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家孫和外孫的區別真的這麼大嗎?

老農民說事


為什麼農村有句老話說“心疼孫子燒墳紙,心疼外孫把手指”?其實這是古人經過無數時間、無數實踐總結出來的。這裡先說一個故事:

一老漢在家幫兒子和女兒看孩子,兩個男孩都是七八歲,外孫聰明嘴巴甜,孫子有點內向不大愛說話,所以老漢喜歡外孫多一點。有一天老漢在屋裡睡午覺,突然想看看哪個對他親,於是就躺床上裝死。


結果孫子看到叫不醒爺爺,嚇得嚎啕大哭,外孫一看居然拍著小手高興的跟他說:“你爺爺死了,你沒爺爺了,明天不叫你回俺家叫俺爺爺。”第二天一早,老漢就通知女兒女婿來把孩子接回去,不給他們看孩子了。

“家孫燒紙,外孫一指”:這句話的意思是家裡的老人心疼孫子和心疼外孫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當老人去世的時候,作為孫子的會痛苦流涕,在墳前磕頭燒紙,可是外孫子就是在墳前一指說“這是我外公(婆)”,不會燒紙也不會傷心痛苦。


當然這也並不是絕對,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外孫基本上跟孫子一樣疼,不過在古代,或者是比較重男輕女的家庭裡,老人還是更偏愛孫子一些,畢竟傳宗接代是人類的傳統,而嫁出去的女兒,都是為別人家傳宗接代去了。

其實這句話更是說出了我國自古以來,男女繼承的狀態,因為不管再怎麼疼外孫,最後這個外孫還是要娶妻生子,為別人家來傳宗接代,而當外孫子再生孩子、孫子,基本上就跟自己沒什麼關係了。

比如我們看古代一些世家,都是講幾代孫,幾代繼承人,而從來不講幾代外孫,這就是男性比女性更具有繼承性的例子。其實不光是我國,在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是如此。

所以家孫和外孫的區別這麼大,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即使外孫真的很孝順,在成家立業之後,也很難再在每年的清明和七月半,去給外公外婆燒紙,而這件事情孫子一般是不會落下的。


魏青衣


先說這句話的意思吧,家孫燒紙,外孫一指。就是說如果是自己的爺爺去世了,作為孫子的肯定是要跪在爺爺的靈前燒紙磕頭的,但是外孫呢,只要用手一指給別人說這是我外公就行了。

可以說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外孫和家孫的區別那不是一丁點,這個不光是從大人的角度來說的,從小孩子自己的角度出發也是一樣的。就說個最簡單的身邊的例子吧。

我外婆的例子,那也是給我最大的啟發吧。我外婆今年八十多歲了,我媽在家是老大,還有兩個妹妹,就是我的姨,我外婆特別喜歡我小姨,我小姨有兩個兒子,我外婆從小也很喜歡他,從我小姨剛生兒子的時候,我外婆就一直給他帶孩子,一直到十幾歲,我外婆對我們就特別差,每次去他們家拜年,只給我小姨孩子錢,從來不給我們。但是出於他是長輩,我們也小從來也不說。

到現在呢,我外婆八十多歲了,我小姨的孩子也是二十五六歲了,從來沒有去過我外婆家一次。現在我外婆八十多歲了,沒人養,就一直呆在我家,我媽就說想到當時她是怎對我們的,把他趕出去都行。我外婆對我媽也是特別的刻薄,聽我媽說,她結婚的前一天晚上我外婆直接把我媽趕了出來,那時候還是冬天,我媽就在家外面的河灘裡過了一夜。後來我外婆又這麼對我們,但是現在呢就賴在我家裡那裡也不去,我媽也不能真的把她趕出去,我小姨怎麼說的,當著所有人的面說,以後不管我外婆是死是活都不關她的事,就算他死了也別想我小姨出一分錢。作為外孫的,我外婆帶他到十幾歲,肯定也是記得一些的,但是到現在對我外婆從來不管不問。去年我小姨的那個兒子就在我外婆家不遠的大概一公里路吧,和人合夥辦了一個養雞場,一年四季都在那裡,聽我外婆說一年多他從來沒有去過我外婆家。

這個是真真實實的,就在我身上的例子,這個就是家孫和外孫的區別。在我們這邊的說法就是,外孫外孫始終是外人。


三農帝國


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家孫和外孫的區別真的那麼大嗎?

