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一片有分量的綠葉——黃山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紀略

一片有分量的綠葉——黃山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紀略

題圖:曹曉東

除了生態,還能讓一片綠葉產生多少價值裂變,讓廣袤山林變成百姓聚寶盆?我市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強大引擎,讓一片片昔日尋常的綠葉分量不凡。

縮影:佰勝的分量

3月14日上午春雨淅瀝,撐傘走在歙縣佰勝家庭農場,主人方靈武向記者展示其立體林業經營模式。

“這是百合,這是金銀花,那是有傳奇色彩的彼岸花。”方靈武不時介紹地裡一棵棵綠苗,“我畢業於軍醫大學藥學系,歷任醫院主管藥師,藥企生產、質量、銷售經理,2014年辭職回鄉,創辦家庭農場。因為熟悉,我先是種植中藥材,現在主要有菊花、垂盆草、葛根、萱草、麥冬、何首烏、杜仲、鐵皮石斛、黃精、丹參等30多個品種。果蔬類種了桃樹、櫻桃、無花果、西瓜、香瓜、葡萄,已經開始掛果。蔬菜大概有10畝,都是應季的,不用化肥,拒絕農藥。”

在一處水塘旁的山地上,幾隻雞在悠閒覓食。方靈武說,農場養殖有雞、山雞、香豬、魚,“土雞蛋在朋友圈很暢銷,每天平均賣二三十箱,2000多元。”

隨處可見的小木屋引起記者關注,入內,現代傢俱齊全,兩層,像小型家庭客棧。“我也在嘗試森林休閒旅遊,除了20幢木屋,還建有600平方米多功能接待餐廳,可以垂釣、採摘、健身、農事體驗等,今年春節就接待遊客2000多人次。”方靈武笑言。

歙縣林業局工作人員認為,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建立以林為主,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間採集和森林景觀利用相結合的立體林業經營模式,推動傳統單一林業向現代複合林業邁進,佰勝家庭農場是一個標杆,而這一切得益於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正是國家規範林權流轉,著力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2014年6月,在歙縣王村鎮政府支持下,佰勝成功租賃王村中學園藝場山地200餘畝,林下經濟才逐漸壯大。

榮光:歙縣的分量

2017年,捷報從北京傳來:歙縣林業局被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國家林業局共同表彰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進集體”。歙縣是全省受表彰的4個先進集體之一,也是我市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區,歙縣還在全國林改會議上就林下經濟作交流發言。

歙縣是我省21個重點林區縣之一,林業用地面積276.2萬畝,森林覆蓋率82.64%。走進該縣,歙縣龍鬚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歙縣紫金山生態農莊等發展林業經濟的典範星羅棋佈。前者法人代表吳順林流轉山場2370畝,營建桂花、山核桃、油茶、中藥材、綠化苗木五大基地,2017年僅中藥材收入就達320萬元。後者現有林地5160畝,其中退耕還林造林1360畝,松、杉用材林山場2500畝,油茶基地500畝,山核桃經濟林200畝,徽香獼猴桃基地300畝,綠化苗木基地100畝,竹園50畝。公司在基地適宜區域發展林下養殖業,現養殖土雞1萬羽,承包修建水庫2座,養魚5萬尾。

“更重要的是,這些新型林業經營主體促進了農民增收。”歙縣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佰勝家庭農場固定用工15人,季節性臨時用工每月500人次,周邊貧困戶10餘戶參與,每月工資支出5萬多元;龍鬚合作社現有社員308戶,擁有固定資產680萬元,通過辦基地示範輻射,帶動周邊農民脫貧致富,解決當地剩餘勞動力300多人就業,合作社2017年營業收入850萬元,入社農戶人均年收入達15600元;紫金山生態農莊解決當地剩餘勞動力110多人就業,帶動周邊360戶農戶脫貧致富,2017年營業收入328萬元,每戶從中增收4240元。

