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歷史上有哪些戰爭的勝負是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的?

不昧自我


戰爭有必然性和偶然性,而人就是戰爭中最大的變數。一個天才的統帥有時候確實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者事情也能改變歷史的車輪。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吧,一隻南美洲的蝴蝶煽動幾下翅膀幾周後引起美國的一場颶風。

清朝有一位大詩人吳偉業號梅村,所以後世稱他吳梅村。這位大詩人為當時一位傳奇的女性寫了一首名垂千古的詩歌《圓圓曲》,當時有很多人視這位命運坎坷身世可憐的女子為紅顏禍水。更有甚者把明朝滅亡的罪責推到這個女人頭上,吳梅村出於正義寫下這篇詩歌來為陳圓圓辯白同時也表達出對真正的罪魁禍首吳三桂的鄙視。

(清軍入關劇照)

正是由於那位鎮守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放清兵入關而導致李自成敗亡和之後南明小朝廷的一一覆滅,這一句看似是吳三桂為了一女子而衝冠一怒。實際上後面兩句“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才是對吳三桂降清的辛辣諷刺,但是卻正是這樣一個女人影響到了明清之際的歷史走向。

據當時文人記載陳圓圓是天下公認的絕色佳人,圓圓陳姓,玉峰歌妓也,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雖然陳圓圓天姿國色但是正如人們常說自古紅顏多薄命,關於陳圓圓入京始末眾說紛紜。比較為大多數人認同的是外戚田弘遇強虜入京,田弘遇是崇禎寵妃田妃之父。有一種說法是田弘遇為了固寵將陳圓圓獻給了崇禎皇帝,崇禎皇帝一心撲在江山社稷上無暇顧及女色(也有一種說法怕沉迷女色而荒廢政務)。於是將陳圓圓放出皇宮,一種說法是陳圓圓一直在田弘遇府上充當歌姬沒有進宮。《明季北略》記載:

『田畹(弘遇)者,懷宗妃之父也。甲申春,流氛火熾,妃謀所以解帝憂者,進圓圓。帝穆然,旋命歸畹第。

陳圓圓回到了田府,後來田弘遇見天下局勢大亂明朝統治岌岌可危。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田弘遇便刻意結交手握重兵的吳三桂,自此以後吳益愛之,專房之寵數十年如一日。

(陳圓圓劇照)

吳三桂這個名字在中國實在是大大有名,吳三桂以一己之力影響了十七世紀的政治格局。而陳圓圓影響了吳三桂的判斷選擇,陳圓圓一個女人影響了明亡清興和大順政權的興衰。吳三桂曾是個少年英雄,十八歲時曾經在滿洲兵的包圍下率領二十家丁闖陣救父。一時間傳為佳話吳三桂聲名大振,一直在抵抗清軍的前沿是明軍中少數對清軍取得過勝利的將領。

(身著明朝鎧甲的吳三桂)

松錦大戰後明朝精銳盡喪,吳三桂和他帶出來的幾萬殘兵成了關寧鐵騎最後的殘渣。吳三桂鎮守明朝東北邊界僅存的要地寧遠和山海關,來阻止強大的滿洲八旗鐵騎進入關內。1644年,李自成大軍嚮明朝發動總攻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崇禎皇帝封吳三桂平西伯並急詔吳三桂率兵勤王,吳三桂率關外的十幾萬軍民百姓退入山海關內。勤王大軍剛剛走到豐潤北京已經被李自成攻佔,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吳三桂成為明朝北方僅存的勢力。

(崇禎皇帝煤山自縊)

李自成派降將唐通等進攻灤州被吳三桂擊敗,李自成又派人持其父吳襄手書招降吳三桂。《清史稿吳三桂傳》記載:順治元年,李自成自西安東犯,太原、寧武、大同皆陷,又分兵破真定。莊烈帝封三桂平西伯,並起襄提督京營,徵三桂入衛。寧遠兵號五十萬,三桂簡閱步騎遣入關,而留精銳自將為殿。三月甲辰,入關,戊申,次豐潤。而自成已以乙巳破明都,遣降將唐通、白廣恩將兵東攻灤州。三桂擊破之,降其兵八千,引兵還保山海關。

