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持續推動省實驗室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關注 | 持續推動省實驗室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關注 | 持續推動省實驗室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11月29日,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工作現場會在深圳鵬城實驗室召開。

部署推進省實驗室建設工作

會議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要求,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部署推進省實驗室建設工作。

會議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賦予廣東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光榮使命,為我省推進省實驗室建設、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質量高標準推進省實驗室建設是加快補齊基礎研究短板、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高端人才聚集的迫切需要,我們要認真抓好貫徹落實,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重大歷史性機遇,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瞄準國家實驗室建設目標,一盤棋推進省實驗室建設。

會議強調,全省各承建地市、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切實提高推動省實驗室建設的擔當能力和作為能力,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一要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精準發力,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創新運作管理模式和創新資金投入機制。

二要在匯聚創新資源上精準發力,加強現有資源整合,用好國內資源,積極引進國外資源。

三要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上精準發力,聚焦重點領域、急需關鍵環節,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四要在打造創新人才高地上精準發力,聚焦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做好“人才服務”這篇大文章,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五要在營造創新生態上精準發力,大力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努力構建創新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的創新生態。

六要在壓實各方責任上精準發力,把省實驗室建設當做一項系統工程,各方齊抓共管、合力推動。


關注 | 持續推動省實驗室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會前,省直有關單位以及承建地市、省實驗室等參會代表分組參觀了鵬城實驗室展廳和網絡靶場、省實驗室建設進展綜合展等。

現場會上,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材料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先進製造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季華實驗室)等首批4家省實驗室領銜科學家代表作大會經驗交流。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趙忠賢受邀對省實驗室建設提出建議。

省實驗室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目前,廣東省先後啟動建設三批共10家廣東省實驗室。這兩年來,省實驗室的建設工作是如何開展的,跟小科一起回顧一下吧!

一、部門聯動,省市共建,迅速推進省實驗室組建

1.部門協同,創新服務方式

省實驗室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建立適應省實驗室發展需求的政府服務流程和政策工具。

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為省實驗室引進科研團隊、落實財政預算提供有力保障。

省委編辦、省自然資源廳、省教育廳、海關等:高效完成省實驗室事業單位註冊、土地規劃審批、科研資源共享、進口設備免稅等工作。

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會同省科技廳:“兩兩成組”合力籌建第三批省實驗室。

2.省市共建,平臺項目順利落地

在省級統籌基礎上,承建地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引入高端創新資源,高起點、高標準啟動平臺建設,為省實驗室提供空間載體、基礎設施、建設與運行經費、人才引進等保障。

同時,在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計劃中省市共同凝練組織項目,支持省實驗室承擔項目或自主立項。

3.優勢互補,與大科學裝置結合

省實驗室建設充分依託現有大科學裝置,如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與中國散裂中子源、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與天河二號緊密融合。

省實驗室根據重大科研任務需求,籌劃論證一批新的大科學裝置,如鵬城實驗室的國家網絡靶場、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的冷泉系統大科學裝置等陸續啟動建設。

二、改革體制,創新機制,強化構建省實驗室制度體系

1.在省級層面:加強統籌,奠定製度基石

經省政府同意,制定出臺了建設管理辦法和省級財政投入資金管理辦法,明確了省實驗室的功能定位、管理和投入模式等,在賦予省實驗室人事、財務、薪酬、科研組織等自主權、實行社會化用人和市場化薪酬制度等方面大膽創新,為省實驗室建設發展奠定製度基石。

2.在地市層面專項支持,落實舉辦主體責任

有關地市採取“一室一策”專項支持措施。

廣州市出臺《推進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東莞市出臺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儀器設備採購管理通知、佛山市出臺《關於優化季華實驗室採購管理事項的通知》等制度措施,賦予省實驗室採購自主權。

3.在省實驗室層面:大膽探索,強化依章程管理能力

鼓勵省實驗室建立符合實際需要制度體系,目前省實驗室一室一章程,並自主制訂規章制度達245項。鵬城實驗室出臺41項、再生醫學省實驗室出臺32項、季華實驗室出臺21項、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出臺22項制度,制度內容涵蓋科研組織、人力資源、行政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等,並根據需要不斷完善制度體系建設。

省實驗室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同的用人機制,按需設崗、合同管理、能進能出,保持固定人員與流動人員合理比例,吸引聚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彙集一批院士專家,引進高水平人才團隊200餘個,匯聚8家香港科研機構、40餘位港澳科學家參與建設。

鵬城實驗室目前人員規模已達1800人,擁有一批設立了院士工作室且基本全職工作的院士和160餘位高端人才。

三、高端引領,匯聚資源,提升平臺整體效能

加強對接國內外優質創新資源,尤其港澳高校科研力量。

再生醫學省實驗室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共建高等研究院、與香港大學共建心臟研究中心、與香港大學共建發育與癌症中心等。

湛江灣實驗室積極對接與中船集團、中海油集團等優勢創新資源。

省實驗室積極吸引科研單位和龍頭企業等,進行聯合攻關。季華實驗室圍繞國產機器人系統自動生產能力的短板,與復旦大學等集中力量協同攻關,力爭填補國內空白。

四、聚焦需求,任務導向,開展前沿科學研究和核心關鍵技術攻關

1.承擔一批國家重大戰略科技任務

鵬城實驗室承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工程,季華實驗室承擔科技部02專項。

2.承接一批省級重大科技項目

鵬城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化學與精細化工省實驗室等聯合行業骨幹企業迅速承接和實施10個省重大科技項目。深圳灣實驗室、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廣州)等分別牽頭承擔“系統腫瘤微環境異質性與食管鱗癌復發轉移及治療耐受研究”、“大灣區及其鄰近海域冷泉系統生態過程與資源開發原理”等第一批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

3.自主開展科研項目攻關

截至2019年8月,省實驗室及社會總投入自主設立科研項目數超200項。


關注 | 持續推動省實驗室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製作:省科技監測中心
部分來源:《南方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