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張伯倫這麼牛,為什麼沒拿40000分?

小蝦走四方


張伯倫是歷史上唯一單賽季總得分破4000的球員,職業生涯前9年的場均得分都在20+以上。如果像這樣繼續打下去,張伯倫毫無疑問能突破總得分4萬分的大關,但是遺憾的是不能。張伯倫的職業生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59-66,輝煌無比的巔峰;66-70,走下坡路;70-73,職業生涯尾聲。這三個階段裡張伯倫的數據逐漸走低,因此他無法突破4萬分。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四個。一是球員職業生命有限,普通球員30歲開始走下坡路,張伯倫也不例外,而且他在進聯盟時已經是23歲的大齡新秀。其次,NBA在1964年之後修改了3秒區規則,讓張伯倫這樣的中鋒更難接近籃下,導致其得分效率降低,實際上在實施這項規則的第一個賽季,張伯倫的命中率就降到了50%以下。

第三個原因在於張伯倫自己的轉型。從1966年開始,張伯倫的得分慾望大幅度降低,開始更多的進攻端策應隊友,因為當時他所在的費城76人有哈爾-格利爾和康寧漢姆這樣的得分手,因此張伯倫不需要再每晚都刷30乃至40+。這次轉型讓張伯倫第一次拿到總冠軍,從此以後他就一發不可收拾,後來轉會湖人,他的出手數變得更少。對此張伯倫在個人自傳裡也談到過,因為他是一個純籃下型中鋒,更多的在高位進行策應,無疑會大幅降低得分,但是為了冠軍,張伯倫作出了這樣的犧牲。

最後一個原因就在於傷病。張伯倫只打了14年NBA,比得分數字排在他前面的兩個內線——賈巴爾和馬龍,職業生涯壽命要短得多。對比沒怎麼受過傷的賈巴爾和馬龍,張伯倫曾有兩次嚴重的傷病,第一次是查出心臟問題;第二次是右膝蓋髕腱完全斷裂,那時候張伯倫已經34歲。可想而知這樣的重傷,會對他的職業生命造成怎樣的影響。


菱鏡頭


首先,40000分對所有的NBA球員而言都只能是個傳說,要達成這一目標,一個球員至少需要在聯盟打球超過20年,並且一直處於巔峰,更關鍵的是,他不能有傷病。目前這三點都做到極致的是卡里姆·阿布杜爾-賈巴爾,他在NBA打了20個賽季,菜鳥賽季他場均就能轟下28.8分,更關鍵的是,他只有兩個賽季出場數跌破了70,最少的1977-78賽季他也打了62場比賽。可即便如此,他的職業生涯一共也只得到了38387分,他退役時已經41歲。如果他要達到40000分,至少還需要再打三個賽季。很顯然,天勾的身體已經不足以支撐他繼續前行,職業生涯最後一個賽季,他雖然也打了74場比賽,但場均只能上場22.9分鐘,場均得分10.1分。

相較於賈巴爾,張伯倫的天賦無疑是更好的,而且,在那個上古時代,他的對手只有一個比爾·拉塞爾,如果他能有賈巴爾的職業態度,他真有可能拿到40000分。

張伯倫巔峰賽季曾拿到過4029分,這是NBA歷史上唯一一次有球員能在單賽季突破4000分大關,但場外的放誕不羈讓張伯倫的職業生涯無法像賈巴爾那樣長久,雖然關於他和20000名女性的段子至今無法考證,但他被酒色掏空身體的事實卻是不容否認的——30歲之後,張伯倫的場均得分再也沒有超過30分。在1969-70賽季遭遇嚴重的膝傷後,張伯倫徹底失去了統治力。那個賽季之後,他的得分能力迅速縮水,在職業生涯最好的兩個賽季,1971-73賽季,他場均得分分別是14.8分和13.2分。


扣籃看臺



得分能力

先說一下張伯倫的得分能力:

—新秀賽季(1960賽季),37分27板,外加常規賽MVP

—1962賽季,場均50.4分25.7籃板

—1962年3月2日,張伯倫面對紐約,63投36中,拿到100分

—生涯前六個賽季,場均41.5分

—生涯7個得分王,僅次於籃球之神的10次


40000分

—40000分是一個什麼概念?

