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從溥儀手裡流出的什麼國寶,被他一直貼身珍藏,後又入藏故宮

從溥儀手裡流出的什麼國寶,被他一直貼身珍藏,後又入藏故宮

從溥儀手裡流出的什麼國寶,被他一直貼身珍藏,後又入藏故宮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0月19日,馮玉祥決心反戈一擊,命令鹿鍾麟部星夜回師,佔領北京。22日晚上,鹿部從安定門進入北京城,包圍了總統府。佔領電話局,電報局和火車站,不費一槍一彈就控制了首都。

10月25日,馮玉祥在北苑召開軍政會議,會議決定成立國民軍,並邀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1924年11月3日,國民軍對將駐守景山,故宮的守衛部隊繳械。

從溥儀手裡流出的什麼國寶,被他一直貼身珍藏,後又入藏故宮

載灃為了穩固遜帝溥儀在皇宮中的“特權”。他親自前往南苑軍營,勸說馮玉祥不要逼宮,馮玉祥對載灃的所請搖頭拒絕,溥儀接下來又派出自己的老師陳寶琛繼續遊說馮玉祥,可是一樣被拒絕。

1924年11月5日,北京警備總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壁,會同社會知名人士李煜瀛領著20多名軍警察,直奔紫禁城,當時,清室正開召開“御前”會議,聽說鹿鍾麟前來逼宮,內務府大臣紹英急忙出迎,鹿鍾麟將新制定的《清室優撫條例》往紹英手中一塞,然後從懷中掏出了兩顆炸彈“光光”兩聲,丟在“御前”會議的桌子上,鹿鍾麟看溥儀還在磨蹭,當即對手下命令道:“告訴外邊,事情還在商量,先不要開炮放火,再延長20分鐘!”

從溥儀手裡流出的什麼國寶,被他一直貼身珍藏,後又入藏故宮

溥儀聞言,嚇出了一頭冷汗,他急匆匆地領人出宮,他先在天津靜園住了一段時間,然後跟隨著日本大特務土肥原賢二去了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走上了與人民為敵的道路。

蘇聯出兵東北,日軍全面投降,溥儀在瀋陽機場被蘇軍擒獲,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溥儀被押往蘇聯的赤塔等地。1950年8月1日,蘇方將溥儀交給中方,隨後溥儀在撫順,開始了長達10年的改造生活。

從溥儀手裡流出的什麼國寶,被他一直貼身珍藏,後又入藏故宮

辛亥革命後,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按照清室優待條件,其實一直是住在故宮裡繼續當他的宮中“小皇帝”的。直到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修正清室優待條例以後,溥儀才從事實上成為法律上的一個普通公民。

溥儀在故宮裡當他的“小皇帝”,似乎是早有打算,他經常藉由兩個兄弟每日清晨伴讀的機會將宮內的國寶偷偷轉運出來。私藏或變賣。

從溥儀手裡流出的什麼國寶,被他一直貼身珍藏,後又入藏故宮

從離開北京到天津再到長春任偽滿洲國皇帝,從抗戰勝利到出逃失敗淪為階下囚,這期間,故宮中流失的國寶一件接著一件遺失,最終只有少量的珍寶字畫被溥儀用一個黑色皮箱偷偷留在身邊。

溥儀偷出故宮的國寶裡,獨獨有一件田黃三鏈章,溥儀一直貼身帶著,可以說,這是一件帶著清代兩代帝王體溫的珍寶。

1950年7月,溥儀被遣送回國,正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之際,溥儀決定將這件珍寶捐獻給國家,交由故宮博物院,收藏至今。

從溥儀手裡流出的什麼國寶,被他一直貼身珍藏,後又入藏故宮

自1924年溥儀將其帶離出宮,輾轉日本、天津、長春、蘇聯,最後再回到故宮。田黃三鏈章經歷戰火而保持完好如初,也堪稱奇蹟。

田黃三鏈章又是一件什麼珍貴的寶貝,能讓溥儀如此珍惜呢?

田黃石三鏈章,由三枚印章組成,三枚印章均為田黃石,由三條田黃石鏈連接成一個整體,成為彼此不可分割的部分。

乾隆皇帝以帝王之尊效仿文人之雅,在宮中有兩處著名的書房“三希堂”及“長春書屋”用來寶藏曆代名跡,而“乾隆御覽之寶”、“德日新”、“十全老人”及田黃三鏈章便是其收藏印鑑的代表。

從溥儀手裡流出的什麼國寶,被他一直貼身珍藏,後又入藏故宮

田黃三鏈章是乾隆皇帝的私人印鑑,坊間傳聞,乾隆皇帝每日將其帶在身上,甚至連睡覺時都要擺在枕畔,足見乾隆皇帝對其的喜愛。

整件印章做工精巧,三枚印章無論是形狀還是文字都各有千秋:

最左側的一枚印章上書“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釐米,邊長2.6釐米。採用陽文的方式篆刻,運用標準格式進行佈局。

從溥儀手裡流出的什麼國寶,被他一直貼身珍藏,後又入藏故宮

位於中間的印章篆刻著“樂天”二字,為橢圓形,高1釐米,長徑3釐米,短徑2.3釐米。亦採用陽文篆刻方式,左右飾以螭紋,造型別致。

而最右側的一枚,則採用迴文方式篆刻了“惟精惟一”四字,非常飽滿大方。大小高度與左側的“乾隆宸翰章”完全一致,而與其他兩枚不同的是,此枚採用陰文篆刻。

“惟精惟一”、“樂天”都出自儒家經典,而“乾隆宸翰”則代表乾隆皇帝親筆題寫,想以此來表明自己精益求精、專一其心、不偏不倚的施政思想和樂天知命的處世態度。

從溥儀手裡流出的什麼國寶,被他一直貼身珍藏,後又入藏故宮

這件鏈章值得稱奇的原因在於,三枚印章串聯在一起,其形態可謂開歷史之先河。因為在此之前,還從未有通過一條鏈子將三枚印章進行連結之器物。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乾隆盛世工匠之想象力與創造力。

這件國寶更可貴之處還在於這個“田黃”。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我國福建壽山一塊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產此種石材,是真正獨一無二的天然石料,彌足珍貴。

田黃石,簡稱“田黃”,產於福州市壽山鄉“壽山溪”兩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黃色而得名。

田黃石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素有“萬石中之王”尊號。其色澤溫潤可愛,肌理細密,自明清以來就被印人視為“印石之王”。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已有人開始採集,到了明清兩代田黃石更是盛名於世。許多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競相刻意收集田黃石。相傳清初時期皇帝祭天,神案上都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黃石。因此,田黃石一直盛名不衰,身價倍增,曾有古話“一兩田黃一兩金”。

從溥儀手裡流出的什麼國寶,被他一直貼身珍藏,後又入藏故宮

1997年8月17日,中國國家郵電部將田黃三鏈章印製成小型郵票。

(圖片為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