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中國的改革事業已經走過了40年的光輝歲月。延川緊跟時代變革的腳步,踏準改革的每一個節奏,解放思想,大膽開拓,經過40年的改革和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極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改革開放40年來

延川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城

發展到今天這般模樣

每一天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這些變化也更離不開每一個辛勤勞動的延川人民

今天,小編帶你看看,這40年來,延川到底發生了怎樣的鉅變?

經濟總量持續擴大

40年來,延川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經濟持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不僅速度加快,而且經濟總量不斷提升。

【經濟總量逐步擴大】

1978年全縣生產總值0.29億元,2017年達到80.65億元,40年翻了8番多,年均增長15.52%。人均GDP從1978年的216元增加到2017年的46949元,增長217倍多,年均增長14.80%。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全縣經濟規模逐漸擴大,實力不斷提升。從主要行業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85.4倍,年均增長12.08%;工業總產值由1984年的0.3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21.50億元,增長311.54倍;服務業佔比提升19.4個百分點,年均增長2.74%。2017年全縣生產總值增速位列全市第2位。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圖1:1978-2017年生產總值及年均增速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全縣通過確立“穩定發展第一產業、重點發展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產業定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所有制結構和城鄉結構趨於合理。三次產業比例由1978的17.24:72.41:10.35(如圖2)調整為2017年的9.59:60.69:29.72(如圖3),二、三產業佔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4.83%上升到2017年的83.05%,形成二、三產業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非公經濟迅速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全縣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完善的過程。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2017年,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20.66億元,佔GDP總量的25.6%,1978年則可忽略不計,其中非公工業佔全部工業的9.6%,非公貿易已佔到全部貿易的98.77%,非公建築業佔全部建築業69.5%,非公房地產業佔全部房地產業99.9%,非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佔全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96.6%(如圖4),非公解決了大量二三產業就業人員,充滿活力的非公經濟成為推動延川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

改革開放後,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惠農支農政策的全面落實,科技興農活動的全面開展,新農村建設的紮實推進,以及現代農業的加快發展,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7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3.67億元,比1978年增加13.51億元,增長85.44倍,年均增速12.08%(如圖5)。產業結構的優化,多種經營的格局,以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活力,壯大了農村經濟,提高了農民收入,改變了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

延川工業歷經40年改革發展,工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忽略不計增加至2017年的45.42億元。2017年全縣工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為56.30%,居全市第三。近年來,通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延川新型工業水平穩步提高,逐步形成產業一體,集新技術、新產品於一身,具有競爭優勢,獨一無二的新型工業園區。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全域旅遊助推三產發展

40年來,以生態為基礎,文化為靈魂的旅遊業不僅成為延川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型產業,按照“全域旅遊”思路,延川服務業呈現出主體多元化、業態多樣化、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競相發展的良好勢頭。其增加值從1978年的0.03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23.97億元,增長799倍,年均增長18.69%。其中旅遊業的發展尤為突出,2017年共接待遊客305萬人次,綜合收入達到20.28億元;年末全縣有4A級景區一個(乾坤灣景區),3A級景區兩個(梁家河、路遙故居);梁家河獲評“2017中國最美鄉村”,文安驛古鎮獲評“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省級文化旅遊名鎮”。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

改革開放40年來,延川縣積極搶抓發展機遇,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在國家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指引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結構得到進一步改善,投資主體不斷髮展壯大。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40年來,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體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投資規模成倍增長,投資增速不斷加快,投資規模已從1978年的0.04億元發展到2017年的84.14億元,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1.68%。

投資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不斷增強改革開放40年以來,延川縣通過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強化項目建設措施,以項目建設促經濟發展,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

圖6:1978-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及年均增速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注:1998-2007年延長油礦在延川縣境內,固在此期間的投資額由市屬和縣屬兩部分組成,此公司累計完成投資279.31億元。

投資主體多元化趨勢更加明顯

改革開放40年來,全縣進一步加大非公有制經濟投資力度,敞開了非公有制經濟進入的領域,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採用各種投資方式參與延川經濟建設。同時對個體及私營企業在產業政策、稅收政策、資金協調、法律保護等各個環節上提供全方位服務,促使其快速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

