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目前32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在刚刚过去的周六,第12届河南课改先锋公益论坛暨“新教育·新生活”观摩研讨会在洛阳市高新区圆满落下帷幕,与会者不能看出新教育给这个区域教育带来的勃勃生机。


在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中,“研发卓越课程”既是一个重要的行动项目,又代表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生命朝向”。卓越课程反映“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神圣使命,又是落实这一理念、实施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


那么,想知道洛阳高新区的教育人如何借力新教育来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从而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幸福之路,就跟随教育时报的记者去一探究竟吧——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河洛大鼓”社团在练习

开展新教育实验4年多,洛阳高新区各个学校的课程变得丰富、绚烂,朝向卓越,而师生的生命状态也在课程的创生中改变、激活,变得诗意与雅致、蓬勃而灵动。

“新教育为洛阳高新区的教育提供了非常接地气的发展路径,全区学校都在实验、创生,发现美好,汇聚美好,朝向美好,成为美好。”洛阳高新区文教体局局长孙健通对记者谈起学校、老师及学生的变化,语速平稳却难掩激动和自豪,“现在学校可再不是旧模样了,每次去学校,光看老师、学生的表情,我都很欣喜、很感动。不光是规模大点的学校在变化,小规模的、偏远的学校也在变化,再小的学校也发光、出彩……”

晨诵,午读,暮省,学校变成读书天堂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表演课本剧

阅读很重要!这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知,他关于读书留下许多经典的观点。比如,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然而,直到今天,在不少地方,师生读书仍需要“倡导”“呼吁”,并不能像“呼吸”“吃饭”那样自然。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先生也提出,目前城乡教育差距主要在教师与阅读。

洛阳高新区众多学校的前身就是农村学校,老师学生多年的习惯也是固守课本、教参、练习册,课外读物少得可怜。加入新教育实验后,已经比较成熟的儿童课程“晨诵、午读、暮省”以及“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在全区学校很快铺开,学生、老师的教育生活方式渐渐改变。

近日记者走访了洛阳高新区孙旗屯小学、三山小学、实验小学、青城路小学、第二实验学校、第一初中等6所学校,发现学校建筑有新有旧,条件、环境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在想方设法为师生提供便利舒适的读书环境,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每间教室都有书柜,里面装满各种渠道来的孩子们喜欢的图书;教学楼的走廊、楼梯间等处,大都被精心装点和设计成温馨的读书角,孩子们也可以随时拿到书坐下来读。

每天,孩子们以晨诵经典诗歌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在新教育实验团队提供统一的晨诵课本之前,实验小学组织教师精心为各个年级编写了《每日一诵》。通过午读、暮省,各种优秀的童书、绘本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并以读书笔记、读写绘等形式与自己的生活建立了联系,“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孙旗屯小学原是个村小,现在“升级”为城中村小学,学生以外来务工子弟居多,但语文教师胡雪利认为自己的学生无论是精神面貌还是学习成绩,不比城区的孩子差。“去年,我们的语文质量监测成绩可是全区第一,怎么做到的?就是读的书多了!”

在经典、好书面前,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是平等的,不仅如此,老师也是平等的。在孩子们开始亲近图书、养成阅读习惯的同时,高新区的老师们也改变了“一年读不了一本书”“凭经验和感觉教书”的状态。

各个学校都向教师赠书,开展教师共读,《新教育》《致教师》《我的阅读观》《我的教育理想》《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教师的建议》《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等,让老师们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老师、家长也与孩子一起共读童书,建立了与孩子相同的语言系统,融洽了关系,沟通更为顺畅、欢愉。

实验小学的李利娜老师为了激励学生阅读,先是要求通过微信发朋友圈“打卡”,后来转为“书面打卡”,孩子们养成了读书交流的好习惯;第二实验学校校长武艳艳建立了教师读书交流群,天天“打卡”分享读书收获,老师们迅速成长,去年才入职的陈宜敏老师通过与孩子们共读,找到了自己努力成长的方向……

