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巴勒斯坦沒有自己的軍隊麼?為什麼每次都是民眾和以軍衝突?

故事裡有你我便足夠


雖然目前巴勒斯坦國有自己的政府機構,但是它目前只是聯合國的觀察員國,這也就意味著它還不能算是一個完全正式的國家,因此巴勒斯坦的軍隊實際上只能稱之為武裝組織。


(巴勒斯坦群眾對以色列發動抗議活動)

巴勒斯坦有兩個互相獨立的政府,分別是控制著約旦河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還有控制加沙地帶的哈馬斯。這兩個獨立的政府分別擁有一支自己的武裝部隊,也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巴解組織武裝和哈馬斯武裝。目前巴解組織是唯一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巴勒斯坦國合法政府,所以巴解組織武裝也自然是巴勒斯坦的唯一合法武裝力量,巴解組織武裝的領導人是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

哈馬斯是“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的縮寫,其下屬的“卡桑旅”是巴勒斯坦的另外一支武裝力量。不過因為哈馬斯的思想比較激進,它的目標是要徹底消滅以色列並奪回所有的巴勒斯坦土地,在這樣極端思想的指導下,哈馬斯武裝經常對以色列平民發動襲擊,還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因此哈馬斯被以色列、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家視為恐怖組織,同時世界上也有一些國家堅持承認哈馬斯的抵抗組織身份。
(哈馬斯武裝人員)


既然巴勒斯坦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那為什麼每次都是巴勒斯坦民眾和以色列軍隊發生衝突,而不是巴勒斯坦軍隊直接打擊以色列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釋,因為巴勒斯坦武裝力量一旦對以色列進行攻擊,那麼以軍將會毫不手軟地對其進行打擊。巴勒斯坦實際控制的領土面積只有2500平方公里,而且還主要分散為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兩塊土地。巴勒斯坦目前還不能算是一個完全正式的國家,其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遠不是以色列的對手。

巴勒斯坦的兩支武裝力量最多隻能在背後對以色列發動偷襲行動,它們根本沒有實力跟以色列軍隊進行正面對抗。只要巴勒斯坦武裝一露頭,那麼以軍就會給予它們雷霆一擊,直到把它們給打老實了。武裝人員和普通民眾畢竟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以色列軍隊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對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民眾下手。他們更多時候只是對巴勒斯坦抗議民眾進行驅逐隔離,噴射催淚瓦斯或者發射橡皮子彈。
(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


為什麼巴勒斯坦民眾敢於經常對以色列發起集體抗議活動甚至衝擊以色列警察?因為他們知道以色列不會隨意對他們進行實彈射擊,試想如果以軍每次都對巴勒斯坦人進行沉痛打擊,那麼他們下次還敢衝到以色列軍隊面前嗎?

當然,基本上每次巴勒斯坦民眾發動大規模抗議行動都會造成人員傷亡,以色列軍隊偶爾也會對抗議群眾發射實彈。這主要還是因為巴勒斯坦的武裝人員經常混在抗議群眾當中對以色列警察和平民發動襲擊。以色列軍方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保護自己民眾的安全會對可疑人員進行實彈射擊。另外每次幾千人的大規模抗議活動,混亂中也可能造成人員傷亡。
(巴勒斯坦民眾舉行抗議集會)


總結以上的分析就是,巴勒斯坦有自己的武裝,而且還有兩支武裝力量,但是這些武裝部隊都不敢在正面和以色列軍隊進行對抗,所以只能由民眾來發動抗議活動。


李姓先生



巴勒斯坦是有一些武裝力量的,不但有,而且為數眾多,大大小小數十個。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阿拉法特算是一個比較溫和、德高望重的巴勒斯坦前領導人,被以色列圍困之後莫名其妙的死了,據推測,可能是以色列下毒致死。



毒死阿拉法特可能是以色列做的最愚蠢的事,阿拉法特一死,激進的哈馬斯、阿薩克烈士旅迅速崛起,特別是哈馬斯迅速取代了法塔赫的地位,成為巴勒斯坦的主導力量,讓以色列睡不安枕、食不甘味。


