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農村家庭為什麼要“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

小老表生鮮


農村家庭為什麼要“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



對於農村家庭的孩子來說,目前唯一的出路,應該是考上大學,這應該是社會所共識的,畢竟農村家庭的底子薄,經濟收入比較少,如果走官二代、富二代的捷徑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

知識改變命運,這是每個農村家庭的父母所認可的東西,畢竟經過5000年的文明傳統,只有掌握了知識才能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從歷史上來看,只有文化水平高,才能有當官的機會,才能夠光宗耀祖,光大門庭。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每個農民家庭所期盼的事情。所以每個農村家庭,都會對子女的上學加大投資力度,即便是家裡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大學,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還出現借錢供子女上大學的事情。因為農民知道,農民的,訊飛是最底層的,農民的工作是最累、最辛苦、最沒有價值的,希望子女有一個好的前程,好的未來,過上像城市人一樣的白領生活。



對於一個農村孩子考上大學,的確是一個來之不易的事情,畢竟農村孩子上學的起步線就比較低,是通過辛苦的努力,加上一定的天賦才考上了大學。不像城市裡的孩子,在上學的期間就有輔導班,而且教學條件好,師資力量要高,所以對於農民男孩子來說,考上大學的確是一個很炫耀的事情,當然也是改變命運的時刻。

對於考上大學的農村孩子,農村家庭一般都是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畢竟這考上大學離成功改變人生只有一步之遙。“行百里者半九十”,功虧一簣,所以這個道理對於農民的家庭的父母來說都是懂得的。已經考上了大學,父母就會在盡最大的努力扶孩子上馬行一程,或許整個家庭的命運就改變了,孩子的命運也改變。



總之,現在是經濟飛速發展的年代,也是知識的年代,科技人員帶網絡的年代,一切都離不開知識。對於再有那些大字不識一個,能創業的人來說是寥寥無幾的了,在這個社會上可以說是已經絕跡了。當然在過去是有這種情況的,好多發家致富的人是文盲,只是一個時代創造一代人才而已。所以現在農村家庭的孩子考上了大學,父母都會傾其所有,即便是砸鍋賣鐵都要供孩子上大學,讓孩子走出大山,走進城市,成為新一代國家的棟樑之材,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從此離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苦生活。大家對這個問題有什麼高見?敬請留言探討。


宗元三農堂


我就是農村裡面出來的孩子,沒有誇張到砸鍋賣鐵的地步,但是已經賣掉了家中老母豬老牛老水牛的地步。

我家沒有老母豬也沒有老水牛,我爸媽早年就出來打工了,沒有老母豬沒有老水牛,所以他們就只能打工供我上學,而且有意思的是,我是我們那個村第一個出來的正式的大學生,也是整個村子裡面歷史的第一個小名牌大學生,我是跟著我爸媽來外地讀書的,我的經歷得到了很多同齡人的羨慕嫉妒。

我走的路沒有勞作,沒有放牛,春天沒有插秧,秋天也不需要去收玉米,我所見的那些小時候父母賣豬賣水牛供他們上學的夥伴,沒有一個上成大學的,如今我和他們已經不處在同一個世界裡,不是我們已經相處不進去,而是我們以前分屬於兩個不同的世界。

我小時候被寄送到外婆家,那個時候我讀一二年期,特別喜歡一個讀六年級的小表舅,他是他們家中的第三個孩子,他的大哥已經出去打工,二姐也嫁人了,就剩下他。

他的父母比較年老,家裡還有一個老奶奶,我記得他每年上學的時候,他的大哥比較吝嗇,好像沒有幫他多少,每年他們家裡都要賣掉一頭兩三百斤的母豬供他上學。

他讀完小學讀完初中,高中之後就沒有讀了。

聽說我老爸混的好,有一年他就跟我老爸出來打工,那個時候我早就跟我老爸在外省讀書,見到他來打工我特別傷心,沒想到他也來打工了,估計家裡母豬賣完供不下去了吧。

其實我們村子裡面我還看到很多像這樣的農村孩子,他們最多就上到高中或者到初中就不上了,真可惜他們沒有趕上義務教育的這些年。

我父母不請把我供上了大學,你把我的弟弟供上了大學,可以說他們是村子裡面唯一成功的一對父母,因為只有他們把記得孩子供上了大學。

每次過年我回到村子的時候,總聽村子的人說,就你的父母最行吶,把你們兩個孩子供上大學不容易呀,每到那種時候我心裡就特別的想跟自己的父母說聲謝謝,爸媽,你們辛苦了。

如今我一個月的工資抵的上父母兩個人工資的十倍,是他們把我送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白詩詩