各个学校的读书活动丰富多彩,如读书名言书法大赛,读写绘、读书感悟展览评比,读书海报、书签制作评比,读书漂流活动,讲故事、朗诵比赛,经典诵读节目的展演,校园童话剧的演出,等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给了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创造成功体验”,留下难忘的童年记忆。

在爱书的人的想象里,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儿童阅读课程持续深入,不断创新,洛阳高新区的学校把校园变成读书的天堂,只为让学校成为真正的学校,师生都做爱书人。

牡丹课、桂花课、河洛大鼓……教孩子熟识“文化洛阳”,找回“家”“国”支点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国画社团在练习花牡丹

面向未来,是教育的一项实用价值,学生要习得在未来能够得以“有尊严地幸福生活”的素养或能力。正如潘光旦先生在《忘本的教育》一文开头所说:“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之大欲。”

从“根”上说,教育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而这就首先需要一个“坐标定位”,“家”“国”及其“情怀”的教育所以变得重要。

新课程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地方课程中关于家乡的内容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为学生“认识自己”展开环境与文化的认知铺垫。

洛阳是古都,历史文化资源深厚,高新区文教体局在新教育实验“研发卓越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全力支持各个学校用好洛阳及当地人文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课程顺理成章成为洛阳高新区地方课程中的名片。总体上,牡丹课程包括识牡丹、诵牡丹、写牡丹、画牡丹、塑牡丹、唱牡丹、舞牡丹、种牡丹等多个方面,但各个学校实施起来自有创意。

采访中,记者在三山小学观摩到了“河洛大鼓”表演和合唱团表演,其中“河洛大鼓”表演中就融入了“唱牡丹”。三山小学副校长陈淑鹏介绍说,“河洛大鼓”也是地方课程,学校借助高水平音乐师资做出了名气,曾连续两次参加河南省河洛大鼓争霸赛,获得好成绩,因此成为“河洛大鼓传承培训基地”。

在实验小学,史静霞校长向记者展示了印刷精美、内容丰富的校本教材《话说牡丹》:“我们是边开牡丹课程边修订,经过三年时间才最终完善。我们的学生人人会背牡丹诗,人人会画牡丹画,人人会唱牡丹歌。”

在三山小学简陋但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国画教室、美工教室,国画老师张萌、美术老师杨晓英正静静地分别指导着学生练习画扇面和制作衍纸画。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审美”与“文化”的教育。张萌老师郑重地告诉记者:“孟津有农民的牡丹画,但我教学生不光是画牡丹,还有艺术的眼光、对国画的欣赏鉴别能力。之所以要开这个课,主要是孩子们特别喜欢,农村孩子系统学习国画的机会比较少,既然他们喜欢,我就认真教。”

陈淑鹏告诉记者,这些教室是车棚改建的,张萌老师、杨晓英老师自己动手装修布置,去年还没有装空调,夏天就是蒸笼,但就是这样的条件,老师们兢兢业业,除了兴趣,就是责任感在支撑。

青城路小学的杨艳蕾老师教语文课,担任四(1)班的班主任,同时教两个班的科学课,工作量已经足够大了,但她从自己班开始教学生制作衍纸画、做牡丹,后来又带学校的手工制作社团。

课程开发和实施除了挖掘教师兴趣和特长,还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如实验小学的国画社团就由有特长的学生家长张老师执教。面塑、洛阳宫灯、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借助民间艺术家的力量进入学校,做成了“非遗”课程。

孙旗屯小学有很多桂花树,他们就开发出了桂花课,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各科教师各显神通;第一初中位于武周时期的“西苑”遗址,树木繁茂,校园东南角还有一棵千年唐槐,辛店小学校园里有一棵百年古椿,他们就做起“树课程”,把树与“树人”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课程,“美好的事物”汇聚起来,滋养洛阳高新区的孩子们“文化成长”。未来,无论他们走到哪里,走得多远,他们都因为熟知自己生长的土地,可以自信自豪地讲“我是洛阳人”。

