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周天子大封諸侯時並沒有秦國這一號,為什麼最終有了秦國的中原爭霸?

國史春秋


實際上不僅僅是笑到最後的秦國並沒有在周初成為諸侯國,就是在戰國時期形成戰國七雄局勢的七個諸侯國中也就只有燕國是周初就成為諸侯國的。韓趙魏三家把老牌晉國給瓜分了,而齊國也從姜姓呂氏變成了媯姓田氏,秦國、楚國都是後期被分封的諸侯國,而只有燕國是周初召公的封地,一直堅持到了戰國末期被秦國滅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燕國算是整個周朝壽命最長的諸侯國。

周武王滅商立周後,為了更好的統治天下,遂封邦建國,其對象主要就是三類,一類就是周王室成員,周天子的叔叔們、兄弟們、兒子們;還有一類就是功勳卓著的功臣,比如太公望;第三類就是古國的後裔,夏朝後裔、殷商後裔等。在周初的大型封建中,像魯國、齊國、衛國、燕國等諸侯國紛紛建國,成為最有名望的一批諸侯國,緊緊圍繞在周天子周圍。

而在這次封建中,秦國、楚國這樣的戰國時期的大國都不曾成為諸侯國。周文王和周武王在克商的過程中,楚國的先祖鬻熊曾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但是一直到了周成王時期,楚國才正式被封為諸侯國,而且還是子爵,是最低等的一個諸侯國。在周天子召見諸侯的時候,楚子是沒有資格和同為諸侯的其他人平起平坐的, 相反的楚子一般就是做服務員的工作,實際上楚國在周天子和諸侯們眼中就是一個蠻夷國家,根本不被承認。但這並不妨礙楚國在一代代楚子的帶領下篳路藍縷,終於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大國,從建國時的五十里地到後來頂峰時期的諸侯國疆域最大。

而秦國的發展則更加曲折一些,秦國的先人一直在西部地區與西戎對抗爭奪土地,直到周孝王時期,秦人才被封在秦地,但是這個時期的秦國並算是諸侯國,而只是周王朝的一個附庸,為周王朝養馬並且對抗西戎。後來到了周幽王時期,在決定西周生死存亡的那場大戰中,秦襄公帶領秦軍勤王並護送周平王東遷,因此被周平王正式封為一個諸侯國,也就是說秦國到了春秋時期才真正建國,這比活躍在春秋舞臺上的大部分諸侯國都要年輕。

與秦楚的艱難建國相比,齊燕晉則容易的多,齊國是太公望的封地,太公望跟隨周文王和周武王,在克商過程中立下了大功,而且太公望又是周武王的岳父,周朝建立後,太公望就有了齊國這個諸侯國,而燕國則是召公的封地,召公是周武王和周公的弟弟,是周武王留給周成王的輔政大臣之一,和周公一起守衛周王朝。而晉國則是周武王兒子唐叔虞的封地,也是老牌諸侯國,這幾個諸侯國建國都比較容易,但是後續的發展卻不盡相同。

齊國率先在春秋時期稱霸,齊桓公尊王攘夷,成為周天子承認的霸主,但是齊桓公一去世,齊國內亂,霸主地位隨之被奪走,之後的齊國發展不盡人意。到了春秋末期,從陳國跑來的田完的後代終於篡奪了齊國的國政,齊國改姓換氏,原先的太公望的後代不復存在,而代之以田完的後代。晉國則更加徹底,晉國曾經在春秋時期是最強悍的霸主,但是到了春秋末期,卻不可避免的被卿族折騰的四分五裂,最終韓趙魏三家卿族除掉了智氏卿族而瓜分了晉國,晉國從此分為韓趙魏三國。

只有燕國自始至終堅持了下來,但燕國在戰國時期曾有一個子之之亂,燕國差一點也改姓換氏,好在後來有別國的干涉,再加上趙武靈王派人護送燕昭王回國繼位,燕國才終於強盛起來。戰國七雄說到底,就只有燕國是周初就被封邦建國,並且一直堅持到戰國末期的諸侯國,其他的都算不上。

那麼這些諸侯國尤其是秦國為甚能夠成為戰國時期最強悍的存在,甚至秦國親手結束了這亂世呢?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在國家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變法圖強,在這幾個國家中,都存在變法的情況,雖然程度不同,時間不同,但是確實都帶來了國家的強盛。