現在農村人對孩子上學特別重視,就是因為祖輩、父輩的文化不高,才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來圓自己的夢想。

上世紀50、60、70、80後的大部分農村人因為家中貧窮,根本沒有機會好好上學,過早的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大集體時代是在生產隊爭工分吃飯,分田到戶後幫助家人耕種自己的田地,多數人初中沒讀完就輟學務農。

直到去城市務工才知道有學問、有文化、有技術的重要,可惜自己已經沒有再學習的機會,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農民想要供孩子讀書上大學確實不容易,首先自己文化不高,不能親自輔導孩子做作業和各方面的知識,只有靠說教和孩子的學習自覺性。

有條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去城市上學,多數家長也隨孩子一塊去城市,給孩子做飯洗衣,孩子的學習費用、生活費用和租房費用等等,相比較在農村上學都是一筆不少的花銷。

為了孩子能上大學,打工的父輩再辛苦也心甘情願。一是孩子將來出息了,在本村自家人臉上有光,孩子也能找到輕鬆的工作,不用像父輩一樣靠力氣掙錢。找媳婦也相對容易,而且還能脫離土地,在城市裡買房生活,過上體面的日子。

總之,農村人借錢、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學我認為是好事。

以上只是自己的看法,有不當之處請指教。



耕耘大地一一春華秋實


我就是農村出生,我就是父母“砸鍋賣鐵”供出來的大學生。


我出生於北方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小村莊只有幾十戶,四面環山,人們住的都是石頭房子。我的父親是個老高中生,當年由於自己身體的原因,臨近高考得了肺炎,所以與大學失之交臂。


我小的時候父親常常跟我說的話就是:“一定好好學習,不要將來像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出生農村,父母都想自己的兒女走出農村,走向外面的世界,讓孩子能夠有出息。但是對於每一個農村家庭來說,供養一個大學生實屬不易,我們每一個農村學子的求學之路都是父母的汗水鑄成的。


1、清楚記得為了轉入一所教學質量好一點的學校,父親把自己珍藏的兩瓶好酒拿出來。

2、清楚記得某個深夜,父親再昏暗的燈光下,發愁我下學期學費的背影。

3、清楚記得父親陪我大學報到的時候,那一張張盛滿父母汗水的人民幣。

4、清楚記得母親為了給我籌學費,去親戚家裡借錢的樣子。

5、清楚記得為了我的學業,父親母親在磚廠埋頭幹活的樣子。

……

我的父親母親就是全中國千千萬萬個農村父親母親的縮影。他們任勞任怨,毫無怨言,粗茶淡飯……汗水浸透了他們黝黑的皮膚,沉重的壓力使他們雙手乾枯,再苦再累,他們都咬咬牙堅持,因為他們心裡只有一個不變的信念:把孩子供出來!


只有自己的孩子走出農村,父母臉上才有光,那種榮耀比給他們金山銀山都光彩。我們默默無聞的父親母親,就是這樣一把把汗水澆築出了我們可以走出農村的路!每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學子,最不應該忘卻的就是自己的父母!


餘爭的世界


我就是一個農村的孩紙,我爸媽為了供我上大學,真的可以說是省吃儉用,砸鍋賣鐵。聽起來感覺很誇張,覺得可能嗎?但是你們知道嗎?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做貧富差距。我現在已經畢業了,回想當初,為了上大學辦了貸款,爸媽為了我的生活費到處找人借錢。現在看起來不過就是兩個月的工資的錢,當時卻像是榨乾了我爸媽的血水與汗水。

對於一個農村的家庭來說,供一個孩紙讀完大學真的就是太艱辛了。但是我還是支持農村家庭供孩紙上大學。作為一個農村的孩紙,我想如果你下過地,幹農活插過央,種過玉米就不會有不逃離農村的願望。

那些歸隱田園衣食無憂的嚮往的生活,是有有錢人;沒有讀過書的人,格局就會變得很小,單靠蠻力換取的生存資本是上頓不接下頓。

我是山村裡長大的小女孩,爸媽供我上大學的時候,村裡的人說:”一個女孩子,你讓她年那麼多書幹嘛?將來始終是要嫁人的。“現在回頭想,這些人真的就是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勞和貧寒嚇怕了。

