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血戰鋼鋸嶺》和《紅海行動》中的艦炮威力差距這麼大?

清秋茗煙



血戰鋼鋸嶺這個電影的時間背景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進行“沖繩戰役”。按照1945年的登陸作戰樣式,火力支援登陸部隊仍然採用美軍在:瓜島、硫磺島、塞班島……的那種樣式,就是由:艦載機+大口徑艦炮火力準備!也就是我們在“太平洋戰爭紀錄片”裡面看到的那樣,先是由包括陸基飛機轟炸(圖片裡有一架B24轟炸機),然後就是戰列艦等海軍艦炮持續不斷的炮擊灘頭陣地和淺縱深。二戰期間沒有導彈(末期有了也不能裝艦)軍艦仍然是根據排水量大小安裝不同口徑的艦炮,對海/對陸施以炮擊這樣的作戰樣式,而太平洋戰爭期間除了在“瓜島”發生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艦與艦之間的炮戰之外,剩下時間美軍的戰列艦或者其他戰艦都用在炮擊陸上目標這樣的任務。
美軍在登陸戰過程中一般都採用127㎜→203㎜→406㎜艦炮對岸轟擊。由多艘戰列艦、重巡洋艦、驅逐艦組成編隊,航進至登陸場外海掩護登陸部隊…根據要打擊目標的堅固程度、面積大小程度使用不同的口徑艦炮進行火力急襲,根據美軍在先前“硫磺島戰役”……等登陸戰的總結經驗,支援火炮的口徑至少是驅逐艦主炮的127㎜,否則很難摧毀日軍精心構築的堅固工事!所以,我們看《血戰鋼鋸嶺》的時候部署在外海的美軍戰艦打過來的炮彈基本上都是大口徑炮彈,只有猛烈的火力密度才能消滅隱藏在工事深處的日軍。

美軍驅逐艦,除了擔任反潛、對空警戒(實則“炮灰艦”)外,還擔負使用艦炮支援登陸部隊的任務。

總體來說,美軍在二戰期間對陸進行火力打擊艦炮是主力,艦載航空兵由於滯空時間短、載彈量低……等等問題,他們的任務是空襲敵守備機場、營房、固定式炮臺這類任務,但是支援登陸部隊在時效性方面不如艦炮及時。


而,《紅海行動
》的時間背景是2010年代的事情,要比《鋼鋸嶺》晚了70年左右的時間,這70年時間軍艦的作戰樣式與二戰期間的戰列艦已經是大變樣了!現代戰艦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導彈,艦炮雖然依舊裝備,作戰樣式也沒改變,但主要職能已經讓位於導彈了!所以,在科技進步的條件下確實沒有必要再給戰艦上裝備203㎜以上口徑的艦炮了,就算是要攻擊堅固工事這樣的硬目標,也會使用高性能精確制導武器的導彈實施打擊,甚至用不著軍艦出手,艦載機一顆1000磅精確航彈就解決了,不行就用2000磅的!
《紅海行動》

當中我軍的軍艦是054A型,該級戰艦裝備了76㎜主炮和730/1130近防炮(30㎜),這兩型炮皆為輕型火炮,主要任務第一是防空 ,第二才是打擊陸上軟目標,比如:敵方迫擊炮陣地、輕型無重裝甲防護的車輛……而不是用它們打擊3米多厚的鋼筋混凝土永備性工事和重型坦克!而且,054A級排水量為4200噸屬於中型戰艦,要是給它裝備130㎜這樣大口徑的艦炮實在是勉為其難。就算是054A非要打擊陸上硬目標完全可以使用導彈打擊,而非艦炮。
730近防炮,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近防炮之一,性能與威力超過了美製“密集陣”620近防炮。

《紅海行動》當中,有一橋段是恐怖分子使用火箭炮襲擊停靠在港口接僑的我軍軍艦,被發現後盡數被我軍軍艦上的1130攔截……從作戰要求來說 :我軍目前所裝備的730/1130近防炮的主要任務就是攔截敵人發射的各種飛行器和火箭彈、迫擊炮彈這樣的目標,對岸攻擊根本不是它的主業。

時代前進,科技也在飛速的進步!海軍軍艦的作戰樣式和武器裝備也在變化,由導彈全面的替代了先前的大口徑艦炮,軍艦沒了大口徑艦炮反而是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先前的406㎜等級的艦炮最多射程50㎞,而現在軍艦所使用的導彈射程已經到了1000㎞之外。

