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文道昌盛——于謙後代在江都(揚州市江都區郭村鎮塘頭)

文道昌盛——于謙後代在江都(揚州市江都區郭村鎮塘頭)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塘頭於氏崇尚向學之風,結交學者名流,故以詩書傳家,綿延不絕。

據塘頭於氏家譜記載:上祖乃明代兵部尚書于謙。後因在“奪門之變”中遭致殺身抄家之禍,於氏一族便四處逃難,其中一支逃到塘頭隱居,從務農、做工、經商、讀書到做官。直至清初,尤其康乾以後,才重又發達起來,在江都嶄露頭角,成了書香門第、官宦人家。(原創作者:朱毓麒)(作者原創,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文道昌盛——于謙後代在江都(揚州市江都區郭村鎮塘頭)

塘頭於氏姊妹樓

於羹弼,於家代表人物,是一位忠君愛國之人。崇禎年間,當清兵逼近山海關,明王朝岌岌可危之時,他在家鄉塘頭興建關帝廟,弘揚關羽的忠義精神,昭示鄉親們共赴國難,此舉深得吏部尚書談自省的贊嘗。清兵入關後,他便在於氏花園的“鶴皋草堂”裡潛心攻讀,並與當時也隱居鄉間、不事新朝的魏禧、費密、談自省等人過從甚密。在這裡,他們不是欣賞侍講學士法時帆的題額、畫家李辰陬的《桃花源圖》,就是飲酒賦詩,縱論時事。

其後輩之中,有的進入仕途,各有建樹;有的雖為布衣,但學有所長。而以春字輩、慶字輩、振字輩為最盛。

於暹春,字桐崗,號不翁。工書畫,精岐黃、壬遁之學,是清代醫家。他自幼習舉子業,築晚香樓藏書數萬卷,故涉獵廣泛。從醫之餘,仍讀書著作,計有《讀史論略》一卷,《醫林集成》八十卷,《靈素難經補註》十二卷,《脈理辯微》四卷,《傷寒瘟疫條辨》二十四卷,《六壬課存》二卷,《尋暢樓印譜》三卷,《彈指庵筆記》四卷,《藤峽紀聞》八卷,《塘上詩鈔》三卷。此外,他更樂善好施,曾先後置義冢數十畝,裡中有不能殯葬嫁娶者,他悉數週之。遇有水旱等自然災害,他也是竭力輸賑。每到歲除節日,他必出金周恤裡中貧苦者。同族子弟中不能讀書者,他亦助之,在鄉民中深孚眾望。(頭條號:江都史話)(作者原創,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於曉春,暹春弟。字晴皋,附監生,咸豐元年(1851)孝廉方正。他性情淡泊,不願仕進,而以著書為樂。著有《禹貢圖考》、《論史芻言》、《兵法輯要》、《畲經書屋文鈔》。他與兄長一樣,也樂於施捨。咸豐七年(1857)高郵馬棚灣運壩缺口,他爭著捐贈,唯恐落後。

於崇慶,字伯山,同治年間任內閣中書,玉牒館協修,直隸州知州,又先後在四川茂州、邛州、泗州、安徽,廣德等地做過知府,政績卓著。

於齊慶(1856-1919),字安甫,號穗平,又號海帆,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二甲十一名,後改庶吉士,授編修。曾任順天府和河南同考官、正考官,廣東提學使、布政使等職。著有《小尋暢樓詩集》、《有求於心齋文集》。

光緒廿六年(1900)八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帝西逃西安避難,於齊慶亦隨駕西行。

在皇室西逃時,於齊慶的好友,被譽為清末詞壇四大家之首的王鵬運(1849-1904,字佑遐,號半塘,廣西臨桂人,三品御史)滯留北京,目睹了侵略者燒殺搶掠的暴行,在“四印齋”的寓所內與三二知己整日以詞為課,抒發國破家亡的沉痛,後結集成《庚子秋詞》。詞集中充滿了忠義憂憤和慷慨悲涼,表現了愛國文人官吏的滿腔熱血。

皇室西逃的奇恥大辱,官吏們爭鬥中的百千醜態,一路上顛簸流離的生活,給了於齊慶有生以來從未有過的刺激。隨鑾回京後,他也參與王鵬運的詞課聚會活動,訴說所見所聞,抒發悲憤議論,並吟誦成詞,表達他們在清政府腐敗無能,清王朝大廈將傾時的苦悶無助和激憤彷徨。14人吟詞159首,結集成《春蟄吟》。這一詞課團體的活動,在當時影響很大,很快就由京城而至全國,甚至主導了清末詞壇的風氣。

光緒廿七年(1901)於齊慶由京官外放,先後在河南、廣東任職,直至清政府被推翻,前後計10年時間。其間,他目睹了清王朝由衰而亡的整個過程,不僅厭倦了官場生活,而且厭惡了為官生涯。他曾在一首《籠鳥卻寄關中故人》的詩中寫道:“一落樊籠不自由,嚶鳴無復舊同儔。印留白去空陳跡,夢入青雲悔壯遊。比翼早辭簾幕去,失身豈為稻粱謀。最憐風雨飄搖後,索母孤雛語磔輈”。於齊慶最後以丁憂而歸,從此閉門劬學,不問世事。

於受慶,字味辛、益齋,光緒五年(1879)舉人,考取內閣中書。十六年(1890)進士,二甲六十四名。改翰林院庶吉士。是年冬父卒,讀禮家居,曾被聘任徐州道雲龍書院講席。後入都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協修。

於長慶,暹春孫,字笛生。光緒十七年(1891)舉人,四應禮部試未果。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他看到官至翰林的伯兄於齊慶有家不能歸,乃絕意仕途,閉門著書,博通群經,著有《杞盦脞隸》若干卷。

於善慶,字吉甫,光緒五年(1879)優貢,廷試二等,收教職用。擔任過丹徒、碭山訓導。

於宗慶,又名於碩,字嘯軒,曾任安徽蒙城知縣。工鐵筆,能於方寸牙牌上刻百千字,乃淺刻藝術家。

于振鷺,字序升,國學生。工書畫,尤精於醫,兼研求種植之學。著有《灌園隨筆》二卷。

于振騏,字季明,一字左軒。咸豐、同治年間棄儒業賈。因非其所志,故業餘時間乃潛心精研算術,著有《開方捷徑》二卷。

于振煦,字熙臺,諸生。咸豐年間襄辦團練,事平後敘官,他堅辭不受,在家課諸子侄讀書。著有《袁文合箋》十六卷、《訓蒙說書》十卷、《知止齋詩文集》二十卷。

正如《江都縣續志》中所說:“江都東鄉……獨塘頭一隅,文風蒸蒸日盛,於氏提倡之力為多。”(原創作者:朱毓麒)(作者原創,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