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15:1:性別比例失衡加劇,15個男人分1個女人將不再是玩笑!

性別比例失衡加劇是什麼原因?男女比例為什麼會失衡?

重男輕女導致男女比例失衡這個問題自從計劃生育之後就一直存在,近些年來更是越發的嚴重了!

性別比例失衡加劇是什麼原因

剛剛集體步入大學校園的第一批“00後”,將在兩年之後陸續迎來適婚年齡,然而,他們將遭遇一個挑戰:性別比失衡。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0年進行的人口普查數據,00後總人口大概1.46億左右,其中男生比女生多將近1300萬。其中,每一個年齡段男生大約比女生多100萬左右,甚至更多。

北京大學人口學教授陸傑華指出,男性人口基數多於女性,使得婚姻擠壓問題將更加嚴峻。“一方面整體男性多,特別是一些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出現很多難以找到結婚對象的男性。加上女性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等因素,均會影響未來社會婚姻狀況。”

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之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根據各地發佈的統計報告,不少地區男性與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超過30歲。

15:1:性別比例失衡加劇,15個男人分1個女人將不再是玩笑!

“00後”男女比例失調

2000年出生的00後,現在正好18歲,大多數在今年正式步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他們也即將進入適婚年齡。然而,根據國家人口普查年鑑數據顯示,2000年出生的人口,男女比例大概為118.23(女=100,以下同),其中男生783萬,女生662萬,男生比女生多121萬。

此後幾年,男女比例一直在117-121之間。2001年出生的男女比例為118.45,男生773萬,女生652萬,男生比女生多120萬;2002年出生的男女比例為118.9。而到了2009年,出生人口男女比例達到了121.06,男生為858萬,比女生多150萬。

這一數字遠超“80後”的水平,80年代出生人口男女比例基本在102以下。然而,進入90年代之後,這一數字快速上升,根據人口普查的數據,1995年之後出生人口男女比例超過了110。

這一男女比例不平衡並未在進入2000年後止住,反而有上升的勢頭。其中2001-2005年出生的男女性別比為118.66,2006年到2010年出生的男女性別比為119.12。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0-2010年出生的總人口大約1.46億,其中男生7952萬比女生6688萬,多出1264萬。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認為,正常情況下,出生性別比在106,也就是100個活產女嬰,大概對應於106個活產男嬰。

但中國的出生性別比在1980年代以來逐漸升高。普查數據顯示,到1990年出生性別比超過了110,也就是男生比女生比例是1.1:1。而2000年出生性別比數據在120左右,也就是男女生比例接近1.2:1.。

“正常情況下,出生後男性比女性的死亡水平要高一些,但中國的情況相反,反映了社會對男孩的偏好和對女孩的歧視。

‘00後’性別比大幅失調的結果是男多女少,使得男性選擇配偶的競爭激烈起來,有部分家庭貧窮的男性沒有辦法成婚。這對社會也會產生重大影響。”

15:1:性別比例失衡加劇,15個男人分1個女人將不再是玩笑!

男女比例失調有什麼後果

先從形成原因說說:城市的男女比例比較正常,鮮明對比的主要在農村,農村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換位思維,你如果是農村人,肯定想生男孩,而且越是計劃生育普及的比較完善的地區,比例越明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孕後B超,如果得知是女孩就打掉,生出來就掐死。

導致非常嚴重的男女比例失調,由此發展,15個男人分1個女人的現實將不再是玩笑。

獨生子女政策帶來了諸多問題。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的生育率會逐漸下降。計劃生育政策會加劇生育率的下降。除了低生育率,獨生子女政策還帶來了另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即男女性別比例失調。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大致在103:100到107:100之間,這基本上處於正常範圍。80年代中後期,性別比開始持續偏離正常值,90年代以後,男嬰和女嬰比例一直超過110:100,甚至有好幾年超過了120:100。

按照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4年中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是115.88:100,這跟正常值105:100的差別有多大呢?

為方便計算起見,我們假設全社會生一孩、二孩、二孩的家庭各佔三分之一,不考慮其他因素,平均來說3對夫妻生6個孩子,出生率為2。

但下一代的這6個孩子可以組成多少對夫妻呢?

15:1:性別比例失衡加劇,15個男人分1個女人將不再是玩笑!

