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淺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國學美,散文美?

小小文物


題主所問,

無得無說樂而回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下簡稱心經)全文260字,是唐朝著名譯經家,唯識宗的代表人物玄奘法師所翻譯,無得無說先就國學美做以敘述。

心經從觀自在菩薩啟文,從受想行識開始論述,解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智慧,文字簡約,朗朗上口,行文的平仄,抑揚頓挫做的十分精緻,便於唱誦朗讀,也就便於傳播,這也是心經能夠流傳幾千年而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現在有的教育機構或者國學館已經將心經的傳頌普及開來,在QQ音樂等網絡平臺,大家都可以搜聽到,可以說心經的語言文字美,意境美,內涵美在國學裡也是無可比擬的,心經裡邊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元素已經深深的烙印在人們心裡。

現在無得無說再來論述一下散文美!

何為散文美?

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何為心經的形散?心經從人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說起,揭示佛教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所有的這些就是讓人們學會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對自己所有六識所產生的慾望,從而得到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大方法,開啟人生密碼的鑰匙。

那麼這把鑰匙是什麼呢?

心經並不是一味鼓吹所謂的萬物虛無主義,不說斷滅的空,不說虛無的空,給所有想追求這種大般若智慧的眾生一個修為的方法。

什麼方法呢?

心無掛礙”。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只有做到了心無掛礙,才是真正的空,才會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佛修為到最高境界就是涅槃

所以心經一切的形散都是為神不散所張目,都是在論述這個般若智慧的。

“心無掛礙”的做人,做事,修身,修心…從而真正走向人生的成功彼岸,真正的生髮出“心無掛礙”的般若智慧,還需要無得無說跟大家一起努力奮鬥!

為了感恩玄奘法師的偉大,為我們後世之人有緣得此法寶之文,無得無說特賦詩一首,以表敬意:

孤影西行參菩提,

那爛陀寺辯禪機,

三寶輾轉回西京,

慈恩明月伴聖僧,

玉華雪飄譯金經,

終證涅槃興教宮,

身留唯識一重宗,

方得教化萬世功。

如有不妥,敬請諒解!


無得無說


我讀《心經》

佛經浩如煙海,在此不一一細談,今天只選擇大家最為熟悉的——《心經》。

《心經》屬大乘佛教,又稱菩薩乘。

是般若智慧的核心經典。

小乘佛教認為:事物是存在的。過去存在、現在、未來也存在。事物一直處於時刻變化之中。

從這個意義上講,開始就是結束,結束也是開始。靜止就是運動,運動也是靜止。

因此說,色即是空,即一切事物都是空的。這裡的空,是指事物是運動變化的。

而大乘佛教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我們所看到感到的一切都僅僅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影像幻覺,如同我們的夢境一樣,都是我們心的波動所產生的一種虛假表現。

從這個意義講,一切事物都是空的,無有的,虛幻的。

《心經》第一段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很多人因而誤以為《心經》是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說法,其實所有佛經大都是佛陀對弟子說法?《心經》是佛陀對十大弟子智慧第一舍利子說法。

佛教是心的教導

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

佛教,可以說是佛陀對眾生如何正確使用心的教導,人會產生痛苦煩惱都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心。

佛陀透過“心經”教導我們如何正確使用我們的心,令心寂滅不生妄想妄念,以達到清靜的智慧彼岸。所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這裡的”色”泛指一切存在的物質,而”空”泛指虛幻,無常,變化,沒有永恆不變等等。

《心經》是破我執的最基本最樸素的經,以淺顯易懂來告訴世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沒有繁瑣的語言和深奧的道理,最後在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中結束。

《心經》整篇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有種散文詩般唯美的意境,語言簡潔,朗朗上口。有時候讀《心經》覺得像是一幅安靜的油畫,畫面是什麼呢?說不清,道不明。像一條清澈的河,向著遙遠的遠方;有時候覺得像一片森林,繁茂蔥鬱中看到陽光照射進來,萬物生長——

更多的時候,覺得《心經》像飄在空中的一朵白雲,讓迷路的人跟隨著白雲走出荒野,叢林。而這片白雲自始至終以微笑般的祥和,一路引領著我們,且有陽光,且有微風,且有清泉——