阿拉法特的死的另一個意義就是,沒有了他這個德高望重的人,巴勒斯坦獲得的國際支持開始弱化,巴勒斯坦內部再也沒有一個能夠統一各方意見的人。巴勒斯坦更加分裂,各武裝派別更加無序,為以色列的分而治之創造了條件。

這也是以色列當年處心積慮的處死政治領袖阿拉法特和暗殺精神領袖亞辛的原因。巴勒斯坦一直不能形成強大的武裝力量,一方面是巴勒斯坦內部人心、政見的不統一,二一方面是以色列針對其進行的封鎖和武器禁運。



另外,以色列一旦發現巴勒斯坦武裝力量有抬頭的跡象,便會出動大軍進入巴勒斯坦進行剿滅、掃蕩,根本不會給他們發展壯大的機會。像巴勒斯坦那些沒有重武器的零散武裝,最多隻能偷偷的給以色列製造一些麻煩,根本無力抗衡以色列正規軍,如果正面跟以色列作戰,基本上就等於自殺。


所以,無可奈何之下,只能是沒有武裝的民眾去跟以色列正面抗爭,因為在國際社會的注視下,以色列起碼不敢對手無寸鐵的人民製造大規模的屠殺。


謝金澎


這真的是一個讓人非常痛心的事情,大量的巴勒斯坦平民赤手空拳衝在巴以衝突的最前線,尤其是大量無辜兒童的死亡牽動著全世界的心。巴勒斯坦確實沒有自己的軍隊,他們只擁有少量的警察部隊,這些警察部隊也僅僅裝備了一些象徵性的輕武器,根本沒有戰鬥力。以色列在巴以談判中堅持的一個基本底線原則就是巴勒斯坦的非軍事化,即未來的巴勒斯坦國不能擁有軍隊,只能保留警察部隊。



目前的現狀是,巴勒斯坦實際上還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目前的巴勒斯坦政府的完整名字叫“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這是巴以雙方於1993年簽署的奧斯陸協議中以方同意巴方成立的巴勒斯坦最高權力機構。根據這份協議,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傑里科地區實行自治,可組建自己的警察部隊以維持內部治安,但是不能組建自己的軍隊。


外界估計,巴勒斯坦目前的警察部隊總規模是40000-80000人,裝備了一些帶裝甲的汽車,也有一些自動步槍。也正因為奧斯陸協議的規定,巴勒斯坦的警察部隊只能負責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內部治安問題。2007年哈馬斯奪取了加沙控制權後,加沙的警察部隊歸為哈馬斯指揮,不再聽命於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了。儘管哈馬斯更加激進,但是哈馬斯指揮的這部分警察部隊,依然控制在內部治安維護上。



巴勒斯坦的警察部隊形象確實不佳,因為他們沒有辦法衝在巴以衝突的最前線,部分激進的巴勒斯坦人甚至辱罵這些警察是巴奸,認為這些警察不過是以色列安插在巴勒斯坦的間諜和代理人。


也正是因為巴勒斯坦沒有合法的軍隊,各種形形色色的武裝組織就猶如雨後春筍得出現了。最初是上世紀60年代出現的巴解游擊隊,阿拉法特領導的武裝。20多年後阿拉法特被逼放下武器,宣佈和平方式尋求談判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巴解游擊隊也就解散了。如今比較活躍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有哈馬斯,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運動,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陣線等等。


總體而言,巴勒斯坦的各種武裝力量在強大的以色列國防軍面前,都是渺小的,他們也只能採用一些比較極端的非對稱方式對以色列目標發起襲擊。


李明波論中東


巴勒斯坦都不算是正常的國家何來的軍隊?他們只有武裝組織,不叫軍隊。

巴勒斯坦目前還沒有在聯合國註冊成為國家,只是聯合國觀察員國,在聯合國裡還沒有位置,所謂的觀察員國就是可能不存在的國家。

其實這裡有多方面的原因,原本沙龍做以色列總理的時候,巴勒斯坦有機會成為國家的,但是由於巴勒斯坦這邊有人不願意妥協,後來沙龍又死於非命,就不了了知了。現在的巴勒斯坦想成為正式國家,按照目前的國際形勢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巴勒斯坦已經很難有成為國家的資格了。