(後人想象闖王李自成素描像)

吳三桂進退維谷只能投降大順政權,吳三桂率大軍去北京覲見李自成。李自成派兩萬降兵接管山海關,吳三桂走到灤州北京信使來報吳三桂家產被抄掠其父吳襄被囚禁。李自成原來許諾吳三桂侯爵之位,吳三桂得知家中變故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抉擇。未幾,闖陷京師,貴臣巨室悉加累系;初索金帛,次錄人產,襄亦與焉。闖挾以招其子,許以通侯之賞。

(清初攝政王多爾袞畫像)

吳三桂又問陳圓圓何在?得知以被李自成大將劉宗敏所劫。吳三桂大怒按劍曰:

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以生為?立刻回師東下擊敗李自成派來的兩萬人馬奪回山海關,吳三桂自知不敵李自成大軍派遣手下副將楊珅、遊擊郭雲龍上書向清朝睿親王多爾袞乞師求援。多爾袞聞聽中原大變正盡起八旗大軍揮師南下,正好接到吳三桂的求援書。於是多爾袞率領騎兵先期趕往山海關,李自成親率二十萬大軍討伐吳三桂。

吳三桂兵少不支只能向清軍投降請求支援,多爾袞封吳三桂平西王一起發兵進攻李自成戰於一片石。三桂遣邏卒報自成將唐通出邊立營,王遣兵攻之,戰於一片石,通敗走。又明日,師至關,三桂出迎。王命設儀仗,吹螺,偕三桂拜天畢,三桂率部將謁王,王令其兵以白布系肩為識,前驅入關。

李自成大軍和吳軍激戰正酣,多爾袞派遣阿濟格多鐸率兩萬騎兵突襲李自成。李自成大敗退回北京,為了報復屠殺吳三桂父親吳襄在內一家三十八口。陳圓圓被劉宗敏掠走倖免於難,李自成大軍丟棄北京倉惶西逃。(吳軍)逐北四十里,即日王承製進三桂爵平西王,分馬步兵各萬隸焉,令前驅逐自成。自成至永平,殺襄,走還明都,屠襄家,棄明都西走。

清軍一路南下大順軍一路上的抵抗都被粉碎,山西省和西安、潼關等地先後被清軍佔領。吳三桂在山海關降清引清兵入關,一路充當清軍前鋒從山海關打到昆明湖。一路上打敗了李自成和南明的幾十萬大軍,為清朝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擒殺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貴。康熙元年,捷聞,詔進三桂親王,並命兼轄貴州。召愛星阿率師還。四月,三桂執由榔及其子,以弓弦絞殺之,送其母、妻詣京師,道自殺。

(南明與清朝形勢圖)

陳圓圓陷於亂軍之中僥倖逃得性命,後被吳三桂手下找到。延陵(吳三桂)追度故關至山西,晝夜不息,尚未知圓圓之存亡也。其部將已於都城搜訪得之,飛騎傳送。延陵方駐師絳州,聞之大喜,結五彩樓,備翟茀儀親往迎迓。

(大清平西親王吳三桂像)

吳三桂正妻被李自成殺死,被大清封為平西王時想要封陳圓圓為王妃。陳圓圓以出身不好又曾失身於賊固辭不受,吳三桂別娶正妻。吳三桂正妻善妒,加之陳圓圓年老色衰寵幸不在備受冷落。陳圓圓於是別居小院深入簡出,陳圓圓原本姓邢後隨養母姓陳。此時複姓邢氏府中稱為邢太太,後來吳三桂密謀反清。陳圓圓為避禍出家為女道士。吳三桂死後清軍佔領昆明陳圓圓不知所蹤。

久之,延陵潛蓄異謀,邢窺其微,以齒暮請為女道士。戊午,滇南平,籍其家;俱入禁掖,邢氏獨不見於籍雲』。

(吳三桂主導的三藩之亂)