七彩社团课程、新艺术课程,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个性发展、完整成长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练习竖笛演奏

幸福、完整——新教育人对理想教育的一种界定。对于如何理解“完整”,许多人有自己的理解,有一种共识是,艺术无论对于人自身还是人生的“完整”,意义重大。新教育实验尤其推崇艺术在教育当中的分量。

洛阳高新区提出“五个一”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写一手好字、有一些文雅气质、有一身好习惯、有一项兴趣爱好、掌握一项健身技能,主要依靠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社团课程建设来实施实现。

记者了解到,各个学校的学生兴趣社团建设都根据学校的条件、资源做得相当扎实,突出体现了新教育实验以“特色课程”为必要补充的课程建设要求。

如三山小学除了河洛大鼓、合唱、国画,还开设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跆拳道、花样跳绳、民族舞、拉丁舞、古筝、琵琶、葫芦丝、竖笛等社团;实验小学成立了合唱社、管乐社、戏曲社、二胡社、民族舞社、书法社、古筝社、网球社、足球社、创客社等37个社团。

重视体育是第一初中的传统,在抓好篮球、足球、武术、健美操之外,去年引入了拳击运动,给精力充沛的孩子更多的选择。体育老师杨治春说,学校有1/3的学生加入了各种体育社团,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很多孩子性情也变了,原先害羞、胆怯的,现在与老师交流自然大方,那些原先爱打架的,通过学习拳击,反而变得冷静、懂礼了。”

新教育人认为,请装潢公司把学校装扮得赏心悦目,如张贴满名人像和名言警句,与课程无关,把一堵白墙交给孩子,这就是一个课程的起点。同时,他们认为,学校的课程建设不全是“做加法”,有时更要“做减法”,所以“综合性”的特点在课程建设中特别突出。他们把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有艺术元素的课程称作“新艺术课程”。

记者走访的6所学校无一不是师生用自己的“读写绘”、社团课作品装扮校园,在让校园美起来的同时,凸现自己的文化追求。

孙旗屯小学的胡雪利老师、郭文豪老师的班上都有学生因为演童话剧而“像换了个人”的经典案例,学生父母开始换一种眼光和态度看待学校与老师。

实验小学教美术和书法课的黄梦迪老师看到很多学生洗毛笔时是用水猛冲,就分享自己对毛笔的“感觉”,孩子们领悟了更多的书之“法”。

作为第一初中的音乐教师,李璐瑶把学生人人会吹口琴、弹奏吉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她还精挑细选古今中外的经典名曲,安排在恰当的时段在校园播放。“除了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我还想用音乐抚慰学生心灵。”

赵海霞是去年才到第一初中的首位美术专业教师,她发现学校操场墙壁还都是大白墙,就找到校长于少辉,主动请缨领着美术社团的学生一起作画、装点。这正中于少辉下怀。

艺术,不仅仅是美术、音乐、书法等技能,更是一种教育所要重视的精神、情怀——教师生用审美、创造的眼光发现世界,改变生活。

三山小学的安然老师告诉记者:“以前真的没有考虑过学生学习快乐不快乐的问题,现在我们有了关注生命质量的意识。现实与想法总会有偏差,但困难再多,也提醒自己不要那么功利,要脚踏实地。”

于少辉说:“我们做新教育不为‘彰显特色’,不为‘打造品牌’,不为‘提升形象’,不为‘扩大影响’,想的是每天面对的孩子的未来。”

武艳艳则说:“不为明天的幸福就牺牲今天的幸福,要完整,就成就更好的自己,把个人追求与孩子们的幸福成长编织在一起。”

一群新教育人用朝向卓越的课程和课程策略悄悄改变了一个区域的教育生态。记者的判断依据很简单:校园文化气息浓郁,学生温文尔雅、笑容灿烂,眼光充满自信;而老师、校长个个纯粹,充满力量与热情!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原载:《教育时报》

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里的学生温文尔雅、教师笑容灿烂、校长自信纯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