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民國將領張發奎為何被稱為“張發癲”?

荒漠甘泉1440


近代的廣東因為特定的政治環境走出了不少革命黨人,他們以孫中山為首而共同致力於革命,張發奎便是眾多粵系將領中的一位。而當年孫中山先生的警衛團有三位營長,日後都成為了大名鼎鼎的人物,一個是薛嶽、一個是葉挺,還有一個便是張發奎。



而張發奎能在中國近代佔有一席之地,日後更是位居國民政府二級上將,完全靠的是他在東征北伐時的表現,這也換來了時人對其“張發癲”的稱謂。在早期的國民革命軍中,有兩支非蔣非黃埔部隊可謂大放異彩,成為了北伐的主力部隊,一個是大名鼎鼎的鋼七軍,也就是桂七軍,還有一個便是粵系的鐵四軍,而張發奎便是鐵四軍的軍長。當時北伐名將葉挺率領的獨立團便隸屬於鐵四軍,而這也是葉挺獨立團大多為廣東人的一個原因。



之後的張發奎憑藉北伐時期的資歷成為了國民黨軍隊中的高層人物,在抗日戰爭時期便位居戰區司令長官,在八年抗戰期間多有建樹,參加過淞滬、武漢等多次會戰。但張發奎打仗還算厲害,算是一名合格的高級指揮官,但在政治立場上,他卻幾度沉浮。



張發奎的革命傾向於孫中山的立場,因而他不反共,所以他的第四軍有大批的共產黨員,但他卻不能堅定自己的志向。在老蔣清黨後,張發奎支持的一向是汪精衛,他對待汪精衛就像追隨孫中山一樣,但是之後的汪精衛也投入了老蔣反共的懷抱,寧漢合流,而他卻不能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也投向了老蔣的懷抱,後來和老蔣又有過多次對立,這也是張發奎性格上的一大弱點,沒有自己堅定的信仰。

縱觀其一生,從國民革命軍到軍閥,從軍閥到抗日名將,無論站在那個立場,“張發癲”一向把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就這一點而言,他絕對算國民黨高級將領中的一個異數。您的點贊,我的動力;您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您好,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


絕筆歷史




你可能在教科書上看到過葉挺所率領的獨立團在北伐時期被譽為“鐵軍”,但是你可能不會知道所謂的“鐵軍”稱號是授給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葉挺的獨立團只是正好屬於第四軍,第四軍軍長正是張發奎。

張發奎是一位很“奇葩”的國軍將領,他是孫中山忠實的追隨者,在孫中山去世後,又成為汪精衛的擁護者,在汪精衛叛國投敵當漢奸後,他又始終遊走於反蔣與擁蔣之間。當然,更奇葩的是在汪蔣“清黨”時,張發奎部卻成了我軍將領的溫床。我們甚至可以說張發奎是我軍的功臣,在南昌起義的時候,張發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中,參謀長劉伯承、第20軍軍長賀龍、第11軍軍長葉挺,第11軍黨代表聶榮臻、第9軍軍長朱德等人皆成為了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如果我是老蔣,我可能要懷疑張發奎是潛伏在國民黨中的臥底了!



張發奎:從學徒到將軍。

張發奎,原名張發葵,後來在報考陸軍小學由考官改為張發奎,1896年9月2日生於廣東韶關始興縣,客家人。在1911年時因與同學去河中游泳,同學溺水身亡後被學校開除,隨後奔赴廣州謀生活,成為漂洗棉紗的學徒。1912年張發奎報考廣東陸軍小學,後赴繼續學習。

1916年張發奎畢業後從武昌返回廣東,在粵軍中任職,後隨部參與護國運動。1921年,張發奎任孫中山警衛團的第三營營長,第一營營長為薛嶽,第二營營長為葉挺。1925年在討伐陳炯明的過程中先後升任團長、旅長職,後因南征時殲滅鄧本殷部又被升為第12師師長,隸屬於第4軍,張發奎用了9年的時間成為了師長。1927年張發奎又因為在北伐戰爭中立功而被升為第4軍軍長,第4軍也在北伐中拿到了“鐵軍”的稱號。



張發奎為何被稱為張發癲?