而秦國之所以能笑到最後,自然與商鞅變法脫不了干係,再就是秦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東進之路雖然坎坷,但這同樣是它的保護石,函谷關不是那麼好進的,這也是東方六國一直拿秦國沒辦法的一個重要原因。再就是秦國沒有昏聵的國君,自秦國建國開始,每一位國君都是了不起的,沒有出現過不合格的國君。而且很多時候國君在位的時間特別長,這有效地保證了一項政令的施行能夠深入人心,最鮮明的對比就是商鞅變法和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前者秦孝公支持了二十年才倒下,使得商鞅變法在秦國深入人心,而吳起變法不過才進行了五年左右,楚悼王就去世了,隨著楚悼王的去世,吳起也被射殺,吳起變法更是土崩瓦解。


尚宮女史


秦朝為什麼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朝的確是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與之前的夏商周歷代不同,秦朝的誕生標誌著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啟,華夏民族不僅是第一次有了一個集中統一的稱謂,而是在很多方面都發生了破天荒的改變。

政治上,首創了中央集權體制,即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基本特徵是:以皇帝為中心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官位不世襲,實行俸祿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職有明確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牽制。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秦朝國力日益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中國成為當時的世界大國。

經濟上,第一次營創了全國性經濟模式。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經濟上徹底打破原來六國分割獨立的經濟要素。第一,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活躍了經濟;第二,統一度量衡,使經濟要素可以用一致的標準量丈;第三,統一貨幣,極大破等價物壁壘,極大地促進物質交換效率;第四,統一車軌、馳道,方便了互通有無。

文化上,統一文字。李斯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小篆,並寫成範本,在全國推行。曰:“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準文字;“焚詩書”,加強思想控制;以吏為師,嚴禁私學。一個極端的做法是“焚書坑儒”,極力排斥非法家的思想。

軍事上,統一軍事領導。廢除原六國軍隊,軍權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地方上除了少數守備兵力外,不可以掌握軍事領導權,更不可以誇區域調動。平時軍隊分散在帝國各處,沒有朝廷授權不可以調動。跟夏商周各代,天子分封天下,由各諸侯王自己養軍隊用軍隊有本質不同。

正是因為上述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上的措施,讓秦朝根本區別於先秦各代,也讓華夏民族第一次形成了濃厚的國家觀念,一統觀念。





週週說古今


周朝建國以後大行分封,被封對象主要有前朝後裔,如夏朝的後裔杞國,商朝的後裔宋國;姬姓宗室子弟,如周公兒子伯禽的魯國,武王小兒子叔虞的晉國;周朝的功臣,包括姜太公的齊國等。不是這些人群的基本上不會被分封,秦國就是這樣“三不是”的人群,所以沒有被分封。

從無到有,非子封秦

早期的秦人主要活動在黃河下游一帶,武庚叛亂的時候,他們也一起發動了叛亂,後來被周人俘虜並遷到遙遠的西陲。那時侯西陲還很荒蕪,是戎狄部落活動的重要地區,秦人祖先不得不於他們交流和鬥爭,也許就是這個原因,造就了秦人身上勇武好鬥的性格。


(非子養馬)

伴隨著時間的流淌,歲月的變遷,到了周孝王時期,秦人傳到了非子這一代,一個改變秦人命運的時代即將來臨。那時候非子在西犬丘一代養馬,他養的馬不僅強大威猛,而且健步如飛,簡直就是一個養馬專家。周圍的人對非子養馬也是津津樂道,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非子養馬名聲遠揚,並最終傳到了周孝王的耳朵裡,就讓非子在汧、渭水域一代養馬,養出的馬果然非同一般,這不正是孝王心儀已久的養馬專家嗎?於是孝王就把他封在秦地,作為周朝的附庸,並讓他永世為周人養馬。就這樣,非子有了自己的姓,秦非子。秦人有了自己的號,秦。

從有到立,襄公建國

周厲王在位時期暴虐無道,於是就引發了有名的“國人暴動”。西戎趁機攻打西犬丘的秦人,不僅搶奪了他們的土地,還險些滅了秦人的族,對秦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後來周宣王繼位,秦氏族人仲請求為父兄報仇雪恨,宣王任命他為大夫討伐西戎,不料出師未捷身先死。秦仲的兒子們也紛紛想要報仇,周王室也漸漸感覺到戎族的威脅,就給他們7000人馬,由莊公帶領去討伐西戎,果然奪回了土地報了仇,宣王封莊公為西陲大夫,替周朝守衛西陲。
(秦襄公)

