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蘇州人文:堙沒的古龐山丨爾雅齋

堙沒的古龐山

陳金根先生在龐山湖建了江南第一私家園林靜思園,一下子把龐山湖推向了世界。

有一天,陳金根先生對我說,能不能收集一些龐山湖的歷史,觸動了我編寫《龐山湖史話》的情結,於是,我走進了古龐山。


蘇州人文:堙沒的古龐山丨爾雅齋

【龐山村的文昌閣,名叫快風閣】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隊皇帝的車駕經過了吳江。

吳江這地方,景色秀麗,是典型的魚米之鄉,在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人在這裡作息,梅堰、桃源、同裡、平望等地出土的文化中,顯示出了吳江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皇帝的車駕中有一位河南人,叫龐實,他從偃師而來,被吳江這錦繡的地方吸引住了,就居住了下來。這龐實是什麼朝代的人,這皇帝又是誰,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龐實的從孫龐思宗的故事在清嘉靖《同裡志》卷十人物誌中卻有如下記載:

龐思宗,字順之,高祖實自偃師扈蹕南遷居吳江。以信義孚人,為邑人望,既卒,人仰慕之,名其地曰龐山。思宗仕至元時義烏尹,崇文愛民,政治有聲,土賊劉震瓏之亂,全家殉節。

從這裡我們可以解到,龐思宗是當地有聲望的人,他當以信義服人,經常幫助鄉人,鄉人有事他也敢於出頭露面打抱不平,因此在鄉里很有威信。後來發生了劉震瓏之亂,龐思宗全家殉節。亂平後,當地人仰慕龐思宗的名聲,就把他居住的地方叫作龐山,有了龐山之名,就有了龐山村之名,有了龐山村之名,就有了龐山湖之名。

我們這裡關心的不是劉震瓏之亂,也不是龐思宗其人,關心的是在元代的時候,因為龐思宗,吳松江畔就有了一個龐山村。用一個人的名字取村名,在吳江也不是很多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仁義是首要的,龐思宗思仁義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同,一個人來世上走一遭,留下了這麼一個名字,也是值了。


蘇州人文:堙沒的古龐山丨爾雅齋


相傳龐思宗隱居龐山,常種些蔬菜自己食用。他特別喜愛種塌棵菜,附近百姓也逐漸種起這種菜來。種菜的人多了,每天早晨鐘聲響起的時候,就有龐山人負菜蔬入市,挑擔入吳江城賣菜,朝出暮歸。由於吳江城在龐山的西面,他們早上出去是背對太陽,晚上回來是背對月亮,因而當地有“龐山背,駝日月,買蔬易米何役役”的諺語。遠近的人也都經常來這裡採購,塌科菜也就成了龐山的特產。這蔬菜擔後來也被人們叫做“龐山擔”。到民國時,有個叫費善慶的寫了一本《垂虹雜詠》其中有這麼一首詩

龐公去後賸龐山,老圃生涯十畝間。

秋末有菘春有韭,朝朝出擔日中還。

龐氏中自龐思宗後有龐雲,他五十多年居住龐山沒有進過城,曾得到當時知縣幹文傳的注目這幹文傳,字壽道,號止齋,吳縣人,仁宗延祐進士,順帝后至元六年當吳江擔任知縣,他聽說龐雲後就親自到龐山尋訪,他看望了龐雲,留下了《遊龐山訪龐雲翁》一詩:

山本無名恰有名,入山山意自分明。

牆隨畦畛高低築,船趁河灘遠近橫。

別崦午晴雞喔喔,隔林風細鳥嚶嚶。

山翁獨把煙霞佔,五十餘年未入城。

這首詩寫盡了龐山的農家風光和心境。


蘇州人文:堙沒的古龐山丨爾雅齋


吳江這麼一個縣級城市,卻已有千年的歷史,千年的歷史長河,孕育了自已獨特的本土文化。在提煉城市精神主題詞的時候,我回首了吳江的歷史,深深感到,吳江的蓴鱸文化、崑曲文化、南社文化、絲綢文化、江村文化……,不僅是吳江的文化結晶,也是中國的文化結晶。