張發奎作戰很猛。

我舉個例子,在討伐陳炯明的時候,當時的張發奎已經升任第1獨立旅旅長,他在紫金縣與叛軍林虎部打了一場遭遇戰。當時的叛軍有10000多人,遠遠多於己部兵力,所以很當然地被叛軍給包圍了,但是張發奎可沒想過退縮。為了鼓勵所部官兵,張發奎從旁邊的士兵手裡奪過一支輕機槍,然後衝著官兵們吼道:“丟你老謀!跟我衝啊!”話聲剛落,張發奎便已率先向叛軍衝了過去,然後反應過來的官兵們也都吼著“丟你老謀”衝鋒陷陣去了。叛軍們也很懵,打戰便打戰,怎麼帶罵娘呢?但是面對張發奎部的勇猛,叛軍們也漸生懼意,最終被張發奎部打得找不著北,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

這樣的張發奎夠不夠“癲”?



我認為張發奎“最癲”的是他對我黨以及對待抗日的態度。

我們知道,在北伐即將取得勝利的時候,老蔣在上海製造了“四一二事件”,對我黨展開了殘酷血腥的清洗活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感謝張發奎,蔣介石這邊辛辛苦苦清黨,張發奎那邊則是好人好事在收容和保護共產黨,張發奎當時收容了多少共產黨員?3000多人!這個數據是很可怕的,更可怕的是,躲在張發奎部避難的共產黨員很多成為了我黨的核心領導,朱德、劉伯承、賀龍、聶榮臻、徐向前、葉劍英等數位開國元帥,誰能想到他們曾經竟然託避於張發奎?在寧漢合流後汪蔣聯合清黨,張發奎雖然同意了,但是即使是在我軍發動南昌起義的前夕,張發奎在與汪的商議中仍然是在討論如何“瓜分”我軍,卻不是鎮壓和清洗……老蔣心裡那個痛簡直是說不出口。

我只想說兩個字,功臣!真是感謝你的“發癲”。

張發奎不同於蔣介石的對日妥協,更不同於汪精衛的媚日投日,張發奎是堅定的“抗日派”!

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侵佔我東北,張學良跑路,馬占山將軍獨自抗日,張發奎聽到消息後,立即向國民政府表示願意領軍北上支援馬占山,但是老蔣哪裡願意得罪日本人?你想去便去唄,但是現在財政緊張,你得軍費自理,最後張發奎只能無奈放棄。因為這事張發奎後來還負氣出走國外,1935年回國後直接跑到南京對老蔣說:“今後中國之出路,唯有抗戰之一途。”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張發奎又發話了:“如果這次再不能對日作戰,我決定入山為僧,今後永不問世事!”你老蔣再不讓我抗日,我就到山裡剃頭當和尚去!這樣的張發奎“癲不癲”?癲!但是癲得讓人尊敬!



1949年老蔣敗退臺灣,對蔣本無真正擁護之心、又視孫中山為終生效忠對象的張發奎,既沒有選擇去臺灣,也沒有留在大陸,而是辭去職務帶著家人去了香港,在香港安度晚年。

1980年年3日10日,張發奎在香港病逝。

英雄從此魂歸去,世間再無“張發癲”。


寧糊塗


1927年一月,武昌粵僑聯誼社贈送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一面鐵盾牌,上書“鐵軍”,時任第四軍軍長就是張發奎。張發奎廣東韶關人,曾經擔任孫中山侍衛。


1920年八月在與桂系的戰鬥中,張發奎隻身入敵群奪取新式步槍兩支。以此軍功晉升上尉副官。隨後在惠州攻堅戰中,張發奎出任敢死隊督戰長。張發奎喜歡自稱韶關野人,作戰風格野蠻兇悍。第二次東征討伐陳炯明,張發奎任第一獨立旅旅長,在紫金縣與陳軍林虎部萬餘人迎頭相遇。而張發奎只有2000人。

林虎立即展開軍隊,準備包圍張發奎全旅。張發奎絲毫不懼,親自拖著機槍往前衝,如風虎一般。獨立旅士兵見旅長拼命,於是三軍效命,奮力衝殺。連破林虎七處陣地,穩住了陣腳。半夜援軍趕到,林虎大敗。


