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濱河路,鑲嵌在達州老城的珍珠鏈

達城濱河路,位於州河北岸,東接吳家溝自來水廠,西至金南大橋(原桂圓山莊),分濱河東路、濱河中路和濱河西路。濱河東路,吳家溝自來水廠至州河廊橋北頭(南門口);濱河中路,州河廊橋北頭(南門口)至塔沱州河大橋北頭;濱河西路,塔沱州河大橋至金南大橋(原桂圓山莊),既是一條經過老城最長的道路,又是一處市民休閒娛樂、強身健體的好地方。

而最早開闢的二馬路至黃泥扁段的濱河路,遊人如織,熱鬧異常,猶如鑲嵌在老城的那串珍珠鏈……

濱河路,鑲嵌在達州老城的珍珠鏈

A.老市民記憶裡的州河北岸

提起二馬路至黃泥 段,無論是任過居委會主任的劉興政、吳世英,還是沿岸的居民劉安華、常昌恆等老人仍記憶猶新,老人們流傳下來的故事至今仍津津樂道。

沒修濱河路前,從灘頭河壩到南門口段,河床很寬河壩較平。從灘頭河壩到達縣稅務局段,河邊有樹,稅務局到南門口基本無樹,都是些麻柳樹。河壩裡面長著草,有一人多高,因此有人在此放羊。草坪以外是鵝卵石。從南門口到紅旗大橋,沿河幾乎都是穿鬥式木房,住在這裡的人家喜歡栽樹,尤其是黃桷樹。清真寺對面那棵黃桷樹,是邱海山家修房子時栽的,大約是二十世紀20年代;都市花園處的黃桷樹是劉奎榮家栽的,有200多年了,修建都市花園時,開發商花了6萬元進行維護。當年栽樹就是怕房子被水沖走。

河邊也是倒垃圾、廢土的地方,主要在二馬路、花碼頭、通川橋北頭、涼水井、達縣稅務局等處。傾倒在河邊的垃圾,要等漲洪水時才被沖走。由於河床寬,漲水的時候少,沖走的機會也少,垃圾也越堆越多,最大的當數二馬路和縣稅局,而且汙水橫流,十分影響環境。

州河,是達城人洗澡的地方。以前,沒有自來水,每到夏天,男男女女都跑到河裡洗澡,最集中的地方在廊橋下段原月臺和今紅旗大橋之間,人數眾多,場面壯觀。上了年紀的達城人都自豪地說,住在河邊的沒有一個不會游泳的。

說到游泳,常昌恆講起了川陝邊防督辦劉存厚手下的警察所長江炳星(人稱江鬍子)的故事。江鬍子不通文墨,他規定鏡花灘一帶禁止兒童洗澡,菜碼頭一帶禁止成人洗澡;成人下河洗澡不得赤身裸體。若有明知故犯的,一經查出,在其臉上一半抹紅,一半抹黑,名之“紅黑不要臉”,並令其遊街示眾。對違規洗澡的小孩,先叫警察抱走岸上的衣服,然後把小孩子叫上岸來,排成單行裸體遊街後,再到警察所集中,才分別通知家長領人。江鬍子也不準婦女下河洗澡,在南門河壩立了一塊牌子:“婦女下河洗澡有傷風化,嚴格禁止”。從外地洋學堂放假回來的劉存厚的四小姐偏不信邪,天天下河洗澡。江鬍子管又管不了,又要挽回面子,於是命令手下換了一塊牌子:“准許婦女下河游泳,但不許蹬仰仰水。”

濱河路,鑲嵌在達州老城的珍珠鏈

解放初居民在河邊積肥

B.建成達城一條環城道路

據《達縣市志》、《達縣市城鄉建設志》記載,為加速舊城改造,增加綠化面積,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居住環境和城市面貌,分散市中心的人車流量,經達縣地區行政公署批准,決定修建達城濱河路。《達縣市交通局志》稱濱河路為環城公路,不屬於幹線和支線。

1981年9月14日,由地、市、縣政府26位負責人組成的達縣市濱河路工程建設指揮部成立,達縣市市長羅裕豐任總指揮,陳治泰、李鄉華、劉興平、魏富科、趙芝青任副總指揮。工程分為兩期,灘頭街至南門碼頭為第一期,南門碼頭至紅旗大橋北頭段為第二期。考慮到人力、物力和群眾的負擔,決定先修第一期工程。

第一期工程全長1036米,平均寬27米,預算投資50萬元。為解決資金,發動城市企事業單位每人集資5元,共18.5萬元。1981年9月20日動工修建濱河路沿線下水道,10月動工護坡工程,用條石護坎,高3至6米,共組織30多個石工組、360多名工人施工,食宿自理,定額承包,分段作業,分大段配備施工員、技術員各一人,負責整個工程技術和質量。1982年5月初步竣工,耗資40.4萬元,除群眾集資外,國家補貼21.9萬元。工程竣工後,當年雖經受三次特大洪水衝擊,護坎卻完好無損。

