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高考狀元都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

一張車票


一年一度的高考,一批又一批的狀元,一波又一波讓無數家庭羨慕不已的“狀元類家庭”。雖然現在的爸媽們都已經比以前的父母們冷靜多了,國家也不讓大肆宣揚“狀元”,但課外補課產業的火爆,說明家長們還是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從傳統的視角看,高考“狀元”就是傳說中的龍、鳳。暫且不管多年後,這一茬又一茬的狀元在社會上將成就如何,但是,他們現在是閃耀的、耀眼的、惹人注目的、備受傳頌和學習的。

那麼,高考狀元們所生長的家庭文化都有哪些近似的地方呢?為了弄明白,據悉,有記者對大陸68個高考狀元進行了採訪,發現他們(她們)的家庭教育有著以下諸多相似之處。這應了那句老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①他們(她們)熱衷的不是學習,而是思維方式。理科喜邏輯與推理,文科喜閱讀、善表達。安徽狀元說“享受學習才是最高境界”。精於思考、渴望學識的良好習慣源自爸媽在小時候的啟發。

②就算學霸也需要愛的滋養。與大家的預期相反,學霸們的背後並不是一群虎媽狼爸,而是“像朋友一樣”給孩子安全感的“寬鬆、信任”的新時代爸媽。

③深受爸媽身教的影響。很少有狀元說父母的口頭教誨很重要,大多都是說受到了爸媽行動上的感染。

④“學會獨立”是養成好習慣的前提條件。幾所幾乎所有的狀元爸媽們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一名清華學霸在採訪中說,是爸媽的尊重與放手讓我學會了遇事不逃,主動思考。

⑤須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孩子的閃光點。“批評式教育”未必會遭到孩子們的反感,竅門在於一定要用對人。廣東狀元張恆說自己從小就是個好強又自信的孩子,有時難免還會有點自滿。“每當我取得一點成績的時候,爸爸雖然偶爾給予肯定和鼓勵,但更多的還是‘潑冷水’,及時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這種教育方式戲稱為‘批評式教育’,我覺得很適合我。”

⑥熱愛運動,且作息有規律。作息規律、愛運動對正處在快速發育時期的中學生非常重要,據採訪,98%的狀元都表示自己從不熬夜,甚至備考時也是十一點就睡,保證充分睡眠,作息規律,平時也經常運動。晚睡勢必會影響學習和身體發育,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實踐還是需要時時刻刻都堅持的,中學時代就像一場“以考試為主題的馬拉松比賽”,所以,懂得道理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路堅持到底。

⑦要有一本錯題集,進而循序漸漸地不斷修正錯誤。有九成多狀元並不贊成“題海戰術”,但幾乎每個狀元都會有一本自己整理的錯題集。北京狀元梁思齊說平常自己用來放鬆的時間很多,但學習起來效率就很高,學習的時候若自己都有一定的計劃和安排,就不會漫無目的地什麼都做。這證明了一點,只有精準把握自己的錯誤,才能比大多數學霸少丟更多分。

⑧成績重要,但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尤為重要,甚至比分數重要的多。大部分爸媽都表示自己還有更為看重的東西。安徽狀元丁雅琦的媽媽說:“只要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無論怎麼選擇,我都絕對支持!”

⑨閱讀經典,擴寬思維。閱讀很重要,這也是眾所周知。許多狀元在採訪中這樣描述自己的閱讀之路,小時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讀大家經典。北京語文高考取得148分的孫婧妍在文中說道:讀書多了,就會培養出語感。閱讀的培育也絕對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婧妍說父母從小就愛給她讀故事。(聖達信梁挺福)


高考專家梁挺福



高考狀元的家庭背景都是怎麼樣的呢?