如果說非子封秦是出於某種偶然,那麼接下來的秦襄公被封為諸侯則純屬秦人對時機的把握。周幽王時期,申國聯合西方的犬戎攻破了周朝的國都鎬京,周幽王被殺。年幼的平王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秦襄公帶著自己的人馬火速前去勤王,又與鄭武公、晉文侯一起把平王護送到東都洛邑,建立了東周。為了表彰秦襄公的功勳,周平王正式冊封他為諸侯,讓他繼續與犬戎戰鬥,搶奪失去的周土,並可以據為己有。

有名有實,文公居周

秦襄公沒能實現奪回故土的願望,於是這個艱鉅的任務就落到了繼君秦文公手裡。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他終於趕走了犬戎,收回了故土,自己佔有了岐山以西的地方,並把岐山以西的地方獻給了周王室,周王非常滿意。秦人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塊寶地,這樣他們就成為有名有實的諸侯國,為後來的進軍中原提供了可能。

秦人始發,稱霸西戎

秦人雖然成為有名有實的諸侯國,但是要馬踏中原還需要繼續努力。春秋中期,秦穆公重用蹇叔、百里奚、由余等人,向東發展屢屢受挫,於是轉向西發展,滅掉了眾多西戎建立的國家,闢土千里,稱霸西戎。到了春秋晚期,秦人已經佔據西周時期周王室在黃河以西的絕大部分土地,為以後繼續向東發展奠定了基礎。


(秦穆公)

國富兵強,進軍中原

進入戰國時期,秦國內亂頻出,幾代君主無所作為。到了獻公時期,秦國開始反抗魏國的壓迫,並打了石門這樣的大勝仗。後來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就逐漸富強起來,就開始收復河西。到了秦惠文王時期,秦國不僅收復了河西,還獲得了上郡、漢中以及部分河東的土地,實現了東出函谷的願望。秦國依託廣袤肥沃的土地,大力發展農業,國家就真正的實現了富強,他們依託強盛的軍力,進軍中原的號角已經吹響。

秦人的歷史是一部血淚史,更是一部奮鬥史,正是由於秦人不斷地努力和付出,才使他們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飛躍。統一天下才是他們的極限,中原爭霸只是小試牛刀罷了。


先秦史


秦國的始祖是舜帝時代的伯益,伯益掌管著山川林澤,輔佐了大禹治水,功勞很大,被賜姓贏氏。伯益傳了好幾代,傳到了蜚廉,蜚廉生生兒子叫惡來,惡來很善於走路奔跑,而且洪武有力,但是惡來助紂為虐,幫助紂王攻打西岐,後來周武王伐商成功以後,啊將紂王和惡來一起處死。


所以,在周武王大封天下諸侯的時候,還沒有嬴姓。到了惡來的五世孫叫非子,非子居住在了與犬戎相近地,在今天的甘肅。非子特別善於養馬,得到了周孝王的寵召,於是就在渭水一帶,建立了牧場,專門養馬。非子養的馬體態很大,數量又多。於是周孝公非常高興,就給了他封地,這塊封地就叫秦。非子之後又傳了四代,就是襄公,在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的時候,襄公前去救援,他勇敢的和犬戎作戰,護送周平王東遷,周平王於是將岐山以西的地分封給他,他的爵位是伯爵,於是正式進入了諸侯的行列。

從此秦國在與犬戎的交戰中不斷壯大,兼具農耕民族的團結和遊牧民族的兇悍,一直到後來,秦統一六國。 秦字的意思,就是一種馬的飼料。秦人的祖先,之所以有機會崛起,與他們所從事的職務是有關的。因為它的職務是養馬,養馬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職業。因為在當時馬是組建騎兵所必須的物種。

馬的優劣直接決定了騎兵戰鬥力的好壞,而長期和馬打交道的人對於馬的各種素體質和特點會非常熟悉,這樣一來秦人有了世代相傳的經驗。一旦到了天下大亂的時候,他就有實力啊,通過自己所積累的,經驗和人脈所崛起。這也算是一個厚積薄發屌絲逆襲的故事。