—喬丹職業生涯場均30.12分(歷史第一),按照這樣的情況,一個賽季打滿82場比賽2470分。要拿40000分,必須像喬丹一樣打16.2個賽季。而且在這16個賽季,你不能缺席,不能傷病,同樣必須保持和喬丹一樣的得分能力。

—換種說法,如果按照詹姆斯27分的得分能力,賽季82場全勤2214分。要拿40000分,必須像現在的詹姆斯一樣打18個賽季。而且在這18個賽季,你不能缺席,不能傷病,同樣必須保持和詹姆斯一樣的得分能力。

所以你說難不難?拿40000分=頂級得分能力+穩定輸出+運氣。三者缺一不可。


都不用說40000分,就拿30000分來說,對於球員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了。

截止到2018賽季,只有上述7個球員拿過3萬+。上述7位球員屬於:

  1. 得分爆炸

  2. 職業生涯漫長


原因

既然得分能力這麼恐怖,為什麼拿不了40000分。說白了,就是職業生涯後期個人轉型+個人競技狀態下滑,得分變少了。在洛杉磯5個賽季,場均17.7分,在費城4個賽季,場均27.6分。

冠軍

—有人要問了,為什麼張伯倫後期不怎麼得分了?

—年齡增大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由於得分王往帶不來總冠軍。


張伯倫2個總冠軍都是在1967和1972年拿的,張伯倫在1966賽季拿到了自己最後一個得分王。


印象中,能以得分王身份拿總冠軍的,也只有籃球之神。


章魚貓騎士


因為他進NBA的時候已經23歲了,比詹姆斯和科比這些高中就選秀進NBA的要大5歲左右,張伯倫是1936年8月21日生的,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是家中的第九個孩子。據說他10歲時候就1.82米了,高中時期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12米,大學終於終於迴歸正常,身高來到了2.16米。

張伯倫在大學打了幾年,在NCAA的處子秀上爆砍52分打破隊史記錄,之後覺得大學沒意思,1958-59賽季老張以當時非常高的的5萬美金簽約著名的哈林籃球隊,進行巡迴演出。



1959-1960年,張伯倫23歲(這麼大才進的NBA),首場比賽對陣紐約尼克斯他砍下43分和28個籃板。這個賽季他憑藉場均37.6分、27個籃板的數據包攬了最佳新秀,全明星MVP和常規賽MVP,併入選最佳陣容。(這可是他的新秀賽季啊!)



72年2月17日,湖人對陣太陽,NBA歷史迎來一個新的里程碑,張伯倫成為NBA歷史上第一個拿到3萬分的球員,當時他35歲179天(想想砍下三萬分才用了多長時間)。


個人認為如果他早點進NBA,得分絕對會過4萬。


籃球專區


1只打了十三年,已經三萬多分了。歷史第一的賈巴爾打了二十年,也才三萬八。

2後期打法類似詹姆斯,不在意得分了。

3除了得分,他還是歷史籃板王,中鋒的蓋帽王絕對比賈巴爾額多,搶斷王和助攻王。


誰還叫我小呆瓜


一、張伯倫進入NBA的時間比較晚,23歲才進NBA,如果再早4年進入NBA,相信以他的早期得分能力,這四年至少可以拿一萬分。

二、張伯倫NBA前七年創造了無數的變態紀錄,已經失去再得分創造新高的動力,得分數據已經不再是他追求的目的了。

三、縱慾無度,再牛逼的鐵人身體也架不住揮霍,年過三十不加節制肯定對狀態有一定影響。

四、七年後開始轉型,不再專注得分,開始注重防守及與整體,因此拿到過一次助攻王,及夢寐以求的兩次總冠軍。尤其是在湖人時期,另兩位天皇巨星的存在也無需張伯倫再全力得分。

