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名勝古蹟——東湖月夜

東湖月夜★

名勝古蹟——東湖月夜

南昌市八一公園內的東湖,似一塊天然巧成的翡翠,嵌在珠光寶氣的鬧市區之間。滿湖碧水,映襯著百花洲的奇花異草,被人譽為“江南一大佳風水池。”

此湖因位置在贛江東面,原稱東太湖。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說:“東太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與城齊,南緣回折至南塘,水通大江,增減與江水同。湖至清深,魚甚肥美。”南北朝時雷次宗《豫章記》也有相同記載:“東湖,郡城東,週四十里,與江通。”古代的東湖,範圍包括今日的東湖、西湖、南湖和北湖。那時四個湖水域是沒有界線的。

唐貞元十五年(799),太湖被一分為二。這年,因交通需要,在太湖上建洪恩橋(後稱三道橋,今為陸路填塞),使一湖劃為兩湖,橋北稱為東湖,橋南偏西的水域便稱為西湖。唐元和三年(808),洪州觀察使韋丹為除水患,首創浚淤植柳。他在置內外閘之後,又組織民工沿江築長堤十二里,在東湖沿岸遍植垂柳,名“萬柳堤”,東湖因之漸成為著名風景區。

名勝古蹟——東湖月夜

明代萬曆四十七年(1619),東湖北部水域狹窄處又修建了廣濟橋。從此,廣濟橋以南仍稱東湖,而橋北則稱北湖。廣濟橋建成後,北湖的北端又建了一座石拱橋,名“靈應橋”。靈應橋又把北湖隔成了兩個湖。明、清兩代,這兩個湖仍統稱北湖。直到1935年改建靈應橋後,才分別稱為南湖和北湖。從此,古代的東太湖,演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湖。

東湖中心有一洲,名為百花洲,由北、南、東三個小洲組成,是南昌市區的著名景點。宋代以前,百花洲僅僅是漁民下網休息的洲渚。南宋紹興年間,豫章節度使張澄在東湖操練水軍時,將南洲刈除葦草,遍植花木,築講武亭其上,使景物一新。宋人況志寧《講武亭》詩云:“講武亭前水四流,遊蜂飛蝶滿芳洲。西風戰艦知何處,贏得斜暉伴白鷗。”可見當張澄的戰艦一撤,這裡就成為人們瀏覽的景點了。

名勝古蹟——東湖月夜

清代初年,講武亭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康熙二十五年(1688),江西巡撫安世鼎重修講武亭,並在亭旁修建一座寺廟。康熙二十七年(1688),新任江西巡撫宋犖將寺廟改為亭榭,並砌築百花橋,直通講武亭。康熙四十三年(1704)講武亭改為冠鰲亭。乾隆十二年(1747),巡撫嶽睿將冠鰲亭修整一新,由江西布政使彭家屏書“百花洲”三個大字,刻於大青石上。亭榭則題名“水木清華館” 。乾隆四十二年(1777),江西巡撫郝碩在“水木清華館”附近的空地上修建了樓閣和走廊。這樣,更便於人們觀覽遊憩了。一些文人雅士、墨客騷人經常於此遺興賦詩。清代詩人、劇作家蔣士銓在《百花洲小飲》一詩中再現了當時的情景:“玲瓏秋樹逗湖光,水閣雲蔭作嫩涼。別館停驂招舊雨,殘荷擎蓋著新霜。座客迦葉參微笑,賓獻壺公解善藏。欲為朱衣摹變相,墨裒濃沁桂花香。”

名勝古蹟——東湖月夜

每當夜幕低垂,星月交輝之際,漫步百花洲,水天上下,兩輪玉盤,漁舟燈火,相互輝映,美不勝數。“東湖夜月”的清姿秀色,撩人心魄,歷代無數名人高士,曾為它的清姿秀色所傾倒,就連詞風豪放的辛棄疾,也常在此留連小憩,尋覓詩情,每每柳外尋春、花邊得句,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詞章。

唐代翰林學士、右拾遺李紳作《東湖》詩,曰:“菱歌罷唱鷁舟回,雪鷺銀鷗左右來。霞散浦邊雲錦載,月升湖南鏡波開。魚驚翠羽金鱗躍,蓮脫紅衣紫(藥)摧。浦口值春偏悵望,數株臨水是寒梅。”

明代永樂二年(1404),江西出了一位狀元,在南昌遊歷時寫了一組著名的七言律詩,謂之“南昌八景”,極為讚美南昌之八處風景,其詩題曰:“西山積翠,南浦飛雲,徐亭煙樹,滕閣秋風,鐵柱仙蹤,洪崖丹井,章江曉渡,龍沙夕照。”明洪熙元年(1425),朝廷大學士胡儼(南昌人),曾任鉅著《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總裁官,歸故里後主修《南昌府志》,同時著有許多詩文,其中五言律詩一組《豫章十景》,在曾所讚美的八景之外,又增加了兩景,即“東湖夜月”和“蘇圃春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