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深入揭祕賭博原理,不要“賭”上自己的人生

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怪誕行為學5:理智與金錢》。

這本書是由擁有心理學博士及商學博士學位的丹·艾瑞里和行為經濟學倡導者傑夫·克萊斯勒所寫。錢雖然是冷冰冰的,但人對它的態度卻非常複雜,當我們在消費、存錢、借錢、投資時,參雜著感性的理性認知,不斷左右我們的情緒,作者就是要帶你看到情緒背後的原理和邏輯。

這次我們分享書中關於賭博的分析,讓你瞭解錢,瞭解自己。

001 隨處可見的案例。富麗堂皇的裝飾、激昂的音樂、籌碼的碰撞聲……在這種聲勢的渲染下,不少人用真金白銀換了籌碼,他們在老虎機、21點牌桌等賭具前,尋覓暴富的機會。他們享用著服務生端來的免費茶果和點心,扔出去的小費籌碼高達上百塊。

額頭的汗、脖頸微凸的血管、急促的心跳聲都在告訴周圍人,每一把都是一場資源爭奪戰。從嘗試一兩個籌碼的小試牛刀,到急切想翻盤的六七個籌碼的大手筆,不知不覺中,人們手裡的籌碼都輸了個精光。可是,原本這些人在生活中都非常節儉,甚至連頓午飯都能省則省,來了賭場怎麼就像換了個人呢?

002 兩個心理賬戶。這種消費反差的發生,在心理學上,是因為他們下意識地把賭場裡的消費,算在了另一個不同於生活消費的“心理賬戶”裡。從錢包掏出錢,把它們換成一個個塑料籌碼,這個小小的舉動,就成功轉換了心態,“我手裡拿的是籌碼,不是錢。”受試者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

賭博等同於娛樂,這就是差別了,因為其它所有消費還在“日常開支”的項目內,而籌碼讓賭博變成了娛樂。賭場的伎倆讓進去的人們覺得,在賭場裡花掉的錢不同於買午飯用的錢。

003 “付款之痛”。在這種心理作用的支配下,當人們拿著五顏六色的籌碼去賭博或支付小費時,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花錢。他只會覺得自己就是在玩一個遊戲。輸掉的每一個籌碼,都不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錢在流失。

這種心理在信用卡和電子支付下同樣適用,數據表明,人們在使用信用卡或電子付款時,更容易花預算外的錢,因為減少了付錢的動作,就減少了支付時的心理負擔。消費塑料籌碼、刷信用卡和掃支付二維碼的感覺,少了長久以來形成的現鈔付款的真實感。

004 被放大的期望值。明晃晃的燈光、賭具上大量的籌碼、金光閃閃的裝潢,它們都給了人極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再加上偶爾某一桌上,爆發出得勝吶喊,在“前車之鑑”的助攻下,人們的精神得到了鼓舞,慾望得到了激發。

此外,最重要的誘惑來源於“差點贏了”的心理。牛津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不管在何種形式的賭局中,每一次“差點贏了”,都能激發大腦釋放類似於吸毒者體內的多巴胺,所以即使損失很大,“差點贏了”還是會把他們再次送回賭局裡。

005 免費的代價。為了減少人們的消費心理負擔,賭場大多提供免費的服務,小的有食物、飲料、小吃和水果,大的有免費住宿、免費機票、免費旅遊。這些基於日常開支的設計,會讓那些總想著省午飯的人,感覺得了大便宜。他們給服務生的小費、更換籌碼的手續費和這些免費服務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和賭具上那些籌碼比起來,更是沒什麼可比性。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人們更願意多多更換籌碼,中了賭場的圈套。

006 機會成本。從本質上講,賭徒心理體現的就是機會成本。當我們在考慮金錢的功用時,基本上,它能解決很多事情。但是,當你手中的錢有限時,你就必須做出取捨。換句話說,你手裡有5塊錢,坐了公交,就不夠買地鐵票;買了飲料,就買不了麵包。

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我們在每次花錢時,都會掂量自己的機會成本。可是,賭徒往往會放大機會成本,你常常聽到他們說:“只要把以前的錢贏回來,我就不賭了。”他們願意放棄日常消費,把機會都用於發財或者翻本上。在這種心裡的支配下,一些人成為了嗜賭如命的人。他們總在暗示自己,“下次一定行”。

007 從根源瓦解。只要不進入賭場,兩個心理賬戶、期望值等想法還不會被激活、放大,但機會成本卻始終伴隨在一個人左右。想要讓一個人不再痴迷賭博,首先要從每一次小花銷做起,他每一次花錢,都要提醒他,買了這個就不能買那個了,培養他的機會成本意識。

因為這是在金錢上人們最大的誤區,不懂機會成本,就會帶來各種錯誤用錢的問題。其次,要告訴他放棄的那些

替代選項裡有什麼,其中加入一些他喜歡的東西,讓他對取捨更敏感。當他再想賭博時,嘗試給他更好的選項,幫他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軌道上。

總結一下,誘惑性活動都差不多,從本質上講,都是以讓人快樂的多巴胺為基礎的。想要解決賭博問題,我們就得從根源掌握人們在賭博時的心理和賭場的配套誘惑,從而遠離不良嗜好,過上健康人生。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給你帶來啟發,記得給我們點贊鼓勵喲。

參考書目:《怪誕行為學5:理智與金錢》[美] 丹·艾瑞里 、傑夫·克萊斯勒

深入揭秘賭博原理,不要“賭”上自己的人生

深入揭秘賭博原理,不要“賭”上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