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外孫不如孫子親,爺爺奶奶帶孫子死後還可以為你上墳燒紙,而外孫畢竟不同於自己的親孫子,問你外公埋在哪裡,他隨手一指,就埋在那個山頭上,也不去外公墳頭去拜拜,燒一枝香燭。


家孫燒紙

說到家孫,一般都是爺爺奶奶們從小帶大的,小時候帶他們玩,買東西他們吃,父母親不在家時,生怕孫子們餓了,受凍了,外面受到委屈了,事事小心照顧著孫子們。

而孫子們長大以後,爺爺奶奶病了,經常回家看看,給他們帶好吃的,爺爺奶奶們去世了,不遠萬里趕回家中守靈哭靈,感覺到非常悲傷,每逢每年春節孫子們都去爺爺奶奶們墳頭辭年,拜年,到了清明節去墳頭掃墓祭祖,為爺爺奶奶們燒上些紙錢,點燃香燭,向他們瞌拜行禮,感恩於爺爺奶奶。

外孫一指

說到外孫們,其實也有許多人是外婆外公一生帶大的,但是畢竟外孫是外姓人,他們有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把他們帶大之後,很少有幾個人會親近你外公外婆們的,等到外公外婆老了,除了自己沒成家立業,或許還會跟著父母親來外婆家看看。

如果外孫們都成家立業了,那外婆家就很少來了,還別說外公外婆去世之後,會到他們墓地去燒紙上香了,就算是別人問他們外公外婆埋在哪裡,隨手一指就是那個山上就得了。

所以七星老農認為,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只能說明家孫是自己的血親,而外孫只不過是一個外姓人而已,說明家孫比外孫們親,死後還記得祖宗,還記得每年去爺爺奶奶墳頭去燒紙瞌頭,而不象外孫們一樣看見外公外婆的墳頭隨手一指就得了。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今天我站在老人的角度給大家講講為什麼農村會有“家孫燒紙,外孫一指”的農村老話。

在過去尤其是農村每家都有六到七個孩子,而每個孩子都會結婚生子,這樣最起碼會有好幾個孫子,至於外孫子哪有時間照顧啊,連孫子都管理不過來,而且外孫子也有爺爺奶奶不用自己照顧。

照顧孫子自己的兒子媳婦都會高興,照顧外孫子雖然女兒滿意但是自己兒子和媳婦都不滿意,不高興,犯不上讓自己的家庭不和。

血緣關係,外孫再好那也不姓自己姓,孫子再不好也是自家人,將來在自己的戶口本上。自己的家族全靠孫子傳承,外孫子是沒有資格的。

自己死後自己的兒子一定會領自己的孫子給自己燒紙,外孫子不在身邊,一年也來不了幾次,過幾年連自己的墳都得忘了。

外孫子,有個“外”字,他們都有自己的爺爺奶奶,將來一定會多記得自己的爺爺奶奶很少會記得自己。

以上是我總結的老人想法,其實我想說的是:投入了感情,就連狗都知道感恩,何況人那!

歡迎評論留言。


田俊超白


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家孫和外孫的區別真的這麼大嗎?

農村人還記得這句話嗎?外甥是狗,吃飽就走,外孫也一樣。說的就是家孫和外孫的形象,看來老農民對家孫外孫的看法還是有區別的。

其實吧,從血緣關係的遠近親疏上面來看,外孫和家孫都是一樣的。家孫隨自己兒子血緣,外孫隨自己女兒血緣。

那為啥農村人會有家孫燒紙,外孫一指的說法呢?在農村,一般情況下,外孫都是由人家的爺爺奶奶養大的,在外公外婆家長大的不多。閨女女婿就算外出務工,一般也是自己爺爺奶奶照顧,很少有外公外婆照顧的情形。但不是沒有。

平時裡來往也不會過多,只有在逢年過年的時候來看望一下,沒有經常走動的親戚,時間長了難免有疏遠和隔閡,這個是不可否認的。

家孫就不同了。經常膩歪在一起。農村人有隔輩親的說法,爺爺奶奶最親的不是自己的兒子兒媳婦,而是自己的親孫子。因為有孫子了,自己家族傳宗接代的希望就大,這是爺爺奶奶最喜聞樂見的事情。因為時間上的融洽,孫子也覺得和自己爺爺奶奶更親密些。

在農村,逢年過年給老人上墳燒紙的,很難見到外孫來祭拜的。這是實情,不是誰瞎猜測臆想。但是家孫不同啊,自己的爺爺奶奶,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緣關係,上墳燒紙是必須的。


農村老俗話


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家孫和外孫的區別真的這麼大嗎?

