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知青故事:樓伯伯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蔣自立,1968年下鄉江蘇知青,同時也是家庭全家下放的,後來上大學到北京回江南,退休以後去工程監理告訴做總監,再後來又去應聘民營設計院院長,折騰一通,痛並快樂著。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老樓

知青故事:樓伯伯

老樓—也許是婁,以文字為準,但從來沒有看到過,因為從來不需要—是這個小店的唯一職工,所以也算老闆,小店座落在大隊部的旁邊,此時正是顧客稀少的時候。

老樓坐在櫃檯外的小桌旁,從酒罈裡用竹筒做的“端子”打上一端子白酒,又熟練地摻入同樣多的冷水—他從不多摻水,以免本來就淡的薯幹酒難以賣出。其實他多慮了,就沒有賣不出去的白酒,幾角錢一斤的酒農民平時也買不起,真要有事用酒,誰會鑑別?“杯水換杯酒”就是農民傳出來的。只能說明老樓還是有良心的。

他已經七十歲了——也可能只有六十多,農村人顯老——只有這個愛好,每天晚上一杯酒,下酒菜?從來沒有研究過,因為我很少在油燈下去觀察他的菜,何況也沒有什麼吸引人的,色香味哪條都不沾邊。

大隊部附近就是學校,當老師的女知青叫他“樓伯伯”,他或許感到溫暖吧,不過其他人都是稱呼他:“老樓”,我也如此。

這個小店,是附近唯一的商業了,附近最近的小店也要在三四里外,規模更小,因為這裡畢竟靠近學校和大隊部。在這裡可以看到貨幣和實物同時進入商業循環。清早,煙癮極大的農民會偷自家的一兩個溫熱的雞蛋帶過來換幾支煙,農婦會帶鴨蛋過來換鹽,學校老師拿錢過來買煤油,大隊幹部有時也來賒賬拿盒低檔香菸走。主要的貨幣是雞蛋,其次才是零碎的人民幣。商品架子上似乎就是香菸粗鹽鉛筆幾樣(有時會有幾塊日期可疑的月餅在展覽),地下放著酒罈、醬油甕、雞蛋籮筐等等。老樓的雞蛋定期有供銷社過來收,留給他的就是差價,所以他也賣雞蛋,收進來六毛幾分一斤,賣給我們就是七毛多,幾分錢的差價而已。

每隔一段時間(大概一兩個月吧,也記不準了),老樓的店門會鎖起來幾天,他會到哪裡去呢?知道的人說:他是去看兒子了,兒子不知道犯了什麼事,在外地坐牢。他要從橋林坐車到南京,然後…,不過誰也說不出到底在哪裡。有一天我正巧看到老樓鎖門出去,大清早手提了一些物品,穿個棉袍模樣的冬衣,周圍的樹沒有一片葉子,枝條在寒風中亂抖著。他的步子很慢很慢,令人懷疑他能不能走到鎮上。不過他確實是越走越遠了,那遠方有他唯一(?)的親人,可能也提前算好了日子在等著老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