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福建簡稱閩,“門中有蟲”,這個蟲是指什麼動物?

邂逅俠客


“閩”中的“蟲”,指的是“蛇”,應該沒有太大的爭議。

“蟲”,從古至今,所指代的動物繁多,近現代多指“昆蟲”,中古時期也指“猛獸”,如大蟲即老虎,上古及更早則指的是“蛇”,接近“虺”的意思。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差異,主要還是漢字簡化的影響,昆蟲的蟲和蛇的蟲在古代事實上並不是同一個字,前者為“蟲”,後者為“蟲”,蟲在後來簡化為“蟲”以至於混淆了。

如果單單以“蟲”字的發展歷程看,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在象形文字上,“蟲”其實就是蛇的形象,我們從古代對不同品種蛇類的命名也可以知道,蟲大概就是蛇的代表,如蛇、蟒、蚺、蛟等。


如南朝《述異志》的描述,“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在古代,中原以外的邊區常被為四夷: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夷”意指以弓箭狩獵之人,“戎”意指好鬥狩獵之人,“狄”帶著狗狩獵之人,“蠻”崇拜蛇耕獵之人。

南蠻所在的中國南方,氣候溫暖溼潤,野獸橫行,其代表性動物,比較恐怖的大概可以分兩類,其一為小而險,如蛇;其二為大而險,如虎。



虎這類大型野獸,齊心協力總是可以應付的,而蛇常隱秘叢林灌木中不易發現,如果遇到毒蛇則要人性命於無形,因此南方民族多敬畏蛇並以之為圖騰也就可以理解了。

福建所在區域,舊稱“七閩”,即《周禮》中談到的“五戎、六狄、七閩、八蠻”,仍是化外民族之一或之七,而“閩”在音色上與“蠻”、“門”、“苗”屬同音相轉,可能存在相近的源頭。

《說文解字》稱“閩”乃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賈公彥考證,“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


因此,“閩”便是崇奉蛇的南蠻一支,居住在福建地區,隨著南蠻各子系的分離,“閩”成為百越的一部分,稱為“閩越”,這個分離的時間應該在商代前後。

而隨著南蠻的逐漸漢後,以蛇為標記的各民族淡出歷史主流,而閩也成了福建地區的代稱,甚至成了福建人的代號。

誠如國人對福建人關於“閩”的說法,出了福建一條龍,呆在福建一條蟲,更確切的應該是“出外一條龍,在家一隻蛇”。


圭海四記


福建簡稱閩,意思是“門中有蟲”,這個蟲是指什麼動物呢?

“閩”中的“蟲”,是“蛇”的意思

閩字小篆的寫法是這樣的:

“門(門)”大家都認識,而裡面這個

實際上就是“蛇”的象形。在甲骨文中,“蟲”字本來的形象就是一條蛇,所以蛇也被叫做“長蟲”。

“閩”本來是一個古代部族

“閩”在中國古代,泛指蛇蟲十分活躍的東南越,即現在的福建附近。這裡的蛇自古以來就多得不像話,尤其是在古時候,大城市沒有興建,蛇類更多。

東南越部族的家宅內,基本每家每戶都有幾條蛇出沒,“門”內有“蟲”,當然就是“閩”了。到現在,福建很多地方的人還喜歡吃蛇,菜市場賣蛇更是很稀鬆平常的事,這在北方和南方的大部分地方,是難以想象的:

福建人吃蛇,廣東人吃福建人

福建和廣東,在古代同屬“百越之地”,其中福建屬“閩越”,廣東屬“南越”,後廣東轉“越”為“粵”,福建則簡稱“閩”。東南越人都愛吃蛇,目前,中國蛇類消耗以廣東為主,其次才是福建。這是因為閩人的傳統,更將蛇作為一種圖騰崇拜,而南越之人則不管那一套,放開了吃,什麼都吃。

故而網絡上有句名言,廣東人吃福建人。

當然了,現在大家都文明瞭,都是穿得整整齊齊,拿著筷子下館子,還有的看見蛇就害怕,簡而言之,退化了。


豆子人民藝術家


做為一個住在閩越王城遺址附近的福建人,當然知道這個蟲指什麼了!

