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小廁所”牽“大民生”連“大文明”

地面牆面貼瓷磚,頭上吊頂裝浴霸,熱水器、洗手池、淋浴花灑、沖水便池一應俱全,走進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黃艤鎮村民王定邦的家中,廁所樣貌煥然一新,全家人很滿意:“蒼蠅蚊子少了,方便舒心多了。”

“小厕所”牵“大民生”连“大文明”

近年來,瀘州市江陽區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第一仗,按照“政策到位、資金到位、指導到位”原則,點面集合,高標準推進改廁工作,成為全區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提升村民生活品質、樹立文明新風的重要發力點。

高位部署“小廁所” 務實多一點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江陽區高度重視“廁所革命”,專門制定《江陽區農村戶廁改造工作方案》,組建工作組,明確總體思路、任務目標、保障措施,採取“示範先行、逐步推廣”的模式開展農村改廁工作。

“通過事前調研,我們梳理出農村改廁中存在或可能出現的問題清單,並逐項分析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再細化落實相應的部門具體實施。”作為牽頭單位,區農業農村局一方面抓好統籌調度,督促相關部門狠抓落實,同時做好工程驗收工作。

針對資金缺口,江陽區爭取各級項目資金4500萬元、鎮街配套300萬元、農戶自籌1000萬元,全區真金白銀投入5800餘萬元對農村戶廁、公廁進行改造。

“小厕所”牵“大民生”连“大文明”

“政府出一點、農戶出一點”“農戶自建、以獎代補”……針對貧困戶、特殊群體、一般農戶,江陽區分別制定相應獎補政策,因地制宜、分類實施,確保任務、項目、資金、方案精準到戶。

有了政策、有了錢,還要有技術支持。專家蹲點監督指導,嚴格把關修建質量,拒絕塗塗抹抹的“面子”和敷衍塞責的“裡子”,改造戶數賬帳相符、用料賬實相符、工序合理規範……每一步都認真審核,不嫌麻煩、不嫌累。

高位推動“大民生”實惠多一點

農村“廁所革命”這件好事辦得怎麼樣?鄉村建設這塊短板補得如何?農民群眾滿不滿意?

大多數村民家原本是旱廁,不僅空間狹小,衛生也不達標。現在改造成了抽水蹲廁,貼上了白色的瓷磚,看起來乾淨衛生。“我們還在戶外修建了三格式化糞池,除去難聞的臭味,減少糞便對水體的汙染。”據黃艤鎮農技工作人員介紹,糞便汙水經糞池無害化處理後作為肥料進行資源化利用。

像這樣乾淨衛生的農村戶廁在江陽區農村並不鮮見。“剛開始有的村民並不理解‘廁所革命’,覺得花錢不實惠,沒必要。但是第一戶廁所改造完成後,大家看到了‘原來如廁也是一種享受’,現在都搶著進行改造。”黃艤鎮羅灣村村主任肖元強用一句玩笑話道出了村民的滿意度。

除了戶廁,“廁所革命”還讓農村有了漂亮的公廁。在分水嶺鎮董允壩農業示範區南區觀景平臺,一座設計獨特的公廁吸引了休閒遊客。公廁外設有4個洗手位,內部蹲位間設置約2米高的隔板,白淨的瓷磚、敞亮的環境,讓人使用起來格外舒心。該公廁還設有無障礙通道,讓遊客和村民使用更方便。

“這個廁所功能科學方便,外觀獨特新穎,沒有廁所味道,只有人情味。”這是遊客和村民的一致評價。

高位提升“大文明” 幸福多一點

臭氣熏天、蒼蠅滿天飛;蹲久點,屁股便叮起幾十個包;如廁還需打暗號;上大號還要準備點稻草,以防“水花飛濺”……無數尷尬糗事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

如今,廁所成了衡量文明的重要標誌,改善廁所衛生狀況直接關係到群眾的健康和環境狀況。

黃艤羅灣村72歲的胡運蓉家以前的廁所就是在豬圈裡,上廁所的時候,人和豬隻有一木板之隔,一不小心就被豬“親熱”一下。但她為了積攢農家肥,一直猶豫要不要改廁,怎麼改廁。

推進農村“廁所革命”,一方面,要在硬件上改掉以往的舊廁,取而代之的是環境衛生的新廁,另一方面還要革掉陳規陋習,讓科學合理的衛生習慣裝進農民的頭腦中。工作組成員主動上門,講政策、看樣圖、做預算……老人顧慮終於被打消。改廁後的老人十分滿意:“兒子買浴霸、孫子買洗衣機,寬敞的廁所幹淨、漂亮、現代化,人畜糞便直接進入化糞池,農家肥也不缺。”

在分水嶺鎮董允壩村晏石壩聚居點,變“要我改”為“我要改”的農戶也不少。王開明一直在外打工,看到家鄉的變化決定回鄉發展,他主動申請改廁試點:“我們村環境越來越好,遊客也越來越多,我把廁所改了以後,再把前庭後院收拾一番,開個農家樂,就在家鄉創業。”王開明真沒想到,改水改廁搞衛生這些小事能帶來這麼多實惠。

廁所雖小,但誰也離不了,牽著民生,連著文明。截至目前,江陽區已完成新建、改建農村戶廁28000餘戶、公廁20座,全區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2.8%,整村推進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已完成8000餘戶,有公廁的行政村佔比100%,把民生實事辦到了農民心坎裡。(張紅楊 金鑫 本報記者 戚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