據時任市政工程公司經理、總工程師、濱河路工程技術員的馬少華回憶,濱河路因設計高程不夠,容易被淹,時隔一年多,他受命全面負責第一期堡坎的加高工作。堤內回填後,傍房子的地方栽樹,樹外修了一條4米寬的混凝土路,可以開車。1988年4月,市政工程管理處、園林綠化管理處、市房地產開發公司再次改建濱河路,歷經一年時間,次年5月1日正式向市民開放。

2001年1月,南門口至黃泥扁的高架橋路堤工程開工建設,全長1149米,到2002年12月,完成高架橋主題工程、堤面亮化綠化和地面鋪裝,並在春節前投入使用。

至此,二馬路至黃泥扁段的濱河路建成。

C.串起曾經的三大碼頭

達城依山而建,州河穿城而過。城市因水而興,碼頭因水而建。據《達縣地區交通志》記載和曾經當過船工的高佔魁老人回憶,民國以前的達城,碼頭零亂,無統一規劃。建國初期,由上游到下游,主要有灘頭街碼頭、南門碼頭和菜碼頭三大碼頭。

這些碼頭中,南門碼頭最大,也最繁華,是達城最具客貨功能的碼頭。民國時期,達縣船幫公會、船運公會共同出資在南門口修建簡易混合碼頭。1970年,達縣地區撥款7萬元,在南門口修建新客、貨碼頭各一處。南門客運碼頭,從水域到陸地段,修建石梯30多級。在距離客運碼頭20多米處,修建斜坡形石板路的貨運碼頭,水深2米,可泊小型機動船和中型貨船。據高佔魁回憶,南門碼頭早先有過河船到南外草街子,後來有客船到河市以及更遠的地方;貨物主要是從重慶運來的鹽巴,三匯拉來的橘柑等。

濱河路,鑲嵌在達州老城的珍珠鏈

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灘頭街碼頭,也有不少人稱為灘頭花碼頭,但當地老人認為不對。老家原在濱河路索道處的劉承章老人說,花碼頭在涼水井街,在今公廁下梯子的地方,那裡曾有家花錶行,在這裡做棉花生意的蔣明星(音)是個大老闆。灘頭街碼頭位於二馬路與灘頭街交匯處。解放初期由於水運昌盛,灘頭街河壩裡,從事私人飲食業的達8家之多。

菜碼頭在箭亭子河邊,過去以渡為主,也曾有部分短途攬載船和糞船停泊。高佔魁至今記得,解放前的菜碼頭,經常有從河市等地運來蘿蔔等小菜,所以叫菜碼頭,糞船也在此停靠。這裡還是一個刑場。

二馬路到紅旗大橋修建起的濱河路,串起了曾經的灘頭街碼頭、南門碼頭和菜碼頭。但是,這些碼頭因水運清淡,也相繼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達城的州河段“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景緻已經不再。

D.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1988年4月,濱河路開始重新打造,因地處州河之濱,形成帶狀,下臨汩汩河水,南屏青青翠嶺,便有了另外一個名字:濱河遊園。與此同時,市園林處濱河遊園管理所的前身——濱河遊園管理隊成立,兩位正式職工肖聖珍和溫雲昌擔任正副隊長,帶領招聘來的二十多名臨時工,開始園林綠化、環境衛生、秩序維護等工作。隨著濱河遊園的延長,面積增大,有了兩個管理單位,職責也有了分工,市園林處濱河遊園管理所負責遊園綠化管護和文化景觀的維護,通川區濱河遊園管理所負責環境衛生、秩序維護,兩家單位共同維護著濱河遊園的環境和秩序。

濱河路,鑲嵌在達州老城的珍珠鏈

濱河路及快速通道

濱河遊園在沿岸壘築高坎,砌石為欄,高架路堤,在平整道路的基礎上,修建了形式多樣的花壇,栽植有山茶、桂花、紫荊、棕柳等多種花木,豎立仙女賞花、兒童戲龜、壽星戀世等大型塑像,擺設九大行星、十二生肖群雕和石桌石凳,沿岸的濱河路門市開設茶樓、舞廳、食店、商店,供人休憩、健體、散步、觀賞、購物,既是達城一處景觀,又是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時任達縣市副市長的潘佔成為此詠詩:芳園築向州河濱,擅盡風情甲桂林。塔沐朝暉迎遠客,鳳披晚霞送嘉賓。壽星別宮苑裡住,頑童戲龜林中行。浴女鏡花迷歸路,司馬重遊亦銷魂。

(本文采寫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得到梁遠君、蔣紅英等人幫助,參考了《達州市通川區志》、《達縣市情》等,在此一併致謝!)

(達州日報社全媒體社區記者 鄭景瑞 編輯 尹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