並且,登陸戰海軍支援武器方面也由艦炮近距離支援,變成了兩棲攻擊艦上的武裝直升機和航空母艦上的固定翼艦載機完成,現代化作戰飛機的滯空時間、攜彈量、精確打擊能力……以非二戰期間的艦載機可比!甚至還由於導彈化戰爭時代,軍艦再靠近海岸線進行火力支援也變得很危險了!因為,對方也有反艦導彈…弄不好自己回受到重大損失。

有鑑於現在作戰樣式的改變,使用艦炮為火力投射的方式已經不是主要手段了,所以我們觀看兩部電影的時候感覺艦炮對於岸上目標的打擊有差異。主要原因仍舊是口徑大小和彈藥威力,76㎜艦炮怎麼比得過406㎜艦炮?


皇家橡樹1972


這位同學,你可能看到紅海行動臨沂艦轟擊恐怖分子的那一炮,造成了山崩地裂,從電影上看應該是造成了山體塌方,所以動靜那麼大。其實他只是一門76毫米艦炮,口徑並不大。打一個恐怖分子的幾個發射車也用不著特種高爆彈,我認為電影有點誇大。



血戰鋼鋸嶺那時候處於二戰時期,那個時候不能不提的,而且起了關鍵作用的:戰列艦。




這種艦,看了第一種感覺就是艦身上全是炮,恨不得把艦上全部裝滿炮。戰列艦的主炮口徑達到400多毫米,開炮的時候簡直地動山搖。當時支援美軍攻打鋼鋸嶺的就是這種戰列艦炮。二戰時期戰列艦還是海戰的主力,航母只是輔助作戰。

以前的戰列艦炮可以海戰,也可以對地支援,所以“船堅炮利”。攻擊敵人的重工事。所以威力巨大,以摧毀為目的。但現代戰爭,如果發生海戰,雷達可以搜索幾百公里就可以發現你,然後用導彈招呼你,或者用艦載機去跟你打招呼,所以艦炮的威力已經大大減弱,雖然現在艦炮還沒有到了被取代的時候,但口徑是越來越小,用來防空,警告,打海盜。



大口徑炮的戰列艦已經退伍了。現代艦炮的威力是比不上以前的,定位轉變了。


夜晚的雨聲265


血戰裡的艦炮,是密蘇里號戰列艦的主炮,50倍口徑身管,406毫米口徑。

紅海里的艦炮,是臨沂號的76毫米艦炮。

火炮的口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威力!可以類比一下,一個半斤重的錘子,一個五斤重的錘子,掄圓了錘一下,哪個帶來的傷害更大?口徑越大,炮彈越重,相對來講,裝的炸藥越多,威力越大!

不過二戰時期,戰列艦主炮的炮彈,不論穿甲彈還是高爆彈,裝藥都沒有想象的多。因為戰列艦的炮彈,要考慮敵方戰艦是有厚重的裝甲的,如果無法擊穿敵人戰艦的裝甲,爆炸的傷害有限,所以炮彈需要更多的考慮穿甲的穿深。雖然如此,406毫米主炮,打在地上,也能打出深6米,直徑13米的彈坑!密蘇里裝備三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也就是一輪齊射,9個彈坑!彈坑面積加在一起,有1200平方米!殺傷面積會比這個數字大好幾倍!這種戰列艦對地打擊,可以用摧枯拉朽來形容!即使沒有被直接命中,躲在工事裡,也會被震傷內臟,甚至震死!據經歷過戰列艦主炮轟擊而生還的士兵講,真的是地動山搖,頭是昏的,耳朵嚴重耳鳴,什麼聲音都聽不見,地上還有發狂嘶吼的,七竅流血的,昏過去的戰友,可以用人間地獄形容!

臨沂艦的76毫米主炮,主要作用已經不是對艦轟擊,所以不需要過多考慮穿甲問題(即使對艦轟擊,現代軍艦的裝甲也比較薄),炮彈裝藥量比較大。但是被炮彈體積限制,和406毫米炮彈不可同日而語!

不論如何,戰爭有勝利者,而戰場上的士兵和交戰區老百姓卻成為了犧牲品!即使有幸生還,很多士兵的靈魂也就在了戰場上!戰爭也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拿中國火箭炮來講,一枚火箭彈造價54萬!一個營,一輪齊射,百十來輛寶馬就出去了!

