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掌握這種思維模式,你才會比別人更加聰明

你有沒有以下這些狀況:

  • 面對問題時,毫無頭緒,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思考?
  • 跟別人闡述一件事,很難組織語言,無法表達清楚?
  • 組織安排某些任務,往往東一頭西一頭,不成系統?

如果你有類似這些問題,說明你缺乏了一種思維模式,就是“結構化思維”。

掌握這種思維模式,你才會比別人更加聰明

什麼是結構化思維?

所謂結構化思維(Structured Thinking),就是指面對不同的難題時,能夠把零碎的信息,進行系統化的思考,從而系統制定行動方案,以此解決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

手機,自行車,風扇,保時捷,洗衣機,電腦,單反相機,空調,飛機。

想要記憶這九組詞語,對於你來說,是不是會有一定的困難?說不定這頭記完,轉身就忘記了。

但是,如果把這些詞語“結構化”,把他們變成系統的形式,我們記憶起來就會更加容易。如:

數碼產品:手機,電腦,單反相機。

交通工具:自行車,保時捷,飛機。

家用電器:風扇,洗衣機,空調。

這樣,我們只需要記憶三個大類,在三個大類的基礎上,記憶每類下的三組詞語,我們就很容易把它們回憶起來。

這就是結構化思維的運用。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因為我們的大腦,在處理信息的時候遵循兩個定律:

1,同一時間不能處理多個信息;

2,喜歡捕捉有規律的信息;

對於第一個定律,美國心理學家George A.miller已經明確提出,人類大腦短時記憶的容易是7±2,就是記憶的組塊一般是七個,有時卻會在5個和9個之間波動。

而對於第二個規律,通過下圖就能瞭解一二。

掌握這種思維模式,你才會比別人更加聰明

著名的卡尼薩三角形錯覺。

在圖中,我們似乎會看到一個倒三角形。但是客觀來說,其實圖上沒有什麼三角形,只有零碎的線條和3個有缺口的圓。

而我們大腦,卻把這些信息“有規律”地組成了一個倒三角行,讓我們覺得,圖中有一個倒三角形而已。

這就是我們大腦的特性。

想要讓自己的思考能力提升一個層次,我們必須按照大腦的特性去運作思考,而結構化思維,就是一種比較有用的思維模式。

沒有結構化的思維,如同一間雜亂無章的房間一樣,無法零散而破碎想法集中起來。然而在結構化思維的幫助下,這個房間,就會變成一個有條有理、層次分明的“工具箱”。

好比你跟上司彙報上個月的業績,說了一大堆對問題的解釋,卻沒有具體事實,也沒有分析思考,老闆都不知道你要幹嘛?

但如果你的表達能夠運用該結構化思維,先直接給出結果what,然後再詳細說明why,最後提供解決方案how,這樣聽的人就一下子清楚明白了。如:

“老闆,不好意思,上個月的業績,跟上一年的同比增長,跌了10%個點左右。(what)

上個月由於我們的對手,對於競爭產品推出了一項減免優惠措施,導致其產品銷量大增,很多客戶都把消費轉移到他們身上,光顧我們的人就少了。對比上年同期的業績,我們就下降了10%點左右,增長有所放緩。(why)

不過我們這個月,已經在盡力修補了,我們會針對購買用戶,提供10%的優惠補貼,會贈送禮品,還提供免費上門的安裝服務。”(how)

這樣表達,是不是層次分明,一聽就懂?

一個人邏輯表達能力強不強,就要看他的語言組織能力,是否具備邏輯框架,從而整理出清晰的思路。

所以,結構化思維不僅能提升我們的思維能力,還能讓我們在思考問題時更有邏輯,跟人表達時更加清晰,解決問題時也更有效率。

而這,就是結構化思維的好處了。

掌握這種思維模式,你才會比別人更加聰明

結構化思維的運作形式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想要通過結構化思維去解決,一般會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就是自上而下構建結構,第二種就是自下而上歸納結構。前者是演繹推理的思考模式,後者則是歸納推理的思考模式。

