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賴雅芊:不能用是否符合歷史真實來衡量藝術創作的價值

賴雅芊

【本期話題】藝術創作與歷史真實如何平衡?

策劃:李振偉

編者按:繪畫作品的“歷史真實”與“藝術創造”之間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尤其是擔負著“成教化、助人倫”功用的歷史題材的作品,在發揮藝術家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時,對作品所涉及的相關史實確實需要進行深入的考察。孫機先生作為考古學家,對藝術作品總會以考古的眼光來衡量,即作品描繪的物象和風格首先是否符合歷史的真實,在品評中也指出了很多繪畫作品在這方面的不足之處,引人深思;同時,也有很多藝術家認為過於機械地描繪所謂的“歷史真實”,而枉顧藝術的創造性,也會使作品失去應有的風采和氣度。那麼,在藝術創造和歷史真實之間,如何來考量和平衡呢?在此,本期時評特以此為話題,邀請相關學者、批評家共同探討。

不能用是否符合歷史真實來衡量藝術創作的價值

□賴雅芊

近期,孫機先生在某學習班的講座中提及《田橫與五百壯士》以及《愚公移山》兩幅作品,他指出了這兩幅畫中一些歷史知識上的硬傷,例如秦代的田橫騎的馬裝著元朝的馬鐙,五百壯士中沒有一人是秦的打扮,愚公用的鐵耙本是用來耙田的硬度不足以移山等等。孫先生以這些錯誤為缺點批評《田橫與五百壯士》與《愚公移山》二畫,批評論據紮實,邏輯嚴密,通過指出畫面的知識性錯誤進而指出作者對畫面內容的理解不足,從而對作品提出批評。

賴雅芊:不能用是否符合歷史真實來衡量藝術創作的價值

但是,當我們細想之後卻發現也許並非如此,孫先生嘗試用當下研究成果中的歷史真實來衡量藝術作品的價值,而這並不可取。

“是否符合歷史真實”不應是衡量藝術創作價值高低的標準。

首先,我們不能夠用現今的歷史研究成果來判斷一幅過去的作品的價值。

史學是發展的,藝術批評是發展的,藝術批評所依據的藝術理論也是發展的;當下對歷史的認識與作品創作的時代對歷史的認識是不同的,當時的作者無法預示未來,現在的批評家使用當下的歷史研究成果來衡量一幅過去的作品的價值,對作品以及作者而言不公平,對那個已經過去的時代而言也不公平。更進一步,不論是以現在的史學研究成果為依據,或是以現今的藝術理論研究成果為依據,以今人觀古人的理解方式實際上是一種誤讀,過去的作品應當放在過去的語境中進行理解,即使是在新研究的幫助下也應結合原有的背景進行討論。

賴雅芊:不能用是否符合歷史真實來衡量藝術創作的價值

其次,是否能夠以當時的史學研究成果來判斷當時的繪畫作品的價值呢?

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不論是現今或是過去的史學研究,其目的都是瞭解歷史“真實”。然而,不能以與作品同期的史學研究值判斷其價值的原因在於:評論藝術作品是否具有價值或其價值的高低,應當從這一件作品是否更接近最終極的藝術真理出發,而並不是考慮這件作品是不是符合歷史真實。也就是說,藝術作品的價值高低與理論上的藝術真理有關,與歷史真實無關,符合歷史真實不是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的必要條件。

從學科關切來說,史學研究關照的是歷史“真實”,但藝術批評依託於藝術理論,與藝術理論直接相關的應當是藝術的“真實”,這種“真實”代指的是一種藝術的真理,這真理與歷史“真實”無關。同時,真理與時間序列沒有直接聯繫,所以史學研究與藝術批評並不是並行的,甚至可能藝術理論的發展與歷史發展也不是一一對應的。史學研究與藝術批評兩者在關切上截然不同,在遇到學科交錯點上不能簡單地將二者聯繫起來,將前者作為後者的論據。在孫先生的發言中,那些藝術作品中“不符合歷史真實”的結論首先基於史學研究成果,進一步推導出的應當是作品體現出的作者對歷史的認識不足,但這些不足不能進一步用以批評藝術作品本身。

賴雅芊:不能用是否符合歷史真實來衡量藝術創作的價值

歷史真實不是藝術創作追求的目標,藝術創作的最終理想應當是追求藝術的真理。藝術家不是歷史學家,無需為歷史真實以及史學研究負責,也正是因此,對藝術創作進行批評時不能以歷史真實為由批評藝術創作,同時如此批評亦無法推動藝術家創造出更好的藝術。

同時,這也並不意味著藝術創作可以罔顧歷史真實。尤其是在歷史相關題材的藝術創作中,假如創作者輕視甚至罔顧歷史真實而肆意妄為,將會阻礙作品傳達其所表達的意義,這種不真誠的創作態度與所作的藝術作品終將無法靠近終極的藝術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