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成都二三圈層這般發力

2017年9月11日,成都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對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作出部署。國務院批覆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將成都定位於

第六個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兩本至關重要的綱領性指導文件——《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成都製造2025規劃》相繼出爐,同步地《關於創新要素供給培育產業生態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產業能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即成都“產業新政50條”正式出臺,成都開始向製造業強市轉型。

長期以來,工業經濟始終是成都經濟增長的主體貢獻者。但重新審視工業經濟現狀,會發現成都的工業存在“全而不大”、“多而不強”的問題,產業門類齊全但結構不盡合理,聚集態勢初顯但集群集約程度不高,區位優勢突出但市場能力不強。《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提出,通過五年努力,成都基本構建起以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為核心的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體系,到2022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0%,初步建成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城市。2017年7月2日,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召開,會上成都決定打破圈層結構,將中心城區範圍擴大至原一二圈層的11個行政區加高新區、天府新區,形成“中心城區+郊區新城”的空間層次。

除了城市經濟地理被重塑,成都的產業經濟地理格局也重鑄出爐。

圖:2018年成都工業投資成績單

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成都二三圈層這般發力

在《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成都在路上》一文中,我們分析了2017年成都22個區市縣的工業產值在其總GDP所佔份額以及增速情況。發現所謂的“弱工業區縣”,恰巧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成都主城區,它們是早已經歷過工業化,已經轉入金融服務業、高端三產和文教驅動的階段,工業對它們來說並非主要發展方向,也並非支柱產業。成都市政府發佈的《2018年1-4月成都工業投資成績單》恰好說明了此問題。

在文章中,我們對於成都主城區(一圈層)最新的產業規劃和落地情況進行了詳細分析,而這次,我們將把目光聚焦成都的工業主力發展區域,探究處於工業發力和轉型升級的新階段的二、三圈層,正在發生什麼樣的改變。

二、三圈層工業發展:處於工業發力和轉型升級的新階段

圖:成都二、三圈層各區市縣工業在GDP所佔比重及增速

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成都二三圈層這般發力

圖:成都二、三圈層各區市縣主要工業產業門類

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成都二三圈層這般發力

以工業產值佔比60%為刻度,青白江區、龍泉驛區、新津縣、新都區、簡陽市、蒲江縣,是相對值意義上的強工業區縣,尤其是簡陽一改傳統農業大縣的面目,以機械製造、橡膠化工、農產品加工、紡織服裝、藥業藥械、建材等門類工業邁入了新工業時代;更令人驚訝的是人口小縣和農業大縣蒲江,竟然以高精現代工業、精密裝備製造、食品產業洗去了傳統的米花糖、柑橘種植、獼猴桃種植等農業印記。

從強工業區縣的產業門類來看,其當前的工業支柱產業是汽車製造、化工、冶金、建材、工程機械等傳統制造業,某些產業已經處於產能過剩狀態,因此工業產值佔比太大,也可能意味著轉型和產業升級難度更大。

在轉型升級這一浪潮之下,工業產值佔比在40%到59%這個區間的優工業區縣,開始顯現出“船小好掉頭”的優勢,仔細分析,其中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科技、新能源、軍民融合通訊、智能終端、智能家居、大數據產業、3D打印、超硅半導體這一類的新型高附加值工業,明顯多於強工業區縣。並且,其平均工業增速平均達到11.87%,遠高於強工業區縣的均速8.63%。這也是後發優勢的"彎道超車"效果。

成都二、三圈層區市縣均已進入了工業發力和轉型升級的新階段。

二三圈層產業建設現狀:成都工業發展主戰場

➤龍泉驛區:承接先進造車技術落地

2017年,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0.9億元、同比增長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別增長8.5%、8.9%,繼續入圍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名升至第33位。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加力提速,沃爾沃SPA項目竣工投產,吉利BMA項目開工建設,標緻5008、雪鐵龍天逸下線上市,一汽大眾EBO、MQB和上海屹豐等重大項目簽約落戶,新增規上零部件企業13家,整車產能突破200萬輛,產量達128萬輛、同比增長15.1%,產值1413.9億元、同比增長16.3%。引進匯洋控股等3個新能源整車項目,途歌共享汽車入區發展。獲批全國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及零配件)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

圖:龍泉驛區各功能區佈局示意

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成都二三圈層這般發力

2018年成都龍泉驛區新開工及續建項目442個,總投資2956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20億元。其中產業化項目174個,總投資1837億元;基礎設施項目140個,總投資578億元;民生及社會事業項目128個,總投資541億元。全力加快建設“先進汽車智造區、美好生活品質城”。