珍惜和平和現在穩定發展的機會,合作共贏才是當今世界主旋律!


老霍家那小勇


這兩者有著根本的區別。《血戰鋼鋸嶺》中描寫的是二戰時期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攻佔沖繩島的戰爭場景。當時的海軍作戰艦艇除了航空母艦以外,其作戰的主要武器就是艦炮了。在《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中,美軍的各型作戰艦艇將其主炮做為登島攻擊部隊的支援火力來壓制和摧毀島上防守的日軍的反擊和防守軍事設施。美軍其中最大的水面作戰艦艇是衣阿華級戰列艦,其裝備了口徑為406mm的三聯裝主炮三座,其一顆炮彈的重量接近1.3噸。可想而知,三座主炮同時開火,九門406口徑的大炮瞬間所帶來的摧毀力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但是隨著二戰的結束,以及後來的軍事裝備的發展和過去海戰中大炮鉅艦理論的沒落,攻擊距離遠、精確度高的反艦導彈已經逐步替代了傳統艦炮成為了水面作戰艦艇的主要作戰武器,而艦炮也只是做為軍艦上輔助作戰武器被保留著軍艦上。在電影《紅海行動》中,我中國海軍所使用的是我國最新型的054A型導彈護衛艦,其攔截恐怖分子攻擊我護衛艦的是做為防空反導目的的11管30mm近防炮(原來730的升級版,其作戰目的是通過超高的射速(每分鐘一萬多發,數據待考證),形成彈幕,遮蔽來襲的對方攻艦巡航導彈或攻擊飛機並摧毀之。影片中正是這種近防炮在發現岸上恐怖分子利用迫擊炮攻擊軍艦時,快速反應,將來襲的炮彈擊落,從而保護了軍艦免受損傷。

所以說這二者之間沒有可比性,一是作戰功能不同,血戰的艦炮是做為壓制火力使用的,而紅海中使用的艦炮是作為防空反導使用的。第二是口徑不同,一個是口徑406mm,一個是30mm;一個彈丸重量1噸多,一個彈丸2公斤左右。二者的威力怎麼可能相比。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二者武器的作戰功能不一樣,而並不能說明現在的武器威力不夠!這種不考慮實際情況而進行所謂的比較,無異於“關公戰秦瓊”而已!

補充一點,紅海行動中我怎麼沒有印象中國海軍用軍艦前主炮轟擊恐怖分子啊!看來是我沒認真看。紅海行動中中國海軍的054A護衛艦所裝備的前主炮口徑也才是76mm,和血戰上衣阿華級戰列艦的主炮口徑依然不可同日而語。一個是戰列艦,排水量4.5萬噸;一個是護衛艦,排水量0.4萬噸。噸位相差十多倍,怎麼比嘛!


幸運老辣椒


雖然都是艦炮,但是兩部影片中的戰艦是不一樣的,而且這些艦炮也是用於執行的任務也是截然不同的,自然會有很大的性能差異。

血戰鋼鋸嶺中,美軍衣阿華級戰列艦裝備的是406毫米艦炮,是當時主流的大口徑艦炮,僅次於日本大和級戰列艦的460毫米口徑艦炮。不過這種艦炮主要是用於和敵軍戰列艦的作戰,但是也能使用高爆彈藥進行對陸轟擊。這片中美軍從領航撤退之後,艦炮轟擊給日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而在二戰的作戰行動,尤其是兩棲登陸作戰中,戰列艦的艦炮是很好的攻擊武器。

而在紅海行動中,我軍的臨沂號護衛艦使用的實際上是76毫米的艦炮。不過如今的現代戰艦上,艦炮扮演的角色是很小的,幾乎就是一個配角。現代戰艦的常用武器就是導彈,艦炮已經不再是主要武器,而且為了節約空間,現代戰艦的火炮普遍沒有曾經的戰列艦那麼大,主要在100毫米左右,比如臨沂艦使用的76毫米艦炮,只能承擔有限的護衛、警戒、支援等等這樣的任務。像片中那樣打擊岸上敵軍車輛的任務,是完全可以完成的。

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現代戰艦的艦炮系統極有可能在未來再次出現,併成為主要武器。比如美國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使用的就是先進艦炮系統,裝備了兩座155毫米火炮。而未來電磁炮也極有可能開始成為戰艦的主要武器之一。


