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如何向澳門學校和教育界解釋香港風波?

香港修例風波中,很多未成年學生迷失街頭,引發外界對“一國兩制”框架下教育問題的高度關注。

如何向澳門學校的老師和學生講解香港社會風波呢?日前,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接受了深圳衛視&直新聞客戶端的專訪。

如何向澳門學校和教育界解釋香港風波?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


“老”姓是中國比較罕見的姓氏,在今遼寧清原,廣東部分地區,廣西桂林,香港,澳門等地均有分佈。

言歸正傳,老柏生表示,針對香港風波,他曾主動與多個院校的校長會面,要求學校尊重事實,老師不能把個人的政治訴求和理念灌輸給學生。

老柏生是澳門教育界“科班出身”,職業生涯從前線教師開始,後來當督學,再到副局長、局長。出掌教青局後,老柏生為澳門的教育工作制定了多個發展目標。

在澳門迴歸20週年慶典時,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看望師生,當時老柏生陪同並向習近平主席介紹澳門的教育情況。老柏生也向直新聞記者透露了他與習主席近距離接觸的一些細節。


以下為專訪部分文字實錄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在慶典上近距離接觸習主席,您有什麼感受?之前有沒有見過習主席?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當時的感受)其實緊張而興奮,因為能夠接近我們國家領導人,而且有榮幸可以親自向主席彙報澳門的教育情況,我感到非常有榮譽感而且興奮,還好在緊張的心情下沒有影響我向主席報告澳門教育情況。

當時主席在幾個方面有興趣,第一是他在看我們出版的教科書的時候,對歷史教材很有興趣,他也拿起一本外交知識讀本來看。然後他在參觀的過程裡面,對澳門學生前赴內地交流的情況很有興趣,也發問了。最後他了解到我們PISA2018年成績的時候,他說澳門學生表現得不錯,澳門的教育做得不錯。這對我們是很大的鼓舞,我也跟我們澳門教育界分享了,大家也覺得主席的鼓勵,對我們以後更加努力是一個非常好的動力。

其實習主席五年前的時候也參加了澳門特區第四屆政府的就職儀式,那個時候我還是副局長,在大會上有兩次機會見到他。第一次是我們文藝演出,另外一次就是就職儀式,但是距離還是有一點的,最近也有十幾公尺。但是這一次非常榮幸可以近距離地向他彙報,最重要也把我們澳門教育界多年來努力的一個成果向習主席呈現,讓他了解在澳門特區,我們教育工作者其實是很努力的,讓習主席放心。然後我跟我的同事們,會認真地分析主席的話,化為一些規劃或是工作。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近期香港修例風波引發社會動亂,包括很多未成年學生迷失街頭,您有沒有主動向澳門學校的老師和學生講解香港社會風波?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其實我們在開學的時候跟學校的領導負責人見面,分析了那個時候的情況,希望我們的校長帶回去跟他們老師說,不要將個人的政治訴求或者個人的政治理念灌輸給學生。

把一些時事或者是還有一些新聞介紹給學生的時候,老師有責任將多方面的資料帶給學生,引導他們理性分析,不要用情緒來做判斷或者是決定。我們要求學校這樣做。我們會推動老師、學生,用理性去分析事件,用客觀、多元的角度去看事物,我覺得這是比較適合的方法。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所以澳門的學校比較重視培養多元、包容的價值觀?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澳門其實有一個非常好的特點,風俗民風我們比較包容。你講粵語講得不標準,沒有歧視。還有就除了出身背景,一些有特殊教育需要或者是殘障的同學,同學對他們也是挺照顧,還是同舟共濟這樣子。這是我們鼓勵的教學內容,希望他們包容接納,這個非常重要。對多元文化,不同國籍,我們應該也有包容、互相平等對待的一個素養。

如何向澳門學校和教育界解釋香港風波?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那澳門在國情教育方面如何引導年輕人?政府近年來在和青年溝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特區政府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與青年的溝通與交流,教青局每年都舉行“與青年有約”交流活動,透過網上對話、交流考察、座談與分享會等方式,就不同社會議題邀請政府官員及社會知名人士與青年互動交流,傾聽青年心聲與訴求。2019年就舉辦了18場相關交流活動。

在課程及教材方面,我們確保《憲法》及《基本法》教育、歷史教育、國情及區情教育、國旗國徽國歌及區旗區徽教育等,都納入為中小學生的正規課程內容。

中學《歷史》教材,參考及使用的學校超過9成,中小學《品德與公民》教材的學校更達百分百。

我們也透過多元活動加強青少年及師生對國家的認識、瞭解及認同,比如“國防教育營”、“澳門青年學生軍事夏令營”、“澳門青少年外交知識競賽”、“認識祖國、愛我中華”學習之旅資助計劃、“傳承中華文化”資助計劃等。