明末清初之際吳三桂擁數萬精兵虎踞要地,山海關之重要決定了大順大清大明三個政權的生死存亡。吳三桂降順則山海關天險在大順軍清軍要想入關並不容易,大順政權未必不能北拒清兵南下平定南明。可惜闖軍缺乏戰略眼光生生把一幅好牌打的稀碎,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大順政權旋即失敗南明小朝廷則轉瞬即亡。吳三桂因為陳圓圓衝冠一怒為紅顏,改變了1644年中國各方勢力的命運興衰。改變了以後300年的中國歷史,可以說陳圓圓一個人改變了清朝和大順戰爭的勝敗命運。


湘淚飛蝶


特別說明,在1946年6月之前,林彪並非是東北我軍的“一把手”,很意外是吧?歷史事實是,當時的東北局書記、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一政委是彭真同志,林彪僅僅是負責作戰指揮的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尚沒有東北軍政總體方針的決策權。



(彭真)

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後,延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因此從9月起大批八路軍、新四軍和黨政幹部奔赴關外。由於當時蔣軍尚未到達東北,延安判斷有“和平接管”東北的可能,因此具備城市工作經驗的彭真成為東北局書記的理想人選,並很快到任屢職。

正在趕往山東的林彪也接到了新的命令,10月16日延安專電彭真:“已會林彪急至瀋陽協助你指揮作戰”,注意是“協助”。10月底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部成立,林彪任總司令,彭真、羅榮桓分任第一和第二政委,在我軍特有的雙首長制度下,以及軍政一體的戰爭年代,政委的份量其實更重。

(林彪)

隨著杜聿明率領的蔣軍大舉進犯關外,東北的軍事形勢驟然惡化起來,我軍部隊來源分散、缺乏後勤支持、武器裝備不足的缺點一一暴露出來,不得不連續退出錦州、瀋陽等大中城市,且戰且退。不久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但軍政領導排名並沒有變化。

1946年3月,彭真主持召開高級幹部會議,討論東北的軍事形勢和戰略方針,會議期間出現了激烈的爭論。彭真等認為我軍在東北仍然具有優勢,應該選擇主動進攻,“先打長春,後攻四平”,並且在長春建立政權,力爭與蔣軍分庭抗禮,並要求民主聯軍堅決執行這一命令。



然而林彪、黃克誠等將領則認為我軍暫時處於明顯劣勢,不應與裝備精良的敵人死打硬拼,同時批評彭真沒有抓緊建立根據地,也沒能給東北我軍提供良好的後方和後勤保障,致使部隊戰鬥力受到很大影響。雙方分歧明顯,誰也不能說服誰,會議不歡而散。

會後彭真致電延安,要求撤換軍事幹部,而林彪也發電陝北陳述意見,反映東北局主要領導盲目樂觀。此時的國內形勢屬於“邊打邊談”時期,為了加重談判桌上的砝碼,延安擱置了東北方面的爭議,要求民主聯軍全力堅守已經解放的四平街,實際等於間接支持了彭真的意見。

(彭真、林彪和羅榮桓)

1946年4月開始的四平保衛戰成為了“和與戰”決策的分水嶺,在歷時一個多月的浴血奮戰中,東北民主聯軍以傷亡8000餘人的代價,最終不得不放棄四平,同時在蔣軍的瘋狂追擊下又被迫放棄長春,撤至松花江以北與敵人才形成對峙。

戰爭的事實證明,林彪、黃克誠等將領的觀點是正確的,而東北局內部的分歧,也造成了不停的爭論和下面幹部的思想混亂,東北班子到了必須改組和換帥的地步。1946年6月,延安發佈命令以林彪為新一任東北軍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彭真調回延安工作,同時致電林彪:“作長期打算,為在中小城市及廣大鄉村建立根據地而鬥爭”。



(彭真)

林彪上任後立即決定採取“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戰略方針,同時抽調三分之一的主力部隊和12000名幹部下鄉,在東北廣大農村實行剿匪、土改、建立政權、動員參軍、推動生產等工作,使東北民主聯軍的兵員和後勤都逐漸得到可靠的保障,部隊迅速恢復了元氣和士氣。

這次“換將”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東北解放戰爭的形勢很快得以扭轉,1947年1月起,林彪指揮我軍連續取得“四保臨江”和“三下江南”戰役的勝利,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計劃。至1948年初我軍改稱“東北野戰軍”時,部隊已經發展到46萬餘人的強大力量,並且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東北野戰軍在九個月後發起遼瀋戰役,年底東北全境解放,而這一偉大的戰略轉折和取得東北解放戰爭最終的勝利,僅僅用了二年半的時間。

(林彪上任)


度度狼gg


歷史上真有一場戰爭的勝負是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的嗎?

