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 司馬徽用前半句話介紹諸葛亮,卻保留了後半句,沒有告訴劉備

東漢末年分三國,群雄並起。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也是一個造就英雄的時代。因為天時地利已經具備,只差“人和”,三國的紛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誰的手下人才居多,誰就能成為一方霸主。所以我們讀三國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劉備、孫權、曹操都在極力地招攬人才。例如曹操為迎許攸顧不得穿鞋子,還有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等等。那麼諸葛亮是誰介紹給劉備的呢?這個人僅用七個字介紹諸葛亮,其實還有後半句,他沒敢對劉備說。

司馬徽用前半句話介紹諸葛亮,卻保留了後半句,沒有告訴劉備

劉備,是原來漢室的後裔,他先前參加過鎮壓黃巾起義,後來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但是此時劉備手下人才匱乏,只有武將,沒有謀士和治國人才,所以此時的劉備的力量的非常弱小的。劉備只好屈身於劉表的麾下,尋求庇佑。但是受到蔡夫人的記恨,派蔡瑁殺備,劉備的的盧馬月檀溪之後,逃脫追殺。

司馬徽用前半句話介紹諸葛亮,卻保留了後半句,沒有告訴劉備

而且很幸運地遇到了當時的隱居的名士司馬徽,司馬徽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其實在此之前,劉備就聽徐庶說過諸葛亮這個人,只是一隻未得機會去請,這次遇見司馬徽,司馬徽對劉備說:“一般的儒生俗士,怎麼看得懂天下大勢呢?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劉備問他:“那誰是俊傑呢?”司馬徽答道:“臥龍、鳳雛也。”意思就是說是臥龍和鳳雛兩個人。

司馬徽用前半句話介紹諸葛亮,卻保留了後半句,沒有告訴劉備

司馬徽對劉備說的話其實沒毛病,但是他只告訴了劉備“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半句,後半句“通機變者為英豪”並沒有說。那麼為什麼司馬徽不告訴劉備後半句呢?司馬徽在為劉備舉薦人才時,只說能夠認清時代潮流的認識英傑,但是亦然要學會變通他並沒有跟劉備提到這後半句。

其實在《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在知道劉備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出山是說了一句話可以作為解答,就是:“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這說明司馬徽已經預料到了劉備會建立一方政權,但是卻沒有一統天下的機遇,所以諸葛亮怕是白白忙活。

司馬徽用前半句話介紹諸葛亮,卻保留了後半句,沒有告訴劉備

在我看來其實司馬徽沒有告訴劉備後半句話,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從司馬徽的身份來說,司馬徽被稱為“水鏡先生”,是當時有名的隱士他為人淡泊名利,雖有知人之明,但是隻是點到為止,並不想參與到亂世之中。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司馬徽雖有知人之明但是不一定有治國之才,而且他已經看透結局,何苦還要參與其中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