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王貴為什麼要背叛岳飛,投靠秦檜?

歷史一書生


王貴是岳家軍中的一員驍將,也是岳飛的心腹愛將與主要副手。後來岳飛遭秦檜、張俊等人陷害被削奪兵權離開部隊,暫時代他接管岳家軍的就是這個王貴。其實,在此之前,他已經是岳家軍中僅次於岳飛的二號人物了,擔任著類似於軍中大總管一樣的重要職務。

王貴追隨岳飛多年,他剽悍善戰,屢建奇功,為人亦很機警,岳飛十分青睞他,兩人之間的情誼非常深厚,而且這種友誼已超越了上下級關係,是經過血與火之考驗的生死之交,兩人志同道合,出生入死,是一對具有生死情誼的過命戰友。

弔詭的是,為了削奪岳飛的兵權同時從肉體上徹底消滅他,與岳飛同為“中興四將” 的張俊與秦檜合謀,以王貴為突破口,羅織罪名,栽贓陷害,聯手鍛造出這起堪稱中華歷史上的第一驚天冤案。


按理說,王貴是岳飛最可信賴的親密戰友,兩人的友誼是由鮮血凝成的,早已超越了世俗功利,他是最不可能出賣並誣陷岳飛的人,可偏偏秦檜就選擇他作為主攻目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打聽到王貴曾差點被岳飛誅殺;二是他手裡掌握著一個能致王貴於死地的把柄。

王貴確實曾因過錯而兩次受到岳飛嚴厲的軍法處置。一次是因他約束部下不嚴,其部下趁一戶民房失火時溜進去偷了點東西,很有點趁火打劫的味道,治軍嚴格的岳飛獲知後將那人抓獲處死,王貴身為上級,負有領導責任,也遭連累捱了一百軍棍,被打的皮開肉綻,好幾日下不了床。第二次是一場惡戰迫在眉睫時,王貴臨陣膽怯,有些畏戰情緒,差一點被岳飛殺掉。

兩次遭嚴懲,還差點丟了性命,王貴並不惱恨岳飛,相反還很欽佩他。他認為,軍紀不嚴明是鍛造不出一支鐵血雄軍的,治軍就該如此,有錯必懲,鐵面無私。岳家軍攻必克、守必堅,戰無不勝,原因就在於此。

況且岳飛的兒子岳雲也因違反軍紀,差點被老爸處死,後來也捱了一百軍棍,好幾天走不得路。對此,王貴相當服氣,並無怨言。

因此,秦檜祭出的第一招並不好使。那麼,秦檜、張俊手裡究竟抓住了一個什麼樣的致命把柄,使王貴能徹底背叛於自己有大恩的老上級、老戰友、對自己如同恩師、父兄一般的精忠岳飛呢?因史料記載語焉不詳,至今仍然無人考證出來。這個世上最令人害怕的,就是親人、朋友的背叛,因為他們和你朝夕相處,最瞭解你,甚至對你的弱點亦瞭如指掌,因此摯友若背後插刀,定精準無比,一下就能要你的老命。王貴到底被張俊等人抓住了啥把柄已不得而知,但他們顯然找對了目標,經威逼利誘,身經百戰、九死一生、對岳飛敬佩的五體投地的王貴跪地屈服了。王貴一屈服,對岳飛是致命的,他已在劫難逃。


王貴背叛了對自己恩重如山、亦師亦友的岳飛,徹底倒向了秦檜、張俊一邊。王貴到底提供了什麼能置岳飛於死地的“罪證”已不可考,但他和秦檜等任沆瀣一氣、栽贓陷害老領導岳飛已是毋庸置疑的歷史事實。而且王貴所提供的“罪證” ,對岳飛來說最為致命,也最無法辯駁。