這場戰鬥是東征最慘烈的一次,張發奎驢以少勝多,驍勇之名傳遍全軍,張發奎就得了這麼一個綽號“張發癲”。

1927年北伐 張發奎帥鐵軍與奉軍在河南展開大戰,鐵軍官兵前赴後繼,勇往直前。由於缺少子彈,往往三四槍後就是白刃戰。前隊倒下,後隊踏屍而過。華南虎壓倒東北虎 大敗奉軍。張發奎的鐵軍遂名揚天下。


鐵馬冰河戍輪臺


張發奎(1896-1980),廣東韶關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北伐名將、抗日名將,民國時期重要軍政人物。“張發癲”是其一個綽號,其實他還不止這一個綽號。



他還有個綽號“大王”,據說來源有二:一是他在早年東征時期隊伍曾被打散了,他就帶著少量留下來的弟兄佔山為王,成了打家劫舍的“綠林好漢”。二是他的名字裡的“奎”字,每次簽名比較潦草,不細看就是“大王”二字。據說張發奎並不以別人稱自己“大王”為忤。

回頭再說他“張發癲”綽號的由來。也是在東征時期,他那時和葉挺、葉劍英是孫中山警衛部隊的三個營長。張作戰勇敢升遷很快。一次他率2000多人與陳炯明部隊萬餘人遭遇,敵眾我寡,狹路相逢勇者勝,張發奎身先士卒,手提機關槍,帶領官兵以一當十,生生2千人擊潰了1萬人。自此“張發癲”的綽號不脛而走,是指他作戰勇敢兇猛之意。

北伐戰爭時期,由於作戰勇敢,指揮指揮得當,1927年初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不過三十出頭,葉挺獨立團即在其麾下。靠著全軍將士浴血拼殺,第四軍在北伐中有了“鐵軍”的稱號。以至於葉挺在抗戰後整編南方八省游擊隊,番號就用了“新四軍”,其軍歌中也有“鐵的新四軍”的詞語。需要指出的是,葉挺和葉劍英和張發奎既是上下級也是老鄉,後來已是師長的葉挺率部參加南昌起義,張發奎聽從時任四軍參謀長的葉劍英的勸告,沒有派兵追擊。

抗戰時期,由於張發奎一再要求抗日,主動請纓,蔣介石最終同意。張發奎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方面軍司令等,參加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崑崙關戰役、豫湘桂戰役等,是抗日名將。這點難能可貴。因為他最初追隨孫中山,孫逝世後,他又追隨汪精衛,但是汪精衛一旦投敵,張發奎國仇大於私誼,堅決抗戰,毫不含糊!因此擁護開始曾反對過的蔣介石抗戰。

抗戰勝利後,任廣州地區受降主官。曾力主嚴懲日酋田中久一。

有史學家評價張發奎:在國民黨軍隊裡是一個異數,一是他不貪汙,二是他自己作戰勇敢。回到題目,對得起“張發癲”這一稱號。

1980年張發奎在香港病逝。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元帥致電哀悼。


磨史作鏡


張發奎有兩點比較“瘋癲”——早期打仗猛,後期說話猛。

張發奎是客家人,本名叫張發葵,1912年報考陸軍小學時,負責登記的考官將他的名字改成了張發奎。這個“奎”字上下拆開來,可以看成“大王”二字,張發奎有個外號就叫“大王”,這個字改的,倒是改出了張發奎身上的那股子綠林英雄氣概。

1896年,張發奎生在廣東韶關始興縣城,其父張居之是個衙門小吏,家裡日子勉強過得去。他八歲讀私塾,11歲考進縣立高等小學堂,15歲和一個李姓同學去河裡游泳,結果李同學被淹死了,他被學校開除了。

因為這個小悲劇,張發奎走向了社會。

張發奎打小脾氣似乎就有些臭,在廣州當學徒,學習清洗漂白棉紗,不久就又被開除了。不過話說回來,讓個天生吃綠林飯,端兵家碗的漢子整天跟棉紗打交道,確實有點像強迫英雄好漢去繡花。