初中的時候,我問過我媽說:”媽,我想報漫畫班。“媽媽想了一下說:”我們沒錢。“於是我就再也沒有問過。我爸爸媽媽沒有念過什麼書,但是卻是一個思想觀念很先進的人。從小到大,只要是我提出來的跟學習有關的東西,他們從來不說一個不字。爸爸從來不看書,卻願意為了我,陪我坐在書店裡一整天;媽媽只要看到我在看書就不會叫我幹活。。。。。。。

大學到大二的時候,我去深圳打暑假工,那個線長老帶著我加班,做質量檢測。總之,得出來的結論是,沒上過學幹苦力的,比稍微懂點技術的辛苦太多。但網上總有一些人,盯著一些低學歷高收入的人群和高學歷低收入的人群進行宣傳。喜歡宣揚這些的,多數是那些低學歷和低收入的人,逮到一個大學生,覺得大學生也是打工的沒什麼了不起,就在那裡死命得瑟。

在這裡我只是奉勸那些人一句,你自己的家境,你自己的未來,你自己掌握。

我爸媽就是因為沒有念過什麼書,吃了很對虧,所以不希望我受他們受過的苦,吃他們吃過的虧。

現在國家的助學貸款和雨露計劃等這些綠色通道給上大學難得家庭減輕了不少負擔,有錢人家的孩紙不一定非要上大學。因為他們從一出生就很體面,他們有更多的學習資源,有更多的選擇。但是大多數農村的孩子,上大學是打開格局的唯一出路,做一個大格局的人將來的路才好走。

我們得先生存,接下來才能體面。


我也就隨便說說


這應該是社會的進步,觀念的改變。農村的父母在50年代左右多數不願意讓孩子上學。他們認為孩子不過是勞動力而已。為了動員孩子上學,老師,村幹部,駐村工作組登門挨戶動員家長讓孩子上學。為了能讓孩子上學,學校裡出臺了很多做法。比如,允許姐姐揹著弟弟妹妹上課。允許一些孩子不上自習課回家做家務等等。就是到了60年代,一些成績很不錯的學生,被家長硬性退學也經常出現。

這是農村人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是人們渴求改變命運的具體體現。現在的農村家長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這些年來,他們看到社會的進步,看到那些高文化家族命運的改善。重視孩子的教育已經成了社會的共識。他們強烈希望孩子能通過上大學來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為了孩子能上好大學,從小就讓孩子上各種補習斑。上優質學校,家長陪讀。經濟上大人勤儉節約,也不讓孩子受屈。可以說為了孩子上大學,很多都是整個家庭在拼命。

教育能夠改變命運,但不只是考大學一條路徑可以改變命運。我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首先有個好心態。無論孩子上或上不了大學,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幸福美好新生活。


朱增林呀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雖然不是農村孩子唯一的出路,卻是一條非常好的出路。

農村父母知道農村的苦,所以拼命也不要讓孩子再種地,作為無權無錢的父母來說,好好讀書就成了孩子最好的機會,只要孩子願意讀,父母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大學的。

“孟母三遷”,才成就了後來的“亞聖”孟子,可見父母供孩子讀書在中國是一個傳統。那個父母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說為了孩子,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大學。

我是一個80後,我清楚的記得小時候,只要考上大學,就有正式工作,就是城裡人,而且也好娶媳婦了。所以考上大學就成了農村孩子努力讀書的目標。農村孩子考上大學,就像鯉魚越過了龍門,一輩子就不用愁了,而且還光宗耀祖,因此父母砸鍋賣鐵也要支持孩子上大學的。

現在大學畢業不包分配了,而且上大學也很普及了,這種觀念沒有以前那麼濃了,農村孩子出路也多了,萬人擠獨木橋的場面也沒有了,但是不可否認讀書上大學仍是農村孩子一條很好的出路。