一、福建最早不叫福建,也不稱“閩”,而是被貶稱為“南蠻”。

古代的福建可不像現在的福建這麼富裕,現在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在古代,依山傍海,水佔一成,可耕種的平地只有一成的福建,剩下的八成都是山,交通極不方便。

在刀耕火種的年代,山多除了野獸多、野果多,不容易餓死外,想致富太難,管理更難,可不是什麼好地方。

因此在中原遂鹿,各部落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山高路陡又遠離中原黃河流域的福建,沒人爭沒人搶,偏安一隅,還被輕蔑的稱為“東南化外的南蠻之地”,就是東南方還沒有進化的野蠻人聚居地的意思。

二、“閩”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指閩越族。

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周禮》中就有“七閩、八蠻”的記載,這裡的“七閩”就是指周朝時居住在福建浙江一帶的七個閩越部落,原住民是當地土著閩越族。

閩北的武夷山保護區,現在還被稱為“蛇的樂園”,可見古代福建的山上毒蛇到處都是,且品種繁多。

蛇被賦與超能量,所以閩越人怕蛇、敬蛇,他們的圖騰不是虛構的龍,而是山中的蛇!他們的身上塗畫著蛇,祠堂甚至家裡供奉、頂禮膜拜的也是蛇,是信仰蛇神的氏族。

蛇在古漢語中也叫長蟲,“蟲”字與“蛇”是通假字,“閩”就是指門內供著一條蛇的部落。所以“門中有蟲”,這個蟲就是指長蟲——蛇,而不是指大蟲老虎。

福建內陸山高林密,峰巒疊嶂,很難找到進來的路。在福建的東南沿海又有1500多個島嶼,就象是大陸的門戶,甚至直接把島嶼就叫著門,如廈門、金門等。

因這個地方“蟲”多,只要入“門”就見“蟲”,所以稱其為“閩”。

三、“閩”的出現比“福建”早了一千多年,做為行政建制也早了近千年。

“閩”從氏族名稱變成地方建制,是從有了皇帝后的秦朝開始的。

雖說山高皇帝遠,可皇帝陛下統治的大中國怎容許自己版圖內的地方不向自己稱臣呢?於是秦始皇派軍隊入閩,平了百越並設置“閩中郡”。

不過秦朝並沒有派官兵來管理閩中郡,而是就地任命官員,並把大量的閩越人遷往江浙等地,把漢人遷了一些入閩,閩漢文化有了第一次大規模的交流。

過了十幾年,越王勾踐的後代騶無諸又自立為王,建立了閩越國。

閩越國存在了近百年,後來被漢武帝所滅。漢武帝還下令焚燬了閩越國的城池宮殿(現僅存閩越王城遺址),閩越族人被強迫遷往江淮內地,並逐漸與漢族人交融在一起。

到後來雖然閩地已經不再全部是閩越人,但南北朝的陳朝陳武帝設立“閩州”,五代十國王審知建立“閩國”等,都是稱“閩”。

到了唐朝733年,為加強邊防武裝力量,設立了個叫經略使的軍事長官。

然後從管轄的屬地福州、建州兩地各取一個字,叫做福建經略軍使,才第一次有了“福建”這個詞,然後才慢慢地用此官名代指地方。

到了北宋時期,設置福建路,轄區有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及邵武、興化,加起來八個行政單位,因此福建又稱“八閩”。

元朝開始設福建行省,並沿用至今。

四、風俗歷史

早在三千年前的青銅時代,閩地出土的陶器、石刻便有蛇形圖案,現在福建的很多地方還有古代閩越族留下的蛇石刻。

《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書上也記錄了閩越人以蛇為圖騰。清朝的《海上紀略》說:“凡是來自福建的船上,一定會刻條蛇,叫做‘木龍’。”

過去福建有紋蛇形紋身的習慣,至今在福建的一些地方還保存著蛇神信仰,長汀縣靈蛇山上還有蛇王廟。民間還保留了很多關於蛇的風俗,比如很多老奶奶戴過一種蛇形髮簪,就是以古代飛蛇圖騰為原型。

