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教父》电影史上的经典传奇

​关于作者

马里奥·普佐(1920—1999),生于纽约。1955年普佐出版了他的小说《黑暗的剧场》,故事背景是被占领的德国。1965年普佐出版了小说《幸运的流浪者》。由于普佐负债累累,45岁那年他决定要做一个畅销书作家,接受传统作家写法去赚一大笔钱,这样他写出了《教父》这本书。这本书使他赚了一百万美元,并改编成电影。电影拍出后,获六项学院奖。

关于本书

《教父》出版于1969年,半个世纪以来,被翻译成37种语言,畅销全世界。《纽约时报》曾经断言,《教父》将永远畅销下去。1972年,《教父》搬上大银幕。原作者马里奥·普佐担任编剧,科波拉担任导演。次年的奥斯卡,影片斩获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成为当年奥斯卡最大赢家。2007年,《教父》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百年百佳电影第二名”。

核心内容

《教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黑手党家族里的,权力更迭的故事。老教父遭受暗算,他的儿子复仇,摆平了所有仇家,接班成为新一代的教父。其中,教父这个称谓,指的就是黑手党家族的首脑。英文是“Godfather”,也就是上帝和父亲这两个词的组合。同时,在情节设计上,小说高度还原了真实世界里黑手党。再加上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人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来发泄压抑的情绪。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教父》将成为一部独一无二的著作。


《教父》电影史上的经典传奇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美国出版史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马里奥·普佐的著作,《教父》。

《教父》出版于1969年,半个世纪以来,被翻译成37种语言,畅销全世界。《纽约时报》曾经断言,《教父》将永远畅销下去。1972年,《教父》搬上大银幕。原作者马里奥·普佐担任编剧,科波拉担任导演。次年的奥斯卡,影片斩获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成为当年奥斯卡最大赢家。2007年,《教父》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百年百佳电影第二名”。顺便说一下,第一名是1941年的《公民凯恩》。这部电影很特殊,因为它有很大的开创性意义,业内普遍把它当做现代好莱坞的起点。后面的电影就算再好,排名也不可能比它高。所以,在影迷中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教父》才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

那么,《教父》的小说和电影,到底哪个更出色呢?其实,这个问题根本没有争论的必要。因为《教父》的电影和小说,从一开始就是一体的。这得从作者马里奥·普佐的身世说起。普佐是一个意大利移民,从小爱好文学。在20世纪初的意大利移民里,有大量的黑手党分子。普佐一直觉得,他们的故事,非常适合写成小说。但是,一直没想好怎么写。

后来,普佐沉迷赌博,欠下大笔赌债。情急之下,他决定试一把,把黑手党的故事写出来,卖给好莱坞的派拉蒙影业,用稿费偿还赌债。1968年,普佐拿着故事提纲,找到了派拉蒙的高管,结果对方并不是很上心。给了普佐1万多美元的预付稿酬,跟他说,先回去把小说写完,然后再来谈电影。这个只有几页提纲的故事叫作《黑手党》。一年之后,普佐把它写成了小说,并改名《教父》。小说出版之后,火得一塌糊涂。同时,派拉蒙的竞争对手,环球影业也找到了普佐,想买下小说的改编权。直到这会儿,派拉蒙才意识到,自己捡到宝了。他们快马加鞭,把电影拍了出来。

所以,从最开始,《教父》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为电影而创作的小说。二者的故事完全一致。只不过,电影因为时长和分级限制,把一些细节一笔带过,并且隐去了一些情爱描写。好莱坞影星汤姆·汉克斯说过,《教父》是男人的圣经,是智慧的总和,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前黑帮头目,后来成为 FBI 线人的亨利·希尔说过,他曾经看过无数遍《教父》。但是,以他自己为原型,拍摄的另一部黑帮片《好家伙》,他一次都没看过。

那么,《教父》到底伟大在哪呢?假如用一句话总结,《教父》,奠定了黑帮文学的叙事风格和美学基础,是现代黑帮小说和电影的开山之作。几乎全世界的黑帮片,比如《无间道》《英雄本色》《美国往事》等等,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教父》的影响。