舉目無親下,為了吃飯,張發奎投到模範團當了一名大頭兵,這環境適合他,幾個月之後就當上了副班長,後來還上了陸軍小學,武昌南湖第三預備學校。

但嚴格意義上,張發奎不算軍校出來的,更跟黃埔掛不上邊。

1916年,張發奎畢業後回到粵軍,從排長幹起,漸漸地就顯出了他驍勇善戰的一面。憑藉這個,到1921年,他已經是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團三營的營長了,與警衛團一營營長薛嶽、二營營長葉挺並稱警衛團“三劍客”。

二次東征是張發奎的成名之戰。在紫金縣與林虎所部一萬多人狹路相逢的時候,已是第一獨立旅旅長的張發奎,把衣服一脫,端著一挺機槍大喊道:“丟你老母,跟我衝!”

就這樣,在“丟你老母”的洶湧吶喊聲中,張發奎的獨立旅接連攻破七處陣地,“張發癲”這個綽號從此叫響。

到了1925年,張發奎又參加了南征,殲滅鄧本殷部,榮升國民革命軍第十二師師長。

之後的北伐,張發奎依舊彪悍異常,與吳佩孚多次血戰,汀泗橋就是他的第十二師拿下的。

1927年1月,張發奎晉升第四軍軍長,這階段不僅是他軍事生涯的巔峰,也是他風雲人生的分水嶺。

那是個特別講究派系的年代。張發奎是廣東人,又不是黃埔出身,這兩點決定了他跟老蔣在根上尿不到一個壺裡。所以自北伐軍佔領長江流域後,他就逐漸靠向了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

造成張發奎逐漸被邊緣化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汪精衛始終搞不過蔣介石,因此張發奎也就成了屢反屢敗;第二點,他掌控的部隊事故不斷,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的部隊,嚴格意義上都出自他那裡。

因為這兩點,張發奎必遭核心軍政圈子排擠打壓,中原大戰被蔣介石打得只剩下兩個團後,他基本就算失去了自己的部隊,之後便去了廣西,在李宗仁、白崇禧處寄人籬下。

出身決定命運,政治智慧左右前程,張發奎在這兩點上都不是時代的寵兒,雖說他投身粵軍較早,但終究只能是高開低走。

但失志下的張發奎並沒有失節。叛國投敵後的昔日盟友汪精衛曾拉攏過他,他很清醒,很有大節,沒有做出糊塗或者負氣落水的蠢事。

相反,張發奎是真心想抗日,七七事變後,他就曾做過這樣的表態:“如果這次再不能對日作戰,我決定入山為僧,今後永不問世事。”

全面抗戰爆發後,鑑於他是北伐老牌名將,蔣介石有限度地啟用了張發奎,但因為沒有自己的部隊,又得不到真正的支持,所以在淞滬戰場,在武漢戰場,張發奎都沒有什麼可以引以為豪的戰績。

可能是這種實質上始終不得志的原因,後來的張發奎愛說略有偏激之嫌的大實話,跟他早期打仗時一樣,有點癲瘋。

在此舉兩句他說過的話——

他說,周佛海和陳公博都在很強硬地與日本人打交道。

他說,大多數海內外同胞認為,我們以劣質裝備與粗淺訓練,英勇地與武器精良訓練一流的敵軍鏖戰了八年,最終取得了勝利。然而從軍人的觀點,我認為談不上英雄史詩,我們所做的一切只不過以空間換取了時間。

但即便如此,蔣介石對他面上還是很禮遇的。日本投降時,他是國民政府在廣州的受降人;抗戰勝利後,他先任國民政府廣州行轅主任,49年又任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後來又改任過陸軍總司令。

但禮遇後背的冷暖,張發奎是很清楚的,所以他沒有去臺灣,而是定居在了香港。

香港對他也很禮遇,他是唯一一個可以帶槍進入香港的國民黨軍官。

最後說一句對張發奎的整體印象,此人不太懂政治,為個人前途曾反覆過,但他不是兩面派,到死都不是,贏的一派不靠,輸的一派不沾。


黑句本


張發奎,廣東韶關人,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孫中山先生的堅定擁護者!

