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二戰德國投降時還有700多萬人,為何不繼續抵抗,而要選擇投降?

​準確來說,在1945年德國宣佈投降的時候,德軍的人數在750萬,日軍的人數在719-826.3萬之間。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1939年,德軍的人數為140—323.2萬之間;1940年的時候,為560萬人;1941年為720—725萬人;1942年為860萬人;1943年在950—1016.9萬人之間;1944年在760.7—910萬人之間;而到了德軍投降的1945年,其人數為750萬;

(為了表達得清晰一點,可以參考下面的表格)

二戰德國投降時還有700多萬人,為何不繼續抵抗,而要選擇投降?

所以這樣看來,德軍在投降時,也還是擁有不少的軍隊的,那為何會選擇投降呢?此外,日本軍隊數量與德軍差不多的情況下,為何也會選擇投降呢?篇幅有限,我們本文暫時先來分析一下德軍為何在擁有700多萬軍隊的情況下,還是選擇了投降的原因!

二戰德國投降時還有700多萬人,為何不繼續抵抗,而要選擇投降?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得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德軍在投降的時候,能有700多萬的軍隊呢?難道是因為它國內的人口眾多嗎?

按照當時的記載,二戰期間德國的人口大約有7000萬到8000萬之間,跟當時的日本人口總數差不多(當時日本人的人口在6000萬到7550萬左右)。粗略算下來的話,德國人口和它的軍隊人數基本上為10:1的狀況。但是千萬不要想當然地以為,人口就是衡量軍隊數量的唯一標準,更別說還是在戰爭期間了。

在戰爭期間,決定和影響軍隊數量的因數實際上有很多,雖然國家的人口是決定兵源的基本條件,但其實它還受到戰爭的需求、國家資源和財力狀況,以及國家的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單單將德軍數量歸結為人口的多少來看的話,確實是不準確的。而之所以德國會擁有如此多的軍隊,除了這些條件之外,其實還有一點,那就是他們的“戰爭動員”做得非常到位,所以軍隊數量才會如此之多。

那麼問題來,既然它擁有如此龐大的軍隊,卻為何最終還是投降了呢?

二戰德國投降時還有700多萬人,為何不繼續抵抗,而要選擇投降?

關於德國投降的原因實際上非常之多,我們就暫舉兩點加以說明;

一、戰略目標不明確

我們知道,納粹德國在舉兵之時,其戰略目標就是“稱霸世界”,建立所謂的“大德意志帝國”,就像日本要建立“大日本帝國”一樣。用希特勒所著的《我的奮鬥》中一句話來說,就是要“保障日耳曼民族在地球上所應得到的領土”。

但是我們知道,德國如果想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至少得分兩步進行。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先取得歐洲霸權地位,簡言之就是要征服整個歐洲,而這就意味著,德國必須同時打敗法國、英國和蘇聯。在征服歐洲之後,第二步就要開始征服美國;這樣一來,德國才能夠實現其獨霸世界的戰略野心。

我們細細考量下來的話,會發現,實際上德國戰略目標的實質,就是要獲得對歐洲的陸地控制權,以及大西洋的海洋控制權。但是想要實現陸權的控制,就必須要打敗法國和蘇聯;而想要得到大西洋的海洋控制權的話,就必須要打敗英國和美國。但無論是陸權還是海權,都必須要獲得絕對的制空權。簡而言之,德軍需要建立起強大的三軍隊伍,而不是過度的側重陸軍和空軍。但我們發現,德軍在三軍建設中,並沒有太過側重於海軍的建造,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德軍策劃的“海獅計劃”失敗的原因,當然,這也是德軍日後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戰德國投降時還有700多萬人,為何不繼續抵抗,而要選擇投降?

總的來說,德軍所缺少的,並不僅僅是海軍而已。德軍所缺少的還是戰略的前瞻意識,忽視了海軍“制空權” 力量建設。在二戰時期,很多新式武器接連出現,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技術決定了戰術,所以各種新式武器的出現,則必然會改變戰爭的形式。雖然前期,德軍所依靠的“閃電戰”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他們所依靠的只是坦克和飛機,至於海上,還依然只是簡單的軍艦而已。而在當時的海戰中,已經有了潛艇和航母。

而當時德軍的戰略思想,還依然只停留在了一戰時期的“大炮鉅艦”時代,始終沒有建造過自己的航母。當然了,德軍依靠潛艇的“狼群”戰術,確確實實在大西洋海戰中初期取得了一定的生理,但最終還是沒有控制海洋制空權,所以最後便走向了失敗。

當然,除了戰略問題之外,德軍當時還煩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在後來的“蘇德戰場”上德軍犯的種種錯誤。

二戰德國投降時還有700多萬人,為何不繼續抵抗,而要選擇投降?

二、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犯的種種錯誤

在二戰史上,“蘇德戰場”是主要戰場之一,蘇聯是德軍必須要攻克的重要地區之一,但事與願違,蘇聯不僅沒有被德軍攻下,反而還成了德國最重要的埋葬者。那麼,“兵強馬壯”的德軍為何會在蘇德戰場上失敗呢?