蓴鱸文化產生於西晉大司馬東曹掾張翰的一首詩。張翰是個才子,詩書俱佳,唐朝李白很佩服他,寫詩稱讚:“張翰黃金句,風流五百年”。不過,張翰留名於世,還是因為蓴菜和鱸魚。這張翰為避禍害,借思念生長在與龐山湖相連的吳淞江之中的鱸魚,作詩一首:“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辭官歸鄉。他這首詩,在中國曆代文人中產生的極大的影響。這鱸魚,就這蓴鱸之思,後來有很多人在詩中提及。把思念故鄉的情感,和蓴菜鱸魚聯繫在一起,確實詩意盎然,於是蓴鱸之思也成了一個思念故鄉的典故,也成了隱逸文化的代名詞。

古人隱於深山老林,享受“鳥鳴深澗”的幽趣,龐山村,也有著這種意境。元朝詩人楊維禎經過龐山湖,就有歸隱龐山的念頭:

湖上洽晴晝,雨餘生綠陰。

扁舟到城近,曲港入村深。

野叟頻相問,郎君不可尋。

西庵有分席,吾亦老山林。

楊維禎沒有隱逸龐山,但龐山村也確實隱居了一批文人墨客。明初,先有官居南唐郡丞的任仲真,託疾辭官回鄉,在龐山村修建了“有竹居”。再有承事郎任明通,從宜興來吳江,也在龐山村建了安樂屋。更有明末清初的名儒朱鶴齡,他面臨的年代朝是明末清初,清兵入關後,他與全國廣大的知識分子一樣絕意科名,過起了隱居生活,選哪裡隱居呢?選中了龐山湖濱,他在這裡建築了居屋,取名江灣草菴。他自己寫過一篇《江灣草菴記》對他在龐山村的世外生活作了如此描述:

每睹藻網如織,輕條出遊,落花成茵,鳥語上下,意欣然樂之。時復督勒耕奴,課其耘耔,溝塍浸灌,禾黍懷新,歲入雖不如老農,亦頗諳田家之味也。興發散步湖濱,與村童野叟相狎蕩,遙望晴瀾浩淼,魚罾估舶,出沒荒墟樹杪之中,指點西山諸峰,螺髫逶迤,浮清送碧,未嘗不拄策忘疲,如置身瀟湘洞庭間也。

朱在草菴之中閉門著述,一天一篇。達到了走路不識路,坐臥不知寒暑的痴迷程度,被人恥笑為愚蠢到家,他就自號愚庵。

因為有了朱鶴齡,這江灣草菴也引來了當時的一批名流顯宦,這小小的龐山村也熱鬧起來了。來龐山趨訪晤敘比較多的有錢謙益、顧有孝等人。他們在這裡談詩論詞,討論學問,商議文章。

明崇禎中朱鶴齡與顧之俊等十五人結蘭社,每月一會課,陳元龍在載穎更番具膳,為主人果茗酒餚,極禮腆。他又曾招馮孟韶品簫唱曲以侑之,夜分而散,邑中傳為盛事。

朱鶴齡因為能寫文章,與顧炎武交往密切。這顧炎武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朱鶴齡在與顧炎武的交往中,學識不斷長進。

朱鶴齡所考索的,全是經史百家古今之義,所吟諷的,不是莊子、列子、屈原、朱熹的著作,就是陶淵明、謝眺、韓愈、杜甫、白居易、蘇東波等諸君子的詩文。他深入研究,採擷書中的英華,探索書中的奧秘,也就有了清代文學家、學者的名聲,與李顒、黃宗義、顧炎武並稱為四大布衣。