在國軍的將領之中,陳發奎算是一個異數。

他一不貪汙,二不怕死,無論是北伐戰爭,還是抗日戰爭,他率領的軍隊都是敢打敢拼的。

北伐戰爭期間,他的十二師和葉挺的獨立團同屬有“鐵軍”稱號的第四軍。

這位自稱“韶關野人”的抗日名將,之所以能得到一個“張發癲”的外號,和他一次野蠻兇悍的戰鬥有關。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廣州國民政府對盤踞在粵東的陳烔明發起了第二次戰役。

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旅旅長的張發奎,在進軍的途中,於粵東的紫金縣熱湯圩和陳軍林虎部萬餘人相遇。

剛一接觸,林軍立即將兵力展開,兩翼齊出,打算迂迴包抄張發奎部。

兵力懸殊、軍陷險境,這對指揮員和士兵來說,沒有一定的敢戰精神,結局就只有一條,全軍覆沒。

但張發奎的獨立旅不一般,他們不怕死。

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張發奎根本無懼對方的兵力優勢,他親自拖了一挺機槍往前衝,嘴裡還“叼你老母”的發洩著怒火。

張發奎的這種不要命的打法,讓獨立旅的士兵都悍勇異常,他們就像吃了瘋藥一樣,狂喊著“叼你老母”發起了白刃戰。

兩千人的革命軍,硬是連破林虎部的七處陣地,並堅持到了援軍的到來,隨即轉守為攻,擊潰了林虎部。

熱湯圩一戰,是第二次東征中最激烈的一仗。張發奎以兩千破一萬,驍勇之名名震廣東。

這種打起仗來的發瘋樣子不僅讓自己人敬服,也讓對方心有餘悸。

正因為如此,張發奎從此多了一個“張發癲”的外號。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清末民初,廣東人是出過很多風雲人物的。比如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戊戌變法中的康有為和梁啟超,國父孫中山、甚至汪精衛。但是,在軍界,卻很難出一個像張作霖、吳佩孚甚至閻錫山、李宗仁那樣的軍事強人。作為廣東人的張發奎,其實是一個例外。

張發奎最大的功績還是在北伐的時候,那個時候的他可以說在北伐戰爭中騰空而起,成為了最為耀眼的將軍之一。北伐期間,他擔任第十二師的師長,連克醴陵、平江,緊接著撲向了荊楚門戶汀泗橋、賀勝橋、會攻武昌,戰江西馬回嶺,進軍河南。第四軍被譽為“鐵軍”,而張發奎則被稱為“鐵軍英雄”。

那個時候的張發奎才30歲,便能夠立下赫赫戰功。南昌起義的時候,張發奎已經成為第二方面軍總指揮。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中,八個元帥便是他的手下。當時張發奎的手下劉伯承、聶榮臻、陳毅、賀龍、朱德、林彪、葉劍英、徐向前等人都參加了南昌起義,併發揮了重要作用。


至於說張發奎為什麼被稱為“張發癲”,主要還是他攻擊勇敢、具有壓倒一切敵人的氣概。張發奎出身社會底層,對民間疾苦耳聞目睹,加上北伐的目標和他追求相一致,使得他能夠心甘情願的赴湯蹈火,奮不顧身。

在民國時期,張發奎這個人做人非常有原則,治軍也非常嚴謹。比如張發奎要求官兵嚴格執行四大禁令,三大公開。但是,同時有非常關心部下的疾苦。比如在攻打河南的時候,張發奎在得知士兵已經喝粥兩天的情況下,立即用所存的糧食來做飯。那個時候醫療條件有限,傷員不能及時救治,因此不少傷員不治身亡。張發奎得知以後,立即找唐生智來解決這個問題。

張發奎畢竟叫做“張發癲”,也幹過很多發癲的事情。比如1939年的時候,白崇禧被降級,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管理軍政。當時由於陰雨連綿,存放彈藥的庫房管理不善,彈藥其了化學反應,經常冒白煙。張發奎天天派人詢問,而當時的何庫長則說“沒威脅”。

