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什麼為去世的周培公守夜?

十點歷史君


對於《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什麼會為去世的周培公守夜這個問題,有書君總結了幾點原因:

1、皇帝對周培公的愧疚跟自責: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第二十五集,康熙看著躺在病榻之上虛弱不堪的周培公時,忍不住痛哭流涕,情難自禁。

他告訴周培公,當年之所以在破察哈爾,降王輔臣,敗吳三桂之後,把他撤掉,並將平三藩的功勞都給了副將圖海並將其調到盛京監視。

只是為了朝局穩定,君臣和睦。為此皇帝內心其實也很慚愧。而周培公聽到慚愧兩字從皇帝嘴裡說出時,自己也釋然啦。

在皇帝離開盛京時,周培公送給康熙一幅窮盡10年之功完成的畫。

看到那副畫的時候,皇帝在震撼之餘明白了這10年來,周培公一直都未曾放棄,不管身處什麼環境他始終堅持去實現自己的價值,以此報效一個懂他,明白他的好皇帝。

更彰顯他對大清的忠誠。

也正因為這樣,康熙皇帝更是感到愧疚,他不止失去了一個好臣子,同時失去了一個知己。

2:皇帝為止住悠悠眾口

要知道,在得知皇帝親自為周培公亡靈守夜後,滿朝的文武百官都難掩心中震驚,能讓皇帝親自守夜這是何等的殊榮。

在康熙皇帝的帝王霸業之中,周培公所立下的不世功勳有目共睹,可就這樣的一個重臣,康熙卻把他在盛京放了十年,讓其鬱郁不得志而亡。

他活著的時候沒有厚待他,老了給了他如此的哀榮。康熙皇帝的這一舉動,無疑也就止住悠悠眾口。

3:皇帝為了推行“滿漢一家”親

周培公是漢人,而康熙皇帝卻願意為一個漢臣守靈,表明了漢人在他心目中跟滿人一樣的重要,大家一家親。

4:皇帝藉此機會給滿朝文武敲敲警鐘

康熙藉此機會在告誡滿朝文武(特別是滿族大臣),不要總想著窩裡鬥,想著如何排擠漢人。大家應該像周培公一樣,實心做事,全心全意為辦實事,立功勞。

以上就是有書君對《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什麼會為去世的周培公守夜的一些拙見,不喜勿噴,這件事也告訴我們“伴君如伴虎”,皇帝的每個決定都有他的用意。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電視劇中的周培公與歷史差距很大。清史稿中沒有周培公的傳,只是在圖海傳中提到了他。

周培公本名周昌,字培公,荊州人。評價他比較有智謀。最開始從七品官起步,後來成為大將軍圖海的幕僚。請注意,圖海才是大將軍!在平定王輔臣叛亂中。因為周昌和王輔臣手下的總兵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都是老鄉,所以自告奮勇去做說客。給印了個參議道的名片,...很慶幸成功了。在圖海的保薦下,授予布政使參政。後來周昌又參與山東軍事工作,授予山東登萊道道臺,代理布政使事務。但與同事關係不好,不團結被免職了。在噶爾丹叛亂時,又給皇帝寫過建議。

一些百科介紹上,把清史稿這段與小說電視劇混在一起了,說周培公被調任盛京提督。但事實啊,根本就沒有這個官職。盛京是滿清的根據地,最高的軍政首領是盛京將軍,都是滿人出任。

電視劇中,把周培公給戲劇化了,足智多謀又勇敢,參與了立太子、出任大將軍,被康熙給故意安排到盛京,閒置並看管起來。最後十年時間,繪製了一份大清最全的地圖。康熙帝看到這個圖,非常感慨,也承認對周培公不好。但此時周培公死了,康熙帝提出為他守靈。這個過程就是小說的設計,反映出康熙對周培公的感情及一點愧疚。

康熙王朝是部優秀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但不是歷史,其中人物、事件等等移花接木的太多了。對於康熙雍正老十三等也完全正面形象。歷史是複雜的,不是一個平面。


幾葦渡


與其說是為亡魂守夜,倒不如說是康熙內心惴惴不安,難以入睡,但是康熙卻為這個漢人停朝一次,相信周培公聽到這句話九泉之下也可以入土瞑目了。

康熙:告訴晚朝的大臣們,周培公死了,朕停朝一次,為亡靈守夜。

周培公到底做了什麼讓康熙慚愧直至,盡然為了他晚朝停頓一次,而且還親自為其守夜陪伴?