但是,这也引出一个疑问。你看,《教父》讲的是黑手党移民美国之后的故事。而在西西里,黑手党已经存在了至少几百年。为什么在这几百年里,意大利却没有出现《教父》这样的小说?要知道,这个国家的文学基础并不差,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曙光,就是在意大利出现的。而且在美国,黑手党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规模,和19世纪就已经壮大的爱尔兰黑帮、犹太黑帮比起来,他们算是晚辈。那么,其他黑帮的故事,为什么无人问津呢?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把《教父》还原到真实的黑帮史上。你会发现,《教父》的诞生,其实是一系列偶然造就的结果。马里奥·普佐恰好生活在黑帮史上,最特殊的一个时期,一部黑帮小说需要的所有要素,都恰好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这些要素成了普佐的取材对象,促成了《教父》的诞生。

接下来,我将给你带来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一下《教父》这个故事本身。说说它在现实世界中的原型。第二部分,我将把《教父》还原到真实的黑帮史上,说说它到底是怎么诞生的?把这两部分内容连在一起,你就明白,《教父》为什么会成为20世纪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第一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先给你讲讲《教父》这个故事。

假如用一句话概括,《教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黑手党家族里的,权力更迭的故事。老教父遭受暗算,他的儿子复仇,摆平了所有仇家,接班成为新一代的教父。其中,教父这个称谓,指的就是黑手党家族的首脑。英文是“Godfather”,也就是上帝和父亲这两个词的组合。

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纽约,二战刚刚结束。当时,现实中的美国有很多黑帮组织。这些黑帮共同组成了全美黑帮协会。协会的最高权力,由纽约的五个黑手党家族掌控。在五大家族里,势力最大的,是甘比诺家族。《教父》中的柯里昂家族,原型就是甘比诺家族。顺便一说,这个家族今天仍然存在。2015年,当时甘比诺家族的教父还向恐怖组织 IS 喊话,说只要他们还在纽约,IS 就别想在这里开分店。

《教父》的故事从一场婚礼开始。柯里昂家族的教父叫维托·柯里昂。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桑尼,脾气暴躁,像个火药桶,一点就着。二儿子叫弗雷德,性格胆小懦弱。唯独小儿子麦克,上过大学,参过军,继承了父亲维托的聪明冷静。但是,他却从不参与家族的生意。这天,是维托女儿的婚礼。到场的宾客把柯里昂家族的庄园填得满满登登,比舞会还要热闹。来宾里什么人都有,有好莱坞的电影明星,有依附于柯里昂家族的黑帮,也有接受家族庇护的生意人。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一部黑帮小说,为什么要以婚礼作为开场呢?在当时人们的想象里,黑帮故事应该充满枪战、暴力、尔虞我诈,开场应该很刺激才对。其实,这正是《教父》的特别之处。小说里有一句话,叫“地狱血流成河,而他不必在场”,是对这种叙事方式最好的诠释。意思是,一切的血腥、诡计、杀戮,都是在暗地里展开的。

咱们回到这场婚礼。表面上看,宾客是来祝贺的。但是,其中有不少人,都遇到了麻烦,而且这些麻烦没法通过法律解决。他们想趁这个机会,来恳求维托·柯里昂帮忙。他们知道,维托是个老派的西西里人。而西西里人有个传统,他们不会在自己女儿结婚这天,拒绝任何请求。

小说的前1/4,就围绕这些请求展开。比如,一个棺材铺的老板,女儿被两个富家公子强暴。这两个公子哥买通了法官,被判无罪。他希望维托替他主持公道。再比如,好莱坞的影星,事业走下坡路。他看中了一个角色,只要能出演,事业就能重回第二春,但电影公司的老板却百般阻挠。

作者通过描写维托回应这些请求的方式,从侧面刻画了维托这个角色,以及柯里昂家族的行事作风。比如,维托对棺材铺的老板说,假如你愿意称我为教父,你就会获得我的友谊,我会还你公道。但是,相应的,你欠我一个情。也许有一天我会找你帮个忙,也许不会。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请收下这份友谊。

