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赖雅芊:不能用是否符合历史真实来衡量艺术创作的价值

赖雅芊

【本期话题】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如何平衡?

策划:李振伟

编者按:绘画作品的“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之间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担负着“成教化、助人伦”功用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发挥艺术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对作品所涉及的相关史实确实需要进行深入的考察。孙机先生作为考古学家,对艺术作品总会以考古的眼光来衡量,即作品描绘的物象和风格首先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在品评中也指出了很多绘画作品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引人深思;同时,也有很多艺术家认为过于机械地描绘所谓的“历史真实”,而枉顾艺术的创造性,也会使作品失去应有的风采和气度。那么,在艺术创造和历史真实之间,如何来考量和平衡呢?在此,本期时评特以此为话题,邀请相关学者、批评家共同探讨。

不能用是否符合历史真实来衡量艺术创作的价值

□赖雅芊

近期,孙机先生在某学习班的讲座中提及《田横与五百壮士》以及《愚公移山》两幅作品,他指出了这两幅画中一些历史知识上的硬伤,例如秦代的田横骑的马装着元朝的马镫,五百壮士中没有一人是秦的打扮,愚公用的铁耙本是用来耙田的硬度不足以移山等等。孙先生以这些错误为缺点批评《田横与五百壮士》与《愚公移山》二画,批评论据扎实,逻辑严密,通过指出画面的知识性错误进而指出作者对画面内容的理解不足,从而对作品提出批评。

赖雅芊:不能用是否符合历史真实来衡量艺术创作的价值

但是,当我们细想之后却发现也许并非如此,孙先生尝试用当下研究成果中的历史真实来衡量艺术作品的价值,而这并不可取。

“是否符合历史真实”不应是衡量艺术创作价值高低的标准。

首先,我们不能够用现今的历史研究成果来判断一幅过去的作品的价值。

史学是发展的,艺术批评是发展的,艺术批评所依据的艺术理论也是发展的;当下对历史的认识与作品创作的时代对历史的认识是不同的,当时的作者无法预示未来,现在的批评家使用当下的历史研究成果来衡量一幅过去的作品的价值,对作品以及作者而言不公平,对那个已经过去的时代而言也不公平。更进一步,不论是以现在的史学研究成果为依据,或是以现今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今人观古人的理解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误读,过去的作品应当放在过去的语境中进行理解,即使是在新研究的帮助下也应结合原有的背景进行讨论。

赖雅芊:不能用是否符合历史真实来衡量艺术创作的价值

其次,是否能够以当时的史学研究成果来判断当时的绘画作品的价值呢?

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不论是现今或是过去的史学研究,其目的都是了解历史“真实”。然而,不能以与作品同期的史学研究值判断其价值的原因在于:评论艺术作品是否具有价值或其价值的高低,应当从这一件作品是否更接近最终极的艺术真理出发,而并不是考虑这件作品是不是符合历史真实。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价值高低与理论上的艺术真理有关,与历史真实无关,符合历史真实不是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

从学科关切来说,史学研究关照的是历史“真实”,但艺术批评依托于艺术理论,与艺术理论直接相关的应当是艺术的“真实”,这种“真实”代指的是一种艺术的真理,这真理与历史“真实”无关。同时,真理与时间序列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史学研究与艺术批评并不是并行的,甚至可能艺术理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史学研究与艺术批评两者在关切上截然不同,在遇到学科交错点上不能简单地将二者联系起来,将前者作为后者的论据。在孙先生的发言中,那些艺术作品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首先基于史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导出的应当是作品体现出的作者对历史的认识不足,但这些不足不能进一步用以批评艺术作品本身。

赖雅芊:不能用是否符合历史真实来衡量艺术创作的价值

历史真实不是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艺术创作的最终理想应当是追求艺术的真理。艺术家不是历史学家,无需为历史真实以及史学研究负责,也正是因此,对艺术创作进行批评时不能以历史真实为由批评艺术创作,同时如此批评亦无法推动艺术家创造出更好的艺术。

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艺术创作可以罔顾历史真实。尤其是在历史相关题材的艺术创作中,假如创作者轻视甚至罔顾历史真实而肆意妄为,将会阻碍作品传达其所表达的意义,这种不真诚的创作态度与所作的艺术作品终将无法靠近终极的艺术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