從3月份吉利剛剛簽約的幾個項目看,新能源汽車整車項目位於成都天府新區新興工業園,沃爾沃SPA平臺整車項目、BMA乘用車項目位於經開區。三大項目落子兩處,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成都正在進行的工業空間佈局調整。

龍泉驛的成都綠色智能汽車產業功能區,2018年3月已經有包括投資160億元的中韓LNG發動機研發及製造基地、投資60億元的中植一客新能源擴能項目和投資20億元的屹豐汽車產業園等32個項目密集開工,協議總投資達360億元,建成投產後將實現年銷售收入868億元。經開區以汽車整車製造和智能裝備為龍頭,抓好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等載體建設,強化汽車零配件產業發展,進一步做大規模、優化結構、提升檔次。

➤溫江區:“三醫兩養一高地”產業定位

溫江規劃形成了“南城北林”的空間格局。南城,為城市集中發展區,涵蓋成都醫學城和成都健康服務業集聚區兩大產業園區,保持生態宜居的現代田園城市形態,優化城市功能,壯大產業能級,提升城市品質,實現精明發展。北林,為生態涵養區,佈局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持續優化生態功能空間佈局,大力發展生態依託型產業,不斷修復生態功能。

圖:溫江區各功能區佈局示意

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成都二三圈層這般發力

2017年,溫江簽約引進藥明康德、太平健康谷等39個三醫產業化項目,協議總投資344.79億元。九州通現代醫藥產業示範園、希氏異構人工智能醫療項目等6個項目竣工投運;科倫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百裕、艾醫生等9個項目新開工建設;全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7億元,其中工業投資105億元,重大項目完成投資62.72億元。

溫江大健康產業持續發力。2018年3月,成都市2018年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暨百裕創新藥物研發及生產基地項目開工儀式在溫江舉行。總投資33億元的百裕創新藥物研發及生產基地,將建成中國最大的銀杏內酯注射液數字化生產線。加快構建全域健康產業生態圈。2018年,溫江區已簽約合縱醫藥、四川康寶麗成都綜合細胞庫項目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轉化中心等重點項目5個,協議投資16.05億元。同時,投資100億元的藥明康德生命健康產業園已經落地,投資51.6億元的科倫生物醫藥產業園正加速建設,已聚集“三醫”類企業120餘家、創新研發平臺87個、諾獎得主及兩院院士39人,“三醫融合”完整產業鏈初具雛形。

為加快構建全域健康產業生態圈,溫江區提出了“三醫兩養一高地”產業定位,“三醫”是醫學、醫藥、醫療融合發展,垂直整合產業鏈;“兩養”即延伸發展高端養生、養老產業;“一高地”是打造國際健康產業高地。

溫江未來五年將新建200萬平方米創新載體,已經與北京大學、上海交大、電子科大等15所知名高校達成共建協議,成都醫學城“三醫”創新中心供不應求。“醫藥”的關鍵詞是“先進製造”,溫江目前投資超過100億元的藥明康德生命健康產業園已經落地,投資51.6億元的科倫生物醫藥產業園正加速建設,正密切跟蹤行業龍頭企業。目前,溫江正大力發展以醫明康德、博奧生物為代表的健康管理業態,以愛爾眼科、億達口腔為代表的特色專科醫療,加快引進國際化醫療機構。

在“養生養老”方面,溫江致力打造“中國兩養新標杆”。2018年3月,泰康蜀園已經正式開業,正大力推進太平健康谷、國壽嘉園等“國字號”康養項目落地,促成投資百億級鳳凰康養文旅小鎮等項目開工建設。

為實現這一規劃,溫江佈局建設了成都醫學城、成都健康服務業集聚區、成都都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三大產業園區。

2018年溫江區計劃實施重大項目370個,總投資1495.9億元。其中,重大社會投資項目134個,總投資1109.7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13.05億元;計劃實施政府性投資項目226個,總投資386.20億元,年度計劃投資94.57億元。

➤雙流區:軍民融合 打造三大臨空主導產業生態圈

2017年7月,雙流一躍跨入中心城區。其產業發展路徑與方向也變得清晰。雙流將聚焦聚力“南拓”、主動融入“中優”,按照“空港雙流”定位,突出打造航空產業、電子信息和新能源三大臨空主導產業生態圈,大力做強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產業支撐。