例如我問你“今天去哪裡玩”,運用自上而下的思維形式,就可以建構一個結構,回答我說:我上午去逛商場,下午逛書店,晚上看電影。

這樣“上午、下午、晚上”,就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結構。

但如果我問你,“怎麼看待積極的心態對生活造成何種影響”,要回答這個問題,你的想法還是比較零散的,一時之間很難想出一個結構。這時,你就需要從各種想法當中,歸納出一個結構,然後進行表達。

兩種運作形式的具體做法如下:

1、自上而下構建結構

《金字塔原理》一書,提到一個觀點:

“任何事情都可以歸納出中心論點,中心論點可由三至七個論據支撐,每個一級論點可以衍生出其他的分論點。”

按照這個形式“自上而下”地排列,就會得出下圖這樣的“結構”:

掌握這種思維模式,你才會比別人更加聰明

例如我問你一個問題:今天你都做了什麼?

一般的回答,不是“沒事做”,就是“上班”、“在家”之類的,內容比較乾癟,因為你只給出了結論。

但是,如果你讓自己的回答豐厚起來,你就需要按照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去組織語言,將其變得結構化起來。如:

今天一整天都沒幹什麼,都是做自己的事而已。(中心論點)

上午的時候在家玩電腦遊戲,那個最新的《古墓麗影》,已經差不多要通關了,還有最後的BOSS沒有打。(論點一)

然後下午就去商場買了一些日常用品,因為家裡的沐浴露和洗髮水都快沒了,我一吃完飯,剛想起來就出去買了。(論點二)

至於晚上,就繼續看書啊,那套《羅馬帝國衰亡史》,我才看到第二本,進度太慢了,不得不捉緊時間。(論點三)

這樣表達,是不是給人更有結構的感覺呢?

當然,這只是舉例子,日常生活別人問你幹什麼,不可能如此詳細地說出來。

但是,當你面對一些工作上的問題時,如前文向老闆彙報工作,就需要用到結構化的思維方式去組織語言,進行表達了。

這種思考方式的操作方式,大概可以分為三步:

1,從雜亂的事情中提煉核心觀點。

如“一整天都沒幹什麼,都是做自己的事”,是從自己一天當中所有事情當中,提煉出來的核心觀點。

2,根據中心觀點,給出三到七個的論據支撐。

如你上午幹了什麼,下午幹了什麼,晚上幹了什麼,以時間點作為邏輯線,給出三個論據支撐。

3,給論據提供相應的案例,以作說明。

如你玩遊戲,是玩了什麼電腦遊戲;逛商場買東西,是買了什麼東西;看書,是看了什麼書等等。

當你能夠做到這樣子,你就可以針對某些問題,很快速地找到一個結構,將你零散的想法,組織起來,進行結構化表達了。

掌握這種思維模式,你才會比別人更加聰明

2、自下而上歸納結構

這是“自上而下”思考的逆向思維形式。

當你不知道運用什麼樣的框架組成結構的時候,就可以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考,把信息歸納出某種結構形式。

這個步驟可以分為四步:

第一步,儘可能列出跟中心論點相關的要素。

例如文章開頭那個舉例,你把要記憶的東西,全部都羅列出來,諸如手機,自行車,風扇,保時捷,洗衣機,電腦,單反相機,空調,飛機等。

第二步,找出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邏輯關係。

這些要素,可以按照哪種邏輯關係組合起來呢?也就是說,這一步,就是給要素“分門別類”。

經過你的觀察後發現,這些詞語,可以按照某個邏輯形式組成三大類。例如手機和電腦之間,具有相關的邏輯關係;自行車跟飛機,也有某種相關的邏輯關係。

你需要從中找出來。

第三步:把要素的邏輯關係,總結概括成核心觀點。

現在你已經發現了不同要素之間的邏輯關係,現在你就要用一個詞彙,把他們概括總結出來。

於是,這些詞語就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數碼產品、交通工具和家用電器。

這種邏輯關係,是一種可以被發現的規律,諸如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重要性順序等。只要找到出來,你就能夠進行總結概括。

第四步:遺漏補充,完善觀點。

現在你已經知道,這些要素可以怎麼進行分類,組成什麼樣的結構。剩下的,你只需要尋找遺漏的部分,把它們補充回來就行了。

這一步是一個完善思考的過程。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講述一件事,多多少少都有漏掉的地方,而這些地方,說不定對我們提供說服力的表達有很大的幫助。