你看,这段台词,处处渗透着契约精神。其实,这正是真实的意大利黑帮的行事方式。在意大利黑帮里,通用的货币不是钱,而是恩惠。说白了,就是情分。你帮我,我帮你。柯里昂家族也靠这种方式,汇集了大量的资源。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联通黑白两道的资源平台,很多富商、议员、政客都欠柯里昂家族的情。只要维托一句话,他们就不能拒绝。

当然,维托也很守承诺,他派打手教训了那两个公子哥。而对待明星的请求,他先礼后兵。先是派人去和电影公司的老板谈判。对方拒绝之后,再派出杀手。而且,你肯定想不到,杀手会怎么做。不是去直接拿着刀子威胁这个老板,而是把他最心爱的马杀了。把马头割下来,放到正在熟睡的老板的被窝里。老板醒来,发现被窝里有一个血淋淋的马头,吓得魂飞魄散,马上就答应了维托的要求。

你看,这其实和现实中的黑手党作风很像。和其他犯罪团伙不同,现实中的意大利黑手党,很重视犯罪的仪式感。比如他们会在杀完人之后,像判官一样在现场留下字据,说明这个人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会被杀。再比如,有的黑手党会把尸体全身的骨骼打碎,塞进酒桶里,并且故意丢弃在闹市区,来震慑别人。

当然,维托·柯里昂也不是什么要求都答应。在婚礼结束之后,他接到了一个请求。对方是一个刚刚来到美国的毒贩子,想借助维托的资源渠道,打开纽约的毒品市场。作为回报,他会分一部分利润给维托。这是一项非常赚钱的生意,一年至少能赚三四百万美元。但是,面对巨大的诱惑,维托还是拒绝了。因为柯里昂家族的规矩是,不碰毒品。

你可能会觉得,这只是普佐虚构出来的,盗亦有道的桥段。其实,在现实世界里,美国黑帮协会确实有这个规定。但不是出于道义,而是为了利益。1920年,美国实施了长达十年的禁酒令,期间大量的黑帮通过酒品走私,赚到的钱几辈子都花不完。按说,钱赚到了,大家应该满足才是。但是,偏偏有一些不识趣的人,非要去搞一些枪杀、毒品之类的勾当。这就触怒了当时的美国政府,胡佛总统曾经亲自下令,要根除黑帮。为了自保,美国的24个黑帮家族,召集了全美黑帮峰会。会上确定了三条规矩:不贩毒、不杀警察、不内讧。总之,一切能惹毛政府,或者触犯众怒的事情都不做,只要闷声发大财就好了。

但是,禁酒令结束之后,走私酒这条财路也就不存在了。很多帮派蠢蠢欲动,重新打起了毒品的主意。现在,回到小说,这个来主动找维托·柯里昂的毒贩子,其实早就和其他几个家族达成了协议,他们早就串通一气要贩毒。但是,又害怕被警察抓住,所以想借柯里昂家族在政府的资源,作为保护伞。

这些小把戏,当然瞒不过维托。维托知道自己拒绝之后,其他家族会找自己的麻烦。但是,他没想到,麻烦会来得那么快。而整个柯里昂家族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在拒绝毒贩之后,其他五大家族派出杀手。圣诞节前夕,趁维托在路边买水果的时候,朝他的后背连开几枪。维托身受重伤,昏迷不醒。维托昏迷期间,大儿子桑尼当家作主。前面说过,桑尼是个火药桶。眼看父亲受伤,他马上向其他家族宣战。派出了几百个杀手,天天去街面上巡逻。原本相安无事的纽约,从这个圣诞节开始,风声鹤唳。