由於地域的不同,所以農村一些老話的說法也有不同,不過有的大同小異。就說題主的“家孫燒紙,外孫一指”這句老話吧,和我們膠東農村“外甥狗,吃就走”基本上是一個意思,指的是“外孫”不如孫子,指望不上之意。

“家孫”與“外孫”的區別

從字面上看,就可以看出。“家孫”其實就是自家的孫子,也就是兒子的兒子;而“外孫”是指女兒家的兒子。一個“外”字,就將女兒家的兒子與自己的孫子拉開了距離。再說,孫子隨自己姓,而外孫,那就是外姓人,雖然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畢竟隨著出嫁的閨女,姓了別人家的姓氏,當然是有區別的。

“回家”與“探親”的區別

我們每個人既是“家孫”又是“外孫”,這點毋庸置疑。我們通常把到爺爺奶奶家稱作“回家”,而把去姥爺姥姥家稱作去“探親”。也就是說,爺爺奶奶的家那是自己的家,想去就去。而到姥爺姥姥家裡去那就是到別人家,就是“走親戚”了。這也無怪乎“外甥狗,吃就走”了,吃完飯當然是回自己家休息啦,姥爺姥姥家不是自己的家,所以要走。

聽“姥爺”講過的故事

建行漸遠出生以前,爺爺就去世了,根本沒有見過爺爺的面。我的姥爺是自己村,所以從小對姥爺的感情可想而知。記得有一次,姥爺給我和表哥講了一個外孫與孫子區別的故事:說有一年夏天,一個人領著他的孫子和外孫在村外的池塘邊玩耍,這個時候,孫子指著池塘內的小魚兒對爺爺說,“爺爺給我抓魚……”這時候,外孫也跟著嚷著讓姥爺給自己抓魚。於是,這人將衣物放在池塘邊,囑咐孩子們看著衣服別亂跑,自己去抓魚。他來到池塘邊,一個“猛子”潛入水裡。岸邊,孫子一看爺爺不見了,以為爺爺遭淹死了,大哭起來。這時候外孫卻說,“你爺爺淹死了,俺爺爺可在家好好的”。這雖然是個故事,可也說明了孫子與外孫的區別。

“家孫燒紙”與“外孫一指”

“家孫燒紙”是指爺爺奶奶百年之後,每逢祭祀的日子,孫子都會到墳前燒香燒紙祭奠。“外孫一指”是說,除了姥爺姥姥去世後燒七以後,外孫也就是知道姥爺姥姥的墳在哪裡而已。每個人都在扮演這孫子(孫女)與外孫(外孫女)的雙重角色,都去給自己的爺爺奶奶上墳,至於姥爺姥姥,那自有他的孫子們去祭奠。當然,也有無後戶外孫去給上墳的,不排除這種現象。

建行漸遠認為,不管是作為孫子也好,外孫也罷,我們應該在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在世的時候,經常去看看老人,多多孝敬老人,只要老人過得舒心、高興,就是我們小輩們最大的心願。


建行漸遠




我們這裡的說法和你們的說法不一樣,叫做親孫子,燒燒紙,親外孫,手一指。其意思還是完全相同的。

俗話說隔輩親,也就是因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對孫子女和外孫子女特別的親,所以才有了這個俗語的吧。

孫子女做為兒子的子女,爺爺奶奶當然是視為掌上明珠,關愛有加。雖然自己老了也沾不上他們的光,但是在他們的父母百年之後,去墳上燒紙時,也能順便能給自己燒上幾張紙。能在陰間花上孫子的幾張冥幣錢。

外甥子女做為女兒的孩子,也是外公外婆的心肝寶貝。每次來串親戚,都會好好捧著,恐怕讓他們受了委屈。等他們大了,自己也老了,活著他們伺候不上沾不了光,死了外甥也不給姥姥姥爺上墳,也沾不上光。只有從姥姥姥爺墳前過時,用手指一下告訴別人,這是我姥姥姥爺在這埋著呢。

說來說去,爺爺奶奶疼孫子孫女、姥姥姥爺疼外孫子女,都是沾不上光的。不親不可能,親也是白親。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家孫燒紙,外孫一指,主要說的是清明祭祖!


現在的清明節已成了法定假日,每到清明節,從外地趕起回來為祖先掃墓的,大都是男人,除了極個別的順便為外公外婆掃墓外,一般的人只給自己的祖先掃墓!

外孫為外公外婆掃墓,未成年的多,都是跟隨父母去湊熱鬧的,很少見到成家後的外孫去給外公外婆掃墓的!