據悉,歙縣至今完成林地確權面積189.67萬畝,確權率100%,確權到戶面積171.11萬畝(10.96萬戶)。產權明晰後,共發放林權證6.47萬本(宗地21.46萬宗),發證率達100%;林權抵押貸款累計8952萬元;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341家。2017年,全縣林業總產值43.6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5元,其中來自山區林業農民綜合性收入5266元,佔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8%。數字枯燥,佐證有力。生態效益優先,社會、經濟效益並進,歙縣林改激發綠葉價值裂變,收穫沉甸甸的分量。

林改:創新的分量

3月14日,記者站在市中心城區一幢高樓的18層,感知江南林交所的海拔。交易大廳內,工作人員在電腦前緊張忙碌著。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市林業局工作人員鄭凡介紹,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入,各地林權流轉逐步活躍,但存在交易標準不統一、交易方式單一、交易服務不規範等問題,各方面對建立全省統一林權交易平臺的呼聲越來越強。2011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由省林業局、市政府共同組建,市招管局、市林業局二級機構出資設立江南林業產權交易所,成為我省唯一一家跨區域林權交易機構,立足黃山,面向全省,輻射全國,通過電子競價系統、遠程掛牌交易系統、電子商務信息系統,實現掛牌申請、競價報名、網上掛牌、在線競拍、中標公示等全流程在線交易。2017年,該所共完成交易96宗,成交面積39412.18畝,成交金額10010.0443萬元;組織森林資產評估7宗,評估面積13057.8畝、苗木151株,評估價值5189.7萬元;在全省範圍內9個地市建立17家分中心、6家授權服務機構、69個林權流轉諮詢服務站。

交易環節創新,保障方面不可或缺。201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政策性森林保險試點工作,財政部門負責保費籌集、資金管理,鄉鎮政府及林業部門負責農戶參保,通過競爭性談判確定國元保險公司負責保費收繳及查勘定損。擴大林權抵押貸款是籌集林業發展資金、壯大林業產業的重要舉措。林改以來,全市各區縣都開展此項業務,貸款銀行從最初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擴大到中行、建行、農行、農合行、農商行、郵儲等多家銀行。我市還組織商業銀行與林業企業、林業大戶、林農對接,推進銀林合作。為進一步完善林權抵押貸款配套政策,市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林權抵押貸款規範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評估工作的意見》,各區縣也制定相關管理規定,為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提供可操作依據。

案例:典範的分量

從2007年4月起,根據中央、省統一部署,按照“先試點,後推開”原則,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10年順利通過省級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檢查驗收,市林業局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先進集體”稱號,林業要素市場建設、林業抵押貸款、林業採伐管理等配套改革深入推進,給綠色大山注入新希望,“把山當田種,把證當錢管,把樹當菜養”“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成為山區群眾的自覺行動……近日,談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市林業局局長宣四平信心滿滿,“到2017年底,全市共實現林權流轉44起,涉及林地面積1.868萬畝,流轉金額約2100萬元;林權抵押貸款累計4202宗,抵押面積115.24萬畝,貸款金額23.11億元;森林保險全面推進,公益林保險續保535萬畝,續保全部完成,商品林保險實現願保盡保,全市投保面積達1068萬畝,理賠面積2.7萬畝,賠付金額516.63萬元,涉及農戶935戶;2017年完成林業總產值291.5億元,山區農民人均林業綜合收入為5558元。”

宣四平表示,如果梳理歸納黃山經驗,即:在實施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的同時,以建設江南林業產權交易所、規範林權流轉、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擴大林權抵押貸款、開展政策性森林保險五方面為重點,著力推進配套改革。具體來說,就是因地制宜,較為徹底完成集體林地勘界、確權與發證工作;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按照生態、經濟效益統一原則合理規劃林業發展功能區;注重林業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探索林業發展新路徑;圍繞林業資源開發與利用,積極發展林業多種經營;堅持管理與服務並重,鞏固林業管理和服務體系。

宣四平深情地說,1979年,小平同志視察黃山時就高瞻遠矚指出:“在這裡,我們的資本就是山”“要治山”“山區寶多的很,要搞經濟林,要禁止破壞山林”。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已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成為黨的事業重要組成部分。錦帆應是到天涯,下一步,我市將繼續緊緊圍繞“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目標,將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向深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