其他家族眼看事情不妙,开始盘算着和谈,希望能跟柯里昂家族和解。但是,桑尼却有另一番打算。他想借着和谈的机会,干掉仇家。那么,谁来动手呢?柯里昂家族的每个男人都是老道的黑帮,仇家会对他们严加防范。全家上下的成年男丁,只有小儿子麦克从来没有参与过家族生意,没有任何帮派经验。仇家也知道这点,不会对他那么警惕。所以,麦克将代表柯里昂家族参加和谈。当然,和谈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干掉对方。

这次谈判,是《教父》这个故事的高潮,也是黑帮文学史上,最精彩的桥段之一。柯里昂家族知道,对方一定会搜身,不能把枪带在身上。怎么办?麦克想了个办法。由柯里昂家族先确定谈判地点。他们选了个意大利餐厅,然后,提前把手枪藏在餐厅厕所的水箱后面。等谈判到一半时,麦克找机会去洗手间。把枪拿取出来,干掉对方。在行动之前,家族里的长辈嘱咐麦克。从厕所里出来后,马上开枪。记住,朝每个人的头上开两枪。开完枪之后,不要跑,因为奔跑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一定要用走的,快步离开餐厅。注意,不要和任何人对视,也不要表现出胆怯。只要你表现得自然些,没人敢盯着你看。

你看,这段剧情,和以往的犯罪场景很不一样。柯里昂家族,在像设计一项精密的工程一样设计犯罪。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推敲,而且不掺杂任何情感。感觉他们不是在策划谋杀,而是在设计大楼施工图一样。其实,真实的意大利黑手党,就是这么做的。这得从意大利的国情说起。意大利曾经长期分裂,国家职能缺失,监狱人满为患。国家只能把多出来的罪犯,流放到意大利南部的岛上。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岛,就是黑手党的发源地,西西里。同时,这些岛也成了犯罪的研发基地。罪犯在岛上,每天都在钻研犯罪的技巧。他们已经习惯了像设计工程一样,去设计犯罪。

回到《教父》的故事。这次谈判,是整个故事的分水岭。维托受伤,标志着老一代权力的衰落。而麦克报仇,标志着新一代权力正在萌芽。

复仇之后,为了保护麦克的安全,家族把他送回了西西里老家。老教父维托出院,但身体大不如前,家族的事情,继续交给大儿子桑尼打理。当然,这场火并没有就此结束。

还记得开篇说过,维托有个女儿,也就是桑尼的妹妹吗?其他家族的人,买通了这个妹妹的老公,让他殴打妹妹。挨打之后,妹妹肯定会向桑尼诉苦。而桑尼是个暴脾气,一定会第一时间去找自己的妹夫算账。五大家族的杀手,就埋伏在桑尼前往妹妹家的路上。他们用冲锋枪,把桑尼的车子,连同桑尼一起,打成了马蜂窝。这个桥段,取材于一个真实事件。这就是曾经震惊全美国的,由号称“芝加哥之王”的阿尔·卡彭发动的情人节大屠杀。有关这段故事,你可以去听我解读的另一本书,叫《美国黑帮》。

桑尼刚死不久,躲在西西里的小儿子麦克,也被杀手找上门。杀手在他的车里安装了一枚炸弹。但没有炸死他,却炸死了他的妻子。

眼看着两个儿子相继出事,老教父维托终于妥协了。他主动发起和谈,跟其他五大家族的首领,定下了和平协议,并且同意为他们的毒品生意提供支持。和谈结束后,麦克回到了美国,并继承了教父的位置。老教父维托正式退休。但是,此时此刻,麦克只是继承了教父的名分,权力的根基很不稳。这也是柯里昂家族最艰难的时刻。其它家族想趁机吞掉柯里昂的生意。而柯里昂家族内部,也出了奸细。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新任教父麦克指挥柯里昂家族,和其他五大家族开战。从这里开始,麦克的人性分裂成了两面。一面是杀伐果断的黑帮头目,一面是宽容可靠的家族教父。他一面用仁厚的姿态,去处理家族内部的关系。一面又用凶悍的手段,杀掉外面的仇家。在小说里,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描写这场黑帮大战。但是在电影里,这段故事被大大压缩,只占全片的不到1/4。这是普佐和导演一致同意的改动。他们都认为,《教父》要表现的重点是一个家族的故事,而不是黑帮之间的仇杀。