王貴被人抓住把柄或為一己之私,和姦賊聯手加害岳飛,他提供的證據可謂招招致命,岳飛死定了。

雖然歷史文獻中沒有記載王貴到底給秦檜等爆了岳飛什麼黑料,但從秦檜、張俊、万俟卨等人最後給岳飛定的罪證裡,還是能一窺端倪。

1141年7月16日,秦檜指使其黨羽右諫議大夫万俟卨彈劾岳飛,誣陷他“志得意滿,日以頹惰”,還造謠說淮西之役岳飛抗旨不遵,在軍中散佈“山陽(淮安舊稱)不可守”以“沮喪士氣”(疑似由王貴提供),明顯欲置岳飛於死地。宋高宗對彈劾奏章予以批准,岳飛被迫提出辭職。8月,宋高宗下詔罷黜岳飛樞密副使之職。9月,秦檜、張俊密謀陷害岳飛,先由張俊誣告岳飛部將張憲謀反,將張憲、岳雲逮捕下獄。10月,岳飛也被騙進大理寺監獄,秦檜命御史中丞何鑄、大理寺卿週三思負責審訊,岳飛解衣出示其背上所刺“精忠報國”四字,以表明心跡。何鑄知道岳飛是無辜的,向高宗力辯其無罪。秦檜又改命其死黨万俟卨主審嶽案。万俟卨等羅織、捏造了許多罪名加到岳飛身上,他們對嶽嚴刑拷打,逼他承認那些“莫須有”的捏造罪名。

任憑酷刑拷問,岳飛始終不屈服,最後只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8個大字。

紹興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高宗和秦檜竟以“臨軍征討稽(誤)期”和“指斥乘輿(車駕)” 等莫須有之罪名將岳飛(年僅39歲)毒死,張憲、岳雲也被斬首。

《宋史》對於岳飛冤死,只寫了“嗚呼哀哉!嗚呼哀哉”8個字。

岳飛之死,其昔日的“親密戰友”王貴難辭其咎。在秦檜提供給宋高宗的岳飛罪證裡,有幾條相當駭人聽聞。比如:淮西之戰受挫後,岳飛大發雷霆,當眾抱怨道:“國家不得了,皇帝又不修德”。這種牢騷話在彼時足以讓人身首分離,是殺頭的重罪。朱仙鎮大捷後,岳飛和張憲曾經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嶽問張:“天下事該怎麼辦”?張答:“就看您想如何辦(意思是你手握雄兵,想咋辦就咋辦)”。岳飛曾說自己和宋太祖趙匡胤一樣都是在30歲時當上了節度使......這三句話連起來,不是想謀反(黃袍加身)是什麼?這些罪證要麼是秦檜等人捏造的,還有一種可能——王貴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或為達到某種目的,將岳飛這些平日裡閒談時的無心快語當做罪證(或投名狀)提供給秦檜等人的......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王貴和張憲是岳飛的左膀右臂,是岳飛最重要的副手。但是,在秦檜、張俊等人冤枉岳飛的冤案中,張憲和岳飛一同被處死,而王貴則安然無恙地活著。不僅如此,雖然岳飛被冤殺後,王貴立刻辭官回家,但是後來,秦檜、張俊卻不斷地給他加官進爵,包括讓他當侍衛親軍步軍副都指揮使這樣的高官。雖然這個官只是一個虛銜,但是這種封賞卻一直不斷,直到他去世。他去世後,還被追贈寧國軍節度使的職務。

(王貴劇照)

那麼,明明都是岳飛的左膀右臂,為什麼張憲受到和岳飛一樣的嚴厲處罰,王貴不但毫髮無損,而且獲到極大的恩賞呢?

《宋史·張憲傳》對這件事有記載。說的是秦檜和張俊想要謀害岳飛,於是就準備引誘岳飛的部將,讓他們檢舉揭發岳飛。因為如果是岳飛的部將檢舉揭發岳飛的話,宋高宗一定會相信這件事是真的。

於是他們首先想到了王貴,覺得王貴一定會對岳飛充滿怨恨。為什麼呢?因為有一次,王貴因為怯戰,岳飛差點殺了他。還有一次,岳飛執行軍法,打了王貴。於是他們就去引誘王貴,讓王貴承頭告岳飛。沒想到王貴卻說:“為大將寧免以賞罰用人,苟以為怨,將不勝其怨。”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作為大將,對部下賞罰分明,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受到處罰就怨恨,怎麼行呢?