我所知道的就有兩場的指揮官是無可替代的,勝負的天平就是因為指揮官的存在而改變。

這兩場就是在軍事史上佔有輝煌地位的《四渡赤水》和《孟良崮戰役》,而這兩場戰役的指揮官也是當代中國最傑出的兩位軍事家,一個戰略軍事家毛澤東主席,一個是軍事戰略家粟裕大將。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一生最得意的軍事傑作,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從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的一次偉大嘗試。當其他人還在迷戀游擊戰的飄忽不定時,毛主席已經開始思考更高級的戰術。特別要提到,四渡赤水的第一渡和第二渡的總指揮是朱德總司令,而最高決定權是政委周恩來。戰役規劃和指揮都是由朱德總司令部署和下命令。毛澤東只是協助政委周恩來工作。

  • 一渡、二渡赤水:朱德總司令充分利用他熟悉川黔滇地理環境的優勢,在大山大溝裡與敵人玩起了迷藏,也調動了敵人,戰果也不錯,但是由於敵人太多(十數倍於紅軍),難以突出重圍。

  • 三渡、四渡赤水:一渡、二渡赤水之後,在朱德的提議下成立前敵司令部,任命毛澤東為前敵政治委員,毛主席才又重新回到了軍隊指揮的位置上。之後又成立了毛周王的軍事三人組,鞏固了毛主席的核心地位。毛主席回到指揮位置之後,運動他詩人般的天才想象力,把運動戰運動到了極致,突破烏江天險跳出包圍圈。粉碎了蔣的美夢。

縱橫數千裡,往返如絲網,真正的四渡赤水地圖太複雜,只有毛主席這樣天才的指揮家才能謀劃出如此高明的安排,上面就用簡圖代替了。所以這場戰役,毛澤東主席是無可替代的。正是確立了毛主席的軍隊指揮權地位,四渡赤水才贏得了勝利,避免了石達開的悲劇。

孟良崮戰役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運動戰的巔峰之作,那麼孟良崮戰役則是粟裕大將運動戰+殲滅戰+狙擊戰的傑作。

  • 運動開局

由於國民黨在華東戰場吃了大虧,採取了步步推進、穩紮穩打、一被打就縮頭的龜殼戰法,無奈千里耍“龍燈”,大打運動戰,華東野戰軍雖然小有斬獲,但敵人實力佔優,形勢越來越危險。

  • 精密佈局

華東野戰軍的耍龍燈,看似隨意,沒有章法,其實都是在粟裕大將的精心謀劃,暗裡佈局下進行的,比如王必成6縱悄悄隱蔽在敵人眼皮底下,比如1,4,7,9等縱隊對進,分兵,但始終可以快速凝聚。其他縱隊則遊走在外圍敵人的邊緣。

  • 雷霆急戰

由於受到耍龍燈的迷惑,湯恩伯改變了戰法,從龜殼戰法變成南北對進,中央突破,讓驕傲的張靈甫和整編74師稍微凸出來了一點點。對於這一點點戰機,粟裕大將作了準確無誤的預判:

1.七十四師狂妄驕橫,傲視一切,與其他蔣軍矛盾甚多,其他敵軍不會奮力援救; 2.孟良崮山區交通和地形不利於重裝備行動,敵人由強變弱;
3.我軍歷來先打弱敵,這次先打位於中間的王牌,必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奏奇效。
4.3天吃掉張靈甫的整編74師。