1、調查發現,全國新科高考狀元中,來自“知識分子”家庭背景的狀元比以往增多,部分狀元更是來自高級知識分子家庭。

2、分析原因主要在於,“90後”新科狀元父母大多是“60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相對較高,相對來講,從小就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知識薰陶;而相比之下,來自農村以及社會經濟狀況欠佳家庭的狀元比例有所下降。可以預見,隨著我國高考競爭激烈程度的提高,考生的高考成績除了考生本身努力之外,考生所擁有的社會與家庭資源因素的影響勢必增加。


通過這個圖可以知道,佔家庭環境中狀元們的父母職業佔比最高的是教師,其次是公務員……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一個結果呢?原因有如下幾點,歡迎補充:

一、家庭學術氛圍濃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普遍不低。你想,老爸老媽就是教書的了,孩子如果學習不好,側面不是反應了這樣的家長教學有問題?身為教師在教育方面其實也很無奈,本來想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吧,可是,哎,我們是教師。只能委屈我的兒了……

二、自己也不好意思成績差。出生的教師家庭的孩子,其實也挺慘的,學習不好吧,要被同學嫌棄,好端端的愉快的學習最後搞得自己學習不好都沒臉見人了,怎麼說老爸老媽也是教師不是?一方面是自己丟人,另一方面是給爸媽丟人。多不好……

三、教學資源充足。我爸媽是教師,我叔叔是教師,我二爺是教師,我們全家都是教師……但凡教師家庭的孩子,通常都能接觸到一手教學資源,過年過節都不送禮,送你一套奧數好不好?

四、從小就有宏偉的目標。對了,從小就有一股子優秀的基因,身為教師的子女,真的不好意思不優秀,在老師提問長大以後的夢想,真的不好意思說我只想少點培訓少點作業……


在路上慢慢長大


各省高考狀元出爐:最好的教育,是拼爹

這幾天討論熱度最高的話題之一,就是高考成績。

當大多數人還在為輔導孩子寫作業生氣無奈時,別人家的孩子已經榮登各省榜首。

可世界並沒有無緣無故的狀元,如果細心看會發現:

那些光芒四射的別人家孩子背後,都站著辛苦鋪路的別人家的父母。

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起點

有人說: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憑空出世,背後都有父母在默默努力著。

數學和英語雙滿分的楊晨煜,以730分成為廣西省高考理科狀元。

這個長相帥氣的鄰家大男孩,不僅是學霸,而且是全能型的學霸,羽毛球、書法樣樣精通,足球也踢得很好。

楊晨煜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他媽媽表示:“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監督養成習慣。監督的過程很痛苦,你得時時刻刻監督著他,留意著他,但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

同樣,曾經在《中國詩詞大會》舞臺上驚豔四座的武亦姝,被譽為“國民才女”。

成名後,武亦姝父母拒絕了所有媒體的邀請,關閉手機和女兒一起全心全意奮戰高考。

今年參加高考的武亦姝,上海市660的總分,她考了613分。

她不僅是詩詞才女,對於演講、文學、音樂等都有廣泛的興趣。畢業時,她還給母校寫了一首歌《紅牆邊》。

武亦姝出生在上海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爸爸在科研機構工作,媽媽是美術教師。

從幼兒園開始,父母就為她制定“家教方針”:每天放學回家,會讓她識字、背詩詞、學繪畫。

他們家裡藏書很多,平時一家人喜歡一起看書,互相討論。

談到教育心得,武亦姝媽媽說:“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人就出生在羅馬。

父母的思想高度、培養方式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在優秀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自然也不會差到哪去。

比仇視拼爹更可怕的,是當爹的從來不拼

不管是書香世家,還是來自工人之家,都無法迴避的真相是:

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成年後的起點和開局。

在《出路》這部記錄片裡,導演鄭瓊持續數年,跟拍了三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

來自甘肅大山的馬百娟,家庭貧困,母親智障。她的父親認為,女孩子讀書沒用,早晚要嫁人。

原本夢想到北京上大學的馬百娟,無力抵抗命運,早早輟學回家。16歲她就嫁了人,很大概率上這輩子也就只能掙扎在底層生活。

來自湖北農村的徐佳,家庭貧寒。父親在患病去世前,交代妻子“爬也要供孩子上學。”

為了能完成父親的遺願,在二次落榜後,徐佳選擇了第三次復讀,順利考上大學。畢業後他找到工作,咬牙拼搏,買車買房,逐漸在城市站穩了腳跟。

相比之下,家境優渥的北京女孩袁晗寒,就是出生在羅馬的人。從小,父母覺得她有藝術天分,各種培訓班上了一個遍。

當她從優秀的藝術學校留級,休學在家時,父母隨後給了她兩萬,讓她開了一家小酒吧。

後來,袁晗寒去德國攻讀藝術方向的碩士,還註冊了自己的藝術品投資公司。

這部紀錄片很殘酷,卻也無情揭露一個真相:你的不努力,會帶給孩子一生卑微。

想培養優秀的孩子,自己先成為優秀的父母

原生家庭到底對孩子未來成長的影響有多大?