巴勒斯坦的確沒有軍隊,他們目前只被視為武裝組織而已,巴勒斯坦有兩支武裝:

一支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是被阿拉伯地區視為巴勒斯坦人民唯一的合法代表。控制的地方是約旦河西岸。

一支叫哈馬斯,不受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管轄,控制加沙地區。

為什麼每次巴以衝突都是巴勒斯坦人民站在前面,其實這樣情況是巴勒斯坦的無奈的現狀,因為巴勒斯坦的武裝組織只要一露頭,就會收到以色列的猛烈打擊。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無力向以色列發動進攻,最多就是發射火箭彈,現在你看到的衝突,是巴勒斯坦人民對以色列的各種行為舉行的示威活動,抗議以色列佔領他們的土地,而這種示威往往參雜有巴勒斯坦的武裝人員,以色列往往會對他們認為對他們具有威脅性的目標開槍。

沒辦法,巴勒斯的武裝只能隱藏在人民之中保存實力,以色列還巴不得他們全部冒頭好消滅呢。面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步步為營,巴勒斯坦人民也只能看自己挺身而出了。


一號風手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的祖先建立了古以色列國,公元前586年古以色列被巴比倫王國所滅,然而出乎以色列人預料的是巴比倫王國沒多久也被新興的波斯帝國滅了,更令他們沒想到的是波斯王居魯士居然同意他們復國,只要復國後的以色列臣服於波斯即可。於是以色列就以波斯附庸國的身份得以復國,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滅後以色列又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附庸國,亞歷山大帝國分崩瓦解後以色列成為塞琉西王朝和托勒密王朝爭奪之地。羅馬興起後將以色列併入敘利亞行省,又扶植了希律家族為代理政府。此後猶太人屢屢掀起反抗羅馬統治的武裝起義,公元70年羅馬軍攻陷耶路撒冷,大批起義者被殺,七萬餘猶太人被賣為奴隸。132年猶太人再次發動起義,這次起義於公元135年被鎮壓,幾十萬猶太人遇難。之後羅馬廢除了以色列的附庸國身份,將猶太教聖地耶路撒冷徹底夷為平地並將猶太人驅逐出祖祖輩輩世代居住之地。自此以後猶太人就一直在世界各地漂泊,一直未能建立自己的國家。然而世代傳承的上帝選民的信仰使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之間仍具有極強的凝聚力。

在猶太人被羅馬人從古巴勒斯坦地區驅逐後這一地區就成為羅馬帝國的直轄領土,在羅馬帝國分裂後這裡由東羅馬帝國統治,興起於伊朗高原的波斯薩珊王朝則長期同東羅馬帝國爭奪巴勒斯坦等地。公元622年阿拉伯人從東羅馬人手中佔領了巴勒斯坦,遷入這裡的阿拉伯人日漸同化了當地居民形成今天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6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加入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陣營,隨著同盟國在1918年的戰敗奧斯曼帝國的領土遭到作為戰勝方的協約國的瓜分:敘利亞和黎巴嫩由法國託管;伊拉克、科威特、巴勒斯坦等地則由英國託管。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西部則仍稱巴勒斯坦。