還有許多關於蛇的美麗傳說,比如閩劇《花鳥記》中的蛇郎君,就深受閩南人民的喜愛。

雖然以蛇為圖騰的閩越族人在經過秦朝和漢朝的兩次大規模移民後,在歷史的長河中,大部分閩越人慢慢的已融入了中原文明,但“閩”字及閩文化,仍然在八閩大地上傳承著。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筆者是山西人,從未去過福建,對福建瞭解甚少,不敢不懂裝懂,只就自己的粗淺認識略談一談,謬誤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福建位於我國東南沿海,福建沿海多島嶼,而島嶼就象是大陸的門戶,而福建許多島嶼就直接命名為“門”。如廈門、金門等。福建的地理特點是“依山傍海”,九成陸地面積為山地丘陵地帶,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靠近北迴歸線,受季風環流和地形的影響,形成暖熱溼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這樣的氣候,其原始自然狀態必然是水草豐茂,物種豐富,野獸出沒。



古人用“蟲”泛指一切動物。《大戴禮》雲:“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而俗稱之“長蟲”特指蛇,俗稱之“大蟲”特指老虎。



福建簡稱“閩”,這與福建的原始自然條件有關。由於福建地處東南沿海,依山傍海,交通阻礙,儼然形成一個獨立空間,出入以水路更為方便。而福建島嶼眾多,島嶼則如陸之門戶,故“閩”字從“門”。福建的廈門最為有名,廈門就是一個島,就是福建的一個門戶。福建境內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在古代一定是物種豐富,野獸橫行,故多“蟲”。入“門”見“蟲”,故稱“閩”。“閩”的意思就是眾島如門,門內多蟲。



許多人主張,“閩”中之蟲,就是指蛇,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蟲”泛指一切動物,福建地區在古代是物種豐富,野獸出沒,而不僅僅是蛇多。閩人崇拜蛇,把蛇作為圖騰,並不能說明“閩”中的“蟲”就是指蛇。“蛇”只是蟲的一種,俗稱“長蟲”。“蛇”字在古代寫作“它”,“它”就是蛇的本字。《說文》:“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如果“閩”中之蟲僅指蛇,造字時為什麼不直接用“它”呢?可見“蟲”是泛指一切動物,而不是特指蛇,只不過福建的蛇比其它蟲更出名一點,在人們心目中更有地位罷了。


子夏故壇


福建省簡稱閩。有人問為什麼會簡稱閩?有人答曰是因為福建有一條閩江,故名。但實際上是福建先簡稱閩在前,閩江命名在後。

閩與福建產生關係,時間非常早,早在上古時期的《山海經》,就有“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的記載。

那麼,這個“閩”有什麼講究嗎?

很多人好奇的是,“閩”字門裡的這個蟲,到底是個啥動物?有人說可能是老虎,古代稱為大蟲,被武松打死的就是一條大蟲。但福建古代少有老虎出沒,蟲字不應該指的是老虎。當然也不絕對,有一說華南虎也曾在福建出沒過,有的外國學者把華南虎稱為之廈門虎。

不是老虎,那就有可能是老虎的近親——貓,當時有七閩九貉,貉就是貓。但閩內的“蟲”指的是貓,這種觀點影響不大。

不是老虎這隻大蟲,也不是貓這隻小蟲,那就應該各種昆蟲了,包括毒蟲。比如螞蚱、蠍子、蜈蚣等草叢裡的混世魔王,其實都不是。

這個蟲,是現代的讀法,最早的時候,蟲字應該是“虺”,這個字念“灰”。虺是啥物種?其實就是蛇。

在上古時期的傳說中,有一種神奇的龍,被稱為虺。虺修煉五百年變成了蛟,蛟修煉一千年變成了龍。普通的龍修煉五百年變成了角龍,角龍修煉一千年,變成了應龍。

世上有沒有龍存在過,還有爭議,但蛇作為龍的原型之一,是基本沒問題的。古代的東越人,以蛇為圖騰,經常弄來一條大蛇,貢在門內。門裡盤著一條蛇,不就是“閩”字嗎?不過,蟲在門裡不能呆一輩子當啃門族,總要出來闖蕩江湖的。如果不出來,那這條蛇就永遠不能變成龍。