有媒體採訪了全國68個高考狀元,發現狀元多集中在省會或次省會的名校,來自於家教極好,家境殷實,有素質修養的家庭。

讓人不由地想起2017年高考成績放榜後,以690分榮登北京文科第一的熊軒昂,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說出的那番話:

“我衣食無憂,而且父母也都是知識分子,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

優秀的“貴子”和優越的家境、優質的家教息息相關。

而底層出身的父母,生活艱辛,很少有時間會陪伴和教育孩子。為了滿足孩子的請求,習慣讓手機代替自己陪伴孩子,導致不少孩子沉迷手機,荒廢學業。

近日,中國青年報聯合問卷網對1974名受訪家長進行了一項調查。數據調查顯示:

92.1%的受訪家長覺得青少年沉迷短視頻的現象普遍,70.6%的受訪家長擔心孩子沉迷短視頻會對學習生活提不起興趣,66.3%的受訪家長擔心孩子模仿不良的短視頻內容。

我們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何不反思一下自己為何不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呢?

當別人家的父母,週末帶著孩子去博物館科技館時,有的父母帶孩子玩王者和吃雞;

當別人家的父母,以身作則陪著孩子看書畫畫培養興趣愛好時,有的父母玩手機看電視,卻要求孩子去學習。

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每個家長都應該以身作則,帶著孩子發展個人愛好,共同探索奇妙的世界。

寫在最後

莫言說,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無知的父母會奴役孩子學習,並且毫不自知;開明的父母則擅於引導孩子,給予充分的尊重與自由。

當別人家孩子拼命考清華北大時,我們還在天天迷迷糊糊地葛優躺,抱怨世道不公,忘記了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

與其抱怨這是個拼爹的年代,不如自己先拼命成為令孩子驕傲的爹。


小貝保險


上週,伴隨著2017年高考分數的出爐,一系列相關新聞、話題被媒體接踵搬上的首次頁版面,也成為這段時間,中國老百姓茶餘飯後,樂議的話題。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體現了中國幾千年教育文化中對讀書的重視。在中國文化革命後,“跳出農門”曾一時成為農村孩子,唯一改變自己人生的最好途徑。

今年的浙江狀元來自諸暨中學,身為諸暨人,我父親也很是驕傲,父親說:諸暨人會讀書,很早就被人所共認。週末閒暇,與我聊起今年的狀元,聊起他兒時,在老家諸暨的一點事。他說:在我祖輩,那時還是農耕時代,但當地有很濃的讀書風氣,村裡辦有學堂,各家各戶,不論貧富,都會讓小孩去學堂唸書,在北京大學(初名京師大學堂)建校初期,一個村就考進六人。諸暨人自小到老,樂於讀書,並重視兒孫的學業。

狀元出生的家庭應該形形色色,經濟上的貧富不是絕對因素,但在狀元成長中,家庭給予的良好學習薰陶和指引是不可獲缺的。怎樣的家庭,就會有怎樣的孩子,環境決定因素,我想是最致關的。


愛藝術的芝們


菜鳥來談談吧,歡迎大家關注菜鳥!*^O^*

最近最熱門的事情,莫過於高考分數公佈。各地的高考狀元都慢慢露出真容了,菜鳥不得不感慨一句,高考狀元出自寒門的並不是很多,但也沒有到一個都沒有的地步。很多人也整理了一些最近幾年各省市高考狀元的家庭情況,菜鳥也藉此來談談吧。

這是從2007年開始的一項高考狀元的家庭情況的一個分佈圖。從圖中大家也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父母是教師的家庭,出高考狀元的機會是很大的。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父母是教師,就容易出現高考狀元呢?菜鳥也思考了一下,書香門第這句話並不是隨便說說而已。確實是有底蘊的,尤其是父母是高級知識分子,那麼對孩子的教育就看的比較重,而且父母也知道怎麼教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培育,或者是薰陶孩子有自主學習,或者是愛上學習的意識。或者是無意識的行為,就會自覺的,或者是不自覺地影響到下一代。這樣,孩子從小接受到的教育方式,或者是接受的教育資源就不一樣,那麼變得很優秀那也是很正常的。

