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隨筆:趣話肥料

【作者簡介】方長榮,南京人,江蘇散文學會會員。

隨筆:趣話肥料

“肥料”是莊稼不可缺少的東西,很多人不屑一顧,認為沒有可豎之理,更沒有可寫之點,其實,那是因為你缺少經歷,沒有種過田,更沒有接觸過農民,當然不知道它的樂趣,特別是年輕人更無半點其知。大凡五十歲以上的人都會記得,當年農村忙景哪能缺少肥料的角色,肥料的製作和生產從無到有,都是隨著人們的思維和科技發展一步步走來,其趣有意,其景獨特,其知難得。筆者說這話真不是譁眾取寵,更不是言過其實,因為我見識過也參與過,下面就來講講農村肥料的發展史。

大概十幾歲的時候,我們農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門口都有個小坑,是專門用來收集燒飯的火灰、門口樹木的落葉以及家裡的衛生垃圾,就如現在的垃圾箱。不過,那時可沒有這麼時髦,叫“灰蕩”是家裡自留地專用肥生產基地,除此之外還有雞鴨鵝糞便可作肥料,當然私家肥的最大來源,就是人的糞便和豬的糞便,人畜有個共用間,那就是“茅缸”。說到“茅缸”也是農村一景,屋前門後各式各樣材料做成的茅缸棚,不知生出多少尷尬事,好在那時人們司空見慣,要是放到現在真不知有什麼紕漏。那辰光生產隊也有個碩大無比的“茅缸”是專門用來收集豬牛糞便的,大如水塘,深難見底,因為,每個村子都有養豬場和牛欄,隊裡田多,肥料主要靠它們。

臨到下肥時,“茅缸”奇景盡顯,隨著隊長的哨子聲,全村男女勞動力都挑著糞桶準時來到茅缸邊,由隊長分工,將茅糞挑到田裡,一人負責一截路,從茅缸一直排到田裡,相互傳著挑子還不時地喊著號子,好聽、好看而且熱鬧。一缸糞幾十個人要挑數天才能挑幹,你說大不大?百十頭豬數十條牛的糞便怎麼能滿足需求呢?農民有辦法,還有種地造肥料取之不盡,只要有力氣一年四季都不缺,那就是塘泥,村裡有大小几十個水塘,每到農耕季節都會將部分塘水抽乾,以泥作肥,俗稱“清塘”。這些肥料畢竟不是正宗肥料,田裡收成自然不高,畝產量低的很,五六百斤一畝已經很好啦。

由於田多肥少,農民們又發明了加工肥,就是在田頭邊挖個坑,把田裡的野草、田埂上的茅草連根帶皮刨出,放到坑裡再引水發酵變成肥料,解決了應時之用。但田埂上的野草遭到毀滅性打擊,水土流失嚴重,很多田埂由於無草保護而造成坍塌,人們意識到這種積肥得不償失,只好另尋它路。

隨筆:趣話肥料

也不知怎麼平地冒出肥料“三綠寶”就是綠萍、水葫蘆和水花生,三物何來?直到今日都沒弄清,只曉得村村莊莊搞起綠色革命,湧現出一大批培綠農技員,解決了肥荒。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水花生氾濫成災,這鬼東西無論是水裡還是土裡都能見風長,不怕日曬不懼淹,嚴重影響莊稼的生長,打亂生態平衡,對此農民是恨之入骨,幾十年過去了,水花生這玩意依然旺盛不敗。

隨著時代的前進,農村肥料終於同科技搭上關係,人們將城裡工業廢水廢氣進行開發,使廢料變成農寶,這就是“氨水”。於是,村村都在村頭挖個大坑,用水泥做成有蓋子的氨水池,氨水雖然好,但計劃供應仍然影響農村的種植。受氨水的啟發,農村又發明了沼氣,就是把生活垃圾、畜生糞便全部放進用磚砌成的大池子裡,經過發酵產生氣體和水肥,氣體可用來生火做飯,點燈照明,酵水自然是上好的肥料,農村又爆發一場沼氣革命。

緊接著就有了化學肥料,即化肥。這東西著實厲害,一畝田只要幾十斤,啥肥料都不要,莊稼長勢誘人,特別是水稻由原來的畝產幾百斤變成超千斤,農民嚐到了科學的甜頭。後來,化學肥料不斷更新,有了鉀肥、嶙肥、尿素以及各種專用肥,科學越來越發達,農民的收成也越來越好,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講究飲食,對莊稼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使用多年的化學肥料仍然遭到淘汰,代替它們的是綠色無害的有機肥料。

隨筆:趣話肥料

(圖片來自於網絡)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