王貴這段話確實是說得很有道理的。事實上,岳飛對王貴的賞賜,向朝廷給王貴請功的次數,那更是太多了。而王貴能夠成為岳家軍中數一數二的人物,也是岳飛對他提拔栽培的結果。

秦檜、張俊見王貴不從,於是就抓到王貴的隱私,用這個隱私來脅迫他。王貴害怕了,就服從了張俊。

(秦檜劇照)

王貴服從了張俊,意味著他便與張俊合謀加害岳飛。但他究竟是如何與張俊合謀的,他誣告岳飛什麼呢?《宋史》上並沒有說。

不過,雖然《宋史》沒有說,但從《宋史》記載的另一件事上,我們似乎可以瞧見端倪。《宋史》上記載,當時秦檜和張俊不只是策反王貴,還策反岳飛的另一個部下王俊。王俊這個人,本來是張憲的部下,由於他奸詐貪婪,多次被張憲處罰,因此懷恨在心。張俊寫好誣告狀,讓王俊誣告張憲和岳飛。誣告狀說了兩件事,一件是岳飛給張憲、王貴寫信,讓他們向朝廷謊報軍情。另一件是岳飛給張憲寫信,策劃讓朝廷把兵權交還岳飛。

岳飛是一個主戰派,但是朝廷堅持投降,因此就把岳飛的兵權給收繳了,讓岳飛擔擔任樞密副使的閒職。張俊等人誣告狀的意思是說,謊報軍情這些,目的是讓朝廷把兵權重新交給岳飛。

當時並沒有搜到這些信。不過,誣告狀上說,本來有這些信。都被張憲和王貴燒掉了。

從這裡我們其實可以看出,王貴陷害岳飛的,就是他承認確實收到了這樣的信,同時他把這信給燒掉了。因為只有王貴承認信被燒掉了,才能說明岳飛、岳雲確實寫過這樣的信。畢竟信是寫給張憲、王貴的,張憲當時被打得皮開肉綻,但他什麼也不承認。張憲既然不承認,那就說明張憲不會說出信的內容,唯一說出信的內容的,就只有王貴。

由此可見,王貴對岳飛的陷害,就是承認收到這封信,又看到了信上的內容,並且把這個內容說出來。因此,秦檜、張俊才用這個陷害岳飛。

(岳飛劇照)

那麼,王貴本來是堅決不誣告岳飛的,秦檜和張俊抓到了王貴的什麼隱私,最終他順從了秦檜、張俊呢?

史料上並沒有相關的記載。

不過,我認為,或許根本就沒有什麼隱私。有什麼隱私,比出賣把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領導更嚴重的呢?除非這個隱私是參與謀反。但是,若說參與謀反,王貴接受岳飛的信,並燒掉信這件事,本身就是謀反了。因為王貴當時應該把這封信報告朝廷,這才是對朝廷忠心的表現,他沒有上報,就已經不忠誠。

既然王貴本身就涉嫌參與謀反,那麼,就肯定沒有比這更大的隱私了。

由此可見,很可能是王貴怕死,又貪圖富貴,所以才會做出那樣的事情。大約張俊當時已經給王貴亮了底牌,說岳飛是必須死的,你作為左膀右臂,也可能跟著死。你要不想死,就只能狀告岳飛。然後兩人設好計策,達成妥協,用“苦肉計”的方式,讓王貴承認收到了岳飛的信並燒掉。

不管怎麼樣,王貴謀害曾經提拔過自己的領導,他已經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們都知道,岳飛之所以被害,與秦檜脫不了干係,但是歸根結底秦檜就是個儈子手,真正想要殺岳飛的是宋高宗。

岳飛作為抗金名將,在於金軍的戰鬥中,幾乎是百戰百勝。按理說,一個面對外敵侵略的國家,能有如此能打又忠心的大將,皇帝應該燒高香才對,但是,宋高宗並不是雄才帝王,相比於國家之安危,他更關心的是自己能否繼續享樂,面對兇猛的金軍,他怕了,害怕繼續抵抗恐會出現第二次“靖康之變”。


因此他讓秦檜暗中與金朝講和,無外乎就是割地納幣,向金朝稱臣,心甘情願做子皇帝,最起碼他可以高枕無憂的享樂。

此時岳飛等主戰派已經被架空,與金朝議和無人能擋,宋高宗心中雖然怨恨岳飛,但是並沒有想啥他,直到金兀朮在講和條件中加了一條,必須要除掉岳飛,情況才急轉直下。

之前岳飛口口聲聲說要迎二聖歸朝,還不聽指揮,十二道金牌都傳不回,這已經觸碰了宋高宗的紅線。宋高宗和秦檜心中很明白,如果在和平年代,以這些罪狀殺岳飛,沒人能說出什麼,可是此時有外敵入侵,山河破碎,這些罪狀根本殺不了岳飛。