長期在世界各地漂泊的猶太人遭遇到的是各種白眼、迫害,甚至是屠殺,於是從19世紀末開始猶太復國主義思潮興起。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髮生流血衝突。事實上英國之所以將約旦河以東的巴勒斯坦地區劃為外約旦其實就是對阿拉伯人的一種安撫,因為外約旦被禁止猶太移民湧入。然而在約旦河以西的今天的巴勒斯坦土地上猶太移民的規模迅速膨脹:從1932年的9553人猛增到1935年的61854人,巴勒斯坦猶太人的總人數從1919年的65000人上升到1939年的45萬人。1939年5月託管巴勒斯坦的英國提出:巴勒斯坦應當在10年內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並對猶太人遷移和土地購買加以明確限制,然而認為自身利益未能得到保護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拒絕了英國人這一建議。二戰後世界各國普遍對猶太人遭受納粹屠殺的慘狀報以同情並承認以色列復國的合理性,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猶太復國運動還獲得了美國這一強有力的外部支持者。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當時由英國託管的迦南地區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人的以色列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國(約1.15萬平方公里)。猶太人順應了聯合國的決議並於1948年5月14日在聯合國劃定的地盤上正式建立了以色列國,而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聯合國這一分治方案,阿拉伯國家聯盟委員會還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隨即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雙方的衝突愈演愈烈。到了1948年5月15日凌晨由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組成的阿拉伯聯軍就向前一天才剛建國的以色列發起戰爭。阿拉伯聯軍面對才剛建國一天,甚至還沒來得及組建正規軍的以色列可謂佔盡優勢。這時在美國的建議下聯合國安理會要求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自以為佔盡優勢的阿拉伯聯軍同意暫時停火。以色列恰恰正是利用這段寶貴的喘息時間擴充兵員、採購武器,而阿拉伯聯軍方面卻陷入到互相推諉扯皮的處境。1949年3月10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由以色列取勝而畫上句號。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正式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此後以色列同阿拉伯國家之間一共爆發了5次中東戰爭,結果以色列屢戰屢勝,阿拉伯國家屢戰屢敗。阿拉伯國家見打不過以色列,於是紛紛轉而與之和解,以色列逐漸成為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認可的主權國家。看著其他阿拉伯國家紛紛認可了以色列,巴勒斯坦當地的阿拉伯人也試圖改善和以色列的關係,這時他們想起了當初聯合國的巴以分治決議——按該決議的規定: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一樣是獲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只是當時阿拉伯人覺得自己能將以色列完全趕出去,所以才拒絕承認該決議。如今一看趕走以色列人不現實了,那麼儘管地盤小點也總聊勝於無,於是巴勒斯坦當地的阿拉伯人表示自己也願意像其他阿拉伯國家一樣承認以色列,然後按當初聯合國的分治決議在屬於他們的1.15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立巴勒斯坦國。誰知在中東戰爭中接連取勝的以色列變卦了——當初巴勒斯坦不承認分治決議,不承認以色列國;如今輪到戰勝後的以色列不承認巴勒斯坦國了:以色列不承認巴勒斯坦是獨立的主權國家,還一步步蠶食當初按聯合國分治決議劃分給巴勒斯坦的領土。儘管此後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觀察員,世界各國也普遍認可巴勒斯坦作為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巴勒斯坦自身和其他阿拉伯國家就一直積極推動聯合國大會將巴勒斯坦的聯合國觀察員地位提升為會員國地位,但在美國和以色列的反對下至今未能實現這一訴求。同時由於領土被以色列佔據的客觀現實導致巴勒斯坦至今沒能成為一個完全正常的獨立主權國家。

既然巴勒斯坦不是一個正常的獨立主權國家,自然也沒正規軍。不過這並不是說巴勒斯坦就完全沒有任何武裝力量,實際上巴勒斯坦是有自己的武裝部隊的,只是不被國際社會視為國家正規軍: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在耶路撒冷成立。1964年10月巴解組織將自己控制的武裝力量正是組建為巴勒斯坦解放軍,1988年更名為巴勒斯坦人民軍。2007年巴勒斯坦內部發生分裂: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形成對立格局,雙方合計共有1.65萬人的準軍事部隊。根據巴以之間達成的有關協議:目前在官方層面名義上巴勒斯坦是沒有軍隊的,其軍事力量主要是兩支警察部隊:一支維持巴勒斯坦境內的治安,另一支在邊境上行使軍隊的職能。他們的主要武器是卡式衝鋒槍等輕型武器,沒有大炮,但有一些裝甲運兵車;巴勒斯坦武裝力量也沒有空軍,僅有的幾架飛機是用來供領導人出訪和救援用的,人數為幾百人的海軍只有幾艘炮艇,因而僅有象徵意義。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總統顧問 伊萬卡 出席美國駐耶路撒冷大使館開館儀式 】


