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為什麼敦煌草書經卷,章草不“章”,草書不“狂”

在敦煌遺書中有若干草書寫卷,草書的整體風貌點畫上接近於今草,少牽絲連帶;結體外形似有章草體式,結字簡約圓秀,字字獨立,大小均勻,排列整齊,用筆純熟自然,但又幾乎不見波磔挑法,嚴格講是處於章草向今草過渡並臨近成熟的階段。


為什麼敦煌草書經卷,章草不“章”,草書不“狂”

章草意味的經卷,不見波磔挑法。


敦煌卷從最早的前秦甘露元年(359),直到北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前後時跨七百年,這段漫長的歷史正是中國書法從隸書向楷書、從章草向今草的過度並走向成熟的時期。新舊交融,新勝舊汰,書法風格層出不窮,形式面貌千變萬化。


為什麼敦煌草書經卷,章草不“章”,草書不“狂”

《因明入正理論議疏要卷》

彌足珍貴的敦煌草書墨跡《因明入正理論議疏要卷》。“是現存敦煌寫本章草書作品中最有代表性者。” 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藏

漢代是草書發展時期,像張芝、索靖草書書家都是敦煌人,可以說敦煌草書的故鄉,但令今人驚詫的是,從遺書中並沒有看到像《冠軍帖》那樣的連綿激盪的草書蹤影,也沒有看到索靖《月儀帖》那樣的“標準章草”的模樣。


為什麼敦煌草書經卷,章草不“章”,草書不“狂”

《冠軍帖》局部


再,唐代是書法大發展、大繁榮時期,敦煌遺書完全穿越了大唐帝國的歷史,同樣沒有看到張旭、懷素那般浪漫不羈的狂草蹤影,只是看到了接近於孫過庭《書譜》的書法氣象,卻比不上《書譜》用筆的“爽利”“取勢”和“情性”的表達,還有懷素小草《千字文》的影子,


為什麼敦煌草書經卷,章草不“章”,草書不“狂”

《因明入正理論》寫卷彩色


為什麼敦煌草書經卷,章草不“章”,草書不“狂”

《因明入正理論》寫卷放大


比如寫卷《因明入正理論》,更多的是今草框架下的各種各樣的草書風貌,所以說敦煌草書不章也不狂。今天我們猜想,敦煌草書出現的年代集中在隋唐時期,作用在於快速抄寫佛教經典之外的註疏、宣演之類的“長篇大論”,行書的情形也是如此,一切都緣於“實用”。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非常容易理解“匆匆不及,草書”並非“匆匆,不及草書”緣由吧。


還有,從經生們嫻熟的筆法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什麼是“久書成藝”!書寫習慣一點形成是很難改變的。


為什麼敦煌草書經卷,章草不“章”,草書不“狂”

弘一法師寫經卷

盡顯性情的草書書寫速度會快,但又不合佛家抄經的虔誠。這一點寺院裡的文書是否用行書或草書書寫,高僧們的看法不盡相同。印祖曾經這樣教導弘一:“古往今來,不少人用行書草體寫經,我對此絕不贊成。想要斷煩惑、了生死、度眾生、成佛道,豈可將抄經視為兒戲,由著性子來?”並說:“抄寫經文是將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的行為,比古代進土上金殿考狀元還要嚴格恭敬,來不得半點怠慢疏忽。能這樣做的人,必定在選佛場中,得中狀元。”印祖的觀點代表了一派。


為什麼敦煌草書經卷,章草不“章”,草書不“狂”

草書《大乘起信論略述卷》


為什麼敦煌草書經卷,章草不“章”,草書不“狂”

草書 敦煌寫經《法句經疏》


而持相反意見者認為,佛經部分經楷書完成以示虔敬,疏略之類動輒數萬言,用楷書完成,不知要寫到猴年馬月,何不可以變通處理呢!從敦煌遺書來看,變通的情形實在不少,但基本沒有超越小草的範疇。我們還可從大唐氣象角度來理解。唐代書法的社會風氣十分濃郁,名家眾多且影響甚深,連清靜的寺院佛堂都被漬染,所以像草書、行書等體現著浪漫主義情懷的書體也成為抄寫經籍的書體形式,並且形成有勢力的書法集群,包括寺院裡的僧徒。看來“顛張醉素”們過於狂放的表現,與寺院的清涼格調實在不搭調,寫經生若是寫出如此格調的狂草,一定是格格不入,寫經生的目的是為了賺得生活補貼,不是為了藝術而寫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