戰壕


鋼鋸嶺中出現的是406毫米戰列艦艦炮,而在紅海行動中則是76毫米艦炮,兩者口徑相差巨大,自然會有殺傷效果上巨大的差異。

鋼鋸嶺中出現的是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是當時典型的擁有堅甲利炮的大型戰艦,使用的是406毫米艦炮,這種艦炮最初是設計用來進行戰列艦對轟的,但是二戰中航母基本讓戰列艦對轟的場景難以出現。

因此當時美軍的戰列艦主要就被用來使用高爆彈進行對陸火力支援任務,畢竟其威力大射程遠,部署起來也比陸軍重炮更方便。一發常見的155毫米榴彈就能摧毀半個足球場,更何況406毫米這樣的大口徑火炮,給日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而在紅海行動中,出現的是中國海軍的054A型護衛艦。但是如今的現代戰艦基本都是以導彈作為主要武器的,僅僅裝備中口徑艦炮以及近防炮這樣的火炮,很少裝備大口徑火炮,畢竟火炮打的再遠威力再大也不可能比得過導彈。054A型護衛艦的主炮是76毫米艦炮,除了用於射擊海面地面目標之外,還能射擊一些低空低速目標,兼職作為防空炮。


前沿陣地


我大概知道一點,將就著答兩句。

雖然鋼鋸嶺和紅海里都叫艦炮,但是他們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鋼鋸嶺的艦炮是戰列艦的艦炮。

二戰時,由於沒有像現在這樣先進的導彈發射系統,所以戰列艦上的艦炮可以說是當是傷害最高的武器了。

以大名鼎鼎的密蘇里戰列艦為例子。



密蘇里級戰列艦主炮採用了輕量化的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其使用的彈丸重122.5公斤,內裝炸藥18公斤。就連他的副炮都有恐怖的127毫米,而且還有20門!(十座雙聯裝)大家可以拿尺子比一下就知道有多恐怖了。

而紅海里臨沂艦上的艦炮只有76毫米,和遠古時期戰列艦相比就想個嬰兒和成年人。但是別小看這區區76毫米,這種艦炮的射速高達120發每分鐘。而且精準度很高,甚至可以反導。而且現代軍艦一般都是精確打擊,就算需要大火力也是有導彈垂直髮射系統的。所以紅海里的主炮當然不需要多大威力。


守仁讀仁


有很多人擺出了各種各樣的數據來解釋,其實根本沒這必要,我覺得問這個問題的人是不是腦子有點問題呀,兩者相差近70年,你拿來做比較,我想說你怎麼不拿遠古時期的木船和現在的鋼鐵船來做比較呢?這兩者有可比性嗎?


二戰時期的戰艦主炮主要是戰場支援,以口徑和距離為主。由於穿上各國的基本上裝備了航空母艦,兩艘戰艦近距離拼刺刀現象也極為少見,一般中近距離纏鬥都是以魚雷攻擊為主,艦炮為輔。艦炮更多的還是輔助公擊,打擊攻堅目標。

再說二戰時期的戰艦主炮,由於觀瞄設備的落後,想要精確射擊,想要達到什麼快速反應,根本不可能,最後也只能對一些灘頭陣地發發威,用處不是很大了。

再說現代的戰艦主炮,由於計算機輔助系統的使用,各種觀瞄定位系統的升級換代,已經煥然一新,在計算機的輔助下,近距離射擊幾乎可以說是點穴神兵,二戰時期的艦炮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兩者之間怎麼可以比較呢。


再說現在的戰艦主炮再怎麼厲害,用處比二戰時期的艦炮更小,由於導彈的大範圍裝備,近,中,遠,超遠,都在各型導彈的打擊範圍內,那麼戰艦主炮還幹什麼?打打海盜啦,欺負欺負小國啦,也就這麼點出息了,在軍事演習的時候放兩炮聽聽聲,只此而已。

反而現在的戰艦副炮反而成了主角,成為了每艘戰艦最後的防線。

(任何一種打擊武器到最後都會失去作用,只有人才是最好的最長久的武器)我是劉輝,一個偽軍迷。


愚人時代1972


《血戰鋼鋸嶺》是整個沖繩島戰役的一角縮影。在這個年頭,制導武器才剛剛萌芽(德國人剛剛造出了幾種早期型的有線或無線電制導武器),大規模使用這種武器只能是水月鏡花。這個時候,世界海軍裝備的艦炮,全都是以口徑越大,炮管越多為目標。在沖繩島戰役時,除了出動海航攻擊機投擲炸彈,美軍動用了數百艘艦船各種口徑的炮對這個島嶼進行了長時間的狂轟濫炸。