同時,按照成都市產業發展總體要求,優化臨空產業空間佈局,形成“一區兩園、三業主導”產業發展格局;著力打造千億級航空產業集群和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重點發展航空製造、航空運輸、通用航空、航空服務等產業,全力瞄準集成電路、信息安全、大數據和物聯網、智能終端等重點領域。

圖:雙流區臨空經濟發展區示意

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成都二三圈層這般發力

2018年,雙流區內中國電子8.6代線、加德納航空、通威太陽能等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和成都芯谷、國際航空動力小鎮、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等產業園正加快建設,在宏觀經濟環境穩定向好的趨勢下,明後兩年將迎來產能釋放高峰,具備實現較高增長的潛力。2020年,雙流將力爭建成四川省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成為西部基礎前沿領域科技創新源頭、軍民兩用技術協同創新高地、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承載地、軍民融合體制機制創新先行區。2022年,聚集軍民融合企事業單位100家,實現軍民融合產業總產值600億元。2025年,力爭實現總產值超1000億元。力爭到2022年兩大產業分別突破2000億元和1500億元。

➤青白江區:全面融入“蓉歐+”

作為內陸亞歐門戶,青白江是成都城市功能中“綜合交通樞紐”和“對外交往中心”的重要承載地,承擔著成都“北改”“中優”“東進”三大發展戰略。隨著成都國際鐵路港和中歐班列(蓉歐快鐵)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自貿區青白江鐵路港片區成功掛牌,青白江已然成為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新引擎。

圖:青白江區空間發展佈局示意

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成都二三圈層這般發力

青白江區2018年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為搶灘“內陸亞歐門戶”,青白江區此次集中開工重大項目36個,總投資達221.6億元,涵蓋了先進材料、智能製造、文創旅遊等諸多行業。青白江區始終圍繞主導產業以及“一港三城六個特色小鎮”載體建設,瞄準6類500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進行精準招商。

青白江不斷增強開放口岸、國際物流樞紐和跨境貿易集散中心這一城市功能的核心能極,打造西部地區重要的國際物流樞紐、跨境貿易中心和對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平臺。構建通達全球、功能強大、陸海內外聯動的複合式聯運中心。

青白江鎖定內陸國際鐵路第一港目標,全面推進歐洲產業城、智慧產業城和鳳凰新城建設,打造先進材料產業生態圈、臨港服務業生態圈和都市現代農業生態圈,大力發展新經濟新業態。

實施面積50平方公里的成都國際鐵路港,依託亞洲規模最大的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成都鐵路口岸、成都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等陸港優勢,發展供應鏈物流、特色商貿、臨港工業三大主導產業,構建國際化、集群化、專業化、可持續化的自貿區臨港產業體系。

集約利用24.9平方公里的清泉衛星城改造為歐洲產業城,規劃建設以先進材料、智能製造、加工貿易為主導的產業新城,打造“兩頭在外”產業聚集區。同時建設生態優美、形態適宜、城鄉一體、集約高效的城市新區,打造具有歐洲風情的陸港副中心。

搶抓國家實施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機遇,圍繞川化集團、攀成鋼片區騰退及生活配套用地15.08平方公里轉型智慧產業城,發展總部辦公、高端商務、智慧物流、科技研發、文旅創意等產業,打造城市生態溼地公園、高端城市中央商務區。

➤新都區:軌道交通和航空發動機主導產業

統計顯示,在2017年,新都基本形成了機電裝備、傢俱、食品、醫藥、物流等眾多產業門類和9個產業集中區,連續多年位列“四川省綜合實力十強區縣”。

2018年 2月,新都區2018年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新都高新技術產業園舉行,金越軌道交通配套項目、尚源軌道交通配套裝備西南生產基地等31個項目集中開工,項目涵蓋軌道交通、音樂文創、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等多個領域,總投資171億元。

2018年,新都區計劃實施重點項目263個,總投資1516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24億元。此次集中開工的項目,對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城市品質、增進民生福祉意義重大,必將為新都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強勁動能。”成都市新都區相關負責人說,此次集中開工的項目主要集中在新都高新技術產業園,投資總額佔新開工項目比重達60%。

圖:新都區各產業功能區佈局示意

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成都二三圈層這般發力

新都高新技術產業園是《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中確定的66個產業園區之一,總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主導產業為軌道交通和航空產業。目前已成功引進中車成都公司以及今創集團、新譽集團、株洲時代電氣、北京鼎漢等20餘家核心配套企業,軌道交通產業初具雛形;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研發總部建設項目加快建設,力促成飛、成發軍民融合產業園年內開園。