改革開放40年來,全縣緊緊圍繞“三化”進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第一產業的投資領域拓展到了農、林、牧、漁業及其相關的服務業,特別是在生態農業、品牌農業、特色農業投資上取得了快速發展,狗頭棗、紅籽小瓜、“梁家河”系列農產品等已享譽省內外;第二產業的投資領域已拓展到配電器材製造業、太陽能器具製造、醫療、信息、節能環保等行業,大川電力、西安隆基、天秦公司、三一重能、斯派爾等企業先後落戶延川,對提高延川工業科技含量,帶動其他產業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第三產業中房地產業、交通設施、公共服務等關係到老百姓“衣食住行”的領域投資進一步加大;旅遊業投資迅猛發展,形成了乾坤灣自然景區、路遙故居和梁家河紅色旅遊文化等旅遊景點,給全縣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欣喜。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消費市場活力增強

消費總量不斷上升

改革開放為延川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40年來,延川消費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大幅增長,新型業態不斷湧現,消費能級迅速提升,消費需求日趨多元化。消費總量不斷上升,增速逐年加快。2017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1億元,比1978年的0.1億元翻了6番多,年均增速13.4%。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圖7:1978-2017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年均增速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消費結構日趨多元化

消費結構日趨多元化,質量不斷提高。40年來,全縣住宿餐飲市場的規模由小變大,市場經營主體呈多元化,在行業規模、經營門類、管理水平、社會影響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17年住宿餐飲業零售額為2.04億元,比1984年增長294.72倍,年均增速18.80%。目前,我縣擁有大型超市2家,商業連鎖品牌30多個,城市綜合體1家,“五上”批零企業22家。2017年批發零售業零售額為11.47億元,比1984年增長86.91倍,年均增速14.49%。

人民生活穩步提升

改革開放40年,是延川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也是延川人民獲得實惠最多的時期。從縱向對比來看,延川人民的生活大致實現了“告別短缺—實現溫飽—走向小康”的三段式變化和歷史性跨越。2017年末,延川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突破3萬元大關,達37936元,較1978年增加近3萬多元。人均居住面積已由1978年的6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5.8平方米,年均增長15.33%。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9875元,比1978年的49元增加9826元,年均增長14.57%。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總支出6021.7元。數字電視、冰箱、洗衣機、移動電話等悄然進入尋常百姓家。 2017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391元,比2007年增長3.88倍,年均增速14.52%。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51685元,比1978年增長了86.72倍,年均增速12.12%。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為9241.87元,“衣食住行用”由改革開發初期的單一性發展為現在的多元化,吃講究美味精細化,穿講究美觀時尚化,住講究寬敞配套化,用講究高檔豐富化,行講究快速方便化。

財政實力明顯增強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財政收入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0.03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5.44億元,增長514.67倍,年均增長17.36%。截止2017年末,實現財政總收入15.44億元,比2010年增長4.87倍,年均增長25.38%,增長速度創歷史新高(如圖8)。

圖8:1978-2017年財政總收入及年均增速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基礎設施顯著改善

改革開放的40年,是延川基礎設施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大變化的40年。各項建設日新月異,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加大了城市建設的力度,使延川城區由不足1平方公里發展到8.26平方公里,居民由不足1萬人增加到8.5萬人。延川文化廣場、四方廣場、雙擁廣場、大禹廣場、路遙廣場、城市廣場、會師廣場等一批精品工程,成為延川城市形象的新標誌。加強了縣城、園區和小城鎮建設,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6.51%提高到2017年的70.1%。城鄉面貌顯著改善,城市品位明顯提升。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交通條件明顯改善

公路方面,到2017年底,全縣共有公路通車總里程1924.5公里,比1984年增加里程1606.5公里。2015年,延延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結束了延川境內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目前,綏德至延川高速公路正在建設。2017年,被譽為陝西境內“旅遊專線”的沿黃公路正式通車,其與9條高速、13條國省幹線連接,這將直接受益於沿線人民,延川也不例外。鐵路方面,目前延榆高鐵正處於前期準備階段,如果建成,將會極大地造福19萬延川人民。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能源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經過40年特別是最近幾年的建設,延川實現了由電力弱縣向電力強縣的飛躍。目前,全縣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089.6千瓦,年發電達到180.94萬度。覆蓋城鄉的供電網絡基本形成,城鄉電網改造順利實施,電網結構不斷優化,供電質量大大提高,基本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人民群眾從電力建設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果。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通信手段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前,人民群眾主要是通過電報和信件郵遞來與外界保持聯繫;改革開放後,國家對通信建設逐步加大投入力度,電話從城市開始,逐步發展到農村,如今,電話通達城鄉,手機隨身攜帶,網絡暢遊世界,工作與生活中聯繫起來十分方便。改革開放40年來,延川城鄉信息化建設駛入快車道,電信業務總量大幅增長,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通訊消費支出增長迅速。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全縣GDP的年均增長率超過10%,社會公共事業投入力度空前加大,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全縣人民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走進新世紀,創造新生活,邁向富裕文明和諧的新時代。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延川學校不但規模小,而且教學質量也跟不上。後來,全縣通過不斷改革和完善教育體制,增加教育投資,更新教育觀念,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2017年末,全縣擁有普通高中1所,比1984年減少2所;職業中學1所;普通初中4所,比1984年減少9所;普通小學11所,比1984年減少482所;幼兒園33所,而1984年無一所幼兒園。在校學生2.26萬人,專任教師3362人。每萬人高中階段在校學生83人,是1978年的1.24倍。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文化事業全面繁榮

