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雙一流”高校繼研究生“縮表”後,又對本科生予以“縮表”

現在的高校建設,已經實實在在進入到內涵式發展新階段,向前些年那種注重規模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告別。這不僅體現在所有高校都在清退超過學習年限的研究生,也體現在專業增減、學科調整當中,還體現在招生規模的縮減上。

在前一段的研究生報名當中,考生髮現一些大學招生計劃“縮表”了。據當時的統計,27所985高校,2020年共計劃招收137128名研究生,而2019年卻是138394名,減少了1266名。這27校,2019年研招計劃平均為5125人,2020年則為平均5078人,減少47人。雖然減少數量不算太多,但卻是質的轉變,由過去的擴招變成現在的減招。這種變化無疑是巨大的,是轉折性的。

“雙一流”高校繼研究生“縮表”後,又對本科生予以“縮表”

減少研究生招生計劃最多的是中南大學。2019年計劃6830人,2020年變成5460人,減少了1370人,2020年比2019年減少了20%,算得上狂減。其次是華中科技大學,2019年招生計劃8500人,2020年為7500人,淨減1000人,比2019年減少了將近12%。第三是吉林大學,減少了545人,此外天津大學減少400人,上海交大減少300人,武漢大學全日制碩士減少200人。

在一些大學對研究生招生計劃“縮表”之後,現在又有大學對本科招生計劃進行“縮表”。近日,鄭州大學發佈的《關於報送2020年普通本科招生計劃的通知》引起廣泛關注,原因是明確要求進一步壓縮2020年本科招生計劃。即使是新增專業,此通知也要求,新增專業的招生計劃,原則上在學院各專業計劃內部進行調整。這就是說,專業數量可以增加,招生數量卻得減少。鄭州大學在校生高居全國第一,就意味著這所巨無霸高校正在實施自我“減肥瘦身”計劃!

“雙一流”高校繼研究生“縮表”後,又對本科生予以“縮表”

為何要自我“減肥瘦身”、對本科招生計劃進行“縮表”?通知給出了明確清楚的答案。

鄭州大學《關於報送2020年普通本科招生計劃的通知》篇幅不大,卻有多處提到“建設一流大學”。如,“根據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要求及學校建設一流大學需要,2020年我校普通本科招生計劃將進一步壓縮”。再如,“請各學院按照我校綜合性研究大學的辦學定位,結合學校一流大學建設縮減本科招生計劃實際……填報各專業擬定招生計劃”。還比如,“以‘縮減招生規模、優化專業結構、建設一流學科、提高生源質量’為原則”。這就說明,縮減招生規模早在鄭州大學的規劃當中。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簡稱“雙一流”。這是國家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的又一國家戰略。2017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佈《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137所確定為“雙一流”建設高校,鄭州大學進入到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B類(共6所)。

“雙一流”高校繼研究生“縮表”後,又對本科生予以“縮表”

鄭州大學是河南省唯一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的大學,實屬不易。不過,鄭州大學雖然跨入了門檻,但“雙一流”建設高校卻是動態的,五年一個週期,期末經過評價,有進有出,不搞終身制。從綜合實力看,不用說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相比,即使與B類的幾所大學相比,鄭州大學的綜合實力也不算太強,未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行列、綜合實力強於鄭州大學的的原來211高校有很多。面對激烈競爭,慢進意味著後退。為了快速前進,鄭州大學自然選擇輕裝。

在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中,鄭州大學以招收11816名本科生高居全國大學榜首,比六校合一的吉林大學還多出近1600名,約為浙江大學的2倍之多,是中科大的6倍多(中科大2019年招收本科生1860人),而在學科建設和培養質量方面,鄭州大學實難與中國科大、浙江大學、吉林大學相比。對本科生“縮表”成了鄭州大學的必然選擇。

“雙一流”高校繼研究生“縮表”後,又對本科生予以“縮表”

“雙一流”建設的實質是通過內涵式發展提高培養人才的質量。高校招收的研究生與本科生過多,如果師資力量跟不上,不僅會影響人才培養質量,而且在教學上過多地拖累教師,進而影響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將會對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質量造成雙重影響,而這兩個方面恰恰是“雙一流”建設的主要內容。所以,如果學生數量超出了師資隊伍的承載能力,對招生計劃進行“縮表”就成為必選項。

繼一些大學對研究生進行“縮表”之後,鄭州大學對本科生也進行“縮表”,是否意味著將有更多的大學也要加入到“縮表”之中呢,不能妄加猜測,但應當拭目以待。不知你對此有何看法?

“雙一流”高校繼研究生“縮表”後,又對本科生予以“縮表”

(本文為原創;文中圖表為本號製作;文中圖片源於相關高校網頁和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