福建山高林密蛇也多,遠古時期,崇拜蛇的氏族部落非常普遍。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人類最開始的時候是洪水氾濫的,作為人類祖先的伏羲和女媧兩兄妹,就是人首蛇身。

蛇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一點非常符合原始先民的希望,而且蛇又能對人產生很大威脅,讓人畏懼。既嚮往又畏懼,這兩種感情使人們產生了蛇崇拜,打不過你還不能崇拜你嗎?《山海經》中的各路神仙,不管脖子上長著什麼頭,身子基本上都是蛇身,或是龍身。

古代的人們就把蛇當成本族群的圖騰,認為“蛇神”是天上銀河和地上大海的化身。在福建當地,由於自然條件的原因,蛇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生物,福建蛇類資源相當豐富,比較出名的就有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蝰蛇、竹葉青等,閩人的日常生活與蛇息息相關,蛇和劍是古閩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因此古閩人以蛇為圖騰,拜蛇為祖先是非常正常的。清朝的時代,福建地區的船隻,無論大船小舟,都會在船上放一條蛇,稱為木龍。

當這種圖騰成為本地區主流精神信仰時,這裡就被稱為“閩”了。現在福建很多地方,都還有崇拜蛇的風俗。

福建這個“閩”,早期是族群的名字。秦朝以前的福建,有七閩之稱。《周禮》上有“五戎、六狄、七閩、八蠻”之說。之所以說是七閩,是因為福建在秦之前有七個較大的部落,所以稱為七閩。

“七閩”最早是專指周朝時散居在福建九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為圖騰的閩族後裔部落。戰國時期,越王勾踐的七世孫無疆被楚國消滅。越國亡後,倖存的越王族航海入閩,國民遷居越遷山。

越族人的體質特徵和生活習慣與中原有很大的不同,越人習慣傍水而居、好水斗、善於駕舟行筏,越人還有“斷髮紋身”的習俗。越族入閩後與七閩土著融合,由此形成了閩越族。後來“七閩”慢慢演變成泛指福建。

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宋太宗趙光義設福建路,下轄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劍州,以及興化軍和邵武軍,共六州兩軍。南宋時,福建的六州兩軍沒有變化,所以從這時起,福建就被稱為八閩,沿用到現在。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查詢《說文解字》:閩,東南越,蛇穜。從蟲,門聲。

圖一:閩字的字形演變


閩,最早是指民族

閩的名稱最早見於《周禮》,《周禮·職方氏》中有“五戎、六狄、七閩、八蠻”之說,其中的七閩就是指代古閩人的7個部落。

圖二:閩字篆書圖形


古閩人是生活於今天中國福建及鄰近地區的一個原住民族,時間是在距今約公元前1,000年或前2,000年,至公元前4世紀,即從夏商時代到戰國中期這段時期內。

閩族是“蠻”的一種,其服飾有別於越人,可能為“頂髻徒跣”,沿海的閩人可能也像越人一樣“斷髮文身”,他們崇拜的圖騰為蛇,因此紋身多為龍蛇圖形。

圖三:斷髮文身可能是一種成人禮俗


古閩人在新石器時代,於福建沿海和閩江流域發展出了曇石山文化和黃土侖文化等;大約在距今3,000年前的夏商時代已經進入青銅器時代,並從事漁獵、原始農業,還擁有一定的陶瓷、紡織和造船技術。古閩人分佈於今日的中國東南沿海以福建為中心的區域,除了福建以外,還包括廣東東部的潮州、梅州一帶,浙江南部的溫州、處州、台州一帶。另有部分學者認為古閩人亦分佈在中國臺灣省,臺灣原住民即其後裔。


閩,後來演變為地名

古閩人和于越人有著長期的交流乃至一定的融合,在越國的越侯允常在位的時代就有于越人到古閩人的居住地定居。傳說春秋末年的越國歐冶子也到屬於古閩地域的湛盧山(在今福建松溪縣)和冶山(今福州市鼓樓區)鑄造寶劍,福州現在仍有歐冶池的遺蹟。