最好的辦法是以謀反罪殺岳飛,不過,岳飛並沒有謀反,想要定罪就必須需要證據。有皇帝撐腰,秦檜也沒什麼可怕的,既然沒有證據那就製造證據,秦檜盯上了岳飛的左膀右臂王貴。

剛開始王貴並不肯與之合作,秦檜一看軟的不行,那就只好來硬的,隨即威脅王貴,如果不和作就把他家人貪汙受賄的事捅出去,結果王貴為了自保,答應與秦檜合作。

於是一份假造的訴狀就這樣送到了宋高宗的手中,秦檜又藉機彈劾岳飛,宋高宗求和心切,明知道岳飛是被冤枉的情況下,還是下令處死了岳飛。


一代名將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慘死。


彈指間的歷史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王貴他投靠的並不是秦檜,而是宋高宗趙構。清楚點歷史的人都應該明白,在古代封建王朝,任何的貪官汙吏存在,絕大多數的皇帝心裡都是一清二楚的即便是,那些竊據高位的大臣,他們的行事作風很大程度上是在執行皇帝的命令。秦檜之所以敢肆無忌憚的對岳飛下手,就是因為他的背後站著宋高宗趙構,是趙構自己想要對岳飛下手,他不放心岳飛手持大權,擔心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

大家可能不清楚,秦檜在給岳飛拋擲罪名的時候,是用了什麼樣的名義呢?叫做"敵侵淮西,前後受親札十三次,不即策應,為擁兵逗留”。這種罪名是相當不切實際的,因為秦檜根本找不出任何證據,來證明這一條所謂的罪狀,這也就是為什麼史上會出現“莫須有”這個罪名。但是秦檜肯定需要在這所謂的莫須有的基礎上,找出相應的證據來印證岳飛的過錯,否則宋高宗趙構不被人罵死才怪,為了讓皇帝主子過得安穩,秦檜得下大力氣去炮製證據啊!

那麼證據怎麼來呢?秦檜用不存在的東西強加在岳飛頭上,擺明了就是要冤枉他,如何能夠找得出證據呢?他只能夠通過岳飛以前的手下或者是部將來製造所謂的證據,這就出現了王俊和張憲兩個人所說的造反,以及岳飛寫給張憲那份根本就不存在的信等等所謂的造反證據。為了平息岳飛被殺之後產生的民憤,秦檜明目張膽的用無恥手段去搜羅岳飛的謀反證據,儘管這種顛倒是非的做法為人所不齒,但是人家秦檜無所謂,他明明白白的就這麼幹了。

在岳飛遇害後,秦檜到處找人來安排岳飛謀反的口供,就是在岳飛父子慘死的這種白色恐怖之下,岳飛先前的很多手下已經相當害怕。但凡是被刑吏詢問任何事情都無不作答,他們想要有什麼樣的答案,這些岳飛的手下們就給他們什麼樣的答案。

王貴曾經是岳家軍中數一數二的將領,也是立下了相當多的戰功。但根據歷史記載王貴,並沒有投靠秦檜,只能說是為了保全自己,說出了一些對岳飛相當不利的口供而已。而之所以會讓一直崇拜岳飛的王貴做出這種選擇,很顯然是秦檜抓住了昂貴的弱點,在威逼利誘之下,最終讓王貴只能屈服。

但是我們得很辯證的去看,畢竟王貴還是大宋朝廷的將領,雖說他本人是非常忠心於岳飛的,但是他同時也需要效忠當時的皇帝宋高宗。而岳飛的事件之所以會發生,又是因為皇帝不放心岳飛,想要出手整死他,所以王貴在選擇是忠於自己的皇帝,還是忠於自己的頂頭上司,兩種選擇面前,一心想要自保的王貴自然會做出他認為的明智選擇。反正歷史上對於王貴到底有沒有背叛岳飛?一直都是一個存在爭議性較高的話題,可能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