而在這期間,美軍手裡包含了406mm,356mm,203mm,152mm和127mm口徑的艦炮,那些200mm口徑以上的艦炮雖然精度並不高,但是破壞力極強。以406mm艦炮為例,一發高爆彈的重量就有862kg,要幾個壯漢才能勉強抬起來(《超級戰艦》中就有體現)。而這麼一發炮彈如果在地面上爆炸,一個足球場範圍內的目標都會非死即傷外,還會挖出一個近5m深的大坑。而就算坦克這種看起來結實的鐵疙瘩,被艦炮命中一發也會瞬間變成零件。

而隨著後來制導武器的興起,導彈取代了大口徑艦炮,成為了艦船打擊目標的主要手段。而原本風光無限的艦炮,口徑就變得越來越小,變成了現代戰艦上的輔助武器。在今天,我國主要裝備的艦炮,都是130mm口徑,西方海軍裝備的艦炮口徑則普遍是76mm和127mm。


《紅海行動》的時間已經是到了現代,小口徑艦炮打天下的時代了,艦船上的艦炮不會是當年戰列艦上那麼大口徑的主炮了,頂多和一些副炮一個水平。不過由於科技優勢,小口徑艦炮可以對幾十千米外的目標構成威脅,再搭配先進火控系統等設備,艦炮對陸射擊的精度可以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像在電影中出現的,我方行動人員和敵方武裝分子距離較近的時候,使用精度高,附帶損害小的艦炮進行火力支援,效果要比使用導彈來得更好。



weeeeellll


這問題有點關公戰秦瓊的意思,但還是值得解釋一下的。對於瞭解海軍戰術及戰艦發展過程和趨勢是有幫助的。 首先,《血戰鋼鋸嶺》發生在二戰期間。由於當時“竄天猴”技術還沒有今天這麼發達,所以一戰過後的世界海軍戰術還停留在面對面“大管對擼”的思維中,裝甲厚度就是真理——耐操,艦炮口徑就是正義——暴躁。所以二戰期間所建造的戰列艦防護裝甲一個比一個瓷實,主炮口徑一個比一個生猛,甚至有超過450的絕對正義。電影中的負責火力支援工作的美軍依阿華級戰列艦,主炮為406毫米50倍口徑。其舷側主裝甲厚度307毫米、水平裝甲總厚度222毫米。而其面對的主要對手也是這種級別,這種怪物之間的對話只有兩個字:“硬剛”。 想想一人高的炮彈飛來飛去,簡直就是“正義聯盟”。當然這裡說的是戰列艦的,不涉及航空母艦這種後起之秀。 而隨著“竄天猴”技術的發展,以及諾貝爾先生的繼任者們的不屑努力。可以完成超視距打擊,且更加精準的各種“竄天猴”稱為了現在海軍的標配。這種東西雖然絕對威力可能沒有406正義強,但其破壞力絕對夠所有艦艇喝一壺的。而且現代軍艦最好的火力系統為集成式的垂直導彈發射器,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也可對單一目標進行飽和式打擊。這種快速精準的打擊能力是各種406正義無法匹敵的。同時隨著雷達技術的發展又使得除航母以外的艦艇噸位越小、隱身性越好、機動性越強、可同時攻擊的目標越多其作戰效能就約強。所以,曾經的“大管對擼”就變成了電影情節,艦炮的作用漸漸的被弱化。直至今日,各海軍強國基本上以航空母艦為艦隊核心、導彈巡洋艦為火力平臺、驅逐艦級護衛艦為防空主體的思路來發展海上力量(潛艇這種東西不在討論範圍之內)。即便如此,小型艦炮依然具備導彈無法匹敵的優勢,那就是高射速。“竄天猴”雖然數量多,但裝填速度是個問題。這一優勢使得艦炮連續攻擊近距離小型水面目標、近距離空中目標的能力比導彈要高出不少,因此艦炮才得以保留了下來。 總結來說,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水平的進步,海軍作戰方式也在不斷變化。曾經“大管對擼”所早就的大艦巨炮已經不再符合當下的戰術要求。所以艦炮也只能在近距離防禦領域發揮餘熱了。曾靜的怪獸也只能在曾經的光榮回憶中慢慢淡出人們的記憶。無論怎樣,戰爭最好永遠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