到了公元前334年(周顯王三十五年、楚威王六年),無彊統治的越國被楚國所滅,越國王室貴族南逃,其中的一支進入古閩人所生活的閩地,並佔據了該地,極大加速了于越人和古閩人的融合,二者最終融合為閩越人,而入閩的越國王室第七代的無諸也於戰國末年自立為閩越王。

“八閩”是福建省的別稱。福建古為閩地,唐朝時分為五州,為福、建(今建甌、政和、松溪、周寧、浦城、建陽、崇安、壽寧等地)、泉(今泉州、廈門、莆田)、漳、汀、南劍(今南平、尤溪、將樂、邵武、光澤諸地);北宋時始分為八州、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元分福州、建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汀州、邵武八路,明改為八府,因有八閩之稱。

“八閩”的另一種說法:晉時中原戰亂頻仍,衣冠南渡,始入閩者,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閩後先在今閩北地區及晉安(今福州)定居,而後漸向閩中和閩南沿海擴散,史稱“衣冠南渡,八姓入閩”,故稱“八閩”。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4年)臺灣列入版圖後之翌年,改設臺灣府,隸屬福建布政使司,逐稱“九閩”。

後升福寧州為福寧府。福建全省共有十府,故又稱“十閩”。

圖四:美麗的八閩山川



【關注歷史,我是夜未央】


萬里長空夜未央


福建簡稱為閩大家應該都知道,古為“七閩之地”,但福建的簡稱為什麼是閩就很少有人知道了,現在就讓我來簡單的為大家科普一下吧。



我們先從字義上看,閩,門裡一條蟲,此蟲為上古福建土著閩越族(畲族)的圖騰--蛇,過去福建林深密彰,乃東南化外之地,飛禽走獸出沒之處人煙罕至,閩越人乃以蛇為圖騰。漢代許慎《說文解字》雲:“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這裡的蛇種就是指的當時的福建土著閩越族,即信仰蛇神的氏族。閩字造字是從蟲,門聲。“蟲”字通 蛇 解,即家門供奉蛇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閩越人圖騰為蛇。“閩”的意義就是門內供著一條蛇。



閩最後成為福建省的簡稱,應該是從秦朝平百越在福建置閩中郡開始,雖然福建自周朝時就為古七閩之地,但真正成為地方建制的卻是從閩中郡開始。此後在福建之地又有漢高祖五年(前202年)騶無諸建立的閩越國,陳朝永定時(557~559年)陳武帝設立的“閩州”,五代十國閩王王審知建立的“閩國”,此後一直到明、清、民國及建國以後,福建的簡稱為“閩”一直沒變過。


大國布衣


門內有蟲並不是指什麼動物或者蟲子,閩是指福建和浙江南部局部地區的古種族名稱,福建最早的名稱就是閩,而福建人歷史上稱作閩人。閩是五代十國當中的一國,先後建都於長樂和建州(今建甌),後因內亂被南唐所滅。

至於閩字本身裡邊的蟲字,字音並不念蟲,而是念“虺(huǐ)”,指的是蛇,古時東越將蛇奉為圖騰,將蛇奉為門內。閩字意為蛇不走出家門是不會成龍的,更是體現了福建人自古重商重道,想成才需走出家門的向上精神。而所謂的什麼門中臥條蟲純屬無稽之談,一種娛樂甚至醜化的表述罷了,就當做是沒文化還想博人一“笑”的段子吧。


城市發展報告


「閩」中之「蟲」,從漢字之「象形」角度來看,其造字本義應該「蛇」,確卻的說是一種小型蛇類:


《說文》的解釋是:蝮蛇,三寸長,蛇頭跟跟大拇指一樣大:

「蟲,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


從《說文》的描述和古文字「蟲」造字形態來看,這種蛇尾巴常態是捲起來的,頭跟大拇指很像,無疑是指的中國比較普遍見到的【短尾蝮】,俗名有「土公蛇、草上飛」等等。


如下圖所示:


短尾蝮蛇(學名:Gloydius brevicaudus)是中國各地均有的一種小型毒蛇,它是中國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毒蛇,是造成蛇傷的主要蛇種。一般不主動攻擊人,但在受到攻擊後常連續撲咬。蝮蛇屬晨昏性蛇類,早晨和傍晚活動頻繁。其食性很廣,是廣食性的蛇類,淡水魚、蛙、蜥蜴、鳥、鼠類等均是蝮蛇喜愛的食物,該蛇也有食蛇習性。生殖方式為卵胎生。


但是,漢字「它」才是「蛇」的本字,「它」其實也是蛇類之象形,不過,從甲骨文來看,全字突出花紋、眼睛和三角形的寬頭,應該是體型較大一點的眼鏡蛇之象形:

「它」的金文和篆文象形程度稍失:

隸楷書「蛇頭」訛變為「寶蓋頭」,「蛇神」訛變為「匕」:


所以,漢字「它、蟲」的本義都是「蛇類」:


「它」假借變為第三人稱代詞,為本義造後起字「蛇」。

當然,《說文》有一種更戲劇性的解釋:

「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


這種說法認為古人在野外生活,經常遇到蛇類,而害怕蛇是人類天性,所以,人們見面都要先確定環境周圍有沒有蛇,會詢問「有沒有它」?久而久之,「它」變成了代詞。


而「蟲」後來意義有所泛化,除了可以指蛇,也可以指昆蟲,而且這個意義更常用,所以,造「虺」字表示「蟲」的本義:


  • 《爾雅.釋魚》:「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邢昺疏引舍人曰:「蝮,一名虺。江淮以南曰蝮,江淮以北曰虺。」
  • 《詩.小雅.斯干》:「維虺維蛇,女子之祥。」《楚辭.天問》:「雄虺九首,儵忽焉在?」



至於,福建的簡稱「閩」字,是一個形聲字,外聲內形,從古籍的記載來看,「閩」表示分佈在福建的一支古越族,以蛇為圖騰,《說文》稱其「蛇種」:


  • 《說文》:「東南越,蛇穜。從蟲,門聲。」


  • 《周禮‧夏官‧職方氏》:「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鄭玄注:「閩,蠻之別也。」 孫詒讓正義:「閩,即今福建,在周為南蠻之別也。」




先秦時代,中國南方曾經廣泛分佈這百越族,江西、福建兩省的武夷山地區是古代百越族核心活動區域之一,古越族大部分都有蛇圖騰崇拜的習俗。



在福建很多地方發現的古代閩越族留下的蛇石刻:



古代閩越族留下的蛇圖騰文物:


今天,福建還有蛇王廟和供奉蛇王菩薩的風俗:

引自:華鋒林. (2016). 福建閩越族蛇圖騰崇拜遺存探析. 福建文博(4), 38-43.

在江西貴溪發現的古越族崖墓中,發現的一些陶製器皿上有蛇形耳飾和紋飾:

引自:程應林, & 劉詩中. (1980). 江西貴溪崖墓發掘簡報. 南方文物(s1), 1-25.



這些古代閩越族人留下的遺蹟和文物,加上今天福建民間的獨一無二的蛇神信仰,無一不說明福建簡稱「閩」字的從「蟲」的原因,說明《說文》對「閩」字解釋還是比較靠譜的。

以蛇為圖騰的越人長期生活古閩大地上,秦漢-宋元中原文明對南方的開發,大部分越人都融入了華夏文明。


小漢字見大歷史


小妹妹,你見到福建男人對你好的就嫁了吧!沒有錯,為什麼,就讓我來為你絮叨絮叨。

我是福建“狼”,我認為閩字中間的蟲我個人認為其實什麼也不是,而是一種精神的體現。


有人說閩字中的蟲是蛇,也有人說是虎,那麼我就把他中和一下,叫做龍虎精神吧!

福建人有愛拼才會贏的精神,關在福建這八山一水一分地裡施展不開手腳,走出去,才有更廣闊的天地。分佈在全世界、東南亞、臺灣的閩人不知有多少,可以用開枝散葉來形容。


福建省的輝煌來自福建人的努力。勤勞、吃苦、顧家、低調是福建人的本色。

我認為閩字中的蟲不是“小蟲”而是“大蟲”,閩字的蟲不是“蛇”而是“龍”……


好客的福建人歡迎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