小芊芊愛歷史


嚴謹來說,王貴談不上是投靠了秦檜了。

王貴是岳飛的老鄉,同樣也是岳飛麾下中軍統制,與前軍統制張憲是岳飛的左右手。他與岳飛出生入死,轉戰各地,履立戰功。可是最後他卻選擇在岳飛遇害的時候默不作聲,我認為其中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岳家軍紀律森嚴,而王貴因為觸犯了軍紀而被岳飛處以刑罰,這時候王貴就覺得自己與岳飛多少年的兄弟了,而且立下了多少軍功,沒想到他這麼不給自己面子,依然按照軍法來處置自己。要知道,兄弟間大多數的離隙都是因為某一方的要面子而造成的,無疑,這時候王貴就對岳飛有點意見了,只不過因為兄弟間的感情,而一直沒有發洩出來罷了,可是,這見事情也在王貴的心中紮下了根。



第二,秦檜與張俊抓住了王貴的把柄。具體是什麼把柄也不太清楚,有人說,是因為王貴睡了張俊的小妾。而秦檜與張俊就利用這件事情來要挾王貴說出一些岳飛的“不軌之事”,不過,岳飛比較坦蕩,王貴也不能胡亂的編織罪名,而且兄弟感情畢竟擺在那,也不好對兄弟下手,於是王貴究竟是否參與了陷害岳飛的事情,這倒沒有定論。

第三,王貴與張憲之間有矛盾。張憲與王貴一樣,同為岳飛的左膀右臂,而其實,岳飛在一些事情上更加偏重張憲,並且張憲確實以“忠義”著稱。而且,據說張憲與岳飛還有一層親戚的關係,這一點是王貴比不了的。所以王貴難免會對張憲以及岳飛有一點想法。

在岳飛遇害後,王貴自知處境艱難,引疾辭職,於紹興二十三年八月病死,宋廷追贈其為寧國軍節度使。


妙齡老翁談歷史


俗話說的好:“識時務者為俊傑”,筆者認為當年張俊大概也是這麼對王貴說的吧。

瞭解這段歷史的朋友一定對王貴這個人不陌生,可以說他在秦檜等人冤殺岳飛這件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可以說如果沒有王貴,秦檜等人想要殺掉岳飛將會變得更加難以實現。

而王貴身為岳家軍第三號人物(岳飛,張憲之後),跟隨岳飛征戰多年,他與岳飛之間一定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但即便如此,最後出賣岳飛的恰恰就是王貴,不得不說王貴的背叛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也無法接受。因為在我們所認知的思想與情感範圍內,曾一同出生入死過的兄弟應該是這世界上最可靠的,最不可能背叛自己的那個人,然而,現實總是那麼的殘忍。

自從岳飛死後,無數人都不理解王貴為何要背叛岳飛,與此同時,也有無數人想要試圖解開這個疑問,但最終所得到的結果也都只是個人的猜測而已,畢竟史書對王貴背叛岳飛這件事的記載也是一筆帶過,這種模稜兩可的記載不知是作者有意為之,雖然深知各種原因但卻三緘其口還是作者真的不知道王貴背叛岳飛的原因是什麼。也許王貴本身就是一個貪生怕死之徒,也或許王貴也有自己的苦衷,不得已而為之吧。

那麼今天,小編也在這裡談談自己的看法,畢竟歷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當你面對史書上的幾句話甚至幾個字的記載時,你可以任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將這書上僅有的幾個枯燥的字句擴展成一個比較合理的故事推演。

毫無疑問的是,在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之前,王貴是不會有背叛岳飛這個想法的,因為在這一年之前,岳飛還是手握重兵的武將,而在這一年,宋廷準備與金國議和,所以這一年主戰派武將紛紛遭到朝廷打壓,岳飛,韓世忠都赫然成為朝廷打壓的對象。四月,張俊,韓世忠為升為樞密院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三人同為中興四將,同樣的明升暗降,但不同的是,韓世忠選擇了隱忍,張俊選擇了與秦檜同流合汙,而岳飛卻極力反對議和,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都知道想要與金國議和,就要拿一個人開刀,讓天下人都知道朝廷議和的決心,很顯然岳飛就是最佳人選。

八月,岳飛被罷免樞密副使一職,改任萬壽觀使這一閒職,至此所有人都明白了,朝廷這次對岳飛的調動將意味著什麼。

面對岳飛的失勢,岳飛本人非常的坦然,他回到了江州閒居,似乎外界所有的事情都與他無關,但王貴此刻已經變得異常的糾結焦躁,王貴雖然是一個武將,但他深諳官場之道,他明白岳飛的失勢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岳家軍的幾個核心將領將受到牽連,意味著自己也將前程盡沒,甚至還會引來殺身之禍,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岳飛的性格以及岳飛與朝廷議和決心的衝突所造成的必然結果,王貴也許不懂什麼歷史的經驗教訓,但他知道,自己身為岳飛的左膀右臂,如果岳飛出事,自己也難逃一死。