第二條真是把敵人內部矛盾都已經考慮上了。當把戰役決定上報中央時,連毛主席都沒有想到粟裕大將竟然敢吃掉張靈甫的74師。

最後中央回電大意:是否打張靈甫由你們自己決定。我們不做遙控。

從戰場規劃、分析、到下定決心、要完成如此縝密的部署,非智謀高超不可,要下全天下幾乎無人(蔣想不到,毛也想不到)敢下的決心,非勇略過人、敢於冒巨大之險不可。觀當時將列,非粟將莫能當之。

三天急戰過程中,粟裕大將始終泰山崩於頂,而決心不動搖。並根據戰場形勢,調整了以往慣用的白天休息、夜間進攻的戰法。白天繼續猛攻(關鍵決定,只要再讓74師堅持半天,老天下雨,跑的可能就是華東野戰軍)。

  • 閃電收官

一場大雨對74師來說,似乎晚了半天,彷彿又是為送別這隻曾經的鐵血部隊。而人民軍隊已經如大鵬展翅一樣,消失在了敵人的包圍圈中。

《四渡赤水》是戰略轉移階段決定性的一場戰役,離開時毛主席無法勝利。《孟良崮戰役》是戰略決戰階段的天王山之戰,哪方勝利,哪方就擁有了主動權,除了粟裕(可能徐帥也可),幾無人能打勝。

我是彈史遇見你,歡迎點評。


彈史遇見你


林彪這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黨中本打算讓林彪去山東敘職可是國民黨從娥媚山上下來搶奪勝利果實來了,黨中央快電通知走在半路的林彪馬上回東北主持軍政局面,保護東北財產,接收日本投降。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972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550萬大軍兵分三路,以閃擊戰的方式大規模入侵蘇聯。北路的北方集團軍群沿著波羅的海海岸推進,目標直指蘇聯十月革命發祥地——列寧格勒;中路的中央集團軍群沿著佈列斯特—明斯克—斯摩稜斯克大路直取蘇聯首都莫斯科;南路的南方集團軍群進入烏克蘭,直指蘇聯石油重鎮高加索。

三路德軍一開始都是旗開得勝,僅僅兩個多月,北方集團軍群便連續擊潰蘇軍西北方面軍、北方方面軍的幾十萬部隊,於9月9日抵達列寧格勒外圍。眼看這座“歷史上從未被征服”過的城市就要在劫難逃了,可是,一位戰神一樣的蘇聯英雄出現後,不僅改變了列寧格勒即將被征服的命運,同時也開始讓德軍的閃電戰開始破產。

這位戰神就是蘇聯紅軍中唯一一個被授予四次蘇聯英雄稱號的朱可夫大將!

朱可夫就任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員後,迅速調整作戰部署,集中兵力兵器於德軍攻勢最猛的正面,同時出其不意的進行反突擊。同時喊出了“不是列寧格勒懼怕死亡而是死亡懼怕列寧格勒”這一激動人心的口號,讓開戰以來屢戰屢敗的蘇聯軍民重拾勝利的信心。接連頂住了德軍的進攻,持續到9月底。德軍攻打列寧格勒不下,於10月上旬停止攻勢作戰改為圍困,列寧格勒從而保住了“從未被征服”的記錄。

德軍攻打列寧格勒不下,隨即改變全面進攻的部署為重點攻擊,目標選在蘇聯首都莫斯科。在德軍強大的鉗形攻勢和閃擊戰打擊下,防守莫斯科正面的蘇軍再次遭遇慘重損失。就在德軍距離莫斯科不到200公里的時候,最高統帥斯大林將朱可夫從列寧格勒前線緊急召回,任命為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全盤負責莫斯科戰事。朱可夫雖說是西方方面軍司令員,但是該方面軍主力部隊尚在百公里之外的德軍包圍圈中,在劫難逃。他能指揮的部隊僅有一些突圍出來的零星部隊和剛剛從遠東調來的一些步兵師,總數也就十餘萬人。與170餘萬德軍相比,兵力完全處在極端劣勢狀態。