在長期的衝突與鬥爭中,以色列越來越強大,早已成為中東的小霸王,而他的老對手巴勒斯坦卻越來越邊緣化,巴勒斯坦的武裝也是被重度邊緣化,連正面發起衝突的勇氣與能力都喪失了,從而把手無寸鐵的平民推到跟以色列衝突的前線,每次都造成巴勒斯坦人的大量傷亡。為此,整個巴勒斯坦直接被特朗普忽略不計,被歐洲大國忽視,被沙特為首的阿拉伯海灣國家放棄,沙特王儲薩勒曼幾個月前對巴勒斯坦的怒斥“要麼同意上談判桌,要麼閉嘴別抱怨”就是巴勒斯坦現實困境的生動寫照。


一、美國駐以使館遷移耶路撒冷引爆巴以衝突

從1948年以色列獨立建國起,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衝突、鬥爭就引爆了,延綿不絕,至今整整70年,不僅沒有偃旗息鼓的跡象,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跡象。

為了抗議美國駐以色列使館遷至耶路撒冷,當地時間5月14日,哈馬斯控制的巴勒斯坦加沙地區發起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與以色列軍隊爆發了激烈的衝突,以軍開槍射殺巴勒斯坦人,導致至少55個巴勒斯坦人死亡、近3000人受傷,巴以的衝突與動盪的局勢再度引發世界的關注。

巴勒斯坦人在和以色列的抗爭與衝突中為何傷亡這麼大?面對以色列軍隊的只是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平民,包括混雜其間的哈馬斯武裝成員,自然是沒有絲毫的戰鬥力與抵抗力,其結局只能是任人宰割。

巴勒斯坦為什麼不派正規軍去跟以色列軍隊作戰,每次衝突都把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推上戰鬥的前線?很簡單,巴勒斯坦只是一個自治政體,而不是一個獨立國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不承認巴勒斯坦是一個主權國家,聯合國也沒有給他成員國的資格,只是觀察員國的身份。

獨立建國,現在成了巴勒斯坦人最高的理想、最大的夢想。

既然不是主權國家,自然沒資格擁有國防軍、正規軍,因此,巴勒斯坦沒有國防軍,但有武裝組織,曾經一度有幾十支武裝,在和以色列的衝突與鬥爭中,很多武裝組織被以色列打散了,甚至消滅了,還有一部分武裝組織內訌不斷而瓦解了。

現如今,巴勒斯坦剩下的主要武裝,是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運動)、領導的坦齊姆武裝、阿克薩烈士旅,哈馬斯(伊斯蘭抵抗運動)的下屬武裝卡桑旅。坦齊姆武裝與阿克薩烈士旅算是巴勒斯坦的準軍事組織,如果巴勒斯坦有獨立建國的話,這兩支武裝將會作為主體被整編為巴勒斯坦的國防軍。

從這個意義上講,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衝突只能算是武裝衝突,而不是戰爭,像埃及、敘利亞、黎巴嫩等國防軍跟以色列打的幾次大戰才能算是國家間的戰爭。因為衝突,巴勒斯坦平民經常被推上前線去抗爭以色列軍警。

二、巴勒斯坦已放棄跟以色列的武裝鬥爭

1996年1月20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又名: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正式成立,這是國家社會,包括以色列正式承認的巴勒斯坦唯一的政府,阿拉法特擔任首任民族權力機構主席。2004年阿拉法特去世,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於2005年1月9日舉行主席選舉。阿拉法特的副手阿巴斯以62.3%的選票當選,之後的幾次選舉,阿巴斯都獲得連任,他現在的官銜是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總理。

由於國際形勢以及巴勒斯坦內部局勢的變化,阿巴斯領導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已經放棄了跟以色列的武裝鬥爭,改用和平的手段去跟以色列鬥爭,也就是俗稱的文鬥。而不服從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領導的哈馬斯及其下屬武裝依然堅持武裝鬥爭的路線,也就是繼續跟以色列武鬥。

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館到耶路撒冷的開館儀式的抗議活動就是盤踞在加沙地區的哈馬斯發起了,以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運動)為中堅力量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並沒有參與,再次佐證了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已經放棄了跟以色列武裝鬥爭的路線,因為阿巴斯以及多數的巴勒斯坦人心裡都非常清楚,幾十年的武裝鬥爭表明,跟以色列的武力鬥爭就是以卵擊石,不僅無法打擊敵人,而且造成己方的大量人員的傷亡,並一次又一次惡化自己的生存環境和國際環境,得不償失!另外的一個秘而不宣的原因就是巴勒斯坦的各個政治組織與武裝力量被以色列打怕了,戰鬥意志基本上被以色列打垮了、摧毀了。

