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國曆代帝王用人哲學--唐高祖李淵

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是一個不太幸運的皇帝,因為他的兒子是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結果自己的皇位不但被他奪去,就是開國的功勳也被李世民的耀眼功績所掩蓋。但實際上,李淵不但有著過人的軍事謀略,還有宏大的政治謀略,李世民的許多政績是在李淵的基礎上創造發展的。在用人方面,唐高祖也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

用人當用子

李淵出身貴族,是隋文帝楊堅的外甥,楊堅是他的姨夫。他7歲就繼承了唐國公的稱號,後來擔任了太原留守。隋末農民起義爆發後,李淵也在太原起兵,開始了爭奪天下的鬥爭。李淵起義之後,他制定了以進軍關中拿下長安的最終目標。在李建成和李世民掃除了西進的第一個障礙西河郡後,李淵建立了自己的基本的軍事和政權機構:設置大將軍府,自稱大將軍;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領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領右三軍;裴寂和劉文靜為長史司馬,搭建了奪取天下的人才團隊。這個團隊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兩個兒子是李淵最重要的將領,這倒不是說,他有任人惟親的缺點,而是他的兩個兒子確實是當時的人傑,可堪重用。

從起兵初期攻打霍邑的戰鬥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李淵對兩個兒子的倚重。守衛霍邑的宋老生是個無能之輩。李淵讓兩個兒子領幾十名騎兵近城觀察,自己將部隊分成十幾隊,從城東南到西南,擺出一副安營攻城的架勢。宋老生領兵三萬出戰,李淵佯裝敗退,趁機讓兩個兒子分別領兵搶佔了東門和南門,切斷了宋老生的退路。在交戰中李淵又散佈宋老生戰死的謠言,動搖了隋軍的軍心,結果隋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宋老生也在退回城內的時候被李淵的軍頭盧軍諤殺死。李淵順利佔領了霍邑。他對自己的兒子也非常滿意,在此後的戰鬥中,李世民一直是他最主要的將領之一,為他打天下立了汗馬功勞。李世民曾經擊敗了金城一帶的薛舉勢力,迫使薛舉的兒子薛仁杲降唐;接著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勢力南攻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武德四年(621年)又打敗竇建德,消滅夏政權;同時迫使盤踞洛陽的王世充出降,鄭隨之滅亡,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於這位才能出眾的次子,李淵有他的激勵機制,他曾經許諾,李世民打下天下後,將被冊立為太子,所以李世民奮勇作戰是有動力的。只是李淵犯了一個錯誤,他這個許諾,產生了太嚴重的後果,讓本來的太子李建成無處可去,加上李淵自己猶豫不決,最終造成了玄武門之變的慘劇,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慘痛的教訓。當然這就不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問題了。

為子留人才

我們說過,李世民的政績很多都是承襲自李淵的,人才也有很多是李淵重用過的。李靖可以說是李世民最重要的大將之一。其實,李淵也很重用他,李淵曾經稱讚李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就是古代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也及不上他!”李靖在李淵手下也立下了很多赫赫戰功。比如,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隨趙郡王李孝恭征討盤踞長江中下游的蕭銑。李靖趁長江九月水位暴漲之機,率軍出三峽,順江東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到江陵城,迫使蕭銑投降,江南各州郡聞風歸附,平定了江南。李淵對他也是封賞有加,授為上柱國,封永康縣公,任命為荊州刺史。接著,李靖繼續率軍南下廣西,使嶺南地區九十六個州歸順唐朝。於是,李靖又被李淵任命為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武德六年(623年),李淵又以李孝恭為元帥,李靖為副元帥討伐輔公在江南的叛亂,李靖攻破輔公的水軍後,輕裝直趨丹陽,俘虜了輔公,徹底地平定了江南。武德八年(625年),李淵又命李靖為行軍總管,領江淮兵一萬北上抵禦突厥對太原的進犯。一年後,李靖在靈州擊敗突厥頡利可汗,迫使他引兵北撤,李靖被任為靈州道行軍總管。從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出,李靖在李淵的手下就已經是戰功赫赫,頗受重用了。

盤點唐高祖

李淵不但重視武將,而且也重視文臣。他開科取士。其中孫伏伽是唐代第一科狀元,很受李淵的重視。孫伏伽曾於武德初年上書,坦言三事:一是“開言路”;二是廢“百戲散樂”;三是請“為皇太子及諸王慎選僚友”,這三項建議非常中肯。李淵看後大喜,任命他為治書侍御史,並賜帛三百匹作為獎勵。不久,孫伏伽又在滅王世充、竇建德後,建議李淵取消追究王、竇餘黨的命令,又為平定邊防、減稅賦等事頻頻上表獻策,又請設“諫官”一職,李淵都虛心採納了。可見李淵在納諫方面也是可圈可點的。

李淵曾經總結過自己的用人經驗,他說:“隋末無道,上下互相矇蔽,皇上驕橫,臣下諂媚奸佞之徒不斷,皇上不知道改正自己的錯誤,臣子不為國盡忠,最終使國家危難,自己也死在佞臣之手。朕撥亂反正,志在安邦定國,平定亂世要用武將,守成治國要靠文臣,使他們各盡其才,國家才能安枕無憂。”

《舊唐書》稱讚唐高祖善於決策,使用了大量人才,也指出了一些過失,並認為這些過失很大。書中說他“誅文靜則議法不從,酬裴寂則曲恩太過”。文中這句話實際上說的是唐高祖斬殺劉文靜的事情。劉文靜是他起兵時候的老臣,開國元勳,他自以為才能遠過於另一個開國元勳裴寂,又屢有軍功,但是因為裴寂是李淵故舊,所以位在其上,這讓劉文靜很不服氣。每論政事,劉文靜對裴寂多有駁難,甚至有一次和自己的弟弟散騎常侍劉文起喝酒時,拔刀擊柱說:“當斬寂!”結果被告發。李淵遣裴寂、蕭審訊,劉文靜答道:“昔在大將軍府時,我和裴寂是一樣的官職。現在裴寂已是僕射了,居甲第,而臣卻官位低於他,家境也一般,怎能沒有怨言呢?”李淵說:“文靜此言,明擺著是要造反。”秦王李世民試圖營救劉文靜,結果更被李淵忌恨。裴寂趁機說道:“文靜多權詭,而性猜險,忿不顧難,醜言怪節已暴驗,今天下未靖,恐為後憂。”李淵遂殺劉文靜。臨刑的時候,劉文靜拍著胸脯慨嘆道:“高鳥盡,良弓藏,果不妄。”

當然有人說李淵這麼做有自己的考慮,有人說他是在警告李世民,也有人說是怕劉文靜洩露他當年屈節於突厥的事情。但是不管怎麼說,對待功臣如此,確實是他用人中的一個汙點,史書記載昭昭,不容迴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