歷史中簡堂談古說金


秦人就像白手起家的窮小子,雖然前期很艱苦,但是卻有實打實的實力;東方六國更像富二代,雖然前期得天獨厚,但是缺乏艱苦奮鬥的勁頭。

秦國屬於後封之國,但這並不能阻擋秦的強大,就像魏國一樣,在戰國時期才立國,卻一度成為戰國首霸。

說實話,秦國的建立是秦人在血與火的常年爭戰中爭來的,秦國的強大也是秦人付出了慘重的犧牲後才贏得的。



在周朝初年,秦地有秦人,卻沒有秦國,生活在西部邊陲的秦人,時常面臨著西戎的侵擾,征伐不斷,隨時面臨著被滅亡的威脅,境地異常兇險。



在周平王東遷後,秦人因護送有功,周平王將岐山關中等地分封給了秦人,到此秦人才算是諸侯國,但是分封只是一個名號,關中大部被犬戎佔領,秦人獲得的只是一個概念,沒有實際的土地,一代代秦人在與西戎的戰爭中逐步壯大,收回關中地區,可以說,每寸山河每寸血,秦人是在血與火的戰爭中強大起來的。“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足以看出秦人曾經的不容易。



相比于山東六國,秦國的強大完全是自身奮鬥的原因,比其他國家有更合適的理由和實力。

在戰國初期,秦國受到魏國的壓制,一度面臨亡國的危機,秦人五十萬竟然抵不過魏國五萬,不斷的挫敗和血淚,在秦孝公時期終於進行了變法,商鞅變法使秦人徹底強大起來,收復河山,圖霸中原,在一代代秦人的努力下,秦國最終一掃六合,統一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戰亂紛爭。


津城沐雨


周朝建立的時候,確實是沒有秦這個封國的,秦的出現是在周孝王時期。

周孝王讓以養馬聞名的大駱在渭河流域養馬,馬養的非常好,讓周孝王很開心。申侯有個女兒嫁給了大駱,申侯給孝王說,大駱的先祖一直保護著周朝的西垂,致使西部一片和諧。不如讓大駱承襲先祖的名號。

孝王發話了,大駱的先祖伯翳曾被舜賜為嬴姓,既如此,就讓他世代養馬,把秦作為他的封地。

嬴氏這個時候才有了第二個封地秦。

幽王之亂,平王東遷,秦襄公因護駕有功,平王將岐山以西的廣大地區封給了秦襄公。秦從此有了國,成了名正言順的諸侯。

到秦穆公時期,他勵精圖治,任用人才,秦國大治。後來,在由余的謀劃下,秦穆公西擊戎狄,開地千里,稱霸西戎。

然而,穆公死後,秦國的人才基本殉葬,秦國再度衰落。

到了獻公時,他改革稅制,革除弊政,解決了秦國一直以來的內耗。

孝公時,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再一次富強。

惠文王時,任用司馬錯佔據巴蜀,任用張儀交合諸侯,讓秦國走出了函谷關,引得山東六國矚目。

昭王時,在穰侯,嚴君,白起,範睢的謀劃下,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

秦王政時期,在呂不韋,李斯等的策劃下,逐一消滅了山東六國,統一了天下。





瓊林夜話


公元前1044年,由於商紂王不斷髮動征討東夷的戰爭,國內百姓不能休養生息,經濟也被折騰的非常疲軟。周武王認為時機成熟,便聯合蜀、羌、庸……等部落聯軍攻打朝歌。商紂王自焚,商朝因此滅亡。

隨後,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鎬京,並對開國功臣和宗室同族進行了分封。自然,那些部落聯軍的首領,都得到了分封。

不過在分封的71個諸侯國中,並沒有秦國。

(周武王像)

那麼,秦國最早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為了說清楚這件事,就要把先秦歷史再梳理一下。

秦人的祖先據說是顓頊的女兒,她的名字叫女修。

女修在織布時,有一隻鴿子在她織的布上下了一枚蛋。

女修吞下了蛋,結果生下了兒子大業。

大業和少典部落首領的女兒少華結婚後,又生下了伯益。

大禹治水時,伯益也參與其中。由於伯益很有治水的經驗,因此在他的幫助下,大禹最終平定了水患。

舜帝因此獎勵大禹一塊黑色的玉圭。

大禹認為治水不是他一人的功勞,於是向舜帝推薦了伯益。

舜帝又獎勵給伯益一副黑色的旌旗飄帶,祝願他的後代,一定會繁榮昌興,並賜給了他一個美貌的妻子。

伯益於是留下來替舜帝馴養禽獸。被他馴養過的禽獸無不溫順,因此舜帝便賜他嬴姓。

伯益生有二子大廉和若木。

等到了商湯時期,大廉的玄孫孟戲和中衍便為殷國的國君駕車。他們的後人也因功服務於殷商,權高位重非常顯貴。

到商紂王時期,由於西戎對殷商的西邊多有侵犯,於是中衍的玄孫中潏便居住於西邊守衛邊境。他又生下蜚廉,蜚廉又生惡來。

蜚廉和惡來,一個善跑,一個力大,父子二人成為商紂王的不可多得的將領。

(商紂王像)