但是,巴以衝突又無法避免、結束,面對咄咄逼人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只能寄望於外部世界的幫助,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總統阿巴斯多次呼籲聯合國與國際社會保護脆弱不堪的巴勒斯坦。從中體現了巴勒斯坦官方,不僅放棄了武裝鬥爭,也放棄了自立、自強、自尊。

三、哈馬斯被以色列軍打怕了,不敢正面作戰

1987年,亞辛教長創建了哈馬斯,併成立了下屬的武裝派別——卡桑旅,他們以《古蘭經》為憲法,強調“聖戰”是實現其目標的唯一手段;強烈反對中東和平進程,主張消滅以色列,解放巴全部被佔領土。卡桑旅曾多次對以色列的平民及軍事目標發動攻擊,被以色列、美國、加拿大、歐盟、約旦、埃及和日本確定為恐怖組織,但俄羅斯、伊朗、土耳其和多數阿拉伯國家並沒有將其定性為恐怖組織,而是承認其抵抗組織身份。

2006年1月25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舉行立法委員會選舉,哈馬斯贏得立法委員會132個席位中的74席,同年3月29日,哈馬斯組建的政府宣誓就職。

2007年,哈馬斯與法塔赫爆發了爭權奪地的一系列暴力衝突,奪取了加沙地區的控制權,法塔赫退守約旦河西岸。至今,加沙都控制在哈馬斯手裡,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政令在加沙基本上是一張廢紙。

這次的大規模抗議活動,就發生在哈馬斯控制的加沙,而不是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實控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是有哈馬斯發起、領導的,但令人感到羞愧的是哈馬斯及其武裝人員並沒有衝在抗議的第一線,而是把手無寸鐵民眾推上前線,自己只是混雜其中搞煽動,也讓以色列軍隊增加了辨別平民與武裝人員的難度,導致濫殺無辜。

哈馬斯及其下屬的卡桑旅武裝為何沒有像個男人那樣戰鬥在第一線?首先,多年的衝突,卡桑旅武裝的戰鬥力基本上被以色列打掉了,不僅喪失了用火箭炮、迫擊炮襲擊以色列的能力,就是對以色列發動地道戰的能力也被消滅了,沒法跟以色列軍警戰鬥;其次,哈馬斯及其下屬的卡桑旅武裝跟巴勒斯坦的其他組織與武裝派別一樣,被兇狠的以色列打垮了戰鬥意志,摧毀了戰鬥心理,沒有勇氣、膽量和以色列軍警正面戰鬥;再次,把平民,特別是婦女、兒童推上戰鬥前線,面對敵人黑森森、冷冰冰的槍口,似乎成了這個地區的傳統,而他們的攻擊的武器只有石塊、燃燒的輪胎以及自殺的炸彈,如此,每一次的衝突都是以巴勒斯坦人大量傷亡、以色列大獲全勝為結局,週而復始,永無止境。


飛狼


國際問題還是交給橋本回答。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原本應該遵守聯合國的決議,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分別建立國家。但是周邊的阿拉伯國家不願意看到以色列的建國,就在以色列宣佈建立國家之際,發動了第一次阿拉伯戰爭,卻沒有想到戰爭非但沒有把以色列消滅,或者趕出去,並且原來巴勒斯坦的建國土地也被以色列人奪去,大量的巴勒斯坦難民流離失所,不是前往約旦,就是前往黎巴嫩,敘利亞。之後的多次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戰爭,都是以以色列勝利,阿拉伯被打敗告終。

但是以色列雖然打勝第3次中東戰爭,但對於周邊都是敵人的處境還是很擔心,因此就要突破,通過美國的斡旋以放棄西奈半島為條件,與埃及媾和。把阿拉伯最大的敵人變為了中立者,本來還想用戈蘭高地搞定敘利亞,但老阿薩德最終沒有同意與以色列媾和,失去了拿回土地的機會。這些問題中最大的問題是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在以色列內部,以及各個阿拉伯國家中有大量的巴勒斯坦難民,並且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選舉中獲得加沙選舉勝利,以色列人估計再過20年,巴勒斯坦人口超過以色列人,這樣通過合法選舉,巴勒斯坦人也能贏得以色列的勝利。