五、後期的傷病影響了NBA參賽場次,更完成了得分能力的急劇下降,所以打了十四年就結束了NBA的職業生涯。

如果張伯倫能夠有科比或者詹姆斯的自律,像賈巴爾或者馬龍一樣長的職業生涯,以及對數據的不懈追求,相信張伯倫四萬分,甚至五萬分都完全有可能。


羔羊暗影


40000大關不是說說那麼容易,首先依照他14個賽季場均30分計算一個賽季常規賽滿勤,季後賽併到總決賽也才100場左右,才夠40000大關,這還不算傷病缺席,也不可能每個賽季都能打到總決賽,他個人年齡進入NBA時已經23歲了時間相比科比、詹姆斯比較晚,生活自律也不比詹姆斯,單那傳說中的20000個女人就夠嚇人了,雖然不知真假,所以他的巔峰期相對比較短,個人覺得這也是他破不了40000大關的重要原因之一。個人觀點勿噴


木蘭當布織


張伯倫榮譽不多是因為那個年代本來就沒有太多的獎項,說他總冠軍少的可以看看那個年代的凱爾特人是什麼陣容,名人堂都有好幾個,這樣的球隊你讓他怎麼贏。喬丹強吧,沒有皮蓬的時候也一直被活塞按在地上打。


GeorgeBlacke


張伯倫沒有拿到40000分原因很多

他的年代跟現在的小球時代區別很大,進攻效率較低,沒有三分球,攻防轉換慢。簡單來說就是場均得分低。當時的張伯倫可以拿到單場100分已經很了不起,場均得分也有50分的超人表現,但是這樣的現象不是常規現象。

其次,當時的運動員運動壽命較短,遭遇大傷基本報廢。張伯倫全是比較幸運的,但是後期由於體重增加,30歲後狀態下滑較快。

最後,張伯倫的得分在整個NBA歷史上已經是前十名了(給詹姆斯等現役球員留了位置),但是40000分太不容易,賈巴爾縱橫球場20餘年,一手天勾讓他在四十多歲還能場均超過15分,他都沒有得到40000分,更如喬丹,科比等得分高手都未曾接近40000分。

所以,張伯倫統治了他的時代,但是40000分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難達到的。


張曉嶄


說起張伯倫,作為NBA歷史上保持著各種各樣記錄的神奇男子,關於他的傳說估計都能寫成一本書。在得分這個項目上,他幾乎是獨一檔的存在,新秀賽季就場均37.6分,連續7年拿到得分王,還在1961-62賽季得到了恐怕的賽季場均50.4分。 但是,既然他的得分能力這麼強,為什麼他的職業生涯“只”有31419分呢? 同樣是這個問題,喬丹生涯也以得分出名,但為什麼卻沒人質疑喬丹為什麼“只”有32292分? 首先喬丹最為NBA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他的成功並不只是表現在歷史得分榜上,他的6枚總冠軍戒指和6座FMVP已經奠定了他的歷史地位。至於他的生涯總得分,人們總是不屑的說,如果不是兩度退役,他一定會輕鬆拿下得分王12連莊,總得分也輕而易舉的突破40000分。 而張伯倫呢,人們把他視作歷史上最大的刷子,在他的職業生涯裡也一直有比爾-拉塞爾壓制,他的數據人們多少會帶一點輕蔑:你看你,就知道刷數據,有什麼用呢?冠軍又拿不到! 不知道是不是有輿論影響的因素,張伯倫在生涯的後期可以減少了自己的出手,將自己的得分硬是從誇張到天際的程度拉回到了地平線。1965-66賽季他賽季場均還有33.5分,而1966-67賽季卻只有場均24.1分了,這個降幅可不是一般的大,從此他的場均得分再也沒有到過30+。生涯最後兩個賽季更是隻有14.8分和13.2分了,取而代之的是他在助攻上的痴迷,當季他平均每場有7.8次助攻,下一個賽季更是有8.6次。 除了自己刻意為之,還有一點也是造成他生涯得分少的因素,那就是他的生涯出場數,大帥生涯一共只打了14個賽季共出場1045次。喬丹也是同樣的情況,雖然他最後在奇才退役是已經年過40,但經歷過兩次退役的喬丹也只打了14個賽季,生涯出場數為1072場,與張伯倫相差無幾。 可以說,不是張大帥做不到得更多的分,而是人家對得分已經厭惡了,當然了,如果他能早幾年進入聯盟(張伯倫加盟勇士時已經23歲了),或許他真的會成為總得分40000+的那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