到周武王攻打殷商都城朝歌時,蜚廉正奉命出使北方,惡來為了保護商紂王戰死。

待蜚廉歸來時,殷商已經滅亡了。

普天之下,由於周武王分封,已沒有蜚廉的居所。所以他帶著家人隱居在霍太山,並在那裡設壇祭祀商紂王。

轉眼到了周孝王在位的時候,蜚廉的六世孫非子遷居到了犬丘。他特別擅長飼養和繁殖馬匹,於是有人便把他推薦給了周孝王。

周孝王便讓非子為他養馬。

由於非子在管理馬匹上很用心,周孝王的馬匹很快就得到了大量繁殖。這讓周孝王很高興,為了表彰他,便把方圓50裡左右的秦地,賜給他做封邑。就這樣,秦國出現了。不過,此時的秦國,還只是周天子的附庸國,受周孝王管轄。

周宣王繼位後,西戎再次進犯邊境。周宣王便召見非子的後裔莊公,給了他七千兵馬,讓他攻打西戎。

莊公大勝而歸,周宣王便將他們奪回來的包括犬丘等地,都賜封給莊公,並封了他一個官職——西垂大夫。

公元前777年,莊公去世後,次子襄公繼承了國君之位。

公元前771年,寵愛褒姒的周幽王,想立褒姒之子伯服為繼承人,於是廢黜了太子宜臼,引得宜臼的外公申侯非常不滿,勾結西戎和犬戎一起攻打鎬京。

襄公得到消息後,馬上整頓軍隊趕去勤王。結果,等他抵達的時候,周幽王已經被殺死在驪山下。不過,襄公還是極力打退了西戎和犬戎,保護了城中的宜臼。

(平王東遷)

在襄公等人的擁護下,宜臼繼承了天子之位,是為周平王。

然而,此時的鎬京已經被燒得面目全非。再加上週平王擔心西戎和犬戎會再次襲擊鎬京,所以決定遷都洛邑。

襄公出錢出力,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自然功在首位。

按理,周平王應該分封土地給襄公,以肯定他的功績。但此時的周國,土地已經嚴重縮水。好面子的周平王便對襄公說,西戎不講道義,侵奪我岐山,如果你能趕走西戎,他們侵佔的土地,就都歸你了。接著便給襄公封了爵位。

自此,秦國一見有利可圖,非常努力,把西戎和犬戎打得大敗,獲得了不少土地。由此,秦國才不再是周王室的附庸國,而是享有與鄭、齊、魯、晉等國平等地位的大國。

秦國又經過數代國君勵精圖治,到第9代國君秦穆公時,他再次開疆拓土,注重外交,招賢納才,優待將士……在他不懈的努力下,秦國的軍事和經濟都得到了飛速發展,最終成為春秋強國之一,而他也因此躋身於春秋五霸之列。

此後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從無到有的秦國,最終笑到最後,把所有的諸侯國都打敗了,實現了天下的統一。

(參考史料:《竹書紀年》《國語》)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秦國以贏姓氏為主要姓氏,傳說早在上古時期虞舜就曾賜封此姓給一名功臣,此為贏姓的最早說法,而此人便是後來秦國的先祖。到了商朝,秦祖先子非善於養馬,被後來的周天子賜御用馬伕,專門為天子養馬。後來,子非的後代開始在西部繁衍,逐漸壯大。直到後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周平王東遷,這時,各諸侯國坐視不理,唯有馬伕家族贏氏互送周平王到了東都,周平王感恩於是封贏氏為諸侯,敕封國土,於是贏氏開始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國家——秦。秦開始與公元前860年,是一個古老的諸侯國。直到秦穆公時期,秦開始在各諸侯國中站有地位,以及在秦孝公以來七代明君,為秦國東出嘔心瀝血,也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小白野豬


周武王姬發得成湯天下,分封天下,受封的:

一是本族王室以及與姬姓有親家族,如武王之弟周公旦被封在魯(曲阜),只是周公旦沒有就封,遣長子姬禽就國於魯,姬禽是為魯國第一代國君——魯公伯禽。

二是前朝王親貴胄,如封紂王之子武庚於商朝舊都殷(河南安陽)。

三是有功之臣,如滅殷商之統帥姜尚,被首封於齊地營丘(淄博市臨淄區),建齊國。

此時秦名不見經傳,有地欲封卻不知人在何方。到周孝王時期,秦國先祖非子居犬丘,喜馬善於餵養繁殖。周孝王為抵禦戎狄,選擇汧水、渭水之間天然牧場繁殖馬匹。這才把秦地賜給非子,讓他延續嬴氏,號稱秦嬴。

秦襄公,遷都汧邑,向東發展,後發兵救周。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受封諸侯。周平王賜岐山以西之地與秦,自此秦為東周的諸侯國,秦襄公是秦位列諸侯的第一任君王。

秦穆公繼位,修秦晉之好,任百里奚、蹇叔為臣,日漸強盛。後與晉國交戰勝而驕,之後崤之戰和彭衙之戰,秦軍全軍覆沒,東進之路自此被扼。秦穆公只得向西,滅西戎之國二十餘,攻函谷關以西,開闢千餘里之地,周襄王任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秦統一奠定基石。

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秦孝公繼位頒佈史上有名之求賢令,衛人商鞅奔秦,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秦國實力迅速強盛,重回霸主之位。

由此贏政立於強大基石之上,知人善用,勵精圖治,才有統一強大之帝國!



通俗封神演義


我們首先先了解秦的發家史: 秦的祖先因為幫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賜姓嬴氏,到了周孝王時期,秦的先祖非子因為馴養戰馬得當而被賜秦地為封邑,方圓五十里,號為秦嬴。到了秦莊公的時候因為征討西戎有功被周宣王封為西垂大夫。公元前771年秦襄公出兵救周,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周平王封為伯爵,賜給岐以西之地,自此秦正式成為了諸侯國!並且給秦開了一個空口支票: 許之“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看這奮鬥史,簡直是太勵志了,比那些無功受祿的周王親戚牛多了!

而秦朝的封地具體在哪裡呢?大約在如今的陝西岐山縣往西的地方,和那些被分封在中原肥沃之地姬姓諸侯國相比就是妥妥的蠻荒之地,不僅土地貧瘠還得和戎狄打仗來保衛周王室!而秦國就是負責和西戎作戰,秦襄公也是在與西戎作戰時戰死沙場的。經過長期的作戰秦國吞併了西戎,拓地千里。就這樣秦國解決了西戎所帶來的邊患,但是由於秦國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蠻夷之地,所以中原各國也都把秦國當作蠻夷之國。但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才養成了秦人彪悍狂野的民風以及堅韌進取的精神,也是後來秦國的虎狼之師能夠威懾天下的重要因素!但正是因為中原諸侯國對這個偏居一隅的蠻夷之國的蔑視反而給了秦國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的時間!到了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昭告天下以求強秦之策,召魏國人衛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術,實施變法!商鞅的變法使秦國的國力不斷增強,成為了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傲視於西方!

孝公死後其子趙駟即位,繼父之威,繼續對外擴張。到了公元前325年趙駟稱王史稱秦惠文王。秦國曆經孝公,惠文王,武王三代的努力已經蠶食三晉,席捲荊楚,初漏統一之勢。

前307年昭王即位,此經數年秦昭王用秦將白起先後對齊,燕,楚用兵。齊楚皆衰,天下已成秦,趙相爭之勢。前260年秦,趙相爭韓之上黨,對峙於長平!趙廉頗不能退秦,秦王齕亦不能敗趙,對峙數年。

趙孝成王以趙括為將,秦昭王秘遣白起為帥!後趙軍糧道被劫,被圍46天,趙括戰死,40萬趙軍被坑殺於長平!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秦趙這場曠日持久的相爭最終以秦國險勝,阻止秦國前進的最後對手被掃平,統一天下已經成了定局!

前230年 秦滅韓

  前228年 秦攻佔趙都邯鄲

  前225年 秦滅魏

  前223年 秦滅楚

  前222年 秦滅燕、趙

  前221年 秦滅齊,秦王政稱皇帝,為始皇帝。

  自前221年起中國歷史正式進入郡縣制社會,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