而孫子就不同了,死之前只要自己還能行動,祖先的墳還是每年清明都會去燒香化紙的,而外孫到老年的時候,很多與外公外婆的後人連親戚都不相互走動了,還怎麼去燒紙!偶爾經過外公外婆墓葬的山前,能夠與經過之人用手指一指這裡葬著我的外公外婆,已是大孝了!



中國人崇尚祖先文化,一本家譜可以讓子孫後代追根溯源,但家譜是從來不記錄女兒和外孫的!


五音山人1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在中國的文化裡,孫子是分兩種的,家孫和外孫,家孫就是通常所講的孫子,也就是兒子的兒子,而外孫就是指閨女的兒子。而農村有句俗語“家孫燒紙,外孫一指”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俗語講的是家裡老人去世了,家孫和外孫對待過世老人的態度,家孫跪在老人墳前燒紙錢,而外孫僅僅只是對外人一指說“喏,這就是我姥爺(姥姥)的墳”在現實生活中家孫和外孫真如俗語所講的區別那麼大嗎?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外孫是不如家孫親的。

中國人一直都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家裡的男丁才是延續香火的,只有兒子的孩子才能繼承自己家族的姓氏,能給自己送終、披麻戴孝、修墳燒紙錢的;閨女是別人家的,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家族族譜什麼的也都是隻寫男方族系。

有的重男輕女比較嚴重的家庭,就會很苛待自己的女兒,認為閨女遲早是要嫁出去成為別人家的媳婦,這是再給別人家養閨女,而兒子就不一樣了,兒子會給自己娶回來一個媳婦,再給自己家族開枝散葉,成為幾世同堂啦,自己留下來的財產也都是需要兒子一脈相承的,而閨女是別人家的媳婦,自然是不能繼承家業的,同樣外孫也是別人家的孫子,是不需要贍養姥姥、姥爺的,所以就有了外孫是狗,吃了就走的俗語,來描述外孫和姥爺家的關係。

在中國這種封建傳統思想還是有的,尤其是一些偏遠落後的地區,重男輕女現象還是很嚴重的,這也是直接導致家孫比外孫親的最直接的原因。

從血緣關係來講,外孫和家孫是樣親的,都遺傳有你的基因,都是你的血脈至親,導致這種親疏關係的,還是你對子孫的態度,相處時間的長短,對待子孫不能一碗水端平,重男輕女只照看孫子,都會導致親疏區別的出現。

隨著文化的普及,人們對生男生女的態度的也發生轉變,認為生男生女一個樣,現在家孫和外孫的區別也逐漸縮小,都是平等對待。(二)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您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在我國的農村。流傳著很多的老話,凡是能夠流傳到現在的,當然是比較經典的,另外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是當時的社會現象的一個反映,有這麼一句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大家聽過沒有,知道什麼意思嗎?說的是什麼道理呢?

從字面上看,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古代,一般家裡有老年人過世的話,作為親孫子,哭的非常的悲哀,還不停地燒紙給老人,而外孫好像就沒有自己什麼事情一樣,在玩自己的手指。這種說法也許有些過分,但是也反映了古代的一個現象以及倫理,一個是古代人對血脈的重視,一個是重男輕女。

重男輕女在我國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之所以老人去世之後,孫子和外孫的態度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老人在生前對待孫子和外孫的態度的不同。例如,在過年的時候,我們中國都有給壓歲錢的習慣,給孫子的錢和外孫的錢就有可能是不一樣的。對於很多老人來說,女兒嫁人之後就是潑出去的水,就和自己遠了一層,外孫當然也就遠了。而孫子是兒子的兒子,整天都跟著自己,當然感情更深,對於農村的那些老人來說,這種思想更加頑固。

小編村裡就一個老奶奶,每年過年的時候都給孫子300,給外孫200。孫子和外孫都知道,媳婦和女兒也都知道,但是雙方都沒有什麼意見,因為這是農村約定俗成的習俗,大家都習慣了,並不覺得有什麼,由此可知,這種思想在農村的根基有多麼的深。但是,假如誰家反過來幹,給外孫300,孫子200,大家想想會發生什麼?簡直是難以想象,這就是現實。

對於老人來講,孫子和自己一個姓將來傳承自家的香火,而外孫跟著別人的姓,這就是血脈的差異。對於孫子和外孫來說,其實並沒有這些觀念,只不過誰對自己好,自己對誰好,僅此而已。

總的來說,這是在農村廣泛存在的一個現象,我們沒辦法去評論誰對誰錯,這是歷史和現實造成的結果而已,不必計較太多,現在社會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這種情況已經改變了很多,這句話在很多地方都已經不適用了,你覺得呢?

關注我,三農財富資訊搶先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