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非公醫療100+」九明珠丨傳統HIT注入“雲”,賦能中小民營醫療機構

「非公醫療100+」九明珠丨傳統HIT注入“雲”,賦能中小民營醫療機構

醫療信息化發展至今已有二十餘年,除湧現的東軟集團、東華軟件、萬達信息、衛寧健康等幾家上市的醫療信息化企業外,整個行業仍屬於一種圈地跑馬的狀態,並未出現一家獨大的企業。而出現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於醫療信息化領域的業務模式主要是通過一家一家醫院進行覆蓋,很難快速擴張,佔領整個區域。

在傳統醫療信息化“天花板”很難突破的狀態下,近年來,移動互聯網、雲技術的發展,為傳統醫療信息化企業的變革帶來轉機,不少傳統醫療信息化企業紛紛轉型入局互聯網醫療、醫療雲、智能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等多個領域。

九明珠是最早一批邁入醫療信息化的企業,由三九集團於1999年投資創立,目前已經擁有大中小醫療機構用戶1萬多家。2014年,互聯網浪潮迭起,九明珠適時成立了雲杏健康專業子公司,開始進行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的探索。與其他醫療信息化企業不同的是,九明珠/雲杏健康更專注於中小微民營醫療機構,目前,其已形成以“HIT+雲化”的雙輪業務驅動。近日,億歐大健康專訪了九明珠董事長李海濤,對九明珠的轉型情況和業務佈局進行了瞭解。

“雲支付+雲轉診”,為傳統HIT注入互聯網強基因

“醫療上雲”,這是近幾年來被反覆提及的概念。隨著醫聯體、醫共體等政策的出臺,醫療機構的單中心架構顯然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向多院區輻射才會是以後醫療機構的發展方向。而醫療上雲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案。

早在2015年,雲服務商與傳統醫療信息化軟件公司就嗅到了其中商機,意欲發展醫療雲業務。去年,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參戰醫療雲。九明珠在此背景下,推出“雲支付+雲轉診”的業務,似乎也是一種順理成章的結果。

“目前絕大部分的醫院還是傳統的IT架構,而未來絕大數醫院都要完成從傳統的IT架構向互聯網的雲架構轉型。”李海濤說。

2015年,九明珠開始著手向“雲服務”轉型,並在2016年專門成立了“雲杏健康”子公司主攻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業務,這也為九明珠的傳統醫療信息化產業鏈注入了強互聯網基因屬性,並全面打通了線上線下結合的全系列醫健產品線。

從當下來看,“雲支付+雲轉診”是九明珠佈局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兩大業務版塊。九明珠入局雲支付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這一領域所湧現的需求。隨著雲支付產業生態鏈日趨完善,醫療行業已經基本離不開雲支付系統。

對於進軍雲支付領域,九明珠也有一套的自己的打法:現階段主攻“老客戶”,然後再開拓“新客戶”。老客戶主要指醫療信息化客戶。之所以選擇從老客戶入手,一方面“雲支付”在產品功能上不同於普通支付手段,通過與“老客戶”的HIS進行無縫對接,準確性更高;另一方面選擇“老客戶”,也可以為其節約成本,據悉,目前九明珠雲支付年交易額已達2億元。

在雲轉診業務上,九明珠主要是“相中”了民營醫院這塊巨大的蛋糕。過去,民營醫院的獲客渠道主要通過搜索引擎進行信息流的分發,但目前,這種傳統獲客渠道正在失靈,如何尋找到新的獲客渠道是其迫切需要解決的痛點問題。雲轉診相當於是一個“連接器”,把諸多基層醫療機構與二三級醫院聯繫起來,幫助其進行雙向轉診業務。而在這個過程中,九明珠/雲杏健康通過將合規的民營醫院引入雲轉診平臺,從而幫助民營醫院打通一條新的獲客渠道,並打造一套市場化的運營體系,在這個連接過程中,九明珠通過技術服務/平臺運營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

但提供雲服務也並非易事,互聯網雲架構和傳統HIT架構的融合是所有云服務商所面臨的“最大門檻”。目前九明珠正在進行雲產品的轉型升級,據李海濤介紹,本次的轉型升級幅度將相對較大,其主要是為進一步促成提供的雲產品能夠滿足以下三大需求:第一是滿足醫院的互聯網化;第二是滿足醫聯體和醫共體化;第三是滿足醫院的區域協同發展。

