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2017年看劇史讓我最失望的,就是美劇《使女的故事》。

這劇一出,很多人的朋友圈是炸裂了。

故事講述未來世界裡,因為嚴重的環境汙染,人口出生率驟降,一個男性極權社會Gilead建立了。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在這個政權之下,一夫多妻制,一部分還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淪為了上層階級家庭的生育工具。

她們在這樣詭異的氛圍下,被強迫交配。

夫妻雙方合力利用這個工具來得到自己的孩子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她們享有的社會地位極低,被嚴苛的管制和分配。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這樣一部瘋狂的劇,顯然都在挑戰觀眾的腎上腺素。21世紀了,大多部分的觀眾接受的三觀教育,是平等和自由。

而這樣的一部劇,極端的壓制和變態,作為使女的女主角最終走向應該是什麼樣的,眾望所歸的,肯定是“被壓迫的婦女站起來,反抗極權實現自由”!

然而,第一季《使女的故事》讓我略微失望。

在經歷了丈夫被殺,女兒被掠奪,自己淪為生育工具之後,女主角瓊第一季的境況只能用“籠中打轉”來形容。

第一季將荒謬發揮到了極致。

荒謬的不僅僅是,同性戀使女被切除了體外性器官,被告知還是有生育能力。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荒謬的還有一個使女沒有即時生效,即懷孕。就會有下一個使女來替補。

更荒謬的是,女主角長時間沒有懷上孩子,竟被女主人要求和家裡的司機交配,以此來擁有一個孩子。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第一季的結尾,花費了一整季的時間才搞清楚狀況的瓊,懷上了司機的孩子。

我所希望看到的反抗、逃離、推翻,都沒有發生。

失望嗎?略失望。

為什麼是“略”?客觀來講,這部劇呈現的顯然並不僅是一個被控制和企圖逃離的主題。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它用一個荒謬的虛構故事,客觀展現了女性這個符號在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顯然,在大眾認知裡,它的意義就是生育。

而這個極致的故事,很明顯會讓更多人思考,是不是女性只有這存在意義?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所以,即使第一季的結局沒有達到很多人的期望,它仍然在第75屆金球獎上拿到了電視類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劇集的重要獎項。

高口碑高質量,第二季還不來對得起誰?

來了。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

The Handmaid's Tale Season 2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沉澱了一整季的第一季,現在的豆瓣評分是8.8分。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而開播到現在,第二季的《使女的故事》,評分顯然是神劇的分數了。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有這個分數一點不奇怪,第一季讓你失望,這一季,全給你補回來。

如果說第一季給人的觀感是透不過氣的壓抑,那麼這一季,就是狠戳戳的宣洩,並且一股洶湧的暗流,即將衝破桎梏的力量感是越來越強了。

上季末懷孕了的瓊,開篇在上校夫婦的見證下接受了孕檢。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明面上,這個孩子即將是上校夫婦的。實際上TA是瓊和司機了。

壓抑了一季的憤怒和不甘,爆發了。

裡應外合之下,瓊從醫院逃了出來,被送到無人區的廢棄工廠。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在這裡,她和司機尼克相會,並且終於讓我們看到了最想看到的。

脫去了紅色的使女袍,燒掉。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釘在血肉上的標籤,割掉。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浴血重生,她自由了。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但接下來如果就是“啥都不說就是幹”的生猛逆襲,似乎就是一切都預料內的興致缺缺了。

第二季最讓人讚賞的,應該還是對女性社會價值的反思和呈現。

利用不斷穿插的剪輯,第二季呈現的瓊這個角色更加豐滿。

在這個極權政權建立之前,她是最普通的白領。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實行已久的避孕措施,在和丈夫商議之後也打算停了。他們打算再要一個孩子,並且為這個計劃歡欣不已。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然而並不代表,那個沒有男權極權的社會,她是百分百在享受她的平凡生活。