可是他不想死,是的,即便上過戰場親身經歷過血腥殘忍的戰場廝殺,即便與死神多次擦肩而過,他依然不想死,活著多好?活著便有無限的可能,但如果死了,那就死了,生前所努力過的拼搏過的一切都將是過眼煙雲,王貴不甘心,他不甘心這一切就這樣結束,但他又不忍心,不忍心出賣岳飛,所以他糾結,他痛苦。

不過這種痛苦很快就會結束,就在岳飛被降職的同時,張俊在秦檜的授意下收買了岳家軍另一將領王俊,令他帶著一張誣陷岳飛和張憲的訴狀找到王貴,逼迫王貴親自將訴狀上交朝廷,第一次王貴拒絕了,但知根知底的王俊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他找出了可以威脅王貴的把柄,以此來威逼利誘王貴與其同流合汙。

那麼王俊找到了什麼把柄呢?有說法是王貴的家人私下收受賄賂,而王貴雖然清楚但卻有意縱容,犯下了姑息縱容之罪,但小編個人認為這絕對不是致使王貴走向岳飛對立面的主要原因。

正如小編前面所說,王貴本就不是一個絕對忠義之人,他有私心,相比之下,岳飛和張憲才是一個純粹的武將,岳飛一心想要收復中原,張憲則一心想要跟隨岳飛實現岳飛的理想,兩人都從未想過通過戰場上的廝殺來獲取功名。而王貴則不然,他希望通過跟隨岳飛在戰場上屢立戰功來使自己功成名就。所以,當岳飛失勢的時候,王貴敏銳的發現繼續跟隨岳飛已經不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因此王貴最終的選擇一定是拋棄岳飛,只不過道義令他第一次拒絕了,而利益卻令他無法拒絕第二次。

雖然以上的分析小編並無真憑實據可供大家參考,但所談一切皆是建立在最終結果的基礎上並加以對人性的分析,若將王貴看做一個普通人,那麼不管面對任何事,他必然會以自己的利益為主,因此背叛岳飛也在情理之中了。


鹹魚閒聊


王貴到底算不算背叛岳飛,這是一個帶爭議的話題。忠於皇帝還是忠於岳飛,這是一個大難題,當然,王貴想要自保,這一切都無可厚非了!

如果在岳飛大將中評個先後的話,排名第一第二的一定是張憲與王貴。


二人為岳飛的左膀右臂,其中王貴更是是岳飛的同鄉,“岳家軍”中資格最老的人之一,地位僅次於岳飛、張憲,岳飛更是將其當做兄弟親人。但,當岳飛被宋高宗、秦檜殺害於大理寺獄中、張憲與岳雲一起被腰斬之時,王貴卻投靠了秦檜對岳飛落井下石。

但,其實王貴也沒得選擇,畢竟真正想殺害岳飛的是宋高宗趙構,究竟是忠於皇上還是忠於岳飛,對王貴來說是一個難題,最終他選擇了投向宋高宗。

但是,宋高宗想殺岳飛,他需要一個理由,一個合法的罪名,畢竟他不想留下罵名,他更不是商之帝辛,殺人不需要理由。但岳飛有什麼罪名呢?四個滾燙的精忠報國,拿什麼去批判人家呢?



沒有罪名,秦檜就沒辦法陷害岳飛,就沒辦法完成宋高宗交代的任務,那怎麼辦呢?他需要給岳飛羅織罪名,而且最好是岳飛最親近的人出面來誣告,這樣才有說服力。

就這樣,王貴這個岳飛的左膀右臂岳飛最信任的人,被秦檜選中。 期間的過程不表,王貴最終選擇了投向了秦檜出,然後誣陷岳飛,導致岳飛慘死獄中。



有人說是因為秦檜抓住了王貴的把柄,王貴不得已只能投靠秦檜出賣岳飛和兄弟們。其實要像素說王貴背叛是既定事實,但談不上受了脅迫而投靠秦檜,這本身就是宋高宗的上意,岳飛必死,而之所以選擇用王貴,也只不過是“上面”要找一個合適的理由,讓自己有個臺階,如果王貴這個臺階都不給的話,你說會怎樣?就算沒有王貴還有千萬的王貴出來,只是民族英雄岳飛就這樣被害致死!