菩提樹下無塵埃,

縹緲三千大世界。

人生無常空自性,

不見諸相見如來。


在塵埃裡相遇


世上最悲哀的事情莫過於從佛法的門前飄然而過;世上最悲哀的事情莫過於把《心經》當作國學美、散文美來欣賞。

漢傳大乘佛法有兩大理論:緣起與性空,也即因果與般若,也即唯識與中觀。這兩大理論從不同的角度來破除人們對生死、煩惱的執著。

般若,即空性智慧,讓我們從各種因緣和合(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中看到其本質的虛幻,從而斷除對其的貪戀與嗔恨。這讓我們看到因緣和合的當下即是空性,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發,就是創意是有無限的可能,由內心而生的念頭、靈感(善念),再去聚合各種資源(人才物),就能達成我們的願望,通常是“無我利他”的善願。

佛法的般若經典長達600卷,濃縮版的《金剛經》有300卷,而《心經》更是《金剛經》的高度凝鍊。它直指大乘菩薩的心性,以及從諸菩薩階位,修行成佛的路徑。又因當機者是應化身觀世音,是等覺菩薩,尚有一分無明未破,離成佛(妙覺)只有一步之遙。

可見,般若心經是佛法中比較深奧的經典,現在我們只把它當做文學作品來欣賞,真是可惜了啊。我們應該從《心經》和《金剛經》中完成生命的覺醒。開悟吧!





一尺先生談家教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的一部經典(簡稱《心經》)。在佛教中有另外一部經典的名字,與此經典名字相似。它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簡稱《金剛經》。這兩部經典是有關聯的,《金剛經》是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智慧部的經典。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是梵文的音譯(念bo re)。那《心經》可以說是《金剛經》的一個概括和總結。它主要是詮釋了“空性”其教育意義是讓人們不要執著於,眼前的是非對錯。而是要了解事物的一切本質,有“成住壞滅”的過程,樹立一個豁達樂觀的價值觀。當然,我這是通俗的解釋,是個人淺薄的認知。“經義不可思議”,任何人讀經典,不同年齡段的人看經典,不同身份的人讀經典,會有各自的認知,沒有必要相互認可否定,也沒有必要相互攻訐。只要自己受益即可。

至於《心經》的國學美,我們可以把它當成一篇國學經典來看待,可以用解讀文言文的方式方法來識文斷句。更利於我們的瞭解。但是請注意,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經典的本質義,並不僅僅是文字之上翻譯和解釋。而是自己內在的悟性去如何感受觀待。一個人經歷歲月洗禮之後的沉澱,再去讀某部經典,定然有自己受益的一番別樣感受。

《心經》的散文美,其實這部經典中,單個字詞比較少見,有很多專用的佛教術語,包含的內容量也比較大。很多人可能無法通過直白的翻譯來鑑賞散文美。還是要看閱歷經歷才可以具備發現美感的能力。

讀經典發心很重,“邪心修正法,正法亦邪;正心休邪法,邪法亦正。”佛法不不僅僅是出世間法,也是世間法,更是心法。發心純正必有受益。

建議大家讀讀《心經》字數不多,與比較容易上口。


寄閒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心經翻譯的確實有國學之美,佛經的翻譯要遵循中國本土的文化,和文字表達。

佛經翻譯也對中國的語言文學思想等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佛經翻譯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彙,充實了想象力,促進了中國哲學的發展。佛經文化也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很多學佛的人對新經都非常的瞭解,誦讀起來也非常的流利,說到心經隱藏的神秘密碼,很多人可能就不是很清楚。

唐太宗時,有一位法師名玄,奘法師跟隨哥哥出嫁出家以後,讀了一切佛教經典。有些經典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有些經典是別的法師翻譯的,他對有些語句有更深層的見解,後來去印度取經。

在四川成都掛單,遇到一位老和尚,生疥瘡病,人不敢親近,唯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一顆同情的心,親自他為他洗膿血,塗抹藥,不久這位老和尚的疥瘡病痊癒,老和尚感念他調治之恩,無以為報,唯有一部經可以口傳給他,這部經,就是心經,一共260個字。

後來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途經800裡沙漠,上無飛鳥,下午走獸,中間無人,為多妖魔鬼怪,念任何經也不能降服,後來只能念心經,所有的邪魔鬼怪都褪去,依仗心經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經,十五年後回中土,從此專心翻譯佛經。

心經字不多,但是對於修行人來說,幫助甚大,可以說每個字都有其意義。


柒零說


亮點就是告訴我們心是什麼?怎樣找到自己真心。是真正的正能量。


SX當覺


那可是鳩摩羅什大師啊,七佛之譯經師啊,好多中文字還是他創造的呢,能不美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