2018年“五四青年節”期間,澳門所有學校更實現升懸掛國旗全覆蓋。目前,澳門所有中小學學校均具備懸掛及展示國旗的設施,並於每個學日升掛或展示國旗,具條件的學校均每週舉行一次升國旗儀式。

家長也是教育發展的持份者,為讓家長了解教青局的重要政策,今年我們舉辦24場 “與家長有約”的活動,累計超過4,100名家長參加。

“澳門青年指標2018社會調查”反映,逾九成受訪青年“為國家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並認同“國家的發展與個人息息相關”。可見澳門具備良好的愛國愛澳氛圍,愛國愛澳的核心價值的確在新一代年青學生中薪火相傳。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前不久PISA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進行的15歲學生閱讀、數學、科學能力評價研究項目)結果顯示,參與PISA 2018的79個國家或經濟體中,澳門學生的閱讀、科學和數學三項素養,都達到PISA基準水平的比例,僅次於中國內地,排名世界第二;而以上三項素養都名列世界第三。澳門是怎麼做到的?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其實澳門是比較小的經濟體,教育規模也比較小,共有8萬個學生,持牌照學校有77所,老師合共七千多名。由於人口組成多樣性,迴歸20年來,澳門的教育也致力於自由和多樣化。

在國家大力支持下,特區政府經濟的快速發展,貫徹落實“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理念,持續加大教育投入,目標是讓學生不會因為家庭經濟原因而失去就學的機會,而且可以接受多元而優質的教育。

澳門自2007/2008學年起,

由幼兒園至高中全面實施15年免費教育,是大中華地區第一個實施15年免費教育的地區。資源投入上,2019年,教青局非高等教育預算,相對迴歸前增加了近8倍。

澳門比較缺的是土地,但我們仍透過不同措施對校舍及學校設備環境優化,包括批地、擴建及重建校舍、資助學校改善設備設施等。澳門學生人均面積,由2002年的7.14平方米增加至2018年的12.40平方米。

我們也支持學生繼續升學,設立不同種類的獎、助學金及無息貸學金,在2018/2019學年高中畢業生升大率達93.9%,我們更鼓勵終身學習,“持續進修發展計劃” 2011年至今累計超過110萬人次參與。

特區政府創設多元的條件,鼓勵學生參與適性的餘暇活動,也可以走出澳門,到內地或其他國家學習考察,參與國際測試或比賽,在各方努力下,澳門在2019年在國際上都取得理想的成績。

如何向澳門學校和教育界解釋香港風波?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香港以及內地教育競爭激烈,特別是香港老師教學工作時間長,怨氣大,您作為一個資深的教育工作者,認為應該如何提升教師的幸福感?讓老師和學生都快樂?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2012年我們通過了一個法律叫《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這個制度給老師很大保障。第一方面,就是減低他們上課的節數。我剛出來教書的時候,我一週也要教三十幾節,後來慢慢地大概是二十幾節左右。但新制度下,中學老師一週只用上16-18節,小學是18-20節,幼兒教育是21-23節,而且不一定全是要進教室裡面授課的,大大減輕了老師上課的工作量,可以讓他們有更充分的時間去備課,去做教員工作,有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

另一方面,澳門老師是澳門唯一一個有強制性公積金的職業,這個也是對他們退休以後的保障。我們學校長期固定的收入,不少於70%要用於教學人員的薪酬,所以這大大地提升了老師薪酬。

在迴歸當年,私立學校的老師薪酬,一年總收入的中位數是15萬左右,到去年2018年的時候已經上升到46萬澳幣,也是相當不錯的跨度提升。

還有我們也會讓老師有不斷進修的機會,提供了很多培訓,大概每個老師每一年平均有30小時的專業進修時間。學校也建立了教師評核制度,可以不斷地晉升,從第六級、第五級可以晉升到第一級,這樣的職稱制度,建設了一套非常好的專業保障制度,讓老師不斷髮展專業。教師素質的提升,對澳門教育來說,很重要,也很關鍵。


在專訪中,老柏生局長還告訴記者,這幾年澳門通過與內地城市特別是大灣區九大城市的交流,他感受到深圳的教育體系是非常先進的,而澳門教青局未來的規劃就是深度加強與大灣區城市的教育合作和交流。

比如透過《姐妹學校交流計劃》,加大對澳門學校組織前往大灣區姐妹學校交流的支持力度;構思兩地教學人員互派駐校;與深圳及其他大灣區的優秀企業和機構進行學習體驗活動等等。

教育是心靈的交流。希望隨著澳門與內地教育界的深度交流,兩地能夠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兩地青年的視野更加廣闊,學業更加精進,素養更加全面。畢竟,青年是國家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