這就有了巴以和解的基礎,以色列方面要把巴勒斯坦人分離出去,這樣既可以減輕國際壓力,又可以在國內不使巴勒斯坦人人口超過以色列人。於是拉賓與阿拉法特的《奧斯陸和約》簽訂,巴勒斯坦人在未來可以獨立建國,耶路撒冷的問題通過談判解決。本來巴勒斯坦建國很快可以進行,沒想到拉賓遇刺,之後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關係急轉直下,雖然巴勒斯坦人獲得最大的自治,但以色列方面認為建國的條件不成熟,一直不同意巴勒斯坦單獨建立國家。而巴勒斯坦內部產生意見分歧,強硬的哈馬斯佔領了加沙地區,趕走了巴勒斯坦溫和派,與以色列要硬碰硬,,這樣做不但自己孤立而且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建國的態度越來越強硬,封鎖也是越來越嚴密。

巴勒斯坦不被允許擁有重武器,現在在加沙與約旦河西岸都是警察部隊,而且以色列空軍經常對巴勒斯坦控制區進行空襲。巴勒斯坦人的火箭彈戰法,地道戰戰法都被以色列一一化解,而且以色列由此發明了新武器“鐵穹”,把巴勒斯坦人完全封殺在狹小的區域,既不能發展,也不能鬥爭。如果抗議也是用石頭或者赤手空拳。在最近的一次抗議活動,巴勒斯坦人遭到以色列軍隊的鎮壓,死亡50多人,被逮捕2200多人,這就是兩者的實力差距。


橋本看日本





巴勒斯坦有武裝組織,分別附屬物巴勒斯坦兩大政治派別法塔赫和哈馬斯。法塔赫和哈馬斯曾經有衝突,相互火拼。最後形成了現在的法塔赫實際控制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哈馬斯控制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的法塔赫與以色列有和平協議。而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則是一個高舉反以色列大旗的激進組織。常在邊境地區與以色列有衝突。所謂的伊朗支援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其實就是支持哈馬斯武裝武裝。給他們提供武器和提供資金,以對抗以色列。新聞上常常提到的巴以衝突,實際上多是發生在加沙地帶與以色列邊境地區。哈馬斯除了不時往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彈,還不時在後面組織者和鼓動者民眾在邊境示威遊行,衝擊,跨越或破壞邊境圍欄。遭至以色列的武力鎮壓,導致流血死傷。正如目前由於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在耶路撒冷的開張典禮,在加沙地帶和以色列邊境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巴勒斯坦民眾同樣採取向以色列軍隊投擲石頭,以及衝擊,翻爬,破壞邊境圍欄的方式來反對以色列,而以色列軍隊也同樣以武力鎮壓來回應,開槍射殺示威者。每次民眾示威遊行運動的後面都難免有哈馬斯的影子。

也就是說巴勒斯坦有加沙地帶的哈馬斯這樣地方政府和其附屬的武裝組織。而與以色列軍方衝突的民眾則都是在加沙地帶,在民眾後面鼓動的也多是哈馬斯組織。


顏二哥有言23


巴勒斯坦並不是國家,因此他們是沒有自己的軍隊的,只能說擁有保護自己的武裝力量。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發生的衝突之中,巴勒斯坦方面並非沒有觸動武裝力量,只不過這些人都被隱藏在民眾裡面,而沒有公開,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大量巴勒斯坦平民傷亡的主要原因。

巴勒斯坦問題是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

一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地掀起了反殖民地、反封建、爭取民族獨立的浪潮,這股浪潮也同樣席捲到了中東的巴勒斯坦地區,這裡本來是英國的殖民地,因為位置重要。因此從1920年開始,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西部仍稱巴勒斯坦為英國委任統治地。

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建立定居點,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髮生流血衝突。

二戰結束之後,在英、美的支持下,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181號決議,規定巴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此外將耶路撒冷納入到聯合國的管轄範圍內。

