲傷為動力,通過創作來抒發自己抑鬱不得志的感情。儘管後來又有幾次調動官職,但東坡的內心已經迴歸了平靜。最後,他定居在了常州,這個風景優美,適合居住,遠離政治紛爭的世外桃源。



史界縱橫




性格決定命運。

蘇東坡個性豪邁直爽,又有正直士大夫心憂天下之情懷,這樣的性情,仕途坎坷也在情理之中。

再則,官場是個大名利場,誰都不好混。

蔡京就是一例。

精明的處世能力、極高的政治才幹,在北宋未,蔡京如果稱第二,無人敢爭第一。

王安石、司馬光因變法而在政治上水火不容,可他倆都對蔡京讚賞有加。

就是這麼個人精、能臣,不也"彤庭五回命相,玉殿幾回宣麻"而四起四落嗎?

所以,仕途坎坷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面對坎坷的態度。

幾次政治上的打擊,讓蘇東坡悟出了很多。

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歷練出此等心態,別說仕途坎坷,就算人生坎坷,又如何?



苦難是財富,成就蘇東坡的,正是這仕途的坎坷。

若蘇東坡仕途一帆風順~~~~~~

宋朝不過多個養優處尊的士大夫,後世卻會少個千年難遇的大文豪。

所幸,歷史沒有留下這遺憾。


湘漓同源


蘇軾得以重用,來分析下原因

其一,蘇軾能力出眾,才華蓋世,有將相之才,雖有波折,但是一直保持初心,精忠為國,將社稷百姓放在首位。得到人民擁戴,高太后賞識。

第二,時勢造英雄,北宋時期,多有內憂外困之局。遼、西夏虎視眈眈,國內政局疲敝,冗兵冗官,多有小人當朝,朝內黨派林立,矛盾尖銳。需要正直敢言,又才能出眾的大臣來穩定朝局。

蘇軾得以重用後,並未能青雲直上,反而受到多方排擠,浮沉不斷。其履歷便不一一贅述,再來繼續分析原因。

其一,蘇軾性格剛直,寧折不彎。在遇到朝中事務時,往往從全局全方位出發,仗義執言。往往會得罪朝中權貴,被人視為眼中釘,被人誣陷。

其二,蘇軾能力太強,遭人嫉妒。便想盡辦法,用盡手段將他遠遠趕出朝局,致使蘇軾一貶再貶。

其三,蘇軾潔身自好,君子不黨。得罪改革派,被貶,回京升官後,又得罪頑固派,再次被貶。


綜上所述,蘇軾正是因為其獨特高潔的人格魅力,在時局複雜的朝堂,被看作是鶴立雞群,自然受到多方攻擊。“不遭人妒是庸才”,而蘇軾過於優秀,沒有遇到賢明君主,也沒有開明晴朗的朝局,周圍又多小人,致使蘇軾仕途坎坷,令人嘆息。

而蘇軾在人生飽受打擊之後,仍有曠達舒豪的氣概,悲天憫人的胸懷,絲毫沒有與之同流合汙。真是人中之龍,不由的心生萬分敬仰。


黑白歷史說


王安石變法的刀光劍影卻是驚心動魄。當時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官員被稱為新黨,而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以司馬光為首的官員被稱為舊黨。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蘇軾也是舊黨的代表人物之一。不過跟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變法不同,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是以實際為底,不同意王安石激烈的手法。本來少年得志的蘇軾應該得到當時的宋神宗重用,可惜蘇軾常常因為變法的事頂撞宋神宗。到了最後,人到中年的蘇軾被貶到了偏遠的地方為官。

幾年後,隨著宋神宗和王安石的相繼去世。成為了宰相的司馬光大肆提拔舊黨官員,作為舊黨的代表人物,蘇軾也得到了重用。很快的時間就做到了翰林學士這樣的三品大官。本來應該對新黨被大肆打壓感到高興。可蘇軾素來敢於說話,幾次對司馬光提出讓司馬光接受部分對百姓有利的變法。可司馬光一生都在跟王安石鬥法。雖然對於蘇軾的論調傾心聽著,卻不理會他的建議。兩人多次的不歡而散自然讓司馬光慢慢的疏遠了蘇軾。蘇軾的坎坷仕途再次雪上加霜。

蘇軾的一生真正的詮釋了一句話,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用戶106796242451


蘇軾,號東波,四川眉山人,一代文章之宗,豪放派的代表之一,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學的集大成者,文學創作方面代表著北宋的最高成就。是一個縱橫古今的藝術天才。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

蘇軾仕途很不得意,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他是文壇上的領袖,他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將會對新政有極大的不利。在實行變法時,被貶到杭州做通判。後來他被調回京城做中書舍人,還是因為他的政治態度,不久又被貶到湖北黃州。

蘇軾在黃州住了好幾年,司馬光上臺後,重新被召回汴京做官,但政治變化莫測,他的仕途動盪不安,他僅做了幾年京官,司馬光死後,他又被貶放外任,後來病死在常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