其實周培公直到自己早晚會被罷官免職,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會被髮配到盛京這個雪國之地,長達十年之久,無人問津。

自康熙將鰲拜圈禁之後,實話說有點自我膨脹,按耐不知自己心中怒火,平三藩不可,當然這也是自己的老師伍次友給自己的宏願,而且自己的國丈索尼也曾驚醒過自己,鰲拜和三藩先後除之,如今鰲拜已在牢獄中安度晚年,又得周培公如此高才博學之人。

在康熙有削藩之意之時,吳三桂雖然假意請旨歸隱,但是康熙卻做順水推舟之勢,同意撤藩,這一舉動,激發了吳三桂自保求生,“反清復明”的怒火。

吳三桂起兵反清之時,康熙想察哈爾借兵,不料察哈爾趁機造反,矛頭指向大清,在大清危急存亡之際,周培公站出來提出妙計,帶領孝莊天后集結了“退役特種兵”,破察哈爾的同時穩住了王輔臣的十萬大軍,因為王輔臣曾是吳三桂的左膀右臂,待破察哈爾之後,康熙購置的紅衣大炮,助周培公一句轟降了王輔臣,破吳三桂指日可待。

周培公之能不下於索額圖和明知之輩,怎能不知自己自己的前途如何,但其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平三藩後的萬世之功竟然沒有落到自己的頭上,勝利就在眼前,康熙卻通過兵部招其回朝待命,周培公不是吳三桂之輩,也是任勞任怨,旨到即行。

其實周培公早已料到自己會有幾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是漢人,不是滿人,康熙之所以這樣做也是想證明滿人比漢人強,不是周培公不配萬世之功這個頭銜,而是康熙確實也擔心周培公成為第二個吳三桂,這個風險他無法承擔。

周培公被罷官免職之後最終病死在了冰天雪地的盛京,或許周培公死的時候唯一心中不滿的就是自己是個漢人,但是恰恰也是這一點證明了漢人不輸給任何一個滿人,他以死明志。

周培公寧死不做第二個吳三桂,而且死前曾向康熙推舉了漢人姚啟聖,但是此人卻比周培公明知的多,功成名就之後主動辭官歸隱,安享晚年。

以上圖文,說明康熙一方面心胸狹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是也說明康熙知人善用,敢打敢拼,康熙對罷官後的周培公實施了監控,說明了他的小人之心,他重用周培公說明了他的知人善用,所以康熙為周培公守夜,周培公受得起,受得起啊!

我是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周培公死後康熙親自守靈,特別又是漢臣,絕對是莫大的殊榮。從《康熙王朝》裡看,康熙一生只有兩次守靈,一次是為周培公,一次是為孝莊皇太后和蘇麻喇姑。古代非常重視禮制,皇帝為臣子守靈沒有禮制要求,但從康熙這一自發與其親人同等對待的行為看,周培公這是前所未有、曠古難遇的高規格待遇。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用三個字可以概括周培公的特性——“忠,能,傲”。

周培公大破察哈爾,勸降王輔臣,大敗吳三桂,又舉薦姚啟聖,畢十年之功成大清全圖。周培公忠心耿耿,為大清做出了巨大貢獻。

康熙對周培公的突然去世感到惋惜,對他的忠心由衷的讚歎, 對發配周培公到盛京有所愧疚的,於是決定為他守靈。康熙此舉彰顯了自己的氣度,表明有功必賞;也堵住了眾臣之口;也趁機推行了“滿漢一家”政策。守靈之後訓誡群臣,以周培公為榜樣,團結一心為大清做事。在為周培公守靈的那個夜晚,康熙望著大清地圖,口裡唸叨著“皇與周天,億兆黎民”,一幅凝重又憂傷的神情。康熙通過為亡靈守夜想明白了御臣之道,他想明白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個道理。廣納賢才,為大清開疆擴土,建功立業。喜歡我的觀點請關注點贊,謝謝!


養車智多星


周培公是康熙年間重要的大臣之一,他幼年喪父,十歲時失去自己的母親,從此孤苦無依,後來只能當個州卒小吏來維持自己的生活。但周培公運氣很好,不久後便成功依附上有權有勢之人,進入京城內閣之中任職。

時勢造英雄,周培公恰好遇上了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藉此事件剛好能夠發揮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康熙帝看清楚了吳三桂的戰略意圖,派遣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與周培公一同調遣大軍,撲滅來自王輔臣以及吳三桂的叛亂,控制政局。周培公對當時的軍事局勢作出了全面、詳盡的分析,提出不如派遣使者前去對王輔臣進行勸和,這樣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解決這一難題。但當時沒有合適的人選,周培公便自告奮勇,主動請纓,前去勸降。