後來,彈藥庫發生了爆炸,上校專員以上的人死了12個,另外還有很多輕重傷者。張發奎看著這些殘缺的屍體,於是要把這個庫長殺了。只可惜這個人是參謀總長何應欽的侄子,因此決定將這個庫長押送到重慶。在當時,一旦到了重慶,人的命肯定就保住了。張發奎好不讓步,堅持把這個庫長殺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張發奎,粵北三虎將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陳可鈺、薛嶽,曾經說孫中山警衛團的營長。

張發奎其人,確實是一員虎將。北方戰爭時候,張發奎的第四軍,攻城拔寨,立下赫赫戰功,被贈予“鐵軍”稱號。順帶一提的,葉挺獨立團,便是隸屬於第四軍。


至於張發奎之所以被稱為張發癲,中間還有一個故事。

張發奎自稱是韶關野人,作戰風格相當野蠻。在第二次東征討伐陳炯明的戰役中,張發奎擔任旅長,手下兩千人左右。再一次戰鬥中,張發奎部隊遭遇了陳炯明一個1萬多人的部隊。

此時敵軍已經完成了對張發奎的包抄,按照一般結局,張發奎部隊極有可能被全吃掉。但張發奎可不這麼認為,親自扛著一把機槍就衝了上去。手下的士兵一看,老大都上了,沒什麼好怕的,都是嗷嗷的叫著衝了上去。



敵軍一看,沒見過這架勢啊。沒見過被包圍了還這麼不要命的部隊,一下子傻眼了,被張發奎連續突破了七處防禦。等到了半夜,援軍到了,擊潰了敵軍。

經此一役,張發奎以少勝多,威名傳遍全軍,獲得張發癲的綽號。


小鎮月明


張發奎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在抗日戰爭中多次建立功勳,也是一員猛將。

從“張發癲”這個外號可以看出,這是指張發奎的性格和作風,那麼,悅史君就從他的生平、經歷,來說說“張發癲”其人其事。

張發奎曾在廣東陸軍小學、武昌第三陸軍中學入讀,畢業後到孫中山身邊工作,在與陳炯明叛軍作戰時非常勇猛,面對實力嚴重懸殊的情況也從未退縮。

北伐戰爭中,張發奎多次立下大功,被晉升為第四軍軍長,人稱“鐵軍”。

蔣介石與汪精衛爭鬥期間,張發奎支持汪精衛,率部討伐蔣介石,但在寧漢合流後,他又表示支持蔣介石,蔣桂戰爭和中原大戰時,張發奎兩次反蔣,但都敗得很慘。

1931年,張發奎主動要求抗日,但直到1937年,才在淞滬戰爭中大顯身手。

抗日戰爭期間,張發奎先後擔任第二兵團總司令、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等職務,在武漢保衛戰、粵北會戰中給日本人以痛擊。

1946年以後,張發奎先後擔任廣州行轅主任、海南特區行政長官、陸軍總司令等職務,但到了1949年7月,他不得不逃到了香港。

1980年,張發奎去世,骨灰在1992年被送回家鄉安葬。

應該說,到這裡“張發癲”的形象是呼之欲出了,悅史君給出幾個結論大家看看。

第一,作戰異常勇猛

張發奎參與過東征陳炯明叛軍、北伐戰爭、中原大戰、抗日戰爭等,一到戰場上就特別專注,甚至面對數十倍於自己的敵軍,也從來不退縮,讓人既佩服又害怕。

第二,立場多次變動

張發奎追隨孫中山先生,但他與陳炯明的關係也不一般,最後還是捨棄了陳炯明;張發奎還在擁蔣與反蔣之間多次反覆,這可能也是他沒有去臺灣的原因之一。

第三,名字

張發奎的名字和“張發癲”這個綽號只差一個字,這可能也是大家容易結合的點。

……

總體而言,張發奎將軍還是一員值得尊敬的大將。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中,第四次長沙保衛戰失利,由於守城主力第四軍的潰敗,軍長張德能被蔣介石下令槍決,這位張軍長是時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的侄兒,坊間傳說,作為報復,張發奎不久以後就以擅自撤退的罪名,槍斃了駐防全州的中央軍第93軍軍長陳牧農(黃埔一期)。這一命令的執行並沒有報送重慶軍法總監處,而且執行人還是桂系干將桂林警備司令韋雲淞,所以確實有蹊蹺。