如果男女比例恰好是100:100,那麼這6個孩子恰好能組成三對夫妻。如果男女比例是200:100,也就是說,有4個男孩,2個女孩,那麼只能組成兩對夫妻。依此推算,如果男女比例是105:100,可以組成大約2.93對夫妻,比上代減少了2.3%;而如果男女比例是116:100,只能組成2.78對夫妻,比上一代減少了7.3%。中國人口基數這麼大,這5%的差距意味著將有數千萬男性無法找到匹配的女性。

按照學者李建新推算,到2020年,2234歲男性人口將比其婚配的女性人口多2600萬。

2600萬找不到老婆的光棍。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個數字作何感想。婚姻是個匹配市場,也就是說,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一般情況下,上流階層的男子去找上流階層的女子,中產階級的男子去找中產階級的女子,社會底層的男子去找社會底層的女子。

如果男女比例失調,我們可以想象得到,上流階層的男子會“屈尊”,去找中產階級的女子,中產階級的男子會找社會底層的女子,匹配到最後的結果,剩下來的是誰?

首先,人們尋找配偶的難度會增加。其次,傳統家庭和社會的穩定受到威脅,容易引發婚外戀、同性戀等社會現象。第三,造成勞動力市場失調,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由於男性生命週期中的就業時間長於女性,如果男性多於女性,等於間接增加了勞動力資源的供給量,這將加重女性就業壓力

其次在女多男少的國家,越來越多的女性無法找到合適的伴侶,而委曲求全和自己並不滿意的男性在一起生活。這些女性因為能力強,所以收入比丈夫高。因此,夫妻之間的矛盾有可能會激化,長時間的壓抑會令雙方都有可能出現失控行

印度社會科學研究所一位人口問題專家告訴記者:“男人找不到妻子,各種社會問題就會接踵而來。”他指出,當男人不能通過合法婚姻得到和諧的家庭生活時,反社會情緒必然隨之產生,社會穩定會受到威脅。

結婚率會受到影響?

15:1:性別比例失衡加劇,15個男人分1個女人將不再是玩笑!

那麼,會對社會產生何種影響呢?其中一個直觀的影響可能是結婚率下降。從年度數據看,2005年到2013年,結婚率在持續上升,從6.3‰上升到9.92‰。但是此後結婚率進入下降通道,2017年全國結婚率只有7.6‰。

2018年一季度,全國結婚對數為301.7萬對,這一數據和2017年一季度的319.8萬對、2016年一季度的345萬對、2015年一季度的360萬對、2014年一季度的412.8萬對、2013年一季度的428.2萬對相比,出現了持續下降的態勢。

在結婚率下降的同時,初婚年齡在快速提升。2012年之前,20-24歲辦理結婚登記的公民佔結婚總人口比重最多。自2012年開始,25-29歲辦理結婚登記的公民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13年開始,25-29歲辦理結婚登記的公民佔結婚總人口比重最多。

姜全保指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觀念的轉變,結婚率下降,不婚率提高,出生率下降,這在發達國家是正常的規律,包括中國周邊的日本和韓國都已經證明這一點。

他建議,避免結婚率快速下降,除了要延長產假、給予一定生育補貼等措施外,還要降低住房成本,提供更多的優質的教育資源。“對房價高的問題應該採取措施,高房價是阻礙人們結婚和生育的一個非常不利因素。”

同時,教育統計公報顯示,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女生比例在持續上升,1997年是37%,2010年是50.8%,基本上以每年1個百分點速度增長。2016年普通本專科女生比例達到了52.53%。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市市情研究中心主任馬小紅指出,目前,00後男性比例大於女性,但是很多男生在中考、高考都被淘汰掉。“但是儘管女性在大學比例更高,因為在就業市場上存在歧視,導致女性不斷通過高學歷提高職業競爭力,從而推遲婚齡。這樣女生不婚率在提高,結婚後懷孕生子的時間在拉長,幾種因素疊加起來,使得育齡婦女生育時間非常有限。”

“外國一些國家干預的生育的經驗值得借鑑,比如新加坡的結婚減稅、優先申請組屋(類似中國經濟適用房)。”她說。

學界的研究還給出兩個非常有說服力的證據

一是在採取“一孩半”政策(第一胎是女兒即可在間隔幾年後生第二胎)的廣大農村地區,數據顯示第二、第三胎的出生性別比極度失衡,男嬰與女嬰比例高達150:100,甚至達到180:100。

二是1997年廣東農村地區的生育政策由“兩孩”收縮到“_孩半”,短短几年,出生性別比急劇攀升。從2010年,直到2030年之後,中國很可能會經歷男女比例失調的洪峰。這將帶來中國經濟、社會的一系列變化,我們可曾做好了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