最后,麦克赢得了这场战争,干掉了其他五大家族的首脑。肃清了家族内部的奸细。其中还包括他的姐夫。当家人质问麦克,到底有没有杀死姐夫时。麦克冷静地回答,没有。眼神当中没有一丝愧疚。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是柯里昂家族的教父。而在教父眼里,家族高于一切,任何背叛,都不能容忍。

同时,麦克已经意识到,要想永久的避免纷争,就必须彻底从黑道生意中脱身。他决定,放弃黑道的生意,让家族的事业走上正轨。在后来的几年里,柯里昂家族在麦克的操办下,离开纽约,前往拉斯维加斯,从事赌场生意。而老教父维托,退休后没多久,就心脏病突发去世了。发病时,他正在跟自己的孙子在花园玩耍。他倒下时,孙子以为他在开玩笑,还围在他身边奔跑嬉笑。换句话说,维托是在孙儿的笑声中,离开这个世界的。对一个黑手党家族的教父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我们介绍了《教父》这个故事本身,还有它在真实世界中的原型。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跳出故事,回到真实的黑帮史上,说说《教父》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前面说过,《教父》恰好集齐了一个优秀的黑帮故事,需要的所有条件。包括取材对象、创作氛围和时代氛围。

第二部分

先说第一个,取材对象。1922年,墨索里尼出任意大利首相,开始大范围清除黑手党。很多黑手党成员,被迫离开意大利。当时,正好赶上美国的第三次移民潮,大量外国移民涌入,这给了黑手党一个新的选择。美国也就成了黑手党分子的首选。显然,假如没有这次清扫行动,黑手党就不会在美国壮大,普佐也就没了取材对象。

同时,这里面还有另一个疑点。当时美国的移民潮,催生了很多外国黑帮。比如爱尔兰黑帮,是早期最大的帮派,它难道就不能成为小说的取材对象吗?不是不能,而是不合适。爱尔兰黑帮,其实就是一群地道的爱尔兰农民。1845年,爱尔兰的马铃薯染上了枯萎病,导致大范围的饥荒。他们为了一口粮食逃荒到了美国。后来又在一些腐败的政客唆使下,组成了帮派,为政客卖命。同时,他们的犯罪手法,也很简单粗暴。在他们看来,最高级的犯罪,就是拿着冲锋枪扫射。而在意大利黑手党看来,这种做法跟没文化的暴发户没什么区别。

比如,当时最大的爱尔兰黑帮叫死兔帮。他们的标志,是一个鲜血淋漓的死兔子。看起来是不是很吓人?但是,你要是知道这个名字的来历,就不会这么想了。最早,爱尔兰黑帮因为脾气暴躁,人高马大,给自己取了个绰号,叫暴躁的大块头。注意,这个名字是用爱尔兰语发音的。恰好,这个发音,和英语里的死掉的兔子,特别像。爱尔兰人觉得,死兔这个名字好像更酷,就把死兔帮,作为帮会名称。而且他们还会在自己的地盘上,找个显眼的地方,挂上一只死兔子。

其他的帮派也是类似的情况。在黑手党看来,这些同行不是太土,就是不够酷。说白了,就是太业余。只有黑手党,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专业犯罪集团。他们有着严密的组织信条,和强烈的犯罪仪式感,自带故事属性。这是催生《教父》的第一个因素,黑手党移民美国,给作者提供了最合适的取材对象。

第二个因素,是创作氛围。你可能一直觉得奇怪。黑手党在意大利已经存在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没人写?其实,不是不想写,而是不敢写。意大利黑手党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信条,叫缄默原则。任何人,敢谈论帮派的任何事,都会遭到灭门之灾。后来,黑手党到了美国。一来,这不是自己的地盘。二来,美国政府不像意大利那么无能,不会坐视不管。所以,他们对缄默原则,也就没法彻底贯彻了。