大家再看看,教師、公務員、工程師這三者的佔比都超過60%了。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這三個職業的收入並不低。大家都說教師的工資可能低一些,但在大城市,教師的工資還是比較可以的。有穩定的收入,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和扶持就比較多,因此孩子可能從小就接受的是精英式的教育。那麼,從這個時候,可能站的起跑線就不一樣了。已經慢慢的拉開差距了,所以在後期追的時候,可能就會比較累了。

菜鳥也總結出出高考狀元的幾個要素: 一是詩書傳家。家庭本身就有很深厚的底蘊,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就很大,所以成才的幾率就高。二是收入穩定。讀書還是得要一定的經濟基礎支撐,大家看看那些佔比比較高的,基本上都是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或者是收入比較高的職業,這樣對孩子的教育資金投入的就比較多。所以,成才的可能性就會很大了。


菜鳥大師兄


又到一年高考放榜時。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那些學霸,那些狀元,那些別人家的優秀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不少父母想要“贏在起跑線上”而為孩子精心規劃的學習之路真的科學嗎?

他們不那樣愛干預孩子學習,更注重言傳身教


你們的父母是否會干預學習?一份2015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顯示:86%的高考狀元選擇父母不會干預自己的學習, 14%選擇偶爾會,選擇經常會干預的為零。

如果父母不干預孩子的學習,那他們是通過什麼方式讓孩子養成學習的主動性的呢?

安徽狀元董吉洋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廣東狀元張恆說:
“我爸是個比我更愛學習的人,從記事起,半夜裡就經常有人叫爸爸回單位處理電氣故障,他總是‘手到病除’,我讀大學時,爸爸作為培訓班裡年齡最大的同學,頂著頸椎病還每天學習,通過了中級繪圖員的考試。爸爸用他的實際行動教給我:知識無盡頭,活到老,學到老。”

看到上面的例子,我們知道了答案:父母的言傳身教比“死盯”著孩子效果更好。

如果父母是個酷愛學習的人,孩子經常看到父母在伏案苦讀,那孩子自然會主動向父母學習、以父母為榜樣。
其實,以身作則是一種習慣,一種日常的行為,一種能讓人看到但又不刻意的東西。為了孩子捨棄自己的一些無關緊要娛樂,這也是一種責任感和自覺性的體現。父母不要總是口頭上叮囑孩子認真學習,自己卻在看電視、玩手機,而是要同他一起看書,教他看書,然後給出一點時間讓他獨立看書。
當父母的有強大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孩子自然也就學會了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

他們更尊重孩子,營造一種平等的關係

在對高考狀元的一組調查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與父母溝通順暢嗎?
平時與父母溝通順暢的高考狀元超過50%,父母的教育方式偏向於鼓勵讚美的達到了93.1%,嚴厲鞭策的佔比僅為6.9%。
“在選擇學校和專業時,與父母發生過沖突嗎?”
在對高考狀元關於這個問題的調查中,從下圖中的結果可以看出:高考狀元的家庭大多相對民主,在選擇志願這樣“天大”的事情上,他們還是能和孩子一起協商,並尊重孩子的想法。

2016年高考北京理科狀元周展平的媽媽在分享教育經驗時說了這麼一段話:
“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把自己跟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我們從來不強迫他做什麼,或以家長的語言、身份跟他進行一些說教什麼的。從小我就不會對他提一些過高的要求。我跟他說只要自己努力了,就可以了。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達到什麼樣的一個成績,這就很好。”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覺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孩子雖然年幼,但他們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識,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父母不能因孩子的弱小、對成人的依賴,而無視他們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存在。

記住,只有平等的關係才會使孩子發展起獨立健全的人格,才會使孩子願意同父母交流,並能聽得進父母的說教,也為他日後學習中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廣泛的興趣、愛好才是他們所注重的。


在對13個高考狀元的調查中顯示,他們除了學習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看電視劇、看動漫、聽音樂,甚至還有人愛玩電子遊戲。

