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泪目!孩子对不起,妈妈也不想成为“疯狂教育”的助推力

泪目!孩子对不起,妈妈也不想成为“疯狂教育”的助推力

关注

湖南卫视的《少年说》让我们见识到了许多“中国式父母”的倔强和不反思,孩子们成长的心酸和与父母的情感错位令人唏嘘。相关内容请看:

《天台告白心声:妈妈,我不想做你的孩子了》

其实,谁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承认自己的观念有限,行动有失,并不会因此失去孩子的尊敬。

相反,总是利用成年人的智力优势耍小聪明,运用歪理证明自己的唯一正确性,才会将最亲近的人推得越来越远。

泪目!孩子对不起,妈妈也不想成为“疯狂教育”的助推力

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就是一篇妈妈给孩子的道歉信,这位妈妈承认自己在教育观念上的不足,批判了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希望自己可以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为孩子扒开一道缝隙,照亮她未来的时光。

一封妈妈给孩子的道歉信

文 / 树袋熊

亲爱的孩子,我也记不清自己从小到大有没有写过道歉信,但是今天真的很想认真地写一封,只给你一个人的道歉信(真没想到呢,居然在当了妈妈之后,要给孩子写道歉信)。

抱歉孩子,让你假期也在上课

有人问我,孩子不是已经(小学)毕业了吗,应该轻松自在地度过假期,为什么还要整天坐在教室里上课?

我真的是无言以对,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我不知道外地孩子是什么样的状况,我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听说,北京孩子小学刚毕业就要投入一场大战,分班考试的大战。对于升学的孩子来说,分班考试尤为重要。现在已经轮到你了。

进入重点学校的孩子要争取进重点班,否则三年后就有可能被淘汰,进了普通学校的孩子更要进重点班,希望三年之后进入重点学校。还没开始初中生活的家长和孩子,就已经被三年后可能被淘汰的阴影所笼罩,或者受三年后冲刺重点学校的动力所驱使。

上周刚刚拿到小学毕业证书,这周你们就开始了分班考试的集训。各种培训机构里坐满了刚出校门,又进入另外一种校门的孩子们。我相信京城绝大多数的孩子此刻都和你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语、数、英,各种刷题,甚至已经开始提前学习初一的课程,甚至是初二初三的物理化学课程。

虽然心疼你,但是其实我心里是暗自高兴的。我既想给你自由,又怕缺乏自控能力的你,滥用了自由。

爸爸妈妈都要上班,如果让你一个人在家,一是不放心,二是你一定不会安静又安心地坐在桌子前学习。家里的各种分班考试的卷子已经快堆成小山了,但是你看都不想看一眼。如果手机还在手边,估计你会一整天都会聊微信打游戏,或者是可以玩乐高玩上一整天就算腰酸腿疼都乐此不疲。

所以你每天去上课,有小伙伴和你一起聊聊天,有老师带着你们复习,我倒是觉得放心许多。

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是我依然想要和你说声抱歉。

抱歉孩子,现在的教育环境并不自由

听说最近北京市在小学五年级里进行统测,咱们家附近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学校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准备,复习资料居然是高三和初三模拟考试题。我听完后张口结舌。

我想,如果要把中国教育的各种奇奇怪怪,匪夷所思的事情写下来,可以起个名字叫《中国教育之怪现象》,可以在茶余饭后当笑话听,然后笑着笑着眼泪就会掉下来。

关于教育的改革,全世界一直都在探索着。20世纪初的美国和欧洲,都发生了被称为“新教育”的变革。欧洲各国发表了“新教育七项纲领”,其中有几条是这么写的:

1

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儿童准备在自己的人生中寻求和实现至高无上的精神,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保持和增进儿童内在的精神力量。

2

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而只有通过解放儿童内在的精神力量,才能发展个性。

3

各种学习和所有未来生活的训练都应给予儿童的天赋兴趣以自由的施展——这些兴趣是在他内心中自发唤醒的,是在各种手工的、智力的、审美的、社会的和其他的活动中找到表现的。

这场教育革命给全世界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而在中国,陶行知先生等人也在中国开展了“生活教育”改革实验。非常遗憾的是,这项改革没能坚持下来,所以就如杨东平教授在《教育的重建》这本书里写的那样:“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难堪的现象:

全世界的学校跟中国的学校面貌是很不一样的。我们仍然深陷于分数至上、考试至上、知识中心、学科中心这种早已过时的陈旧模式,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超越了这一阶段。”

杨东平教授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教育家,因为他是如今为数不多的敢于尖锐地指出中国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的人。虽然我和他并不认识,但是,我在杨东平教授的文字里读到了他那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整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第一次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而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这样的呐喊声还在空气中萦绕,可是在这个科技、经济和文化都已经进步了太多的社会中,应试教育却愈加成为了教育的唯一形态。

但是,只要在一群沉默的人里,还有一个人在用尽心力摇旗呐喊,只要还有这样的人在,哪怕只有一个,亲爱的孩子,你们的未来就会有希望,国家的未来就会有希望。

抱歉孩子,“教育焦虑”妈妈也未能免俗

前两天,高考的成绩出来了,海淀区650分以上的考生占据全市52%,北京高考2698名650分以上的学生中,有1403名来自海淀区的学校。有人对海淀区竖起了大拇指,我却觉得五味杂陈。在北京城,每个区的教育理念都有很大的区别,海淀区则是压力最大竞争最激烈的一个区,而这样的成绩是孩子没日没夜地上辅导班刷题刷出来的。

有时候我真的想不通,海淀区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的地方,应该说也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但是海淀区的父母却是最焦虑的父母,海淀区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孩子。海淀区就是一个浓缩版的北上广,让人又爱又恨,想来又想逃。

亲爱的孩子,我们居住在海淀区,我没有办法改变现在的状况,于是我也身不由己地,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为这种疯狂教育中的助推力。

所以,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奔波在去往各种课外班的路上,大把大把的钱和时间也都交给了课外机构。一整天一整天你都坐在各种教室里,基本没有什么户外活动的时间。昨天晚上我和你一起去水立方的嬉水乐园里疯狂了一把,这样放松的时光好像已经好久都没有过了。

希望今后能给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多参加户外活动,多运动,多体验真实的生活,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能够学会享受生活的乐趣。

抱歉孩子,妈妈总朝你发火

其实要和你说抱歉的事情还有许多,尤其是我变得愈加火爆的脾气。你最近迷上了微信,迷上了发朋友圈,和同学各种聊八卦。家里最常上演的一幕就是我不断地催你,催你,催你。催你刷牙洗脸,催你上床睡觉,催你出门,催你写作业,催你把手机交出来,然后你争我夺,直至冲突升级。

每次都是我气得语调升高,对你怒目而视,接着升级到我要动手,甚至是已经开始动手为止。但是过了两分钟,你还是依然故我。

真的很抱歉,我是一个严重缺乏沟通能力的人,这也一直都是我的一个缺点,希望你这方面可以比我好许多。

亲爱的孩子,这是一个智能时代,我们谁都逃离不了电子产品,甚至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我们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没有它们,我们已经无法生活和工作。而且,今后机器人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为人类工作,今后甚至有可能会替代人类,完成许多人类没办法完成的工作。

但是,我对人类的未来仍是有担忧的。

从小到大,你最喜欢看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电影和小说里已经将人类可能发生的被机器人控制的未来展示给了我们,而这一切不是没可能变成现实。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从中受惠的同时,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如果我们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微信、视频等上面,那我们的生活就被电子产品完全控制了。现在有很多原本非常优秀的孩子就是因为沉浸在网络世界里无法自拔而毁掉了一生的大好前途。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警惕的事情。

不管如何,我对你的态度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你没耐心,爱着急,脾气差,今后我努力去改变和调整,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好吗?希望我可以慢慢变成一位智慧型的妈妈,而不是河东狮吼型,更不是整天对着你碎碎念的老太婆。

亲爱的孩子,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只能也必须适应这个社会。除此之外,我希望自己可以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为你发展自己的潜能和成为最好的自己,尽可能地提供支持和力量,让你可以在漫天乌云中,扒开一道缝隙,让明媚的阳光得以照进来,照亮你未来的时光。

爱你的妈妈

2018年6月2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