關於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失敗的原因,一直以來人們都將其歸結為是因為蘇軍作戰英勇,以及當時利於蘇軍的“天時”,即寒冷的冬天。當然,這確實是德軍失敗的原因,但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德軍之所以失敗,還是由於德軍在戰略上所犯的種種錯誤。篇幅有限,筆者只說其中一個即可——戰略目標不明確

二戰德國投降時還有700多萬人,為何不繼續抵抗,而要選擇投降?

1941年前夕,德軍在入侵蘇聯的時候,制定了歷史上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原名為“奧托計劃”,後於1940年12月改為“巴巴羅薩”),試圖佔領整個蘇聯。在該計劃中我們可以看到,德軍有三個主要的戰略進攻點:彼得格勒、莫斯科和烏克蘭。當時德軍中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出現,一些將領認為要從軍事戰略出發,攻取莫斯科才是發動該場戰爭的主要目的;但是希特勒卻從主要需求出發,他認為烏克蘭及北部波羅沿海地區才是戰略的重點,因為那裡有著可以維持德軍開展戰爭所必需的石油和糧食。

由於希特勒固執的認為打擊敵人的經濟腹地比佔領敵人的政治中心要管用得多,最後的結果是德軍的進攻重心並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要知道,在戰場上,軍事戰略的基本要求是戰略重心必須要做到明確性和唯一性。當然了,希特勒此舉並非全是錯誤的決策,因為本身明確戰略重心,還是要取決於國家戰略資源的實際情況。但嚴格來說,希特勒的這種“需求目標性”的戰略思維方式,本身就是一種狹隘,且不符合戰爭規律的戰略思維。為何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舉一個古代蒙古草原上的例子就知道了。在古代的蒙古草原上,部落之間的戰爭實際上並不是戰略層面的戰爭,而只是簡單的為了奪取財物、牲畜和女人,並有對敵人實行有效的打擊,有生力量還是存在的,於是等到修整好以後,馬上又發動戰爭報仇雪恨,但是形式還是一樣的,只顧搶奪。所以這並不能達到戰爭真正想獲得的目標和效果。

二戰德國投降時還有700多萬人,為何不繼續抵抗,而要選擇投降?

就像《戰爭論》的作者克勞塞維茨說的那樣:“戰爭的原則之一就是要打擊敵人的心臟”,戰爭一旦開始,全部的目標,就應該是要打敗對方,而不是先掠奪資源。只要你將對方徹底征服,那麼財富資源自然全是你的,還不用考慮敵人是否還有反擊的力量。

當然了,在德軍中,持有這種觀點的將領還是比較多的,其中德軍的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元帥就是持該觀點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只要在北方消滅了蘇聯紅軍的主力部隊,並奪取莫斯科,那實際就徹底摧毀蘇聯的抵抗意識和軍事實力,剩下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那時,德軍和蘇軍的關係,就像現在網絡上很火的“打耳光”一樣,一個重掌揮過來,另一個就必然會重掌揮過去,除非你能一耳光就將對手打趴下,否則在你打完之後就會出現防禦危機。

所以我們看到,雖然當時德軍計劃要兵分三路同時進攻北部地區、莫斯科和烏克蘭,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似乎不存在什麼戰略重心,或者是任意一方都能成為戰略重心。可問題是,一旦三路進攻收到阻力的時候,究竟先以哪一個目標為主體就成為了一個問題。也正是因為這樣模稜兩可的戰略部署,才使得戰爭開始之後不久便開始出現目標爭議和命令混亂的現象。

不過即便是這樣,當時德軍還有一個機會!

二戰德國投降時還有700多萬人,為何不繼續抵抗,而要選擇投降?

蘇德戰役開始之後,德軍的中央集團軍迅速攻克了明斯克和斯摩稜斯克,殲滅蘇聯西南方面軍60餘萬人,此時莫斯科門戶大開,此時便有人建議趁機一舉攻克蘇聯首府,但是希特勒並沒有同意。希特勒當時還是認為,獲取資源比消滅敵軍更為重要,於是就在這樣的戰略思維引導下,德軍的中央集團軍被迫將主力部隊兵分兩路,試圖在烏克蘭基輔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從戰術層面上來看的話,德軍的“包圍戰術”已經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效果非常之好。

但如果從戰略層面上來看的話,德國卻已然失去了取得最後勝利的機會,相比於殲敵來說,取得最終勝利才是最終目標。如果當時希特勒真的能夠將戰略進攻的重心問題解決的話,那麼歷史很可能就會改寫。當然了,歷史沒有如果,德軍的失敗是必然的。

綜上所述,德軍失敗的原因,也是投降的原因,簡要點來說的話,那就是德軍此時已經無力再支撐起如此大規模的戰爭,不論是財力還是人力,更何況當時德軍中已經出現反戰情緒了。再者來說,軍隊數量龐大,實際上裡面的水分也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