去年北京市理科狀元劉智昕(721分,人大附中)評價自己是“普通班的小菜鳥”,而在同學的眼中,她既是學霸又是溫暖的好班長。不過,當得知這位理科狀元會寫詞的時候,是不是眾多文科生已然哭暈在廁所?這個妹子真是走自己的路,順便也讓別人無路可走了呢。而除了寫詞,劉智昕還愛彈鋼琴、看美劇,也是謝耳朵的死忠粉。貴州理科狀元周煒迪的愛好是聽音樂、彈鋼琴,對他來說,這也是很好的減壓方式,學校的鋼琴沒事兒就會去彈一彈。
看來真學霸玩物不喪志。真的學霸,會在興趣和學業間找到平衡。

作為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找到他的興趣和愛好所在,因為在平凡的生活裡,用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取悅自己,讓內心獲得平靜、安寧,獲得讓自己擁有小確幸,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能讓孩子在緊張的學業之餘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不急不躁,對學習來說也是一種促進作用。

2016年北京理科狀元周展平,每天都要去圖書館,對他而言,看書也是一種放鬆自己的方法。石海藍是2014年內蒙古包頭市文科狀元,從小,父母很注重培養她的閱讀興趣,在幼兒園時就經常買一些兒童繪本讀給她聽。剛上小學時,父親就經常買一些名著讓她閱讀,年幼的海藍雖然字認不全,但可以很快地讀下來,並且複述出書中的內容。上小學前,父親就帶著海藍到圖書館,海藍能從早上9點一直看書看到下午2點,大量的閱讀不僅培養了海藍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她的學習意志。


總結了這麼多,作為父母的目標,絕對不是努力培養高考狀元,因為分數具有偶然性。但是,狀元們優秀的成長軌跡卻是我們應該關注和思考的。

海水釀酒


高考狀元都講家庭出身?算了吧,古人云"只有學而之,沒有生而知"。


你就是生在富貴之家,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又能咋樣?看見書本作業就頭疼,打哈啾,漫不經心,不學無術,你能考上狀元嗎?

能考上狀元的是些什麼人?北斗七星在2o16屆,見到了一位高考狀元,她母親是一位高級教師,父親是一位工人,母親對她的要求特別嚴格,不憑她的高考成績,就憑她那篇高考作文題,字裡行間充滿著對母親的感恩之情,母親的回信也不遜色於女兒,按北斗星七星個人評價她母女文彩,真在伯仲之間,只可惜北斗七星沒把原文截圖下來,讓各位網友們閱讀了。

說來說出,說了半天,北斗七星認為高考狀元一般出身於,一個有知識,有愛心,有良好修養的知識分子家庭,他們才是造就高考狀元的加工廠,北斗七星向他們致敬!


北斗七星92070701


對於你這個問題,小編給您這樣整理下,

全國68個高考狀元,家庭教育方式驚人相似!

具體給您看以下幾例,看看狀元們的家長是如何培養他們的~

1.學霸也離不開愛的滋養

學霸們的背後並沒有一群舉著鞭子的虎媽狼爸:

“媽媽與備考中的兒子約定,每晚睡前都要‘愛的抱抱’,互道‘晚安’”。

“在大洋彼岸的我,依然會常常懷念全家人圍桌吃飯的情景,在那種朋友式的交談中,我可以暢所欲言地把學校裡發生的一切和父母分享,那是每天最輕鬆最溫馨的時刻。”

採訪中,99%的孩子都這樣形容自己的父母——“寬鬆、信任、像朋友一樣”。

★啟示:有段話很好地詮釋了愛與成績的關係——“孩子成績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內心衝突中消耗殆盡。在安全中,孩子就能探索。足夠的寬容,允許不良;足夠的堅定,糾正不良。”

2.他們熱衷的不是學習,而是思考

2014年安徽高考理科狀元董吉洋曾說,享受學習才是最高境界。

而教育的本質就是教會我們思考。

採訪中,理科狀元們往往都熱衷邏輯與推理,做個生化實驗像是他們眼中的遊戲;而文科狀元們都愛閱讀,善表達,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為他們的愛好之一。

這種善於思考、渴望知識的習慣則源於父母在幼時的啟發:一位狀元的媽媽說,“很小的時候老師佈置的日記或者作文,如果是一件事,我們就會真的帶孩子去做;如果是一個場景,我們就儘可能帶孩子去體驗,讓孩子‘有感而發’,而不是胡編亂造”。