形勢比之前列寧格勒還要嚴峻,即便如此,朱可夫毅然向最高統帥表示“我們能守住莫斯科!”這不是空口說大話安慰斯大林,面對強大的德軍,朱可夫組織部隊充分利用天氣、地形且戰且退,不斷遲滯德軍的進攻,苦苦支撐。就在德軍先頭部隊距離莫斯科市區僅有10公里、蘇聯最高統帥部——克里姆林宮都在其大炮射程範圍以內的時候,朱可夫突然指揮部隊從德軍兩翼發動反擊作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舉粉碎了德軍的進攻,將德軍驅逐到莫斯科以西150——300公里處,取得了首都保衛戰的最後勝利。

在莫斯科碰了壁,德軍吸取嚴寒的教訓,不在冬季發動進攻轉向夏季。攻擊方向也做了調整,將南面的高加索作為主攻目標,拿下了高加索,也就等於徹底摧毀了蘇聯的工業、能源基礎。

和前兩次一樣,在進攻一開始,德軍也是旗開得勝。從頓河到伏爾加河千里之地,德軍一路勢如破竹,用輝煌的勝利迎來了1942年的開局之年。

至當年八月底,德軍已經登上高加索山脈,將蘇聯南部的重要工業城市——斯大林格勒團團包圍。如果斯大林格勒失守,那麼整個蘇聯南部戰線將全線崩潰。

在國家和人民又一次面臨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斯大林再次將“救火隊員”朱可夫調到斯大林格勒前線,作為副最高統帥全權指揮作戰。

朱可夫到前線後,將突破口選擇在德軍兵力相對薄弱的北面,集中三個集團軍全力攻擊。但是由於德軍銳氣正盛,火力也佔優勢,蘇軍的三個集團軍都是臨時組建,顯然不是德軍的對手。因此,連續激戰好幾天,並沒有取得什麼戰果,而蘇軍確已經精疲力盡。但是朱可夫突然發現了德軍的致命弱點,那就是在斯大林格勒正面的德軍雖然攻勢兇猛,但是在德軍的兩翼卻沒有強有力的部隊掩護。而戰爭一開始,蘇軍正是因為兩翼缺少掩護,所有部隊全集中在一個點上,因而被德軍利用裝甲部隊快速突擊的方式抄了後路。

於是,朱可夫建議斯大林在斯大林格勒一線集中兵力死守,儘可能的拖住德軍,然後迅速調集優勢兵力從德軍薄弱的兩翼發動進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攻打斯大林格勒的德軍一舉圍殲!

斯大林最終同意了朱可夫的建議。經過一個半月緊鑼密鼓的準備,再加上斯大林格勒守軍的頑強抵抗,朱可夫最終成功實施了代號“天王星”的反攻計劃,將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德軍第六集團軍和坦克第四集團軍全部或大部殲滅在了斯大林格勒地區。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徹底改變了蘇德戰場乃至歐洲戰場的敵我形勢,戰場主動權開始轉移到了蘇聯手中。


大將軍威武K


1929年徐向前臨危受命,被中央任命為紅三十一師副師長。該師號稱有四個團,實際上只有四個大隊,不足1個營的兵力,共300多人。其中師黨代表為戴克敏,參謀長為曹學楷,政治部主任陳定候。剛到大別山的徐向前,連紅三十一師的指揮員還沒認齊就遇到了蔣介石對大別山發動的三次“鄂豫會剿”。


第一次是羅李會剿。蔣桂戰爭後,桂系軍閥羅霖投靠了蔣介石,被任命為獨立第四師師長。為討蔣介石的歡心,羅霖主要要求“剿滅”鄂東北的紅軍游擊隊。蔣介石命令河南的土匪武裝李克邦的暫編第二旅配合夾擊紅三十一師。當時,在根據地的紅軍只有兩個大隊,約100多人槍。敵我力量為100:3000。面對敵強我弱的情況,徐向前決定“避強擊弱”,先率部隊和敵人兜圈子,不和敵人硬碰。戰至7月,粉碎了“羅李會剿”。

第二次是鄂豫會剿。第二次負責會剿的是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之一的劉峙,劉峙曾任黃埔軍校的少校戰術教官,是徐向前的老師。劉峙命令部隊採取四面包圍和分進合擊的戰術,企圖一舉消滅紅三十一師。徐向前採取“與敵周旋,避強擊弱”的戰法將敵人拖肥拖廋、拖病拖垮,最後不得不草草收場。