沂蒙阿亮


菲凡說,砸鍋賣鐵的我沒見過,我倒是見過借錢供孩子讀書的人家。

我所瞭解的這家人,有兩個孩子,一個姐姐,一個弟弟。
姐弟倆成績都很好。父母是普通的農民。可是,家庭經濟情況不大好。供兩個孩子上學非常吃力。可是孩子的父母不放棄,沒到孩子開學要交學費了,就開始四處借錢交學費。然後夫妻倆一個種地一個外出打工慢慢還。
姐弟倆都非常爭氣。姐姐考上了清華,後來還讀了清華的研究生。弟弟也不錯,考了一個不錯的大學。
現在姐弟倆都結婚生子了,兩人都在大城市工作。老家蓋的樓房,買的小汽車,日子過得還不錯。至少我想,要是他們家沒有盡全力送孩子讀大學的話,經濟條件應該不如現在的吧。
當然,這只是我見到的。但是也不排除其他的情況。
比如孫儷曾經資助過一個人上大學。可是,那個人回報給孫儷的卻是誣陷。所以,我想,有的家庭,即使是砸鍋賣鐵的供孩子讀大學了,孩子也不一定會給家庭有多大的回報的。
可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讀大學是一條不錯的路。那是應為,他們見到的大部分的有出息的人,都是有知識的人。雖然,孩子讀大學了並不一定會改變家庭的命運。但是,這卻是一條也是他們眼裡唯一的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知識改變命運這個概念對國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
也許,有人會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所以,並非只有讀大學這一條道路。
是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本身沒有毛病。但是,並不是人人都有機會去好好學習那個所謂的三百六十行的。
讀了大學,至少可以找一份體面的工作。讀了大學,找到工作之後,一年所能夠掙到的錢,可能比有些地方的農民好幾年掙的錢還要多。
這樣的付出和回報是非常值得的。所以,他們會不惜砸鍋賣鐵。
我認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你們呢?

菲凡說


  • 對於很多農村孩子來說,讀書的確是一條可以改變自己家庭“成分”的捷徑。
  • 我就是從小生活在農村,然後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考上一所211工程大學,最終實現改變家庭命運的。我爸爸媽媽都是農村,一直是生活在農村老家那麼小的地方,並供養我和妹妹到大學畢業,最終我妹妹考上了教師,我也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現在我們都不在農村老家生活了,基本上也不從事農業生產工作,已經算是徹底擺脫以前的所謂的農民生活了,所以這也是父輩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努力讀書的原因吧。


  • 那些從農村地區長大,並且最終考上大學的那些同學,現在基本上也完美的實現了身份的逆轉。有幾位從農村地區長大的大學生,從事的是計算機編程方面的工作,現在他們基本上都是在全國的幾個較大型的城市裡面上班,1月工資基本上都在1萬元以上,過著比較富足的生活,而他們的父輩基本上是在農村地區繼續從事農業生產;還有一些同學,他們的父輩都是在農村地區,而他們在上完大學以後可能回到當地考取了公務員、事業單位、教師、醫生這樣的工作,他們現在的身份和父輩的身份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 我覺得農村地區很多父母即使是砸鍋賣鐵,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最終去上大學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是受到以前的那種科舉考試的影響。以前的讀書人假如通過科舉考試當官的話,那的確是一件很光宗耀祖的事情,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都不為過。放在現在的話,那些農村出生的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公務員的話,那也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父母的臉上也會感覺貼近了一樣。

  • 農村地區因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學習氛圍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能考上大學生的數量是比較少的,而且那些考上大學的學生一般都能在社會上混得很好,這也就鼓勵了很多農村地區的父母,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最終能夠考上大學,以便將來能謀到一份比較好的工作。

饕餮視聽


“你好好學習,我們就是砸鍋賣鐵也供給你,頭拱地也供給你上學”!這是小時候,爸爸媽媽常常給我說的話(流淚),可見父愛母愛之偉大。

對於出生在一般農村家庭的孩子來說,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他們沒有啥門路,孩子的未來,都要靠自己去努力。知識改變命運,在80年代是很現實的。農村家庭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將來有出路、有出息跳出農門,父母不斷鼓勵孩子好好學習,為孩子解除後顧之憂。我的父母常說,我們沒有能力給你找工作,一切都要靠自己。為了給我們姐妹攢學費,父母拼命幹活掙錢。

父母永遠都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任老師。當初,就是因為父母的激勵,自己對知識的渴望,對改變自己命運的決心,最終我走出了農門,雖然沒有上大學,但是考進了中等師範學校,帶出了戶口,學到了知識,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這一步,改變了我的生活,自己對社會、對家庭也做出了不同的貢獻。


如今,父母都已經離開人世了,我的孩子也面臨著出國留學的選擇。就像當年父母對我的承諾一樣,我也對女兒說:只要你願意學,就算是賣房子,也供給你出國留學!


【以上僅代表我的觀點,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或者啟發。您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建議,歡迎關注交流,或者在下面留言評論】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