★啟示:我們無法逼孩子學習,卻可以培養孩子對思考的興趣。

3他們愛學習,也愛生活

生活中,煩了就畫畫,累了就聽歌,壓力大就去跑步……在談到如何面對壓力時,所有的狀元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自己的小愛好。

而在校園裡,他們也不是隻出現在課桌前的“好學生”,班級活動組織者、社團紅人、校園歌手、班服設計人……他們說“考分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在學校收穫知識以外的東西,會更美好”。

★啟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有能力創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

4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採訪中,孩子們很少提起父母對自己口頭上的教誨,說得更多的卻是爸媽行動上的感染。

安徽狀元董吉洋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啟示:對孩子說點什麼,不如去做點什麼。

5學會放手

在聊到“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這個問題時,幾乎所有的狀元爸媽們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一名清華學霸在採訪中回憶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我五歲的時候,天氣很熱,想要喝飲料。媽媽給我錢,讓我自己去買,我害羞,因為從未嘗試過,害怕,就不肯自己去。

媽媽就告訴我,現在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自己去買,然後喝,二是自己不去買,那就忍著,回家再喝水。我猶豫了一下,選擇了忍著,媽媽覺得這也是一種選擇,就尊重我,也不評價我。回顧這一路,是爸媽的尊重與放手讓我學會了遇事不逃,主動思考。

★啟示: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只有在一次次的實踐、思考中,孩子才能不斷長大,獨立,超越父母。

6因材施教

在採訪中,我也看到了一些被批判的教育方式,但卻因為用對了人,並沒有遭來孩子的反感。

廣東狀元張恆說,自己從小就是個好強又自信的孩子,有時難免還會有點自滿。對此,爸爸早已察覺,他清楚地知道孩子不需要再從他的讚美中獲取自信,所以就義不容辭地扮演起了“嚴父”的角色。

“每當我取得一點成績的時候,爸爸雖然偶爾給予肯定和鼓勵,但更多的還是‘潑冷水’,及時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這種教育方式戲稱為‘批評式教育’。也許他的方法看上去和不少教育專家推崇的‘讚美式教育’背道而馳,但我卻覺得很適合我。”

★啟示:教育也不是千篇一律,必須針對孩子自身特點,靈活運用。

.......

看了以上這麼多共同點

相信家長們已經有了一些啟發和思考。其實,無論孩子是否能成為高考狀元,我們家長的目的從來都是讓孩子擁有幸福感,而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正可以幫到我們實現這個目的!更多關於孩子教育問題可搜索西安君翰教育公眾號!


微笑的赫本


高考狀元,歷年來都在被人們關注著,分析狀元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如今演變成分析狀元的爹媽的職業、崗位、收入、家庭的固定資產等內容,我覺得這對於大部分的普通家庭來說,毫無參考的價值。

其實從事教育多年,不僅僅是高考的狀元,在學校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的素描基本都很類似。

1.重視孩子的教育,雖然不同的家庭重視的方法不一樣,但是對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改變孩子的知識結構、眼界這些的認識基本趨同。

2.參與孩子的學習,有能力的父母自己參與陪伴,知識層次不高的父母用信任、愛心、包容來陪伴,總之這樣的父母都在陪伴自己的孩子。

3.努力做好自己,身居高位者、有體面工作的父母在職場絕不孬,都在認真的做好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父母同樣在努力,不管在農村、在工地、還是外出打工,他們也在為自己的孩子努力拼搏。

4.鼓勵和信任。不管父母是什麼樣,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會鼓勵和信任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愛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力所能及的物質和精神世界,讓孩子內心不因為富有而浮誇,更不會因為貧窮而自卑。

5.和老師的溝通很多,不管家庭是什麼樣的狀態和結構,學習成績越好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更願意和老師溝通,電話、短信、微信甚至到學校的拜訪經常有,這樣家長就能及時瞭解孩子的動態,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更好的配合老師。

寒門出貴子難,但是並不是沒有希望,我們在關注一線城市的那些狀元時,其實很多的狀元都來自普通的家庭,很多的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也是來自於普通家庭,但是他們的父母也在為孩子拼搏。

別想著自己偷懶,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天下沒這等好事!


九鬥學生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