第三次是“徐夏會剿”。第二次會剿失敗之後,劉峙又命令駐河南信陽的徐源泉第48師和湖北境內的夏鬥寅第13師向鄂豫邊根據地發起了新的圍攻。徐向前仍然採取不與敵硬拼,於是兵分兩路,利用敵人的空隙,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轉移到了敵後,敵人的第三次會剿落空。


歷史軍魂


晉中大捷(徐向前指揮),臨汾攻堅戰(徐向前指揮),太原戰役(徐向前指揮),孟良崮戰役(粟裕指揮),淮海戰役(劉伯承、鄧小平陳毅、和粟裕、譚振林指揮)等都是因為有位最傑出的軍事家而最後取得了勝利。





有才君子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四渡赤水,這場戰爭就是因為毛澤東一個人而發生了改變,換做其他人恐怕很難組織這樣的戰役,即便勉強組織了怕是也難以取勝,畢竟當時國民黨軍隊無論是人數還是武器裝備,都佔絕對優勢。

但是毛澤東出手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四渡赤水的勝負乃至土地革命的勝負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奠定了後來中國革命事業取得全面勝利的基石。

毛澤東指揮的四渡赤水行動,絕對是軍事史上的奇蹟。如果沒有四渡赤水,紅軍很可能覆滅,但是毛澤東精心策劃了這場四渡赤水行動,化解了紅軍的危局,使得紅軍轉危為安,使得革命轉危為安。

中央紅軍長征至湖南境內時,為了突破國民黨第四道封鎖線,紅軍發起了湘江戰役,但是由於博古、李德戰略、戰術的嚴重失誤,導致紅軍在湘江戰役中損失慘重,從八萬人銳減到三萬人。紅軍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

然而湘江戰役的慘敗,並未喚醒博、李二人,他們仍然幻想繼續攻打湖南的大城市。毛澤東認為不可行,提議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毛澤東的建議,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遵義會議後,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人的領導地位,他立刻著手安排進軍貴州的作戰計劃。

毛澤東進軍貴州的作戰計劃,就是歷史上的四渡赤水行動。從1935年1月到1935年5月,毛澤東指揮紅軍圍繞赤水河,一共進行了四次戰略行動。前兩次戰役是佯攻,並未渡赤水。後兩次戰役是真正的渡河行動。

毛澤東指揮的紅軍,在川、黔、滇交界處的廣大地區機動作戰,採用靈活多變的戰術戰法,和人多勢眾的國民黨軍隊鬥智鬥勇,最終贏得了勝利。紅軍打破了敵人的封鎖線,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順利完成預定作戰目標。

四渡赤水行動意義巨大,它使得黨中央和紅軍從被動走向主動,中國革命事業從失敗走向勝利。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為日後的發展壯大保留了革命火種。


袁衛宇


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五日,國軍南線兵團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師和李天霞的整編八十三師率先佔領瞭解放區首府臨沂,當晚坐鎮徐州指揮的參謀總長陳誠立即舉辦了酒會,以慶祝光復臨沂這一偉大空前大捷。

此時就在南線一片狂歡之際,濟南的王耀武卻如芒在背十分焦慮,因為配合南線作戰的副手李仙洲位置過於突出已成孤軍深入之勢,而且王耀武已經發現了華野有向北移動的跡象,向來謹慎的王耀武知道老對手粟裕在打什麼算盤。

因此,為避免李仙洲兵團落入敵手,隔日也就是二月十六日,王耀武在不支會參謀總長陳誠的情況下致電李仙洲,命令其收縮部隊。

王耀武:“守瀛兄(李仙洲字),華野有詐極有可能正奔您而來,馬上從萊蕪顏莊及新泰一線往回濟南方向撤,見機行事能撤多遠就撤多遠,奉老頭子之命抽出了三個軍後濟南城防兵力已捉襟見肘,萬一您部南線的被圍了俺可無力增援,迫不得已時您可玩“失蹤”,要不等微操達人(蔣介石)上線了,您就溜不掉啦。”

