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清明時節,別讓我們那麼沉重的好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這首詩流傳甚廣。“路上行人慾斷魂”描寫詩人在路上所見的行人,滿是悼念先人傷心欲絕的哀傷;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首詩出自南宋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整首詩描寫了春光明媚、和風徐徐遊人如織西子湖畔。歡遊整日後踏青遊湖人們散盡後,西湖萬樹流鶯鳴聲婉轉的明麗春色。 以上這兩首詩,一首充滿悲思愁緒,一首則春意盎然春機無限。兩首詩分別道出了清明節的兩大主要傳統內容:踏青和祭祖。清明前後,春日正盛。風柔物軟萬物復甦,草綠花紅柳葉吐青,一切都是那麼美好。有什麼理由不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和大自然的恩賜呢?據說,正因為春天生命迴轉,古時侯的人們祈盼先人也像其他生命一樣復活,所以才會掃墓祭祖。清明祭掃的真正心理動因無從考證,也許,正是因為世人不敢獨享春天的無限美好,才會在受浸恩澤的同時想到去緬懷先人,表達思念。

其實,兩者完全可以結合,不必那麼沉重。

總想不明白既然那邊的世界和這邊一樣都是要花錢,為什麼一定要這邊的人給那邊的人“寄錢”呢?直到長大後才知道,其實焚燒紙錢是存者求平安求慰藉的一種心理需求。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意識裡,逝者為大,同時,傳說中他們能福澤世人。所以生者對先人的祭掃中,很大部分原因是出於利已的功利目的,相信許多人都聽過人們在祭掃時,大多會滿懷虔誠地念叨,希望先祖在那邊安好,希望先祖保佑現世的人等等。

為清明祭掃大肆鋪張的大有人在,且花樣繁多。有的人什麼都要給逝者“燒”上一份,把世上的價值標準虛榮攀比之風在祭祖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啼笑且唏噓。一些商販,專門賺清明節的錢,各種祭掃的物件都賣很好的價錢,而且特別會“創新”,弄出好些花樣,去激發人們的需求。每到清明前,他們都會出新品,光“錢幣”就有很多種,從古錢幣到人民幣,從金元寶到美元歐元,應有盡有。甚至“電子產品”更是緊跟前沿風尚,“品牌”眾多大小不一,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說到底,還是為了賺取“孝子賢孫”的錢。

雖然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近些年網上祭掃、鮮花祭掃逐漸被一些人所接受,但還是讓人覺得有點應景之嫌。清明節承載了祭掃先祖這樣的重任,是如此沉重;清時節正是桃紅櫻粉抽枝長葉時,又是如此蓬勃美麗。如果讓你我自作主張的話,我覺得更主張心靈祭掃。在自己的心裡常常憶及先人,時時想著先人的品格,適時地向下一代傳播逝者的優秀品質和曾對家人的愛。清明時節,和家人一起出去尋訪春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的同時,在一個安靜的美麗之所,講講先人的故事,說說先人對家人曾做出的貢獻和努力,來表達思念之情。

現在,已經有人在死後將捐贈肉身,選擇風葬、水葬或樹葬,讓後代不必那麼沉重也不必矯情。

在清明時節只要在春風裡、在江水邊、或在綠樹旁靜心緬懷寄託祝福,唯此即可。

您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