康熙帝聽完周培公的想法和計劃後,十分贊成,當即決定賜給周培公豐盛獎勵,並嘉封他為參議道臺,御賜黃馬褂。在周培公的勸降下,王輔臣最終同意降服,吳三桂在西北一方的勢力也得到了剿滅與剷除,戰亂的平定讓周培公立下大功,而周培公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希望能夠對自己的父母親進行嘉獎、封賞。康熙帝也滿足了周培公的要求,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他的父親也被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周培公一生都關注朝廷局勢,隨時準備為國家的安定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他最終卻因公職勞累過度死於工作崗位上,實屬可惜了。

那麼為什麼身為九五之尊的康熙帝會為周培公守夜呢?在《康熙王朝》的電視劇中,周培公被刻畫得足智多謀、機智勇敢,他不僅參與了立太子一事,而且耗費十幾年的心血,畫出了一張詳細的大清地圖。康熙帝深受感動,也因對周培公的離世感到十分惋惜,才提出為周培公守夜。

但其中不乏康熙帝對於政治大局的考慮和衡量。在中原,儒教文化盛行,而康熙帝要想控制中原地區,就需要依靠這些儒生。看重忠孝兩全的儒生們十分在乎自己的顏面,而康熙帝為周培公守夜一舉正是給足了他們顏面,讓漢人明白了清王朝對他們的重視,讓他們對清廷更加的死心塌地。這正是康熙帝的政治目的和意圖。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康熙帝對於周培公的愧疚之情。周培公才能出眾,本應該受到重用,位列朝堂之上。但康熙帝出於防備之心,軍權始終掌握在滿族人的手裡,像周培公這樣的漢人雖有才能,卻無施展之地。周培公還被外放到荒涼之地盛京,管理軍務。而盛京以滿族人為主,周培公在盛京根本無法發揮施展才能。但周培公不僅沒有怨言,還為康熙帝繪製了詳細的國家地圖。康熙帝僅憑這一件事,便應嘉獎周培公。但恰逢周培公去世,康熙帝便答應為其守夜。這一舉動更多的包含著康熙帝的政治目的。

皇帝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整個朝廷,就連後宮家務之事皇帝都需考慮再三,更不用說涉及到了朝廷的大臣。康熙帝為周培公守夜,是對其的補償,給予周培公的榮耀,更是對政治局勢的考慮。此後的許多漢人文人都受到了照顧與體諒,得到了康熙帝的善待。


鄧海春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到盛京老家巡視之際,見到了十年前為自己立下不世之功的漢臣周培公,兩人在談心之時,康熙對周培公說出了自己大清國現在所面臨的局勢和困難,竟意外收到周培公親手繪製的大清國完整版地圖,康熙看後感動不已,同時周培公面對康熙的困擾,又給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就是南剿北撫戰略,更讓康熙為自己的行為而愧疚。



周培公是何許人也,死後竟讓康熙為其守夜?


周培公是個滿腹經綸的有志之士,在其進京之前曾在當地湘鄂會館裡面詩詞歌賦豔壓群雄,其巧舌如簧的辯論更是在當地小有名氣,後來經皇帝的恩師伍次友推薦進京參加科舉考試。

因為周培公為人正直再加上其是一介寒流,沒有錢賄賂當時的監考官明珠,最後名落孫山,流落街頭。也是天無絕人之路,在流落街頭之時竟偶遇康熙皇帝。當時的康熙皇帝對於人才也是求賢如渴,暗中留意周培公的種種,又意外發現恩師伍次友著的推薦信竟被周培公贈人,對其心生好感。約其到茶樓交流問其此事,周培公說的一句話讓康熙對其另眼相看。




周培公說到:大丈夫愛財,只能直中取,其可曲中求

也是這次會面改變了周培公的一生,但是周培公也沒有讓康熙失望,在《康熙王朝》中面對吳三桂的羞辱和造反,眾人都無計可施,是周培公的臨危不亂出謀獻策並親自領家奴(當時清朝無兵可用)西搗甘肅勸降王輔臣,成功擺平吳三桂叛亂之事。後來又領兵北取察哈爾之亂,為當時的穩定局面立下汗馬功勞。


當時的朝廷是以滿人為榮,周培公作為漢人立下功勞引起朝中很多大臣的嫉妒和彈劾,康熙但是對漢人也是缺乏信任,所以就鳥盡弓藏的把周培公發配到自己的老家盛京去做官。奈何能兵善戰的英雄卻敗給了水土不服,周培公從此一病不起,在劇中周培公拖著帶病之軀為康熙親手繪製了完整版的大清國第一副地圖,讓康熙內疚不已,決定為其亡靈守夜。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康熙皇帝想通過這種行為,讓天下所有的漢民知道自己是個一視同仁的明君。


