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道德經》20個大道理你悟了嗎?你能夠悟透,肯定會讓你受益無窮

  • 點擊右上角【關注】微課知識共享頭條號,私信回覆“微課”
    ,贈送您國學課堂全網精品微課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盛譽。是在世界上影響巨大的著作,歷經兩千多年依舊不衰。其中的很多觀點,要是你能夠悟透,肯定會讓你受益無窮。《道德經》20個大道理你悟了嗎?

《道德經》20個大道理你悟了嗎?你能夠悟透,肯定會讓你受益無窮

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的結果。

在順境中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志得意滿,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災禍,由福轉禍。

逆境中百折不撓,勤奮刻苦,可變逆境為順境,由苦而甜。

2.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輕易許下的諾言必然缺乏信用,看起來越簡單的事情,做起來麻煩越多。

三思而後行是很有必要的。

3.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幼苗;

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

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任何大事業都是一步一步累計而來的,所以想做什麼,從現在就開始吧!

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最圓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

“若缺”、“若衝”、“若屈”、“若拙”、“若訥”的外在表現,都是說明一個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為內在生命的含藏內收。

5.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在於動輒跟敵人爭鬥;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至理。

6.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任何違背自然規律和法律的事物和人都會遭受相應的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被放過。自以為能瞞天過海,最終都會被暴露的。

《道德經》20個大道理你悟了嗎?你能夠悟透,肯定會讓你受益無窮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實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真理不會有人辯解,有人辯解的不是真理。有智慧的人並不是無所不知,什麼都知道的人並不智慧。

8.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孫子兵法 軍形篇》“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要清理自己的漏洞,讓自己置於不敗之地,再去尋找敵人的疏忽,去取勝。

9.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求學的人,其知識要逐漸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漸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思維見解等。由於人的主觀意識和思維見解都有分別性侷限性,在尋求真理的路上會成為障礙。而大自然真理是無分別性的,所以我們求真理要逐漸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思維見解。

10.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11.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與人交往中,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話,說的越多,越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

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這個分寸學會把握。

12.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一般的解釋是: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中領先;將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

而我認為應該這樣講:在待人接物之時,聖人都會保持距離,這樣有麻煩就能置身事外,才能保全自己,看似落在後面,最終缺走到前面。

《道德經》20個大道理你悟了嗎?你能夠悟透,肯定會讓你受益無窮

13.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引申為:聖人追求的是腹中的學識而不是眼前的利益,所以會拋開眼前的小利,走得更長遠

14.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人之所以有禍患,是因為有自身的榮辱利益;如果沒有了自身的榮辱利益概念,還會有什麼禍患呢?

15.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迴歸生活的本質,拋棄雜念、扔掉雜物,過著極簡的生活,安心地追求絕頂的學識,以後才能沒有憂患。

《大學》中“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此二者意近也。

1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道萬物變化無窮無常的人,也就知道很難說清其本質,故而不言。 而經常拿出來談論的人,還是沒有了解大道之變化無窮的本質。

學識越高的人,才明白自己知道的越少,所以不敢輕易去說;越是喋喋不休的人,其實只是知道一點皮毛而已。

17.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最大的禍患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的罪過莫過於貪得無厭。不知道珍惜眼前,過分追逐名利,勢必招來災禍和不幸。所以知道滿足,是永遠的富足。

18.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紛爭是經由多人產生的, 如果你自身不去跟別人爭論、爭吵等就不會起紛爭,所以沒有人能與你相爭。不爭、不顯、不露才是做人的準則,儘量避免與人發生利益糾紛,才是長久之道。

《道德經》20個大道理你悟了嗎?你能夠悟透,肯定會讓你受益無窮

19.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勢頭太猛,是不能長久的。要懂得細水長流。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能瞭解別人的人聰明,能瞭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而不可戰勝。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道”猶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 END ——

歡迎關注【微課知識共享】頭條號,一起升級知識系統~歡迎大家交流探討!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