换句话说,《教父》这部小说,可以说恰逢其会。因为在普佐这个年代之前,美国还没有出现规模化的黑手党组织,普佐没有取材对象。同时,在意大利本地,缄默原则恐吓着人们,让人不敢染指黑手党题材。这就导致,在此之前,世界上一部黑手党题材的小说都没出现。而《教父》,也就成了这个题材的开山之作。它极大限度的满足了人们对黑手党的好奇。当然,《教父》之所以畅销,也跟当时美国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这就是接下来要说的第三个因素,时代氛围。

《教父》诞生于1969年。当时,恰好赶上美国经济大萧条,失业率居高不下,许多家庭没了收入来源,有的甚至因为还不起贷款,被银行收回房产,无家可归。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未来感到迷茫。曾经人人挂在嘴边的“美国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在这种充斥质疑、前路不清的时代氛围里,美国诞生了一大批带有浓重批判色彩的电影作品。比如1967年的《邦妮和克莱德》,讲述了一对雌雄大盗,浪迹天涯的故事。他们抢劫了很多银行,其中有不少次只是为了发泄。再比如1969年的《逍遥骑士》。讲述了两个美国小伙子,骑着哈雷摩托走遍美国,寻找美国梦的故事。但一路上,他们却看到很多跟他们一样,对美国梦感到迷茫的人们。比如在教堂里经营色情生意的老鸨,整天和大麻为伴的嬉皮士等等。当然,这批电影中最杰出的作品,就是1972年的《教父》。

表面上看,《教父》讲的是黑帮的故事,其实其中处处流露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比如开篇的棺材铺老板。假如法官公正,他根本不可能找维托帮忙。再比如有一场对白,维托对麦克说,自己这一生都在受人摆布。假如人生重来一次,他不想当柯里昂教父。他想成为柯里昂议员、柯里昂州长,成为在背后摆布一切的人。言外之意,所有的黑帮,幕后的大老板,都是腐败的政客。同时,这句简短的台词,也是《教父》的点睛之笔。因为它诉说了一生冷静的老教父维托,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冲动。那就是,摆脱被人控制的生活,成为规则的掌控者。

显然,在当时,这种设定很对美国人的胃口。这就为《教父》畅销,奠定了扎实的读者基础。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内容。《教父》的诞生需要哪些因素?我们从黑帮史的角度,解释了《教父》的成因。它恰好集齐了一部畅销小说,所需要的所有条件。黑手党移民美国,为普佐提供了最合适的取材对象和不受限制的创作空间。同时,美国的社会氛围,又给《教父》奠定了充分的心理基础。这些因素一起成就了这部著作。

总结

到这里,这本《教父》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教父》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黑帮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黑手党家族里的,权力更迭的故事。同时,在情节设计上,小说高度还原了真实世界里黑手党。再加上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人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来发泄压抑的情绪。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教父》将成为一部独一无二的著作。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一直有一个感觉。《教父》其实和咱们中国的武侠小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它们都用了同一种方法,来打动读者。这种方法就是,打破禁忌。把那些你想做,却因为种种原因不敢做、不能做的事,付诸行动。

你看,武侠小说讲究快意恩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只遵循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注意,武功高强,行为上不受约束,只是打破禁忌的初级阶段。更高级的侠客,打破的不仅仅是行为的禁忌,更是某种价值体系的约束。比如,金庸的很多作品,主角的一生,都是在试图打破某种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天龙八部》里的乔峰,认为汉人是人,契丹人也是人,生命不分贵贱。他打破的是传统的,以国家民族为单位的价值观。《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认为正邪不是一个简单的门派标签,人性的好坏不能以门派而论。他打破的是一个门派之间标签化的价值判定方式。

咱们再看《教父》。两代教父,维托·柯里昂和麦克·柯里昂,他们都在试图打破规则的约束。维托想摆脱政客的操纵,而麦克想摆脱黑帮规则的束缚。换句话说,他们都在努力从规则的参与者,变成规则的制定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这大概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底层的渴望吧。

撰稿:李南南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徐惟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