因為和丈夫都是全職工作,女兒在學校發燒被送往了醫院,卻被醫生質問如何兼顧孩子和工作的。

話裡話外一個意思:有了孩子,你為什麼還要工作?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並不僅僅是作為媽媽的瓊面對這樣的問題。

作為大學講師的埃米利,課題研究能力一流,卻因為被發現自己的手機壁紙是和同性愛人的合影,被投訴,面臨著短期內不能站上講臺的境況。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更甚者,你會發現,一個普通的女學生,也會在課堂上被自己的男同學輕視。

“人類的微生物群落中沒有古生菌。”男同學毫不客氣地懟了女同學,事實證明他錯了。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發現了沒?這些貌似很小的細節,很多時候被我們忽略了。

也許某一個女同事也會在會議中被一個男性同事說,你們女人知道什麼?

這種下意識的想法在很多生活場景中都會出現,一個媽媽會被質問,為什麼你有了孩子還在工作?孩子怎麼辦?

一個同性戀,被客觀環境壓制得不能正大光明使用自己愛人的照片當壁紙。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這些事情,並不是發生在那個男權極權社會,而是相對這個社會而言“正常”的社會。

但實際上這正常嗎?並不。

第二季《使女的故事》至此走入凡塵,它不再滿足於用一個荒謬獵奇的虛構故事來滿足觀眾的腎上腺素。

它讓每一個觀看它的觀眾看到,是的,瓊自由了。她要去到哪裡?

退一步,背後是那個扭曲的極權社會。

進一步,回到那個曾經的“正常”的生活?且不說它是否還存在,那樣的社會何不是背後野獸的初始版本?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回到最初,大家額手相慶,仍然是一個荒謬的存在不是嗎?

在回顧瓊的過往生活蒙太奇裡,她的母親也一個非常鮮明的身份出現了——

女權主義者。

在瓊還不是那麼地懂事時候,她在深夜被母親帶往公園,和一幫女權主義者,燃燒寫著強姦犯名字的紙條。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這是她參加的一個屬於女性的盛會。

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也許她就慢慢發現,她再也難看到一群女人的笑臉。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她們被婚姻、家庭捆綁,被世俗意義捆綁。不能自由左右生活和工作,接受來自各方的偏見和建議。

看得出來,這部劇並不是在鼓吹女權主義者。它真實想要要呈現的,是女性自由選擇的權利,和被尊重的地位。

而不是被封住嘴巴,不能言,只能接受,淪為工具。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第二季對於極權社會Gilead的描述更詳盡。

滿目蒼夷的開發地,觸犯規則、異端身份的女性在這裡接受勞動奴役。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還有一片平和的中產階級生活區,非上層家庭,主要分佈在這裡。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各階層的領域擴大了,你會發現,觀念並不是“世界那麼大”能中和的。

底層小民雖然勞苦,還是會存在惡意。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而天真的中產階級家庭婦女,則會質問使女為什麼不剛烈地選擇去死,而是把自己的孩子拱手讓出。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不需要看劇,會有很多的女性都有這樣的感同身受——

莫名其妙的惡意,和不被理解,更多時候可能來自同為女性的同伴;

背上標籤,你就要面對那個標籤背後的一系列批判標準。

在好萊塢因為“男女同工不同酬”問題飽受爭議的這幾年,第75屆金球獎電影劇情類最佳女主角得主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在她的獲獎感言上,調侃當晚來參加典禮的女演員不是來蹭飯的。

這一屆金球獎,包括《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在內,攬獲大大小小各類獎的作品,大多部分都是女性題材或角色。

當晚這個調侃,是最妙的點睛之筆。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而看《使女的故事》,不過是有一些借虛看實的意味。

現狀不可歡喜,未來可不可期?

故事裡的人會走過疆界嗎?十有八九。現實的人如何自洽?優雅前行吧。

追到第二季了,這劇總算是沒讓我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