像素說


識時務者為俊傑。王貴真正好人。

1、岳飛想維護宋朝的封建統治本身就不值得讚揚。

2、一個武將竟然被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所殺,一點都不冤枉。何況一眾武將,戰功赫赫?所謂的武穆兵法,自欺欺人罷了。

3、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忠與不忠,該不該殺,朝廷說的算。

4、忠臣需付出生命代價,奸臣需付出罵名的代價。二者相輔相成。

5、奸臣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之一。

6、王貴看到岳飛侷限性,害怕自己被牽連影響前途,只有跟著秦檜跟著朝廷還是最好的選擇。或者王貴可能被威脅被恐嚇,為保全自己不得已背叛岳飛,或者王貴本來就是一個小人牆頭草隨風倒。


中囯觀察家


說到岳飛,大家都會想到秦檜,因為忠貞的岳飛竟然被小人秦檜所陷害。但是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王貴這個人,說到他就得提起岳家軍了,因為他作為一名岳家軍,竟然背叛岳飛投靠了秦檜。

王貴在岳家軍中的地位僅次於岳飛,可以說是岳飛的心腹和左膀右臂,之後岳飛被陷害之後也是他接管的岳家軍。按理說在這樣一個大總管的職務上,而且深得岳飛的信任,多年的情誼是不會讓他選擇背叛岳飛,但是秦檜在對付岳飛的時候就是從王貴下手的。

當時秦檜選擇他作為主要的攻擊目標是有原因的,一是他手裡掌握著王貴的把柄這是足以治他與死地的,還有一個原因是王貴由於自己的一些失誤差點被岳飛誅殺。史書上記載王貴因為過錯而受到嚴厲的軍法處置。第一次是因為治理不嚴,導致一名下屬乘火打劫偷盜百姓東西,雖然那名下屬被處死,但是王貴作為上級也是受到連累。第二次是因為王貴面對惡戰的時候膽怯逃脫,沒有帶領軍隊衝鋒陷陣,所以差點被岳飛殺掉。

當然這些處罰只是讓王貴對岳飛更加敬佩,因為岳飛治理軍隊相當嚴格,不會感情用事,而是完全依靠實力依靠軍規,但是能讓秦檜選擇王貴下手,最關鍵的是他知道的那個關於王貴的那個秘密,只不過很可惜,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所以無從考證,也就只能當做茶後閒資聊聊。

其實王貴這個人並不算驍勇善戰,當時看到岳家軍很多將領都被陷害之後他是相當害怕的,只不過在被秦檜找上之後一開始沒有答應,但是說到王貴的秘密之後他就徹底倒戈了,選擇了背叛感情深厚的岳家軍。而且在岳飛的罪證裡面,最有力的就是王貴提供的。

作為岳飛的得力干將,王貴對岳飛這個人是相當瞭解,可以說如果不是王貴的倒戈相向,岳家軍也不會有最後的悲催結局。可能在王貴看來,有的時候個人生死還是比較重大吧。


草木皆史


據說是王貴有一個把柄被秦檜抓住了,王貴如果不去搞岳飛,那麼秦檜就去治王貴。威逼利誘,軟硬兼施之下王貴出於自保的情況下,出賣了岳飛自己的老上級。王貴也是出於無奈,岳飛死後王貴就被調離了岳家軍。去了福建做副指揮使職務,死後追封節度使一職。

岳飛死後王貴自己心裡也很明白在岳家軍是混不下去了。他背叛了岳飛也沒有被升官,可見高宗壓根沒把王貴當回事,武將的地位是多麼的低下,所以說南宋的士兵為什麼戰鬥力不行,即使你功勞在大也不會收到重用,宋代百姓當兵就是為了混口飯吃,高層的決策,百姓看的很清楚,所以不會玩命。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打仗時候皇帝都帶頭跑,士兵心想,我替誰玩命?劉光世為什麼一打就跑。其實劉光世很圓滑的,既然你高宗皇帝不相信武將,那麼劉光世最會配合。只要給銀子,能活著,被人罵就當沒聽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