龐山村也就出了一個朱鶴齡,龐山村與朱鶴齡一起被記入了史冊。


蘇州人文:堙沒的古龐山丨爾雅齋


馮任在萬曆三十五年中進士後到吳江任知縣,剛上任時,吳江邑內有許多奸敝之事,馮任聽之任之,有一年發大水,田地都淹沒了,他也沒有積極救災,當地的紳士沈瓚作了《勘災歌》諷刺他,感動了他。沈瓚又提出了救荒的十二條建議,馮任便採納了,救活了不少百姓,他得知有鄉民捐米千石,就親自上門獎勞。自此他開始做了不少有益於地方的事。

一天,本地的一位鄉紳邀請馮任一同泛舟龐山湖。在船上,賓主兩人一邊飽覽湖上美景,一邊飲酒助興。

當他們移舟到南岸某港灣時,馮任忽然興奮地對這位鄉紳說:“你看,這裡平湖如鏡、遠山若黛,好一處風水寶地啊。如果在此地建造一個文昌閣,那麼我們縣裡的讀書人就會源源不斷地科舉及第啦。”於是,他就帶頭將俸祿捐獻出來,倡議修建文昌閣。

不到半年時間,文昌閣拔地而起,起名卻叫快風閣。傳說曾有一副楹聯:“快哉風與庶民共,今夫山一拳石多。”

閣裡供著文昌,閣的後面挖了一個池塘,池中種藕,塘上有橋,出入方便。閣的旁邊有一塊空地,不久造了三間官廳,供縉紳(古代稱有官職的或做過官的人)宴請休息之用。

快風閣成了龐山村的一道風景線,登“快風閣”眺望碧波萬頃的湖水,聆聽遠處帆擼飄出的陣陣漁歌,胸中感慨會油然而生。在快風閣上暢敘幽情,詩賦萬千,更是別有一翻情趣。

清代學者、藏書家周永年有《登快風閣兼懷舊邑侯慈溪馮重夫中丞》詩:

高阜平皋澤氣蒸,想因此地號松陵。

土宜瓜菜清晨鬻,水長菰蘆逐歲增。

天際有山邀日落,帆前獨鳥引風乘。

登臨轉憶南樓興,棠樹陰中曲檻憑。


蘇州人文:堙沒的古龐山丨爾雅齋


寫百城煙水的文學家徐崧,登快風閣,回憶起細時情景,一首《登快風閣因憶幼時隨先大父屏石公聚飲於此》揮然而就。

年年祭掃返同川,子姓追隨共一船。

淼淼龐湖光溢野,品品馮閣勢參天。

緣灘葭菼遮溪密,傍岸桃花照水鮮。

每憶幼時先大父,酒餚齊列坐階前。

馮任注重教育,崇尚讀書,萬曆三十六年沒入吳鳳田一百八十多畝作為學田,三十八年復修了吳江廟學,他建了快風閣後又在邊上建了書院,有本地的富家子弟在裡面讀書習字,有當地的名人隱士在裡面談詩論道,大長了學習之風。後來鄉人為了紀念馮任,這五間二層的樓,取名為馮公書院。書院的樓上也供著文昌,樓下供的是馮任的像。

當官一時,做人一世,這馮任被沈瓚《勘災歌》感化,做了有益的事,百姓也就把他記在了心裡,他的名字也就留在了鄉邦文獻之中。

快風閣與馮公書院都已被歷史滄桑的煙雲和歲月的苔斑所湮沒。古龐山堙沒在了歷史之中,但古龐山的遺風尤存,在人寫這篇文章的時侯,去了龐山村,沒有找到當年的痕跡,最後還是進了靜思園,在“小龐山”的“快風閣”上抒發了一段思古之情。

世事滄桑,古龐山湮沒了,而新龐山正在崛起。


蘇州人文:堙沒的古龐山丨爾雅齋

【吳江開發區的山湖花園夜景 攝影:青天流雲】



注:部分圖片系網摘,僅作配圖



~~ 本期編輯:雲巛 2018.9.15 ~~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