下一步,新都區將強化科技、人才資源集聚力度,攜手西南交大,規劃建設軌交學院,共同打造軌道交通創新谷。同時,加強與624所、132廠、420廠、北航、電子科大等校企對接,規劃建設1個科技創新中心和1個科技轉化中心,共同培育航空產業發展新動能。

在產業發展上,新都確定了“兩軸兩區”產業空間佈局。“兩軸”,即毗河科教文創金融商貿發展軸,北星幹道都市農業近郊旅遊發展軸;“兩區”,即以軌道交通和航空發動機為主導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現代物流業集聚區,著力構建空間定位清晰、產業特色鮮明、載體支撐有力、城市能級躍升的發展格局。

➤郫都區:川菜飄香 創客菁蓉

在全市統籌佈局的66個產業功能區中,郫都區主要涉及電子信息和食品飲料兩個產業功能區。其中,在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建設上,郫都區將深度參與產業功能區頂層設計,堅持大視野推動,以現有121.4平方公里規劃區為核心,整體聯動安靖、團結、友愛區域,形成“1+3”空間佈局。加快產業集群成鏈,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網絡通訊、新經濟五大領域開展精準招商,力爭新簽約引進36個以上電子信息優質項目。加快推動中國數碼港、華通創志等已簽約重大項目建設和投產,積極支持軟通動力等企業做大做強,年內培育提升電子信息企業30家以上,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增長15%。食品飲料產業功能區位於安德街道,主要依託中國川菜產業化園區,規劃建設9.4平方公里中國川菜產業城,培育形成以郫縣豆瓣為核心的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全球川菜生產集散中心、川菜人才培養輸出中心、川菜文化傳播中心,建設“美食之都、世界廚房”。

圖:郫都區各產業功能區佈局示意

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成都二三圈層這般發力

2018年,郫都區還將著力於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打造“創客郫都”升級版,高標準建設國際菁蓉鎮,打造3個創新示範帶、5個環高校雙創街區、14個雙創社區示範點,帶動形成多個功能完善的雙創社區,加快形成“一核三帶五街區N社區”全產業全領域雙創格局。深入推進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出臺知識產權“菁英十條”,建立知識產權服務管理應用平臺,成立知識產權運營公司,建設全國首個知識產權特色小鎮。深入推進“三權改革”,探索開展專利托管,推動高校院所知識產權交易轉化和開放創新服務資源。創新雙向孵化模式,加快建設“中關村京港澳(蓉)青年創新創業中心”,推動“雙城雙創”。創新離岸孵化模式,支持雙創項目在菁蓉鎮註冊、全球孵化,落地郫都產業化。

在鄉村振興工作上,郫都區大力將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實施都江堰精華灌區輪作系統和川西林盤保護以及水系修復工程,重點打造34個示範林盤聚落,建設6000畝稻魚共生示範基地,抓好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推進袁隆平國家雜交水稻“種業硅谷”和中關村“春華錦田”項目建設,抓好雲橋圓根蘿蔔等特色農產品包裝策劃、宣傳營銷,實現高端種植業產值60億元。

同時,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重點打造安德“郫縣豆瓣川菜小鎮”、團結“影視文創小鎮”等6個特色小鎮。加快推進陌上花開等6個田園綜合體建設,提升多利農莊等6個現有田園綜合體,打造“兩河一線”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聚落。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深入推進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制定農村集體股權登記和交易管理辦法,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建成2個電子商務示範鎮(村、園區)和1個智慧農業示範園(基地)。提高農業創新力,打造2個市級以上農業孵化園區。

➤金堂縣:雙城互動、共融共生、優勢互補

在成都“東進”區域中,金堂縣城是唯一不以工業為主導的城區。金堂將按照“雙城互動、共融共生、優勢互補”理念,統籌推動金堂縣城與淮州新城同步發展,加強兩城互聯互通,著力錯位發展,做亮“縣城宜居”和“慢生活”兩張名片,建設“景區就是城市、城市就是景區”的美麗城市,形成縣城與淮州新城相向發展、有機融合。金堂縣城將大力發展文旅康養、體育等產業。到2035年,金堂縣城規模將有望達到40平方公里、40萬人,建成成都職業教育基地、休閒度假基地、山水花園城市,成為成都宜居典範城市的樣板。金堂將奮力建設成都東北門戶和東成都主城區。

圖:金堂縣農業、產業佈局示意

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製造業中心,成都二三圈層這般發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