改革開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指導下,文化事業日益繁榮。2017年,全縣有藝術表演機構1個,演出場次1000餘場,觀眾人數達10萬人次。圖書館1個,藏書10.9萬冊,接待讀者2.1萬人次。2017年末,全縣數字電視用戶達16852戶,數字電視入戶率為36.0%,有36個村通數字電視,數字電視播出節目168套,電視互聯網用戶3560戶,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100%,而1984年僅為17%。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衛生事業全面推進

改革開放後,延川衛生事業不斷加強,衛生事業取得長足發展。2017年全縣有醫療衛生機構190個,比1984年增加162個;床位數640張,比1984年增加365張;衛生技術人員669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9人),比1984年增加375人。城鄉醫療衛生機構逐步建立健全,全縣163個行政村都設有醫療衛生點,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2017年,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完善。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體育事業全面提高

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健康是財富的觀念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各類群眾體育活動廣泛開展,2017年開展大型全民健身活動20次,參與健身活動人數3.2萬人次;舉辦大型體育比賽7次。同時,專業體育活動取得重大成果,在全市第六屆運動會中,我縣舉重隊獲得男子團體第二名和女子團體第三名的好成績。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社會保障全面完善

在近40年的時間裡,延川的社會保險制度形成了全方位、一體化、“五統一”的運作模式。截止2017年底,全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75675,參保率達99.99%;離退休職工養老金按時足額髮放率和社會化發放率均達100%。延川堅持以生活、住房、醫療為主要內容,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特困戶救助體系,基本建立起了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對外開放顯著增強

“以放對放,比別人更開放;以活對活,比別人更靈活”。改革開放以來,延川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地域優勢,拓寬對外開放通道,取得了顯著成效,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招商引資增勢良好

2017年,全縣共完成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4.75億元,其中省外到位資金15.6億元。在西洽會上,成功簽約招商引資項目48個,引資總額112.83億元。通過持續跟蹤對接,讓“陝北農產品交易中心” “中影國際延川影院”等意向協議項目轉化為合同項目。促成了臺灣見龍機構、四川保興現代農業公司、萬舜控股集團等投資一批帶動性和產業轉型的大項目、好項目,並就廣東龍浩集團投資建設延川機場等項目達成投資意向,已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對外貿易形勢喜人

儘管延川對外貿易起步較晚,但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多元化發展對外貿易,對外開放的水平不斷提高,效果日益明顯,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上升,經濟外向度提高,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提升。外貿進出口從無到有,發展至2017年的1558.68萬元。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貿易市場趨向多元化

延川經濟外向度不斷提高,與20多個市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係,為了更好宣傳推廣延川“梁家河”品牌,打造“延川名片”,促進我縣農產品流通,有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在江陰、北京建成了延川優質農產品直銷店,並且已經運營;晉安、正定正在選址建設中。政府加強與企業溝通對接,積極開拓銷售渠道,許多農副產品遠銷省內外。2017年5月,延川縣綠之源農副產品有限責任公司與福建省廣電天團簽訂銷售戰略合作協議。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歷史的啟示

改革開放40年 延川這座城正在變成我們嚮往的樣子

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不僅使延川人民過上了富裕安康的生活,更使大家看到了和諧社會的美好前景。實踐證明,40年輝煌成就的取得,靠的是改革開放;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創輝煌,仍然要靠改革開放。為完成黨在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目標,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相信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團結一心,開拓進取,19萬延川人民必將大踏步地邁向全面小康社會。明天的延川,必將是一座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態環境良好、社會更加充滿活力的美麗宜居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