這一計劃遭到了中東各阿拉伯國家的反對,隨機與新生的以色列在後來的35年的時間裡發生了5次中東戰爭。在這5次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全部敗北,被美英軍隊支持的以色列軍隊打的潰不成軍,元氣大傷。

最終雙方在1980年宣佈永久停火,放棄了對巴勒斯坦地區的申索,從此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就此失去了周邊阿拉伯國家的保護,而以色列則趁勢擴張領土,不斷將巴勒斯坦人地區的土地據為己有,這也是雙方矛盾的開始。

與以色列的軍隊相比,巴勒斯坦的武裝力量實在是太弱小了,如果公開站出來與以色列軍隊對抗,基本上瞬間就會被消滅殆盡,這就是一個弱小勢力的悲哀。

失去保護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軍事力量上已經無法再與以色列軍隊想抗衡。以色列在經過幾十年的戰爭之後,已經擁有了傲視周邊諸國的軍隊,一躍成為中東地區的軍隊強國。

而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由巴解組織領導的主要組織“法塔赫”以及哈馬斯也只能算得上是游擊隊,其武器裝備十分簡陋,主要以輕武器為主。

因此一旦發生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的大規模衝突時,以色列人可以隨時調動坦克、裝甲車甚至戰鬥機來保障作戰,而巴勒斯坦人連成規模的游擊隊都無法出動,因為只要一出動成規模的軍事人員,這些武裝就會立刻被以色列人動用重武器消滅。這是非常殘酷的事實,但是確又無比的真實。

巴勒斯坦解放機構派系多如牛毛,缺乏統合力,在以色列軍隊多年的“定點清除”打擊下,已處於事實上的瓦解邊緣。

巴勒斯坦有5大軍事組織。政治派別卻多如牛毛。大派系尚且難以細數,在各大派系之下又衍生出名目繁多的分支派系。

大體看,如今在巴政壇馳騁並有相當影響力的,主要有五大派別,即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運動)、哈馬斯(伊斯蘭抵抗運動)、傑哈德(伊斯蘭聖戰組織)、人陣(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和民陣(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陣線)。

這些派別都均有自己的軍事組織,這就導致弱小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陣營裡,各派勢力基本上都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

不僅如此,以色列在建國後的數十年裡,一方面不斷的動用軍隊、特工人員,對巴解組織的主要成員事實暗殺或者“定點軍事清除”等行動,大量消滅巴解組織內的主要成員和領導人。

在另一方面,以色列說服了美國,將巴激進組織列入了納入全球反恐框架後,對上述軍事組織變本加厲地窮追猛打,這也讓巴勒斯坦解放運動雪上加霜,最終不得不被迫與以色列和解。

自從巴解運動主席阿拉法特死後,巴勒斯坦武裝力量已經基本上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再也不能形成統合力量與以色列對抗。

因此在今年發生的美國將駐以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之後,巴勒斯坦人衝上街頭進行遊行示威,結果造成數十人被以軍殺害,數百人受傷的恐怖局面,這一方面是以色列人的慘無人道的原因,而在另一方面也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缺乏政治頭腦所導致,最終出現只能依靠民眾的肉體去迎接以色列軍隊的子彈的悲慘局面。


落下m


【我是頭條號作者、國際問題專家高尚濤,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謝謝您的閱讀和評論】

巴解組織有自己的軍隊。巴解組織曾經以難民為基礎建立了規模龐大的解放軍和游擊隊。但是,在面對以色列的長期圍剿中,逐漸被消滅和打散。黎巴嫩戰爭以後,巴解組織的軍隊和指揮系統被迫分散進入其他國家,戰鬥力急劇下降。

在以色列控制的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嚴厲禁止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入境,以色列將這些武裝組織一律視為恐怖分子。所以,在巴勒斯坦內部,是沒有正規的軍隊的。

但是,以色列允許巴勒斯坦人建立了一支弱小的警察,負責巴勒斯坦聚居區的社會治安。但是,這些警察的工資來源都受到以色列的控制,很難發揮對抗以色列的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奮起反抗以色列的人,就只有那些心懷不滿又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平民了。巴解組織躲在背後,忽悠這些平民上街反抗以色列,也是一種很不人道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