掌握這種思維模式,你才會比別人更加聰明

MECE法則

想要更好的運用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首先你要掌握MECE法則。

在上面自下而上的思考四步裡面,運用MECE法則,可以幫助我們系統地羅列出各種要素。

掌握這種思維模式,你才會比別人更加聰明

所謂MECE 原則(Mutually、Exclusive、Collective、Exhaustive),指的就是相互窮盡,不重疊;完全窮盡,不遺漏。

換言之,對於你的核心觀點,這些分類能夠完全用作代表,而且,它們之間又不會存在相互包含和重疊的部分。

這個法則,有幾種窮盡方式。

第一,二分法:把信息分成A和非A兩個部分,比如國內、國外,未婚、已婚……

第二,過程法: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流程、程序,對信息進行逐一分類。特別適合用於對項目進展和階段的彙報上。

第三,要素法:比如優秀員工的7種品質、公司的組織架構圖等。常用於說明事物的各個方面特徵。

第四,公式法:按照公式設計的要素去分類,比如銷售額=單價x數量,這裡就把銷售額通過公司拆解成了單價和數量。

第五,矩陣法:使用兩次二分法,比如把工作分成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4類。

例如,小蚯蚓一定會被辭退,為了解釋這個觀點,運用MECE法則,要怎麼論述呢?

把辭退的理由全部羅列出來,對這些要素進行分類,最後針對要素,總結出自己的核心觀點。

這樣就能夠自下而上地思考,提煉出你的中心思想了;而想要表達出來,你就可以運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去組織語言闡釋出來。

當你掌握這種結構化的思考方式後,你的思考和表達,就會變得更加清晰。

掌握這種思維模式,你才會比別人更加聰明

如何培養結構化思維?

想要讓自己的思維變得“結構化”,首先你要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

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要摒棄固有的思考習慣,用一些新的結構化的思考方式,去處理這些問題。

只有這樣,結構化思維才會變成我們的新行為,提升我們的思考能力。

以下兩個方法,可以幫助你獲取這種思維能力。

第一,通過大量閱讀,積累相關框架。

如今的年代,經過不同的學者或者專家的大量研究,已經總結出很多有用的知識和框架,供我們使用。

只要通過閱讀去積累這些框架,就能夠幫助我們思考和表達。

例如 STAR 框架:Situation 情境;Target 目標;Action 行動;Result 結果。

SWOT框架: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

時間框架:以時間作為邏輯線,如過去、現在、將來;昨天、今天、明天;前期、中期、後期;上午、下午、晚上等。

空間框架:描述地理位置,如:前面、中間、後面;亞洲、歐洲、美洲;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家裡、學校裡、公司裡等。

順序框架:1、2、3、4;A、B、C、D;甲、乙、丙、丁。

其中,“時間框架”可以說是萬用的框架,平時我們建立時間線去表達,很容易運用到這種框架;而順序框架,更能夠讓我們的表達更有層次和條理,從而讓聽眾明白到我們所說的內容。

根據不同的情況,運用對應的框架,我們就能夠更好地思考和表達。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思考。

學習的最佳辦法,就是刻意經常地在生活當中運用出來。

每當學到什麼新的知識和理論,都要思考這些知識,可以運用在什麼地方。這些知識,又可以組成什麼樣的框架,或者歸入哪些框架類型當中。

如果是新的知識,就嘗試自己打造出一個新的框架。例如你要演講,別人有自己的一套演說法則,先說什麼,後說什麼,怎麼說都有自己的框架,那你可以在此基礎上,發明出一套自己的框架,幫助自己表達。

怎麼“發明”呢?寫作就是最好的方式。

堅持用結構化思維的方式寫作,把你的思想系統的輸出,你就會由此養成思考習慣。

堅持用這樣的方法鍛鍊自己,你的表達會更犀利、邏輯思維會更清晰、語言組織的條理性也會更分明。

就算讓你遇到即興發言,你也能迅速找到思維框架,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出自己的自信和優勢。

而這,就是結構化思維對我們的益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