李仙洲:“好的司令我立即組織由十二軍斷後、第四十六和七十三軍往回縮。兩個月前魯南的馬勵武位置過於突出曾向參謀總長建議往回縮,但被否決了,結果兩萬大軍就被粟裕給吃掉啦,這可是前車之鑑。但如果破壞老頭子(蔣介石)制定的南北夾擊計劃,萬一陳誠口中已潰敗的華野從北線溜掉了,老頭子怪罪下來我十個腦袋都不夠砍呀。

王耀武:“守瀛兄大可放心,當年抗戰之蘭封會戰,老頭子調集十二個師計劃包了孤軍深入的土肥師團餃子時,情勢比如今的魯南會戰還好,但就因您的黃埔同窗桂永清和黃傑這兩顆老鼠屎毀了這鍋湯,這兩人老頭子最終不得不決堤黃花口,如此重罪桂永清撤職沒幾天便復出了,而黃傑不過蹲了兩年監獄便得以復出,可見校長對你們黃埔一期寵愛有加呀,您大膽後撤迫不得已可以玩失蹤,只要立場堅定老頭子是不會加罪於的。”

作為黃埔老大哥的李仙洲雖然是個循規蹈矩的老實人而且非常忠於老頭子,但生死攸關一刻誰也不想步入整編二十六師師長馬勵武的後塵,因此李仙洲這次越了雷池不惜違背蔣介石參與制定的魯南南北夾擊計劃,在接到上級王耀武的命令後,當日便急忙率領已經佔領萊蕪及新泰的兩個軍往膠濟進入魯中的重要咽喉吐絲口鎮撤退。

當時的決定放棄臨沂主力隱蔽北上的華野尚未完成對李仙洲的合圍,李仙洲這麼一縮打亂了整個作戰計劃,華野做出巨大犧牲的舍南取北作戰計劃很有可能空忙活一場。因眼看李仙洲這隻煮熟的鴨子就要飛了,各縱隊將領難免感到不安因此建議提前發起進攻,蒼蠅再小好歹也是肉吃掉李仙洲的尾巴,但被沉重冷靜的粟裕給否決了。

在李仙洲往濟南方向剛撤了一天之後,也就是二月十七日再次接到了王耀武的命令,繼續執行魯南會戰既定計劃,率部重新返回萊蕪及新泰配合南線兵團作戰以阻擋華野北竄,朝令的夕改令李仙洲一頭霧水,原來是微操達人蔣委員長正式上線了。當時的參謀總長陳誠得知王耀武擅自下令李撤軍後可謂一肚子火,一氣之下將了其一軍,蔣介石根本不相信王耀武判斷出李仙洲極有可能被圍的風險,手諭立即拍到了其臉上。

李仙洲近六萬大軍就這樣被蔣介石送回了華野佈下的口袋陣。當蔣介石得知應驗了王耀武之前的判斷後,被打臉的微操達人開始剁手讓王耀武全權負責指揮李仙洲突圍事宜,並且給王耀武致了一封“祈上帝保佑我北撤部隊的安全和勝利”的親筆信。然而並沒有什麼用,李仙洲兩天之內在萊蕪及新泰來回往返後發現被中套時就已經亂了陣腳,短短三天時間五萬餘人就全軍覆沒,五萬頭豬的梗就是因為微操達人一人而來的,魯南會戰計劃若沒有蔣介石橫插一扛,李仙洲兵團早就溜掉了。


賽門之略


毛主席說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解放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爭,這次空前規模的戰爭卻只用了四年的時間,就勝負分明,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盜墓君以為:

這是偉大的戰略家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運籌帷幄的高超指揮藝術的必然結果。

在1946年至1949年近四年的解放全中國的戰爭中,主席妙招奇招頻出,偉大戰略家和軍事家的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

三招妙棋,取得戰略主動,成整個解放戰爭制勝關鍵。

1•千里躍進大別山

1947年,蔣介石在全面戰爭失敗後,以胡宗南45萬人進攻陝北,顧祝同率60個旅進攻山東。對山東和陝北陝北發動重點進攻,即所謂的"啞鈴戰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