  




愛歷史的二師兄分享對歷史的認知,歡迎大家的關注補充。



小八戒愚論


首先說一下《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朱國治被吳三桂陷害,押解進京砍頭,遇到當時還是書生的周培公,他說朱國治這次來京,有驚無險,康熙皇帝不僅赦免了朱國治,還升了巡撫,回雲南繼續監視吳三桂,從這時起,康熙皇帝已經看上了周培公,周培公本身對於國家和皇上心思瞭如指掌。

其次,在撤三藩的立場上,他和康熙皇帝是一致的,在皇帝撤三藩無門的時候,周培公出了注意,按照三個層級來撤藩,這樣三藩之亂得以暫時平息。

第三、三藩最終還是以造反而結局,大清派重兵鎮壓,選不出掛帥的人,當時是不允許漢人出人大將軍的,康熙皇帝看中周培公的能力,命周培公為大將軍,圖海為副將,整頓軍務事,給老祖宗梳頭丫鬟的兒子,佔著自己是旗人,喝酒鬧事,被周培公當場給斬了,穩定了軍心和士氣,一頓猛操作,旗人當時隊伍整齊,平定耿精忠和尚可喜後,王輔臣那邊又想造反,周培公圍困王輔臣,為保平民,一人進城,說服王輔臣歸降,最終平定了王輔臣,一紙聖旨到來,讓周培公速速回京,朝廷要把平定吳三桂的大捷,留給滿人圖海,周培公看破是皇上要把這大捷送給滿人,所以就按照聖旨要求回去了,以大局為重。

第四:皇上見周培公功高蓋主,把他派往盛京當巡撫,11年的冰天雪地,周培公落的一身毛病,在盛京的11年,周培公也沒閒著,畫出了大清的江山圖,此圖為以後戰略提供很大的幫助,可以說,鰲拜和吳三桂引領順治皇帝入關,周培公也給康熙皇帝打下半壁江山,給大清國做出巨大的貢獻,在周培公死在盛京時,又給康熙皇帝推薦了姚啟聖,姚啟聖又為大清打下了臺灣,可見周培公在康熙皇帝的心中的地位。

第五:周培公可能是最瞭解康熙皇帝的人,人生知己。

故康熙皇帝為周培公守夜。

以上觀點,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到之處,歡迎指正,不勝感激。


精彩影視品鑑


康熙為周培公守夜,我想有這樣幾個原因:

1.康熙愧對周培公

周培公在康熙時期立下了不世之功平察哈爾、討王輔臣、徵吳三桂。因為他漢臣的身份以及他手握20萬熊兵,康熙把他安置在變天雪地的邊疆整整11年,這使得南方人周培公因水土不服重病不起,直至死去。康熙坦言把周培公“流放”就是為了監視他,康熙說到此處深感慚愧。而周培公卻表示理解,康熙更是沒有無“顏”以對了!在兩人推心置腹的交談後當晚周培公逝世!康熙痛心疾首下旨停朝一次,為周培公守夜!



2.兩人既是君臣,又是朋友

康熙與周培公一見如故,《康熙王朝》講康熙與周培公茶館會晤交談,康熙被周培公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骨氣以及之前把得之不易的舉薦信當做狀紙的性情大為讚賞;在茶館中周培公認出了康熙,。可見,周培公天資聰穎,目光如炬,且超強的分析能力。另外,周培公是帝事伍次友所舉薦,可以說他和康熙是“同門師兄弟”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3.深表哀思竨念之情


周培公的辭世使得大清王朝失去了為國為民真心奉獻的臣子,同時也讓康熙失去了“至親”兄弟!康熙為周培公守夜,不僅是為了竨念,更是為了消除心中的失去“親人”苦痛。古人都相信親人逝世後的三天死者的靈魂會逗留在靈堂內。當然了這是封建迷信,但也是為了表達哀竨之情!現在我們知道了人死後長眠於地下年代久遠被微生物分解。現在我們在每年清明節都要祭奠先人表達哀思。清明節已是我國的法定假日。


小橋流水2018967


周培公的去世,是康熙一手造成的。如今康熙想再次啟用他,卻只盼來一個氣息奄奄的周培公,又怎能不讓他追悔莫及呢?