張發奎是粵軍本土系重要成員,畢業於廣東陸軍小學、武昌預備軍官學校,早期同盟會員。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團的三名營長,後來個個是名動民國的重要將領,分別是張發奎、薛嶽和葉挺,注意全部是廣東籍。在孫中山早年的班底中,浙江人蔣介石雖是親信,但遠沒有廣東籍人物吃香,孫中山逝世後留下的國民黨核心團隊清一色廣東人,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李濟深、許崇智等,他們與孫中山公子孫科形成了國民黨內重要的一派“粵系”,張發奎就是這個派系的重要軍事將領。

1925年7月,粵軍第1師與大元帥府警衛團、鐵甲車隊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是粵軍元老李濟深,張發奎任該軍獨立旅旅長,從此開始了在第四軍的軍旅生涯,北伐開始時任該軍第12師師長。大元帥府鐵甲車隊乃是葉挺獨立團的前身,共產黨員較多,因此第四軍在北伐初期戰鬥力非常強悍,在湖北連克賀勝橋、仃泗橋等要地,被譽為“鐵軍”,張發奎因作戰有功於1927年1月升任第四軍軍長。



正是因為所屬派系的問題,張發奎在政治上始終跟粵系搞在一起,北伐軍佔領長江流域之後,張發奎力挺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所部已經擴編為第二方面軍,成為武漢方面的軍事支柱,自然成為蔣介石南京政府的政治對手,在汪精衛的策劃下,第二方面軍還曾調兵“東征討蔣”。所以張發奎沒能成為蔣介石的嫡系,寧漢合流之後,一直並不得志。

更要命的是,1927年7月底,隸屬第二方面軍的賀龍第20軍、葉挺之第24師分別以“東征討蔣”的名義集結於南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了“八一南昌起義”,讓張發奎在國民黨內部十分被動,一度遭到政治上的不信任;“屋漏偏逢連天雨”,是年底,第四軍留守廣州的警衛團、教導團又舉行了“廣州起義”,包括“秋收起義”的主力部隊: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也算是第四軍系統,這下張發奎滿嘴是舌頭也說不清楚了。



有趣的是,因為三大起義莫不與之有關,所以開國將帥中不少人是張發奎的老友或曾經的部下。

在其後的幾年裡,為了幫助汪精衛與蔣介石爭奪最高權力,張發奎率領部分粵軍數次反蔣,均未成功,親信大將薛嶽後來也投靠了陳誠。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張發奎與李宗仁組成聯軍支持馮閻,再次被蔣介石的部隊擊敗,第四軍被打的只剩下兩個團,從此張發奎失去了基本部隊,心灰意冷,不再爭雄,一度寄居廣西李白之處。但是民族大義不虧,比較曾經的政治盟友汪精衛的投敵叛國,張發奎抗日立場堅定。

抗日軍興,張發奎作為老資格的北伐名將被重新啟用,先後任淞滬戰場第8集團軍總司令、武漢會戰第二兵團總司令、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等職,對抗日是盡了力的,可惜由於沒有基本部隊(第四軍已經中央化),在那個無兵即無實權的年代,抗日成績平平。抗戰末期被任命為直屬陸軍總司令部的第二方面軍司令官,與盧漢、湯恩伯和王耀武同級,1949年任陸軍總司令,儘管級別很高,由於非蔣嫡系,基本是虛職。



所謂“張發癲”的名號,是指張發奎年輕時作戰風格野蠻兇悍,戰至酣時一定大喊“丟你老母”率隊衝鋒,本人也喜歡自稱韶關野人,當然,這都是早年東征和北伐時期的名號,到1927年張發奎接任李濟深的第四軍軍長職務時,已成高級將領,不再有親自上陣的機會,這個名號也就慢慢淡下去了。

1949年辭職閒居香港,1980年同地病逝,抗日名將,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抗日戰爭時期與薛嶽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