聚焦民營小B端,打造新的盈利路徑

九明珠互聯網板塊的業務佈局主要針對中小型民營醫療機構。從整個大環境來看,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對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的鼓勵和支持,醫療行業出現了越來越多由社會資本投資的民營醫院。據最新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9月,我國非公立醫療機構總數達到44.6萬餘家,佔全國總數的45%,其中民營醫院20011個,佔全國醫院總數3.2萬家的62.5%左右。

這樣的數據量,無疑不說明民營醫療機構是一塊“香餑餑”,其中蘊含的市場巨大。但如果從實際情況來看,由於民營醫院資金匱乏,支付能力較弱,大多數的醫療信息化企業並不會把民營醫院作為目標客戶。

而這又是九明珠區別於其他醫療信息化企業的地方,其主要致力於服務中小型的民營醫療機構。在李海濤看來,困擾民營醫療機構進行醫療信息化建設的根本在於成本和創造更多新價值。傳統架構的醫療信息化軟件往往價格高,小微機構往往難以承受,且沒有明顯增值價值,這正是導致民營醫療機構的信息化普及度非常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九明珠在雲服務的提供上,主打高性價比,雲杏的SaaS管理平臺每年只需交付少量租金即可,這讓民營醫療機構有了更多的支付能力。而一旦解決成本困擾,民營醫療機構的商業化變現,往往要比公立醫院來得容易,雲杏SaaS管理平臺作為整合眾多第三方服務商的雲平臺,為進一步滿足專科醫院和基層小微機構的移動化工作需求,雲杏健康還開發了雲血透、雲中醫等各個細分領域的垂直子平臺,以此來滿足各學科更為細化的需求,也能從中獲取更多的盈利途徑。

九明珠的雲轉診業務中,民營醫療機構就是主要的商業化變現渠道。

具體來講,這一塊的主要盈利模式有兩種:一種是民營醫療機構以一定的價格,將雲轉診作為一種工具,一次性打包買走,九明珠從中收取一定軟件費用。僅是充當基層醫療機構與二三級民營醫療機構的“連接器”,事實上,這對於所有入局雲轉診的機構來說,並不具備較強的議價權。因此,近來,九明珠/雲杏健康推出了帶資源做對接的盈利模式,其通過與各個地方的衛計委合作,將區域的基層和小微醫療機構入駐雲轉診平臺,民營醫療機構通過按時支付一定的費用,以雲SaaS的方式入駐九明珠雲轉診平臺,可享受到九明珠提供的轉診病人。這種盈利模式相對比第一種,更具議價權。

李海濤表示,這兩種模式已均有民營醫療機構購買,2017至今,已有5000+自由醫生註冊九明珠雲轉診平臺,用戶通過九明珠雲轉診平臺累計實現了1W+人次轉診,累計轉診流水2000W+。而從整體服務數量上來看,九明珠服務的醫療機構用戶總數已達到了1.3萬多家,雲服務機構超過了1萬家,同時九明珠/雲杏健康還連接起了4000餘家的基層醫療機構,其中包括邯鄲、肇慶等多個地區。

在多種已經不斷驗證的盈利模式組合下,九明珠旗下互聯網板塊專業子公司雲杏健康現已基本能實現盈虧平衡,整個200多人團隊中,雲杏團隊已經佔到40多人。去年1月份,九明珠完成了來自“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隊”核心成員中電(CEC)系產業基金領投的3000萬元A+輪戰略投資。而今年,其將再次啟動B輪融資,持續聚焦及賦能民營中小醫療機構,進一步打通醫療+互聯網,提供更為成熟的雲服務。

特別策劃【非公醫療100+】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

「非公医疗100+」九明珠丨传统HIT注入“云”,赋能中小民营医疗机构

消費升級與社會辦醫大潮下,醫美、體檢、全科診所等角色紛紛站上醫療健康行業的舞臺,它們在公立醫療機構的另一頭唱響高歌。億歐大健康頻道特別策劃【非公醫療100+】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聚焦民營醫院、診所、互聯網醫院、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和醫生集團等細分,歡迎推薦與約聊。

如果您有合適的企業推薦,請聯繫億歐大健康頻道負責人郭銘梓(微信:Lelion874239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