所以,他要為周培公守夜。



周培公,《康熙王朝》中力挽狂瀾的人物,帝師伍次友的學生。他一出道便見識不凡,預測康熙不會殺死朱國治,從而被康熙賞識,並大膽起用。三藩作亂,朱三太子攻入皇宮,北方察哈爾又趁亂造反,康熙痛不欲生,幾乎就要退位。當時能夠穩定大局的,只有孝莊太皇太后和周培公。

由此,周培公才真正展現出自己的大才。

他先是率領一眾八旗子弟,北上擊潰了察哈爾叛軍,接著又率軍與吳三桂叛軍作戰,隻身勸降西北王輔臣,可謂有勇有謀,渾身是膽。可就在清軍即將獲得全勝時,康熙卻因為他是漢人,又懼其權力過大以至擁兵自重,形成下一個吳三桂,遂下令召回了他,把功勞留給了滿人圖海。



這還不算完,康熙把周培公召回後,又將他派往冰天雪地的盛京,任盛京提督。周培公是南方人,來到冰天雪地的東北,水土不服,加之一片忠心,卻遭放逐,心中憂憤非常,遂至一病不起,奄奄一息。

待康熙平定三藩,著手解決臺灣問題時,他又想到了周培公。當他來到盛京,卻發現周培公已經病入膏肓。但周培公依舊支撐著病體與康熙相見,獻上自己蟄伏數載繪製的地圖,併為收復臺灣而推薦了姚啟聖。



周培公一片赤誠,令康熙感動。而且康熙也意識到,因為自己當時的錯誤,失去了一位輔國重臣。所以待周培公去世後,康熙決定為其守夜,並輟朝一日,以示紀念。


達摩說


本來,歷史上的周培公是前清猛將圖海賬下的幕僚,但是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成了圖海的上司,這皆源於二月河小說對歷史的改編。

歷史上的周培公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勸降王輔臣,此事過後,周培公多有升遷,但是並無實質性建樹,後在盛京提督的位置上病故。

但是《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的崛起卻充滿戲劇性。

和伍次友的淵源——收買漢族士子之心。

本劇沒有交代伍次友與周培公有什麼具體淵源,但是伍次友卻給周培公寫了一封推薦信,以期周培公能夠發揮所長,能在皇帝面前混個一官半職。想必伍次友是見識過周培公的才學的,要不然,以伍次友的性格,斷然不會輕易來寫這封推薦信。

伍次友是什麼人?康熙的老師,是康熙年少時最為敬重的人,曾一起談天說地,講經論道,抨擊時政等等。然而,伍次友畢竟只是一個書生,空有一身書生意氣,所以,作者為了讓伍次友更為完美,編出一個實踐性很厲害的角色周培公。有了周培公,就可以彌補伍次友書生性格上的缺陷。

在電視劇中,周培公可謂是平定三藩的歷史功臣,但是,在平三藩之後,康熙卻將他放到滿族人的老家盛京當官,實質上是將周培公冷落和監視起來,擔心這位雄才大略的漢人會有什麼異舉。

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滿漢之別在以貴族政治為主體的大清王朝從來就沒有消除過。

所以,康熙皇帝為周培公守夜,並非因為周培公是老師伍次友的推薦緣故,更深層的則是伍次友和周培公皆為漢人,而漢人在為大清效勞的同時,依然保持著一顆忠心事主之心,這樣的漢人值得康熙為其守靈一夜。同時,作為滿族皇帝,對漢人周培公的恩遇同樣可以拉攏漢族士子的心,讓他們死心塌地為大清服務。

康熙顯示收復臺灣的決心。

在來盛京之前,有一件事擺在康熙皇帝的面前,那就是臺灣孤懸海外的問題。在前往盛京之前,康熙已經下定決心要收復臺灣了,但是朝廷裡的政見卻並不統一,這讓康熙皇帝十分鬧心。

周培公盛京病故之前,還做了兩件事,一是奉獻《大清皇輿圖》,二是推舉姚啟勝出馬收復臺灣。這兩件事無疑又是做到了康熙皇帝的心坎兒上了。


藉著給周培公守靈,康熙皇帝向朝野意見不一的朝臣表達了強烈的收復臺灣的信號和決心,通過這件事,想必朝臣也不敢再言放棄臺灣的心思。

康熙皇帝有沒有愧疚之意?

有人說康熙皇帝位周培公守靈是表達他冷落周的愧疚之意。明珠曾對李光地說過一句話:聖君不僅誅心,還殺人。說的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重用周培公,是皇帝對臣子的恩遇。康熙皇帝冷落周培公,是皇帝對臣子的威嚴,故皇帝對臣子沒有愧疚之情,只有恩威並濟,以駕馭臣子為皇帝賣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